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褶皱的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浅析褶皱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摘要:褶皱是岩层受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 根据受力方向不同可将褶皱的形 成机制分为纵弯褶皱、横弯褶皱、剪切褶皱,揉流褶皱作用。结合川东北地区实例分析,以 及剪切薄膜动态分析,比较深层次阐述了褶皱形成过程中的纵弯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 结果表明, 1.川东北地区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 “X节”理均反映出早期应力场为北西 -南东向 水平挤压 ,晚期应力场为北东 -南西向挤压。在野外认识褶皱是基于对该地区褶皱出露测定其 产状分析, 在无法达到褶皱地区条件下,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图观察, 确定地 层新老关系, 若有地层重复现象, 那么可判断该地区可能有

2、褶皱, 再结合相对应的产状确定 褶皱类型。0 前言褶皱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基本的四大类型, 分别为纵弯褶皱、横弯褶皱、 剪切褶皱、 柔流 褶皱作用。 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纵弯褶皱作用。 使岩层沿 轴线方向缩短。 而在褶皱形成过程中, 其内地层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 岩层之间会因层间滑 动作用产生同心节理、层间破碎带等现象。由于两翼的相对滑动,往往在转折端形成空隙, 造成虚脱现象, 此时如果有成矿物质填充这会形成鞍状矿体。 另一种是岩层变形不仅发生层 间滑动,而且层内物质自受压的翼部流向转折端,可产生线理、劈理、片理等小构造。地壳 水平运动是造成纵弯褶皱作用的主要条件,地壳

3、中多数褶皱与这种褶皱作用有关 当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时, 岩层发生弯曲成褶皱的作用叫横弯褶皱作用, 受该褶 皱作用力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 各层都没有中和面。 往往形成顶薄褶皱。 如果岩层呈低 韧性状态, 褶皱顶部的岩层则由于顺层拉伸而断裂, 于背斜顶部形成地堑。 如果是穹形隆起, 则可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 地壳差异升降运动, 岩浆或岩盐的底辟作用以及同沉积褶皱 作用都是横弯褶皱作用的一部分。在褶皱形成机制中剪切褶皱作用也是形成褶皱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于切层或顺层剪 切而导致褶皱形成的, 剪切褶皱作用形成褶皱为较典型的相似褶皱, 在横剖面上平行轴面方 向所量得的褶皱不同部位的

4、层厚一般是一样的; 剪切作用使岩层面沿密集的平行劈理或片理 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出现出弯曲的外貌。 在变质岩中劈理和片理特别发育, 因此剪切褶皱作用 多发生在变质岩区,它往往使层理或前期的劈理、片理错动成锯齿形或其他形态的褶皱。 而前人很少研究褶皱形成机制中的柔流褶皱作用,它是高塑性岩层 (高塑性体) 受力的作用时,呈类似粘稠的流体而发生变形形成形态复杂、 褶皱要素产状变化大、 不协调性普遍的流 动褶皱。 底辟作用形成的底辟核内的褶皱、 高级变质岩石, 尤其是麻粒岩相变质岩石中的褶 皱都具有强烈塑性流动的特征。 这种褶皱机制强调高塑性物质的流动对褶皱形成和褶皱样式 的影响。 了解了各种形成褶皱机制

5、的特点, 那么在野外认识时我们就可以紧抓各个特点辨别 形成褶皱机制类型。在本文中以川东地区褶皱分析。1 纵弯褶皱作用下的应力分析方法褶皱形成的构造主要有背斜和向斜。 根据(黄继钧, 2000 年 4 月 )对川东北褶皱描述 川东弧形褶皱带主体方向自南而北为北北东-北东 -北东东向 ,弧形向北西方向凸出。 从盆地边缘向内亦可分为三带 ,(1)东带 ,位于巴东 -恩施 -彭水一线 ;(2) 中带 ,位于开江 -长寿一线以东至巴 东-恩施 -彭水一线以西 ;(3)西带,位于开江 -长寿一线以西 ,主要包括铜罗峡背斜、七里峡背斜、 华蓥山背斜及其北延的铁山背斜、黄金口背斜。各带自东向西,由盆地外缘向内

6、部递进推移扩展。 叠加褶皱地区早、 晚两期应力场虽已消失 ,但其产物 -构造形迹及其组合尚保留在原地 可借以恢复其形成时的应力场特征。1.1 根据叠加褶皱地区共轭“X”节理产状求主应力方向详细观察节理形态特征、 裂面擦痕、 力学性质、 相互切割关系、 发育程度、 充填物特 征、 两盘次级派生构造 , 并 准确测量其产状 , 进行分期配套 , 并作复平处 理 ( 黄继 钧 ,1992, 1993) , 求出 共轭“ X” 节理原始优选产状 k1 Q1 ,k2 Q2。 利用相应公 式和赤平投影 ( 据刘肇昌 , 1984内 部资料 ) 求出其形成时主应力方向 (此处不再详细计算)1.2 利用褶皱两

7、翼优选产状分别求形成时应力方向在叠加褶皱地区早、晚两期褶皱的形态和两翼产状通常发生了极大改变,但同一期褶皱作用或多期褶皱作用的叠加都不是均匀的。 模拟实验和野外观察都发现强烈的褶皱或叠加作用总 是集中在某一带或几带 ,相邻区段发育较差。 因此 ,详细的地质构造填图 ,比较不同区段各期褶 皱的形态、方位和发育程度可以在那些后期褶皱不强烈或对早期褶皱改造较弱的地段判断先 期褶皱和后期褶皱的形态和方位 ,可查明早期和晚期褶皱强度 ,然后推断强烈改造区段的先期 褶皱的样式。为此 ,可以褶皱叠加地区沿早、晚期褶皱轴延伸方向向外围追索,以求查明早、晚两期褶皱强度、 两翼地层产状和轴向等。 根据早、晚两期褶

8、皱两翼优选产状 k1 Q1,k2 Q2, 利用下列公式 (据刘肇昌 ,1984, 内部资料 )和赤平投影方法可分别求出早、晚两期褶皱形成时 主应力的方向。设中间主应力 e2 的倾伏方向为 h2 、 倾伏角 为 D2 , 其值由下式求得 :tgQ 1cos k1 tgQ 2 cos k 2H 2 arctgtgQ 2 sin k 2 tgQ 1sin k1D2 arcsinsin Q1sin Q 2 sin( k2 k1)sin arccos sin Q1sin Q2cos(k2 k1) cosQ1cosQ2最大主应力 e1 的倾伏角 D1 、 倾伏向 h1 , 其值可由 下式求得 :H1 18

9、0 arctgsinQ1sink1- sinQ2sinksinQ1cosk1- sinQ2cosk2D1= 90 -arccoscosQ1- cosQ22COS180 - arccos sinQ1 sinQ2cos(k2 - k1) cosQ1cosQ2最小主应力 e3 的倾伏向为 h3 、 倾伏角 为 D3 , 其值可由 下式求得 :sinQ1sink1 + sinQ2 sink2 H3= arctgsinQ1cosK1 sinQ2cosK2D3 arcsincosQ1 cosQ2180 arccos sin Q 1 sin Q 2 cos( k 2 k1) cos Q 1 cos Q 2由

10、此计算式可以得出褶皱两翼的产状。图 1 川东北地 区构造纲要图1.白垩系 ; 2. 上侏罗统 ; 3. 上沙溪庙组 ; 4. 下沙溪庙组 ; 5. 新田沟组 ; 6. 下侏罗 统 ; 7. 须家河组 ; 8. 雷口 坡组 ;9. 嘉陵江组 ; 10. 飞仙关组 ; 11. 二叠系 ; 12. 志 留 系 ; 13. 奥陶系 ; 14. 寒武系 ; 15. 北西向背斜轴 ; 16. 北西向向斜轴 ; 17. 北东向背 斜轴 ; 18. 北东向向斜轴 ; 19. 褶曲编号 ; 20. 断层 ; 21. 隆起 ; 22. 地质界线 ; 黄 金口 背斜群 ; 五宝场背斜 ; 七里峡背斜 ; 铁山背斜

11、; 11 双石庙背斜 ; 12 秋家碥背斜 ; 13 月 儿梁背斜 ; 15 三角山背斜 ; 22 五龙山 - 新庙场背斜此外 , 还可采用 位错密度、 岩石亚颗粒直径、 重结晶颗粒直径以及矿物 ( 如方解石、 白 云母 ) 双晶化率求得 e1、 e3 及差应力。 但这涉及到如何筛分不同期次叠加问 题 , 因此 比较 复杂2 剪切褶皱薄膜振动动态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可知, 褶皱波峰处将出现较大的拉应力, 并且褶皱的波峰位置在一个褶 皱范围内具有最大的面外变形 由此结合式 可知在褶皱的波峰位置将形成较大的局部 刚度, 这样就导致在褶皱薄膜的振动过程中褶皱波峰多处于节线的位置, 不发生振 动 并且在高

12、阶模态下, 随着褶皱波峰开始参与振动, 相应的其振动频率也在增 加 由此可见, 由于褶皱所形成的面外变形及褶皱区域应力分布的特点, 共同决定模态模态F12300F51902F22020F61622F31740F71504F41840F81224了褶皱薄膜的振动模态与褶皱构形的相关性表 1. 不同振动形式分布3.1 褶皱在野外的识别方法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 的特点。 褶皱的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首先, 背斜是由于岩层向上弯曲, 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 较老,外侧岩层较新。反之,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即:取一水平线,从岩层弯曲的中 心向两边,岩层

13、中心新两边老),外侧岩层较老。所以在野外观察时,我们应首先通过对包 括观察地区在内的小比例尺地质图及航空照片、 卫星照片分析, 了解该地区地层时代、 层序 及整体构造特征。 再查明地层层序 (注意利用岩石各种原生构造或伴生小构造来查明岩层的 产状是正常还是倒转。) 测定各个岩层的产状,然后根据地层对称重复分布关系, 确定背斜 和向斜的所在。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长 剖面时才能辨认的,它们大多是 “非单个 ”褶皱, 而是由一系列褶皱复合组成。 通 过剖面示意图最能说明此种类型 基本上有两类。 一是 复背斜和复向斜,也就是在它们的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或 者说,大的褶皱 轮廓是背斜,但在翼

14、部尚包含若干小的背斜和向斜。反过来,大的 褶皱轮廓是向斜,而在 其翼部则尚有次级的背斜和向斜。此类复式的背 斜和向斜,常见于 “地槽区 ”,如我国的秦 岭、天山、内蒙中部、喜马拉雅山等地 均有所见。 二是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一个平 行褶皱群内,如果背斜呈紧密褶皱,而 向斜呈开阔平缓的褶皱,称为隔挡式褶皱,如四川 东部的褶皱群。而隔槽式褶皱, 则是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开阔背斜褶皱被一系列紧密向斜所 隔开。 在褶皱形态的观察基础上,进一步就是研究形成褶皱的机理,可作详细的解剖 如纵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 压 肩作用等, 此处不作进一步论述。 怎样研究褶皱?在地质旅行或踏勘剖面

15、时,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褶皱形态的研 究:其中包括查明褶皱的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 探讨褶皱形成的方式和形 成的时代,了解褶皱与矿产的关系等等。 在这里,需要观察的要点有:查明地层的层序并 追索标志层。根据地层内所含 的化石特征以及岩石性质等标志,确定组成褶皱构造的层序 关系。进而查明其层序 是正常还是倒转。再观察这些地层的对称排列及其重复关系,确定 背斜或向斜的所 在位置。在观察地层层序及其排列关系时,必须抓住某个岩性特征显目、 厚度不大、 展布稳定的岩层作为了解褶皱的标志层。 褶皱的产状也可根据标志层予以确定。 这 些产状, 主要是测定褶皱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此两者是

16、正确判断褶皱产状和真实形 态的 前提。 其次是观察褶皱出露的形态,也就是从褶皱在地面出露的形态作纵横方面的观 察, 经过多方分析, 恢复其真实面貌。 再次, 对褶皱内部的小构造研究也应注意。所谓小构造, 指小褶皱、小断裂面、 线理等等。它们分布于主褶皱的不同部位,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主褶皱的某些特征,这些内部构造,由于规模较小,易于观察,易于识别。3.2 褶皱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识别方法首先从地质图的图例或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的地层出露时代, 层序和接触关系; 然后浏览 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分析地层分布是否有对称重复现象, 并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出背斜和向

17、斜,确定褶皱的两翼、轴面和枢纽产状, 进而分析褶皱的形态和组合特征。确定两翼的产状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 主要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地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 在一定情 况下, 也可以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两翼露头宽度的差异, 定性地对比两翼的倾角大小, 这种 分析是以岩层厚度基本稳定, 地形起伏不大或褶皱两翼地形坡度相似为前提, 而岩层露头宽 度至于岩层倾角大小有关系,露头宽度窄的一翼倾角大,宽的一翼倾角小。倒转异的确定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产状总是正常的, 如果有倒转翼, 则倒转翼的岩层从翼部向倾 伏端方向, 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到倾伏端转折附近岩层会出现产状直立。 在褶皱倾伏端和翼 部,岩

18、层露头宽度一般要比在倾伏端附近的直立产状部分露头宽度宽。因此, 如果褶皱岩层露头从翼部向转折端追踪, 在倾伏转折附近, 露头宽度又出现特别特别宽的现象, 该翼可能 是倒转翼。 上述判断两翼产状的方法适用形态和产状较简单的褶皱, 对于倾竖褶皱, 平卧褶 皱和斜卧褶皱或地形变化复杂时则不适用。判断轴面产状要准确地确定褶皱轴面的产状, 可以通过系统地测量两翼同一岩层的产状, 用极射赤平投影 方法或几何作图法来确定, 在地质图上, 也可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面产状。 如两翼倾向 相反, 倾角大致相等,则轴面直立; 两翼倾角倾向基本相同, 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状基本 一致。 对于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的

19、褶皱, 无论背斜或向斜, 其轴面大致与倾角较小的一 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 除平卧褶皱和等斜褶皱外, 轴面倾角一般大于缓翼倾角, 而小于陡 翼倾角。枢纽产状确定当地形平坦且褶皱两翼倾角变化不大时, 两翼地层界线基本上是平行延伸, 可认为褶皱枢纽 水平; 如果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 或两翼同一岩层界限呈交会或弧形转折弯曲, 可认为褶皱 枢纽是侧伏的,在倾伏背斜两翼同一岩层界线在枢纽倾伏交会处会成“V”形或弧形的凸侧或“ V字形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则反之,另外,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 窄变化也能反映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或闭合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向, 或向斜枢纽扬起方 向。上述确定枢纽

20、产状的方法只适用于轴面近直立过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及地形比较平缓地 区。在倒转褶皱中,岩层呈直立处(一般在转折端的附近)的岩层走向的一端反应了枢纽的倾伏方向,其走向与枢纽方向呈直立处的岩层倾角等于枢纽倾伏角。4 讨论:怎样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褶皱有的是在地质历史中短暂的地史时期内形成的, 有的是在较长的时期内逐渐产生的。 较 长时期内形成的褶皱其形成时期总是与某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相联系可用角度不整合来分析, 而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的褶皱,其形成时期是根据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分析来确定的。4.1 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大同数褶皱是成岩后和主要是成岩后形成的, 他们的形成时代也主要是根据区域性角度 不整合来确定的,

21、 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地层均褶皱, 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 则褶皱形成的时 代通常看作与角度不整合时代相一致, 既不整合面下伏褶皱中最新沉积地层之后, 上覆最老 地层沉积之前,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均褶皱,但褶皱方式,形态都互不相同,则至少发 生过两次褶皱运动。 如果一个地区存在两个角度不整合, 且两个褶皱上下的地层均褶皱, 而 褶皱形态不一样, 则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三次褶皱运动。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 该地区在白垩系 与侏罗系之间,上新统( N2)与中新统( N1)以及下地层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故在这 地区发生过两次褶皱运动。从上述可以看出,由于不整 合,特别是角度不整合所分开的上、下两套地层,他们 各自由一套不同沉积建造特征和不同时代的岩系组成, 并有相应的构造变形,即形成不同形态的褶皱类型,甚 至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4.2 岩性厚度分析法对于在较长的地质时期内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可以通过褶皱地层的岩性和厚度分析 来确定其形成时代, 如前面讲过的, 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沉积过程中, 地壳不断缓慢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矿物颜料那些事——浮翠流丹(朱砂)贵州汞矿辰砂仔细的读者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对比贵州省的构造位置图以及矿带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重合性,寒武纪时期长时期地质作用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汞元素,引发的海侵和海退也使贵州地区富集了大量来自陆源、火山以及地壳深处所提供的汞元素。同时,构造活动产生的褶皱、断裂、裂隙也成为汞成矿富集的重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9<46@;a3;:ghmhf627:2::k5:4ivvq
1.学位论文撰写指南1.2.4图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要求: a.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应编排序号。 b.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jvzq<84nkd4kkjsipct/gmz0ep5pnm4hy1~lh€ozmi0z€qy|z€o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