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GBI不同,NGI自研发开始便面向“大国竞争”需求,旨在防御“大国”对手日渐扩张的导弹威胁。时间走到2021年,MDA向洛克希德·马丁(以下简称LM)与诺斯罗普·格鲁曼(以下简称NG)两个企业授予了早期开发合同,开发目标是在2028年前交付第一发作战部署弹。
与近几年大部分美国导弹武器项目堪称灾难级的进度管理能力不同,两家企业在NGI项目中的进展都相当顺利,不但没有经历常见的脱期超支组合拳,反而均于2023年下半年提交了PDR报告,进度比目标节点提前了数个月。
MDA本来计划在25年选定最终承包商,但由于整个导弹防御计划政策性加速,LM在2024年4月即被宣布中标合同,并成为后续开发和试飞工作的唯一承包商。
NGI拦截器的概念图
我们仍不知道NGI拦截器的细节,但根据GAO提供的评估报告,我们可以对最后装备的NGI导弹的大体性能做出如下判断:
NGI导弹规模必然远大于GBI(20吨),可能会达到40吨甚至更重;
NGI设计目标是搭载多目标拦截器(MOKV),最多可能达到12个。
目前,MDA计划从2028年开始正式采购NGI系统,这一系统预计在未来数年时间里担任美国反导网络的主力武器。
除去旨在应对弹道导弹的NGI系统外,MDA还在同步开发针对高超声速导弹威胁的GPI拦截器。相比传统的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滑翔器机动性更强、工作环境更恶劣,普通的大气层外拦截器无法执行拦截任务,需要用滑翔器撞击实现拦截。
根据MDA要求,新型拦截弹应与Mk41型VLS实现兼容,纳入反导系统的“伯克”级驱逐舰将成为未来的载舰。导弹系统应与当前或未来版本的“宙斯盾”信息指挥系统实现兼容,这为导弹的尺寸划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2021年,美国正式启动了GPI项目的研制,并收到了雷声(以下简称RTX)、LM与NG三家企业投标,随后洛马于2022年被淘汰。2024年,NG在竞标中击败RTX,成为GPI项目的最终承包商。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工程会与日本共同开发完成。
GPI拦截器将采用舰载发射
由于研究尚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目前关于GPI的详细信息很少。我们只能通过有关宣传片和宣传册推测:
通过多级固体火箭加速助推,最后一级火箭推动弹头飞向最终交汇点;
滑翔拦截器具备较强的侧向机动能力;
能够拦截速度5马赫以上的目标。
目前,整个工程仍处于概念研究阶段。由于预算短缺等原因,GPI预计于2030年前后才能进入工程开发阶段,并计划于2032-2035年装备美日作战部队。
日本方面关于GPI拦截器的PPT
除去新开发装备,目前美国在列的许多现有资产也在为应对新时代导弹威胁进行升级和换代。对于关键的早期预警雷达,美国正在大力投资远程识别雷达(LRDR)的修建和开发工作。
LRDR系统具有两个天线阵面,每个阵面具备120°的覆盖范围,因此雷达具有约240°视场。每面LRDR天线由10个“面板”组成,每个面板上有数十个子阵模块,每个模块上又容纳了16个氮化镓T/R元件。整部雷达总共有超过十万个T/R元件,从而赋予其强大的探测能力。
按照美国官方的描述,LRDR可以在非常远的距离上同时搜索和跟踪多个目标,能够通过正确识别诱饵和弹头减少应对威胁所需的陆基拦截器数量,增强本土防御拦截器库存的防御能力。
此外,LRDR 还支持太空监视功能,在未来可以通过软件定义实现高超声速目标监视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不同数量的子阵进行组合可以构建不同尺寸的雷达,日本部署的“陆基宙斯盾”和新一代ASEV驱逐舰上装备的SPY-7(V)1也将采用与LRDR相同的子阵模块,每面雷达容纳数千个氮化镓T/R功放元件。
此外,美军对手里的THAAD系统也在进行升级。近期,雷声向美军交付了第一部装备了氮化镓T/R模块的改进型TPY-2雷达。雷声宣称其探测距离高达原版TPY-2雷达的2倍,同时还通过软件升级使其具备高超音速导弹追踪能力。
LM目前也有提出通过兼容TPY-2雷达与PAC-3 MSE导弹的火控强化低层大气反导能力的方案。
根据LM的描述,通过接入更强大的雷达,PAC-3 MSE导弹的射程能得到极大扩展,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拦截来袭的战术弹道导弹目标——尤其是对于采用压低弹道的导弹,THAAD系统由于存在最小工作高度,很可能无法有效拦截。
“金色穹顶”计划堪称对“星球大战”计划的限时复刻,虽然不像“星球大战”那样涉及从红外预警到红外跟踪,再到中段拦截和地基拦截的全面覆盖,但其所涉及的产业和规模仍然是空前的。
虽然当今的美国仍然拥有世界领先的空间进入能力,但其巨大的规模和堪称不切实际的“3年部署”指令,仍然让我们为这一计划有所担忧。而且,有盾就有矛,进攻方也不会坐以待毙。
就算“金色穹顶”计划真正部署,并且能够拦截常规洲际弹道导弹的话,一些洲际打击武器或许仍然能够从不同拦截系统包线的夹缝中钻过去,将特朗普的骄傲化为核与火的海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