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闫**(实名认证)
IP属地:安徽
下载本文档
中小学语文写作素材积累与教学指导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素材积累则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无米下锅”的困境——内容空洞、情感虚假、表达同质化,根源在于素材积累的路径模糊与教学指导的缺位。本文从素材积累的核心维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指导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实现从“拼凑文字”到“真情表达”的跨越。一、写作素材积累的核心维度:多元感知与深度挖掘(一)生活体验类素材:在细微处捕捉情感锚点生活是写作的土壤,但学生往往对日常场景“视而不见”。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五感观察法重构生活细节:如描写“校园的黄昏”,视觉上捕捉“教学楼玻璃反射的橘色光斑”,听觉上留意“篮球撞击地面的闷响混着晚风里的读书声”,触觉上感受“风掠过手臂时的微凉”。这种具象化的观察,能将平凡场景转化为富有张力的写作素材。成长叙事类素材同样重要。鼓励学生建立“成长手账”,记录糗事、感动瞬间或认知转变:比如“第一次独自坐公交时,司机递来的温水”“发现妈妈鬓角白发时的震颤”。这类素材因情感真实,易引发共鸣,是记叙文的“情感内核”。(二)经典文本类素材:从模仿到创新的养分汲取教材与经典文本是素材积累的“富矿”。古诗文的意象可转化为现代写作的情感载体:如从“月是故乡明”提炼“月亮”的思乡意象,学生可写“异乡求学时,抬头望见的月亮总带着外婆家的桂花香”。现代文的细节描写技巧(如《背影》中父亲“攀月台”的动作分解),可迁移到“描写爷爷修理农具的场景”,用“粗糙的手掌摩挲螺丝”“膝盖顶紧工具箱”等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名著阅读需聚焦“可迁移的情节与人物”。如《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冲突结构,可启发学生设计“误会-澄清-成长”的叙事逻辑;《骆驼祥子》里的环境描写(如“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可借鉴到“描写暴雨前的教室”,用“窗帘被风掀得噼啪响,粉笔灰在光柱里疯狂跳舞”渲染氛围。(三)文化意象类素材:传统与生活的创造性融合文化素材的积累不应停留在“背节日习俗”,而要挖掘其情感与思想内涵。以“春节”为例,可引导学生记录“奶奶蒸馒头时的褶皱”“烟花炸开时堂弟捂住耳朵的笑”,将民俗细节转化为“亲情传承”的载体;也可对比“城市禁燃后的电子烟花”与“乡村旺火的噼啪声”,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地域文化是独特的素材宝库。北方学生可写“炕头的窗花映着煤炉的红光”,南方学生可写“梅雨时节,青苔爬满的石板路”。教师可组织“方言故事”“老物件访谈”等活动,让地域文化成为写作的“个性标签”。二、教学指导的实施路径:从课堂活动到分层支持(一)课堂活动设计:让积累成为主动探索情境化任务驱动是激活素材积累的关键。设计“校园微观察”任务:分组记录“食堂窗口的阿姨”“图书馆角落的旧书”“操场边的流浪猫”,要求用“一个动作+一个细节”描述。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自然关注被忽略的生活场景,形成素材的初步积累。仿写与改写训练能深化素材运用能力。选取《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挡在窗前”的片段,让学生仿写“父亲藏起游戏机时的动作”;或改写古诗《咏柳》为现代文,如“春风拿着剪刀,把柳树的长发修剪得蓬松又柔软”。这种训练帮助学生将经典技法内化为表达习惯。素材分享会拓宽积累视野。每周开展“素材盲盒”活动:学生匿名提交积累的素材(一句话场景、一段对话、一个意象),全班抽取并现场拓展成片段。如抽到“旧自行车的锈迹”,有学生写“爷爷的自行车停在老槐树下,锈迹像爬满车梁的绿藤,可车座永远垫着新缝的蓝布垫”,既盘活了素材,又激发了创意。(二)分层指导策略:适配不同学段的能力需求低年级(1-3年级)侧重具象素材的可视化积累。用“图画+文字”记录生活:画“公园里的蒲公英”,配文“风一吹,蒲公英的孩子就撑着小伞去旅行了”。借助绘本阅读,引导学生模仿“重复句式+细节描写”,如《好饿的毛毛虫》的结构,写“好馋的小蚂蚁”。中年级(4-6年级)聚焦细节描写与逻辑梳理。用思维导图梳理素材的“人物-事件-情感”:以“一次失败的尝试”为主题,分支列出“学骑自行车时的摔跤”“同学递来的创可贴”“爸爸说的‘再试一次’”。指导学生用“慢镜头”描写关键动作,如“我攥紧车把,脚刚离地,车轮就猛地一歪,膝盖磕在水泥地上,石子嵌进肉里的疼,像有小虫子在咬”。高年级(7-9年级)需挖掘素材的思想深度。引导学生从“一件小事”中提炼社会观察或哲理思考:如写“小区里的流浪猫”,可延伸到“生命的平等”;写“旧手机里的照片”,可探讨“时间的重量”。指导学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个人体验与更广阔的主题联结,如“外婆的老花镜”不仅是亲情的象征,也可折射“传统手艺的消逝”。(三)评价反馈机制:从“纠错”到“赋能”的转变过程性评价关注素材积累的丰富度与独特性。建立“素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积累的数量、类型(生活/经典/文化)、创新点(如“用化学实验的‘催化剂’比喻友谊”)。定期评选“最佳观察家”“创意素材奖”,肯定学生的主动探索。作品评价聚焦素材运用的巧思。避免仅评价“结构是否完整”,而是关注“哪个素材让文字有了温度”。如学生写“奶奶的围裙”,用“围裙上的油渍是厨房的地图,补丁是岁月的邮票”,教师可点评:“把油渍和补丁转化为诗意的意象,让平凡的事物有了故事感。”同时,用“追问法”引导优化:“围裙上的‘地图’能再具体些吗?比如‘酱油渍是圆形的小湖,面粉印是起伏的山丘’?”三、实践案例:“家乡年味”写作项目的素材建构与表达以“家乡年味”为主题的写作项目,完整呈现了素材积累与教学指导的融合过程:(一)积累阶段:多感官、多渠道的素材采集生活观察:布置“年味日记”,要求记录“除夕前的三天”:贴春联时胶水的味道、饺子馅里的花椒粒在齿间爆开的麻、春晚背景音里妈妈包红包的窸窣声。文化访谈:采访长辈“小时候的年”,记录“爷爷说的‘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奶奶讲的灶王爷的传说”。影像记录:拍摄“年货市场的红对联”“蒸馒头时的蒸汽”“烟花在夜空炸开的瞬间”,用照片唤醒细节记忆。(二)指导阶段:素材的整合与创意转化意象提炼:从“窗花”“旺火”“压岁钱”中选择核心意象,如一位学生聚焦“奶奶的花馍”,将“枣山馍的纹路”“蒸馍时的歌谣”“分给邻居的热乎馍”整合为素材链。情感联结:引导学生思考“年味”背后的情感,如“花馍的甜里藏着奶奶的爱,也藏着老手艺的温度”。结构设计:借鉴《北京的春节》的时间线,或采用“意象串联式”结构,如“从窗花的红,到饺子的白,再到烟花的金,年味是流动的色彩”。(三)成果展示:个性化表达的绽放学生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素材运用:具象描写:“奶奶的手在面团上跳舞,枣子嵌进馍里,像给小山系上了红宝石腰带。”(生活+文化意象)情感升华:“电子烟花再亮,也照不暖空荡的客厅;视频拜年再方便,也抵不过推开门时,妈妈端出的那碗冒着热气的饺子。”(对比+生活体验)文化思考:“爷爷说‘年是要守的’,守的不是规矩,是一家人围坐时,时光都变慢的温柔。”(文化意象+哲理思考)结语: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活水源”写作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