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机械工程,梁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其地位在之前有提到。不外乎力学显性和计算资源,而梁可以承受的载荷比杆件多得多,除了基础受载,还有组合受载,这意味着应力状态多变,其复杂程度远高于杆件。
材料力学梁结构
材料力学指出,外力作用下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杆件称之为梁。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梁是杆件的一种,梁主要抵抗弯曲变形。一开始就强调这个,因为它决定着后处理操作。如何后处理操作,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分析的目的和力学状态(包括材料性质以及应力状态等问题)。
上图总结的十分清楚,第一种对应可动铰支座,约束竖直方向;第二种对应固定铰支,约束竖直和水平方向;第三种对应完全固定,约束所有;第四种对应简单支撑,同可动铰支座一样,约束竖直方向。提到这个,不仅仅是为了回顾知识点,而是要与有限元结合起来,更进一步的思考。
公众号之前的例子有讲过一根轴的分析,类似上面这样。左侧为固定铰链支座,右侧为移动铰链支座,或者你认为右侧是简单支撑亦可。对于零基础小白,这个边界条件还是十分明确的,ANSYS的边界里面就有【Simply Support】。如果两端引入远程位移约束,很容易设置为两侧释放旋转就完了。我自己当初学些时候,无意之中就增加右侧的约束,导致轴在旋转时,右侧约束处受到极大的应力。这是因为在平面当中,一个对象具有三个自由度,左侧只能旋转,右侧除了旋转还有移动。当梁受到横向载荷时,梁轴线发生弯曲变形,且轴的右侧有向内收缩的趋势,如果是变形极小时可能这种收缩不明显,但是如果是大变形的时候,收缩就很明显,因此这种边界下的变形不是对称的。
事实上在我们学习梁刚性的时候,其挠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横向力方向的,一部分纵向收缩,即我们上面谈到的部分。而由于材料力学的范围局限在小变形,所以横向收缩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多数情况下都没有考虑这个收缩的影响。假如是大的变形或者转动,上述边界的错误对结果的影响将会十分显著。
典型梁结构
Simply supported beam(简支梁)
一侧是固定铰链支撑,一侧是活动铰链支座。活动铰链支座与简单支撑效果一样,都只是约束接触位置垂线方向。该梁结构允许水平移动,承受剪应力和弯矩。
Cantilever beam(悬臂梁)
一侧完全固定,一侧完全放松。这个很容易理解,从名字也能看出,它像手臂一样悬挂在人身体之上。不科学之处在于,这是一根等截面悬臂梁,而人体是端部粗,而远端细,这是有一定的力学道理的。你也可以看看树枝,同样是端部粗,远端细。该梁结构承受剪应力与弯矩作用。
Fixed-beam(固定梁)
两端完全固定,这种结构用在桁架比较多见。该梁结构仅承受剪应力。
Overhanging beam(外伸梁)
这种是简支梁与悬臂梁的组合,相比简支梁远端有更多的支撑结构。毫无疑问,它同时有悬臂梁与简支梁的属性。
这些是根据支座的情况做的简单划分,你也可以根据平衡方程来划分静定与超静定梁结构,根据材料划分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材结构等,当然还可以根据横截面的不同划分。
材料力学弯曲梁
上图为一简支梁受到集中载荷作用,通常集中力作用梁会产生剪力与弯矩,如AC和DB段的梁受到剪力作用,这就是横力弯曲或者剪力弯曲作用。而在CD段的梁,仅包含常值弯矩而没有剪力作用。从内力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剪力由内部抵抗剪切效果的剪应力作用,而弯矩则由抵抗弯曲效果的正应力作用,在CD段的梁仅存在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此称之为纯弯曲作用。
弯曲正应力
通常用纯弯曲实验来研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效果,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假设,基本实验如下图所示:
在梁的纵向对称面内施加一对集中力偶作用,可以看见原来刻画在横梁表面的纵向线aa与bb发生了弯曲,上侧往里凹陷,下侧往外凸起。而横向线mm与nn仅发生旋转。
针对纯弯曲实验做出假设:平直的横截面在梁发生弯曲以后仍然保持平直(意思是没有翘曲),且垂直于轴线,仅仅是围绕横截面某一根轴线旋转了一定的角度。
该式中M为横截面上的弯矩,y为距中性轴的距离,Iz为对Z轴的极惯性矩。由此也表明了正应力抵抗横截面上的弯矩作用效果。
最后一点:材料力学指出实际问题中,一般存在着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的剪切弯曲,横截面会发生翘曲。但是对于细长梁(跨高比大于5)而言,横截面上的剪力对横截面正应力影响很小,此时还是用正应力公式计算,只不过弯矩改为横截面最大弯矩,不再是常量:
学到这里我们都知道了什么:纯弯曲跨高比大于5的梁结构,其纵向正应变、纵向正应力分布状态、横截面上存在正应力与切应力,以切应力为主。而这些结论就是作为判断满足要求的梁分析的依据。如纵向正应力分布趋势,上压下拉,即上正下负呈线性变化。横截面正应力靠近截面形心处最小,边缘最大,由内向外扩张。
弯曲切应力
矩形截面上剪切应力呈抛物线分布,其中靠近中性轴区域应力高于远端处应力,横截面上下边缘处剪切应力为0。这里结合前面弯曲正应力思考下,正应力是在远离中性轴处,即边缘处取得极大值。正应力极大的区域,剪应力为0;剪应力极大的区域,正应力为0。材料力学指出,矩形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为横截面平均应力的1.5倍。对于一般的横截面,其最大剪切应力均出现在中性轴上各点处,难怪是为抗剪切而生。
工字形截面梁
假设:AB弦上各点切应力的作用线都经过F点;AB弦上各点切应力的y向分量τy都相等。
计算表明,最大切应力仍然位于中性轴上,即宽度等于2R的位置,此时计算出来的最大剪切应力约等于横截面平均应力的1.33倍。
圆环截面梁
梁结构发身弯曲时,主要存在两种弯曲:横力弯曲与剪力弯曲。横力弯曲就是一开始提到的平面弯曲,此时梁主要承受正应力。在纵向面内,上压缩,下拉伸,即承受拉压作用。对于纯弯曲而言,横截面仅存在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并且靠近形心部分正应力为0,远端(横截面边缘)位置正应力达到最大值。
实际结构梁通常是剪力弯曲,即在横截面上存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那么横截面上就同时存在剪应力和正应力,剪应力抵抗剪力的剪切作用,正应力抵抗弯矩效应。因为同时存在剪力和弯矩作用在横截面上,在考虑横截面的正应力时,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实际的跨高比大于5的细长梁,其剪力对于正应力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而考虑横截面的剪切效应—剪切应力,同时计入了横截面上的剪力与弯矩效应。
如果梁根据最大弯矩设计,得到的是等截面梁,比较浪费材料。为了节省材料,我们做成变截面梁,将危险截面做的更加强壮,非危险截面常规设计。因此就出现了上面那些变截面梁,这些梁统称等强度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