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doc

认证主体:雷**(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北

下载本文档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周燕选题与查阅文献资料一、研究者: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新要求1、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等趋势使幼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2、当前幼儿教育的改革也要求教师成为积极参与改革的主体3、参与教育研究成为幼儿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二、教育研究的分类1、根据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根据研究的量化程度,教育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即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人种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其中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基本上属于定量研究,历史研究、人种学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研究,调查研究介乎二者之间。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步骤1、选题2、查阅文献资料3、选择确定研究方法4、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5、开展研究活动,收集事实材料6、分析与整理资料,作出结论7、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四、如何选题1、选题时应遵循的原则(1)理论上的意义(2)实际的价值(3)可操作性(可行性)2、选题的来源(1)从国家或地方的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选题(2)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中选题。(3)从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中选题。五、如何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1、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1)了解前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他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定具体的研究目的。(2)查阅文献可对研究方法和步骤提供有益的启发,并可不致再蹈前人所犯错误的覆辙。2、文献资料的种类(1)根据文献资料的加工程度,可分为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类。(2)按照文献资料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图像文献和有声文献四类(电子出版物/光盘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3、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1)查找文献的两种主要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顺查法、倒查法)参考文献查找法(也较追溯查找法)(2)收集文献资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教育科研文献的主要信息来源(1)经典名著(2)工具书:辞典、百科全书等(3)主要期刊杂志(4)文献汇编:文选、文集等(5)精品荟萃: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6)港台书刊(7)文献索引(8)研究生论文摘要(9)新书目录(10)权威性的统计资料(11)互联网结语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境界而能遽跻第三境界者。观察法观察法最适合于学前儿童,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极为有用的一种方法,在许多课题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一、观察法的意义及用途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对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中,观察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采用观察法可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局限,观测许多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2、观察法可以直接了解并客观记录幼儿的行为,所得资料较少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观察法可以捕捉发展中的过程,并考察幼儿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4、由于幼儿不容易受观察者在场的干扰,不会掩饰自己的行为,因而观察的结果比较自然真实。观察法的用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通过观察可以获得较真实和具体的信息。

2、观察能够较深入地考察和理解幼儿行为的各个方面和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表现,并获得真实、完整的形象。

3、在观察的基础上,可对幼儿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判断,还可进一步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4、观察是假设、观点和理论产生的手段。

二、科学观察的特点与要求科学的观察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往往是偶然发生的,是自发的和无目的的,也不做严格的记录。科学的观察法要求将被观察对象置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观察对象或现象的外部表现作直接观察,获得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认识。科学观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研究方向。观察那些对研究任务来说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事物。

2、预先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较系统的观察计划,并能按预定计划进行系统、连续、细致地观察。

4、观测结果可以被重复验证。

2、不干预活动。观察者应尽可能避免与幼儿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

3、讲究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应具体、详细、系统。6W:谁(Who)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什么地方(Where)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场景、地点;什么时候(When)日期和具体时间;什么事(What)哪种行为或事件;怎样(How)行为或事件的具体表现及过程如何;为什么(Why)判断思考行为或事件的原因等。4、如有多个观察者同时观察同一情景,需要预先训练,以求得满意的观察者信度。(观察者信度是表示观察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指的是不同观察者之间对同一情景观察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同一观察者自己对不同被试在同一情景中观察过程的一致性。)

6、了解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小误差。如(1)观察者期待效应。(2)观察者放任现象。(3)被观察者的反应性行为可能因观察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有所改变。(4)观察仪器设备的干扰。观察者期望效应这是来自观察者本身的干扰。指当观察者对所研究问题的假设有相当的已知度,或设计、制定研究计划的本人对假设和问题印象深刻时,便有可能根据对问题的预期解答,带有主观方向性地观察研究对象,致使观察结果更有可能吻合研究者的期望,使假设得以验证。思考:如何避免观察者期望效应?

观察者放任现象这是来自观察者本身的干扰。指当观察者掌握或熟悉了观察步骤与过程以后,开始凭对先前已观察过的被试的接触与反应,按已有经验来记录后面的观察对象的反应,使观察结果越来越缺乏准确性。思考:如何避免观察者放任现象?观察反应性现象这是来自观察对象的影响客观性的因素。指当观察对象知道有人在观察他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作出不正常、不自在的反应。思考:如何消除或避免观察反应性现象?三、观察法的类型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与控制程度,可将观察法分为两大类: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古迪温与德里斯科尔(Goodwin&Driscoll)将正式观察法又细分为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特性等级评定法等;非正式观察法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清单法等。不同类型的观察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及运用的不同技术性要求。(一)实况详录法

1、定义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内)持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儿童自身的全部言行以及该儿童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由于对详细记录的较高要求,一般用手记录较为困难,观察者因注意力高度集中,极易疲劳,所以详记时段一般限于半小时之内,如需记录更长的时间,则应由几个观察者轮流记录。现代录像技术的采用,使这种观察的方法得到普遍的应用。2、评价(1)优点:能提供详尽丰富的有关儿童行为及其发生环境背景等资料,并可作长久的保留,可用于多种目的的各种分析(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2)缺点:对记录技术要求高,用手记录较困难,而且费时费力;需大量实录资料才能获得有关某些行为有代表性的样本。(二)时间取样法

1、定义

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特定的行为。即在统一确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按预先规定好的行为分类系统将行为归类。时间取样法对行为的记录不是描述性的,而是在对行为编码的基础上,记录行为是否呈现,呈现频率及持续时间。时间取样法的运用有两个限定条件:一是所观察的行为必须是经常出现的,频率较高,每15分钟不低于1次的行为才适于运用时间取样法来研究;二是必须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行为。2、使用方法

弗雷德里克和斯坦的研究观察者每天要在不同的时间里观察幼儿3次,每次5分钟,以1分钟为单位作记录。要求注意观察儿童有关社会性行为的所有表现,如身体侵犯、语言侵犯、合作、关心、遵守规则、能够等待、坚持完成任务等共18项行为。

●明确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

●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的操作定义,对如何观察或测定某一特定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注意时间取样法的适用性。通常要进行预备性观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摸底,了解这类问题的研究是否符合时间取样法的两个限定条件——行为是外显的;经常发生的。●设计和编制适用的记录表格:首先要确定所需资料的记录方式(是记录行为的呈现,或记录有关行为呈现频率,或记录行为持续时间?)。其次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单位,包括单位时间长度、间隔和观察次数。如每天1小时,对每个幼儿观察1分钟,以及总计需要观察的次数和总的时间阶段。第三,权衡三方面因素:所需观察记录的行为类型、观察的时间单位、观察的人数。一般来说,观察所需记录的内容越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可观察的对象就越少;如果观察的时间长度和间隔较短,人数和行为类型则不宜过多。再有,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者所能够观察和判断的行为类型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10类。因此,研究者如果需要对儿童群体作观察,当班级人数过多(如40人以上)时,可抽取一部分作为全班的代表作观察。第四,将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编码。观察者预先要理解操作定义,并熟悉编码系统,才能准确地作观察记录。

记录表格要留有空白,以便记录预先未曾想到的其他重要信息,以及随时产生的想法和评价等。注意应与客观记录区分开。●保证观察信度。需作预备性观察和培训观察人员,并进行信度检验,以保证观察结果可靠和有效。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同时对某一行为进行观察,并计算观察信度,即观察的一致性,指标一般不得低于0.80。

(1)优点:控制性、定量化、省时省力、自然真实。具体体现在:

●研究者增强了对所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控制。如能较明确地确定所观察的行为内容和时间;●能够确定行为发生的频率,便于检验和测量指标,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有代表性的资料,特别是有关研究对象群体的资料,观察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观察可以在不影响被试的自然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结果较真实、准确和客观。(2)缺点:●时间取样法是在对行为预先分类并确定定义基础上进行,而观察记录往往不能说明在具体情景下,行为是怎样的,性质如何。因而观察所得的材料不利于进行质的分析。●不易确定行为之间的联系,割裂行为及其背景的关系。时间取样法通常把大的行为分解为小的成分,使得观察仅集中于特定的行为,忽略行为的起因等线索。●仅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要在预先归类制表基础上进行,属封闭式观察,容易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三)事件取样法1、定义

事件取样法注重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观察前应选择与规定所要观察行为或事件的类型,观察时需等候所选行为或事件发生,再作记录。事件取样法也需要预先选取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但它与时间取样法不同,它的测量单位是行为事件本身,而不是行为所发生的时间间隔。运用事件取样观察法,研究者需等待所选行为、事件的发生,然后作记录,侧重事件的性质、过程及起因等。

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取样法获取的资料重在事件行为的存在,而事件取样法则着重于行为事件的特点、性质,而时间仅仅是说明事件持续性等特点的一个因素。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的限制。2、使用方法

(1)运用事件取样法,需要预先确定所要研究的目标行为或事件,并对目标行为或事件下操作定义。

(2)研究者要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的一般状况,以便选择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察。通常需要进行预备性观察。

(3)研究者要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可以是叙述式的观察记录,也可以作编码记录。(4)事件取样法的案例

又如李少伟对儿童任性行为的研究。

3、评价

(1)优点

●保留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可用于研究比较广泛的行为事件

(2)缺点

●事件取样法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注重行为的当时状况,对导致其发生的条件和情境等信息不能充分了解。(四)特性等级评定法1、定义

特性等级评定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次的观察,然后用某种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要研究的特性加以评定。

它不同于以上几种观察法,它不对每次观察到的具体事实加以描述或记录,而是在观察之后对观察对象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性进行评价。运用范围很广,如社会态度、性格、内倾或外倾行为特征等。一般采用5点量表进行特性等级评定,也有用7点或4点、6点量表的。

2、运用特性等级评定法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成见效应。

(2)进行必要的重复评定

(3)对评定等级尽可能拟定具体标准

(4)研究者应重视量表的设计和编制。量表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术语表述准确、具体明确。正是使用前需经反复试用和多次修订。

3、评价

(1)优点

●可研究测量的行为或特征比较广泛

(2)缺点

●主观性较高,容易带有主观偏见

●评定量表的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所用量表不恰当,容易出现评定等级的偏差。(五)日记描述法日记描述法,也叫儿童传记法。是早期研究儿童行为的主要方法。

1、定义

指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长期跟踪进行反复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日记描述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综合性日记,常记录婴幼儿各方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动作或行为现象;一是主题日记,主要记录儿童语言、认知或社会性等特定方面的新进展。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0-1829)。他于1774年出版了第一部婴儿日记《一个父亲的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孩子的生长、发展的情况,同时对母亲在育儿中的作用及其他对儿童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评价

(1)优点

●日记法可以全面详尽地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日记法通过长期不间断的记录,可以掌握儿童的发展过程,了解儿童发展的顺序、行为的连续性。

●日记法是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生活的情景中加以考察。

●日记法记录简便。

(2)缺点

●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观察易带主观倾向性。

●观察的案例有限,较难概括出一般。

●日记法需长时期持续记录,比较费时费力。(六)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也是早期研究儿童的一种观察技能,最早是用于培训教师的观察能力的。1、定义

轶事记录法与日记描述法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不是连续地记录某一个特定儿童的行为及其发展,而是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或信息。

2、使用方法

轶事记录法的运用简单方便,不需要专门的编码制表,只需在发现值得记录的行为轶事时随时记录下来。可以在事发当时作观察记录,也可事后加以追忆。在记录时应尽量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具体、完整,要尽量把中心人物的行动、言谈、在场的其他儿童的活动等背景、情景下来。3、评价

(1)优点

●用轶事记录法进行观察,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2)缺点

●观察者在决定值得记录的轶事时容易带有各种主观偏见,记录中也往往由于主观因素或记忆误差的影响,而影响所记录事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七)频率计数图示法1、定义:指在某些行为发生时计数其发生频率,再用图示将所收集到的行为频率显示出来。

2、使用方法

(1)使用该方法时,必须精确地定义所要计数的行为。例如,要观察某班每个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首先要对攻击性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儿童与伙伴之间的一种专横的社会关系,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详细地规定攻击性行为所包含的各种具体行为及其表现,如身体攻击包括打、推、踢、咬人等;言语攻击包括喊叫、辱骂、非难嘲讽等。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制订一个记录表格。(2)选择观察场合并制订观察时间表。如选择自由活动进行观察,对每个幼儿观察3次,每次5分钟,记录每个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3)根据观察结果绘制成图表,最常用的是直方图。直方图可以让教师对全班每个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情况一目了然。利用这些频率资料还可以作其他分析。如每个幼儿平均每分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男女儿童攻击性行为平均发生率的差异等。

有时记录某一行为的持续时间,比只记录其发生频率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可将频率计数图示法转化为持续时间记录图示法。3、评价:此法方便实用,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但所得到的幼儿行为信息很有限,不能深入了解幼儿行为的全过程及其发生背景。(八)清单法1、定义:指将需要观察的一系列项目排列出来,并标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择,供记录者判断后选择其一并作记号。(八)清单法2、使用方法

(1)确定主要项目,并据此列出具体项目。如数概念的发展、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游戏的社会参与水平等。

(2)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项目,制定观察记录表格。如按难易程度,字母顺序,或项目出现的先后顺序等。

3、评价:使用方便,节约时间,能迅速有效地记录观察内容,适用于核查一些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事件的呈现与否,提供诊断性信息,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其主要局限在于不能提供有关行为或事件性质的详细资料。小结以上各种观察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其使用的局限性。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通常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取长补短。

调查法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适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调查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家长。一、调查法及其特点“调查”一词包括范围很广的研究工作,这种工作主要是通过考察现状而不是通过建立实验条件或分组实验来完成的。但是,这种调查不是单纯地记录有关事实,它还可以包括测量、研究各类分数的分布情况、用复杂的测量方法分析学校中的对照组等等。通过调查的设计,特别是通过样本的选择,研究人员就使调查带有某种实验的因素。有些问题是无法用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办法来解决的,但是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调查方法却可以提供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1、定义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发展与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包括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2、特点

(1)收集资料的方式是向有关对象进行间接的了解。

(3)调查法旨在考察现状,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以任何干预操纵,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4)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研究者对各种主观偏差的控制,以及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所选择的样本有多大的代表性。调查法的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在于调查的结果不能证明某种因果关系。但如果某种情况总是无一例外地跟随着另一种情况发生,那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某种因果关系。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必须特别注意正确地分析和阐释调查结果,尤其是在试图推导出某种因果关系时,更应谨慎从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类型根据课题性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现状调查

学生发展中某些特征、方面的发展现状,或教育中某些现象、问题的基本现状。通过现状调查,掌握有关的基本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或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关系调查通过调查两个变量的情况,分析与考察其相互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一种调查研究。应首先获取有关两个变量的数据资料,然后计算其相关系数,再根据相关系数的数值(正值、负值或零),来分析该两个变量间存在何种关系。3、发展变化调查主要探讨学生的某些特征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这类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两种方式:纵向追踪研究和横断研究(横向研究)。前者是指对同一组对象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某一方面特征的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后者是指同时对不同年龄组学生就某一特征进行调查,求出平均数,进而加以比较或画出发展曲线。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如能二者结合,先横向调查,再纵向调查,如结果一致,可增加结论的说服力。4、原因调查也叫事后回溯研究(expostfactoresearch)或卡索尔比较研究。是指从对具有某一特征的一组对象和不具有该特征的另一组对象的比较中,探讨其可能形成的原因。这里要强调的是,仅用调查法不足以说明因果关系,只是可能的原因。

三、调查法的主要手段及其运用

调查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手段主要有问卷、访谈、测查、评价、书面材料分析等。(一)问卷也称填表法,指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成问题表格的形式,邮寄或分发给有关人员填写,从而收集资料的调查手段。这是用书面方式进行的调查,具有间接访问的性质。主要用于征询被调查对象的态度、看法、意见和建议等或了解一些必要的事实或数据。1、问卷题目编制的类型

(1)不定案型问卷,也称“无结构型问卷”或“开放式问卷”。即不提供预先做出的答案,而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答案或对问题做出回答。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比较适用于研究初期,研究者对情况不大了解,不能确定调查对象会作出怎样的答案,而调查对象可以有较大自由作答。这种类型的问卷往往可收集到比较详细具体的事实材料,调查对象能够依据实际做出较真实的回答,而不受某种限制。但材料的处理(分析归纳)有一定的难度。(2)定案型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或“封闭式问卷”。研究者列出一定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或是按一定的要求、标准作答。

可分为5种形式:是否式;选择式(单选或多选);排列式(顺位法);等级式;数量式。

定案型问卷易于回答,资料收回后容易作统计处理。(3)半定案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研究者提问并列出部分答案,由于问卷的答案不能预先想得很周全,或是考虑到存在着其他例外的情况,再列出“其他”一栏,由被调查者写出自己的答案。2、问卷题目编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要清楚明了,不能含糊,避免使用模糊的、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2)为使题意简明,应注意避免多重含义的问题,也即在一个题目中只准包含一个问题。(3)尽可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题目和双重否定性题目。(4)避免使用诱导性问题。即问题中隐含着假设或期望的结果,这些题目中常常暗含一种带有暗示性或倾向性的答案。(5)问题与答案要避免“社会认可效应”,即被调查者依社会评价标准作答,而非提供自己的真实答案。就是说,问题与答案应是中性的,不会给答题者带来社会道德的压力,真实作答。为避免“社会认可效应”,可采取以下措施:◎使题目或答案涉及“一般人”,而非调查对象本人;◎在题目中阐明这类问题为客观存在,因而没有什么不正常,打消调查对象的顾虑;◎采用列举形式设计问题。如“有人认为……,还有人认为……,你认为如何?”(6)适当控制题目数量与答题所需时间,题目过多,时间过长,造成答题者敷衍了事,影响答题的真实性和问卷回收率。题目太少将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一般题量在30-50之间,时间在半小时之内为宜。

(7)问卷题目编制好后,在正式施测前应作预试。

(8)问卷前面一般应附有扼要说明,使被调查者了解调查的目的要求,取得其信任,以便能够认真协助配合,提供所需的材料。(9)尽量使用短而简单的题目,而避免使用长的复杂的题目。宁可用两个或更多短一些的题目,而不要用一个相细而复杂的题目。

(10)题目的选择答案应当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对有些题目,为避免强迫答卷人做不愿做的回答,提供一种中立或中庸答案是必要的。

(11)避免问那些隐私的或微妙的问题,如确定的收入、答卷人的年龄、卷入非法活动的程度等。(12)要避免出一些答卷人无法回答的问题(13)在题目的呈现方式上应注意:题目的排列顺序,先易后难。问题与列出的该题答案应相对靠近、集中,避免答题者漏题。指示语的呈现要尽可能醒目。四、调查研究的步骤(一)确定调查范围和选择调查对象

根据调查研究的范围,可将调查分为三类:全面调查(普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指对总体中的典型单位或个人进行调查。适用于涉及范围较小,但具有明显特点或典型事例的调查。◎抽样调查: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较多。指从符合课题要求的全部对象即总体中抽取部分组成样本,仅对样本进行调查,把调查结果作为总体的概括。即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来判断总体的情况。抽样调查中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因为样本本身能否代表总体是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抽样调查(一)确定调查范围和选择调查对象1、明确总体界限。研究者打算把调查研究的结果推广应用到哪一范围,就应该在那个范围内抽样;2、确定样本的规模(数量)。样本数量与总体大小、显著性水平与置信范围的设定有关。样本的规模样本的规模取决于三个因素:(1)所希望达到的精确度;(2)总体的情况;(3)需要同时分析的各种变量的数目。一般来说,所希望达到的精确度(置信区间)越高,总体中的不一致性越显著,需要同时分析的变量数目越多,所需的样本规模就越大。我们可以用公式来大致估算所需的样本规模。该公式为:N=(Z2)(P)(1-P)(0.03)2在公式中,N为要求的样本规模;分子中的Z值为1.96,P为0.5;分母中的0.03是我们所要求的精度,要求的样本规模为:N=(1.962)×(0.5)×(1-0.5)=1067.11(0.03)2如果我们把精度从+3%提高到+2%,而置信度不变,那么,N=(1.962)×(0.5)×(1-0.5)=2401(0.02)2样本的规模就需要从1067人增加到2401人。

样本数与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的关系(总体数量大于500,000)所需随机样本数

置信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信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50.99

±1%960416587

±3%24014147

±5%384663

±7%196339

—————————————————————根据总体同质性程度和精确性要求所需要的样本规模根据总体同质性程度和精确性要求所需要的样本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接受的所期望的给子特定回答的总体百分比(%)抽样误差5或9510或9020或8030或7040或6050/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9003600640084009600100002%47990016002100240025003%211400711933106611004%762254005256006255%1442563363704006%1001782332672777%731311711922048%1041311501569%7910411712310%8496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来源: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由上表可见:(1)调查结果百分比总会落在一定样本误差间隔之内,如3%、5%,而不会100%反映总体真值(2)越想得到更可靠的结论(置信区间小而置信水平高),越需要较多的样本数。由于+3%的精确度在社会科学界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精确度范围,因此,就普通的调查目的而言,样本规模在1000左右就已经够了。如果我们进行的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牵涉的变量数目很多,我们就需要考虑增加样本的人数。但是,除非有特殊的要求,样本的数量一般无需超过2500人。当然样本数量也并非是抽样代表性的唯一指标。在决定样本容量大小时,还应考虑研究条件的控制程度。通常,条件控制得比较严密,样本容量可小一些,如心理实验人数就比教育实验少一些,教育实验又比教育调查人数少一些。一般来说,进行实验研究,人数可以在30-50人,而调查研究的样本数量要尽可能大于100。因为当基数或总次数小于100时,便不宜求取百分数,或使用相关法。3、确定取样方法分为随机取样和有意取样两大类。随即取样指从总体中抽取任意一部分,要确保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被选择的机会。(1)简单随机取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用抽签法或随机数码表法抽取所需的样本。

使用这种方法抽取的样本,称为随机样本或概率样本。简单随机取样的局限性:当总体较大而样本较小时,简单随机抽样所获得的样本代表性较差,所以只在样本较大时采用;如果总体较大,且较分散,则抽取的样本分布较分散,给调查工作带来困难;抽取的样本分布可能不均匀。因此,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

抽样误差:一般来说,随机样本容量的增加,抽样误差会逐渐减少,但不可能完全避免。

抽样偏差:当一个样本未能代表它所要代表的总体时,偏差就出现了。如果随机抽样使用的总体源有偏差时,抽样偏差就会发生。(一)确定调查范围和选择调查对象(2)分层随机抽样在有些情况之下,被抽样的总体不是同质的,而是由几个子总体组成,这是研究人员可以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子总体叫做“层”,然后再从每层中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随机抽样。在讨论分层随机抽样之前,先要明确抽样比率的概念,指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的比值,用n/N表示。

经过分层后,就要决定从每层中抽取多少个个体组成样本,也就是样本大小的分配方法。一种叫平均分配,即从每层的子总体中选择相等数量的样本个体。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每层分配给样本的个体数目与它的大小成比例。按比例分配由于具有自我权重的特征,常常受到研究者的偏爱。(3)整群抽样法当简单地从总体中直接进行随机抽样不切实际或花费太高时,通常就以群为单位进行抽样。

随机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体作为样本的方法叫整群抽样。整群抽样与分层随机抽样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样本单位是“群”,而后者的样本单位是单个个体。

员自然成群分布的情况下运用此法特别方便。如能结合分层或随机的原则,且样本数量足够大,可减少样本误差。(4)机械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等距抽样法)指先将总体全部单位按照某种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根据总体的数量(N)和样本容量(n),由公式m=N/n求出抽取间隔(m),再随机地选定一个常数x(要求x<m),最后把x,x+m,x+2m,……,x+(n-1)m等对象抽取出来,组成样本。

法比较准确合理,应用广泛。可避免简单随机抽样法可能造成的各单位人数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并同样能使总体中每一个体有均等的被抽取的机会。(5)多级抽样法在总体太大,而样本只占很小比率时用,如全国性调查。先抽取一定的区域,如省、市、区,再抽取一定的学校、班级、学生。多级抽样法与分层抽样法的不同在于,它只借助一级级的抽样作为最后抽样的过渡,以便最后决定从哪儿抽取,而分层抽样则是从各层类中均要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数。(6)有意抽样法(有偏样本或按目的抽样法):

即按研究者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抽样设计的原则可希(Kish,1965)指出,一个优秀的抽样设计应满足4个条件:(1)目标定向:即以研究方案和研究目的为依据。(2)可测性,指抽样设计要为必要的分析提供数据,使研究者能从样本数据有效推断出总体特征。(3)可行性。(4)经济性。教育研究的经费往往是有限的,要求研究目标与可得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相吻合。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抽样设计应是可行的并能包容所要研究的问题。关于各种抽样方法所需的样本数量,可参照如下原则:分层抽样<等距抽样等距抽样<随机抽样个体抽样<整群抽样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影响确定样本大小的因素很多,因此要确定样本的精确容量很困难。但多年来进行的研究经验证明,确定样本的容量大小还是有一些普遍性的指导原则:

◎例如,如果要对一项调查进行统计分析而总体容量很大,(2000或更多),样本的最小容量可以定在200左右;

◎例如被调查的一个教师总体容量为25000,样本容量达到500或600应该足够了;◎小的总体倾向于用较高的抽样比率,10%的抽样比率对于一个容量为50的总体来说可能不够,但对于一个容量为3500的总体而言确是足够大的了;

◎在一项研究中可能会有许多小组,组成实验组的实验变量有许多层次,一般来说,从属变量越多,每一组所要求的实验者数目就越大;

◎如果在一个现场实验中有许多小组,对样本容量而言,每一小组的个体数为8或10,15,30已经足够。但是如果只有两个小组,每组15个左右的个体则不够,而从各组中选出一个容量为100左右的样本则比较合理。

◎在控制条件较好的实验中,每组15个左右的实验对象,且样本总容量为60左右可能就够了。

◎如果利用了复杂的设计如含有两个或更多独立变量的因素,并且此因素中的单元数目或小组数目较大如12或更多时,每一单元中含10个左右的个体可能是最小的样本容量。

◎一般来说,增大样本容量会增强样本的代表性。但并不是样本容量越大越好。因为会使工作量加大,浪费时间精力,影响统计结果的及时性。而且有时候如果抽样方法不科学,即使样本容量再大也不能增加其代表性。非代表性抽样:上述抽样方法都用来抽取有代表性样本。但由于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只能由研究者选择一个合适的幼儿园或班级进行研究。如人种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等质的研究是典型的小样本。

其优点是方便,缺点是研究结果不能推断到总体。因此在研究报告中应详细描述样本的特征,以使读者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参考。此外还可通过重复研究弥补此类研究的缺陷。(二)制订调查计划

1、对调查内容作具体的规定

2、确定调查项目,把调查内容具体化

3、确定观测或评价的指标或标准

4、考虑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机分析方(三)调查计划的实施

(四)调查材料的汇总分析

实验法教育实验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灵魂英国J·D·尼斯彼特等人在《教育研究法》一书中,对各种方法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顺序、作用给予了精辟的概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是从偶然的观察、无组织计划的谈话、以及开放性的问卷开始,随着问题的性质有了较清晰的焦点,研究者就可以转向更系统的调查技法,如有组织的谈话、封闭的问卷,以及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特定问题的可能存在的关系的假设,即所研究的问题的因果关系的假设。研究的最后阶段是对产生的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一、什么是实验研究法?(一)定义: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二)实验研究的主要操作包括:操纵自变量,控制干扰变量,使个体变量保持恒定,观测因变量的变化。(三)实验研究的逻辑含义是因变量的变化会受到自变量、干扰变量和个体变量等的综合影响与干预,只有排除了其它变量的影响作用,才能确认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从而揭示真正的因果关系。二、实验法的几个重要概念(一)变量1、变量:广义地说,变量是指随条件和情境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起变化的人或事的特征或方面。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变量,如身高、体重、智商、教学方法、家庭教养方式、教师态度与能力等等。2、因变量: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起变化的变量,一般是所需测定的被试行为的特征或方面;3、自变量: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在研究中常指那些能引起被试行为特性的变化的变量,是研究者选定的条件,可以由研究者控制或操纵,以决定其对行为的影响,也即研究者向被试施行的实验条件;4、个体变量:有时自变量不是研究者所能操纵的,而是被试本身固有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这些变量被称为“个体变量”。在作自变量时,研究者无法控制或操纵它,只能对它进行选择。5、干扰变量:可能影响因变量,但与该次实验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二)实验效度1、效度:指研究结论与现实的符合程度,或指测量结果与所要测量的事物属性之间的符合程度。2、内在效度:某特定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程度。3、外部效度:指某研究结果能够推断到其它情境与样本的程度。如何判断研究的内部效度?无法精确测量。一般应根据对研究的具体方案、操作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评价作出判断。操作定义规定得越恰当具体,研究控制手段越全面、严格,研究的内部效度便越高。(三)信度1、定义:信度是指研究所测得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2、效度与信度的关系:效度表示有效程度,信度表示精确程度或可靠程度,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测验如果具有高效度,它就必须伴有高信度,可见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反之则不然,信度高不能保证效度也高。有三种情况:信度高,效度不高;信度高,效度也高;信度不高,效度也不高。三、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略)1、实验假设2、实验设计(实验被试、实验变量、实验控制)3、实施实验计划(实验步骤):包括实验研究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工具、方法、控制措施、指导语、评分方式与记录表格,以及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情境的预计处理办法等。4、总结整理(实验结果与结论)四、实验控制(一)对影响实验条件的无关因素的控制1、无关因素的类型(1)◎变性无关因素它对实验变量作用和影响的性质不稳定,有偶然性,时而有利,时而不利,处于经常的随机的变化中。(2)◎恒性无关因素它们对实验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固定地偏向某一个方向,或有利,或不利,性质不变,所以它是产生系统误差的来源。因此,实验控制是指对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固定影响的恒性无关因素的控制,但不必对一切非实验因素进行控制。2、控制无关因素的主要手段:(1)◎实验室控制,消除无关变量。(2)◎用配对、分组等方法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或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随机配对·预测配组(教育实验中常用)(3)◎用循环法抵销无关变量的影响(略)(4)◎将某些个体变量(如智力)纳入实验设计,成为实验中的自变量。(二)被试的自身控制(三)实验人员的主观控制(四)统计学控制(如差异显著性检验等)五、实验设计的模式实验设计可分为单因素实验设计与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同时操纵两个以上自变量,以发现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和综合影响。单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被作为实验条件受到操纵。这个自变量(因素)可有多个层次,但只是同一变量或因素的不同层次。这里主要介绍单因素实验设计。(一)实验研究的类型:(1)真实验: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保证各组被试等质;系统操纵自变量,能较严格地控制无关因素;实验效读高,误差程度低。(2)准实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只能按现存班级或群组进行实验;无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只能尽量减小误差;实验效度比真实验低,但在教育实践中较现实可行。作结论试需谨慎。(3)前实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无法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误差程度高;往往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一种不合格的实验研究。1、前实验设计模式模式1:非随机单组后测设计。模式2:非随机单组前后测设计。模式3: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比较设计。前实验设计是效果最差的模式,其共同的缺点是:缺乏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没有控制组或无法提供等质控制组。这类设计一般尚未达到实验研究的起码标准,因此称前实验。2、准实验设计模式模式4: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模式5:非随机同组多次测设计。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实验常在现有的班级里进行,所以常采用准实验设计模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能严格遵守真实验对抽取被试的随机化原则,以及对实验条件加以严密控制的要求,在运用准实验设计研究作推论时应谨慎,一般只限于推断到同质被试中。研究者应当在研究报告中详细描述被试特征,以便读者针对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可将结论推断到其它班级。3、真实验设计模式模式6:等组后测设计。模式7:等组前后测设计。模式8:索罗门三组设计。模式9:索罗门四组设计。模式8和模式9在实际情境中难以执行。因此这种设计通常用于较高层次的假设检验研究,在一般的教育研究中较少使用。六、实验注意事项(一)实验前应深思熟虑,尽量提出比较成熟的假设、以期验证。(二)在操纵实验条件时,应注意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三)实验中测查的内容要与实验处理所要影响的内容一致或相关。(四)应重视重复实验。(五)要考虑生态效度问题。(六)做好控制组教师的思想工作。(七)正式实验研究开始前,通常需施行预备实验。行动研究法

(ActionResearch)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或总结规律,而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一、行动研究的内涵及特点行动研究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n)于1946年提出。

行动研究通常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为基层决策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1、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范式(模式)或研究的理念。行动研究是一种应用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者”即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及参与幼儿园教学或管理的专家。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第一循环:问题——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第二循环:修改后的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行动研究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工作为目标);(2)在行动中研究(在动态、自然的教育现场进行研究);(3)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也就是说,研究的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2、行动研究的层次(1)某个教师单独对某班的教学试行新方法,或将自己的新观点转变为行动。规模小,研究的问题窄而具体,所以容易实施。但因势单力薄,很难作深入、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2)幼儿园范围内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可自行开展研究,也可请外来研究者进行指导。可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理论的指导仍较欠缺。(3)由专家、教师、政府主管部门、幼儿园的行政领导人员等组成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可以得到多方支持。3、理想的行动研究比较理想的模式是第三层次:专家与教师保持伙伴的关系,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设计研究的行动策略,控制问题情境和各种变量等。在这种合作研究中,教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可以得到来自专家的理论指导,学习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还可以获得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理想的行动研究应该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合理并用。行动研究并非随心所欲、草率行事的代名词。首先,行动研究是一种科学性的探究。在行动研究中同样需要运用观察、测量、调查与实验等科学方法系统地、持续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其次,行动研究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二、行动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1、行动研究的价值行动研究被看作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沟通的桥梁。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它使实施者(教师)增长运用性知识,产生更为合理的教育观点和态度,以处理将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与场合。学前教育机构欧洲理事会出版物《学前教育评价中的问题》一文指出:“教育研究对教育之真正影响在于它对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态度的影响。”这也是行动研究的重要价值之所在。2、行动研究的局限实际运用中,由于强调方法的简单易行,以及参与研究的教师科研素质能力的欠缺,使得某些行动研究缺乏起码的信度与效度。因此有人不赞成把行动研究列入真正的科学研究范畴。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现状和条件,目前还不具备高度科学的控制、测量手段和设备、技术条件,以开展严格的综合性教育实验,而实践中的问题又急需去研究和改进。我国幼教界也有一大批热心教育科研的第一线教师,因此,我们不妨将行动研究法作为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三、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的比较共同点:(1)研究主体为教育实践人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2)以教师的具体教育实践作为基础,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具有针对性;(3)均为非正规研究,方法的科学严密程度和结果的精确可靠程度较低。区别:(1)经验总结由果致因,行动研究由因致果;(2)经验总结可作为行动研究法的基础,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3)经验总结主要运用归纳的方法,属经验思辨型研究,行动研究可将思辨型、经验型与实证型研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中对科学性的重视使它得以区别于一般性的经验总结:第一,行动研究要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但不是仅依赖经验,而是根据理论对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症结所在。第二,行动研究要制定行动方案,但不是仅凭经验制定出来的,而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出来的。行动研究与经验性地解决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一个是基于理性的“创造”,另一个则是基于主观经验的“重复”。创造性地问题解决是不可能产生于仅凭经验的零碎的思考之中的。小结: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对研究成果科学性的追求是不容异议的。行动研究并非随心所欲、草率行事的代名词,它同样需要充分的理论准备和高度的研究技巧与应变能力。如何撰写教育研究报告一、为什么要撰写教育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用于描述已经完成的研究,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它反映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撰写教育研究报告,是教育研究过程的终结环节,是整个研究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撰写教育研究报告是记录、总结和表达教育科研过程及成果的需要。

◎撰写教育研究报告是推广交流和应用研究成果的需要。

◎撰写教育研究报告有利于提高教育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二、教育研究报告的类型◎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通过某种途径对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探索而写成的论文。其生命力及价值在于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因此,学术论文应有作者的独特看法,有创新的见解,形成某种新解释、新论点或新理论。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它是针对当前教育领域中发展变化的情况、问题、倾向、趋势等,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树立典型,掌握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原则、方法、措施的书面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教育实验是通过控制教育条件和干预教育过程的方法来认识某些教育变量和另一些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而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就是对教育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所写出来的总结报告。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教育实践者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有关理论,通过分析、归纳其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认识、体会而写成的总结报告。

三、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一)一般教育论文的撰写

1、结构

一般而言,论文的正文由导言(或称前言、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前有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后有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和致谢。

题目:要求确切、鲜明、新颖、简练。

署名:

摘要:要求短、精、完整、平实。

关键词:3-5个,最多不超过7个。前言:

要求:文字要简练,不能过于冗长;

要说明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以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学术观点;

交代清楚论文的研究范围、特点及其精髓,以利于读者在读正文前就对论文的精华有所了解。本论:

要求:(1)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和逻辑证明,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串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用观点去表现主题,使观点与主题相一致。(2)论述过程中除了必须严格地遵守逻辑规则,即依靠逻辑的力量进行逻辑证明以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或实践证明的支撑。写论文常犯的两种毛病:其一是文中只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使得写出来的论文有骨无肉,空洞无物,没有说服力。其二是滥用材料,文章罗列了大量材料,但却没有概括出明确的观点,使论文显得臃肿拖沓。结论:

要求:

(1)与前言、本论部分的立论相一致,做到前呼后应;

(2)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3)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科学概括和总结,达到深入主题、揭示规律的目的;

(4)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为了尊重别人的劳动,体现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术规范,必须注明所引用资料的出处。

我国引文注释分为尾注、脚注。引文注释应按引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标明数码,其方法是在引用材料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然后依次加以注释。参见《广州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2006年3月修订)国外及港台地区一般采用APA格式:文中括弧标注(张三,2010年),文尾再列出详细的文献信息。注释内容一般包括作者姓名、文献标题、书刊名称、期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具体的体例要求稍有区别。参考文献是指和论文有关的重要文献。这一般是附于论文的篇末。每一项文献应写明著者姓名、书刊名、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地点。致谢。(二)教育研究报告(包括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等)的撰写1、结构

一般包括篇名、署名、摘要、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质量的

评价指标(1)一般质量标准

◎观点阐述清楚

◎理论概念、名词术语的界定与解释合理

◎结论客观,不含偏见

◎数据、图表正确无误

◎统计方法恰当,运算正确

◎注意尊重与公正对待研究合作者(包括被试)

◎看问题有创见◎全文无前后矛盾◎文字流畅通顺◎措辞准确、通俗易懂◎条理分明◎标点符号正确◎附注格式统一◎缩写规范统一,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全(2)各部分质量标准题目(篇名)

◎是否清晰、简明?

◎是否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关键词是否能提示研究方向或领域?

摘要

◎用词是否简明准确?

◎是否概括地论及各主要部分内容?

◎能否使读者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等有大致的理解?◎如何撰写论文摘要:论文摘要非常重要,它是整篇论文的门面,是全文浓缩后的精华所在,因此应重视论文摘要的写作。摘要通常是在完成全篇论文后再撰写,它包含五大要素,即为何写(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写什么(研究内容)?如何写(研究方法)?结论是什么?和解释是什么?以上每个问题用一句话回答,最后把五句话组织起来就是论文摘要。文献综述

◎所包含的内容是否恰当切题?

◎是否包含了有关领域中新近的重要发现?

◎是否容纳与当前研究的结果相反的发现?

◎叙述的结构是否易于理解?

◎是否有小结?

◎引用他人研究与文字的方式是否恰当?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文体。它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主要已有成就和新动态等等。(二)文献综述的作用可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专业和学科的历史沿革、当前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可帮助读者减少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的大量的文献信息。可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国内外的发展水平、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以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制定科研计划和规划。(三)综述的主要内容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如何体现“综”和“述”综——综合、概括、总结包括研究的研究现状(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纵向:历史发展的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解读与指导7.观察时间持续 8.观察规则理解与遵守 背景信息 主要内容 发现信息 分析判断 案例11.建构游戏中的结构化观察 幼儿建构技能评价指标 幼儿建构技能等级评量表 儿童建构技能行为检核表 儿童建构技能时间取样表 (二)非结构化观察 事件取样法 样本描述法 轶事记录法 jvzquC41yy}/onnrkct/ew45;4p4l>
1.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A.事件取样记录法B.日记描述记录法C.时间取样41.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A.事件取样记录法B.日记描述记录法C.时间取样记录法D.行为检核记录法jvzquC41yy}/mxtngcxo0lto1unjvr4fz/yu/?<460nuou
2.2016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2)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时段进行专门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如选择每周二、四、六的上午第一节课,就教师提问和男女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加以记录,来研究男女学生的成就动机问题。 (3)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以事件为单位进行观察,了解某些特定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unj1;:959>/j}rn
3.第三单元事件取样法.ppt事件取样法 第三单元 * 事件取样法 第一部分 * 事件取样法 * 练习3-1 1、观看视频,讨论确定视频中幼儿最引人注目的行为。 2、再次观看视频,记录上述行为发生次数。 一 事件取样法 * 事件取样法。是以选定的行为或时间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 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 事件取样jvzquC41okv/dxtm33>/exr1jvsm1;5431622@4933;12=5582642=60ujzn
4.量化延时法时间测量二、何为经验取样法 经验取样法也称生态即时评估法(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EMA),是一种在自发、自然的情境下,研究某事件发生时个体即时性反应(包括行为、认知、情绪等)的测量方法[11]。经验取样起源于测量个体的沉浸体验(Flow)[12],属于自陈测验的一种,传统上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电子传呼机或者带闹铃的腕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8:98ftvkimg8igvcomu86335<84B=
5.学前教育研究方案3.自然观察法 答: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答: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所谓的单一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社会组织(如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个团体、一个情境或事件等。 5.课题论证 答:是指对选定的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62?/j}rn
6.​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物临床试验)(试行)为保证药品注册核查质量,统一核查范围和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导原则,特制定《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物临床试验)(试行)》。 一、目的 药品注册现场核查(药物临床试验)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注册申报资料与临床试验的原始记jvzquC41yy}/pw9{{0ipo8mvon532;71|elha9:521;:5B3jvor
7.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也叫树轮定年(Tree–ringDating),是对树木年轮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学的树轮年代学是美国的天文学者道格拉斯(Douglass)博士于二十世纪初研究建立起来的。他用树轮定年法测定了印第安人遗址中残留树木的树轮,明确了遗址的年代,于是这种方法在美国的史前年代jvzq<84yyy4junsnkp4dp8xhaDJ83:7DH;:G;=IC9D:BDM>;43895@K:4a81;hF;74864L737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