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又是历史的 “剧作者 ”,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 .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 .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 .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22.历史发展是 “合力 ”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
“合力 ”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
A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 .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E 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 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 .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
10.“时势造英雄 ”和 “英雄造时势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 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三、辨析题
1.“宿命论 ”不是英雄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
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
9、有人说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D5.C6.D7.D8.B9.B10.C11.D12.C13.D14.C15.C16.B17.C18.B19.A
20.C21.B22.C23.A24.C25.D26.C27.B28.D29.A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