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绿色标尺”护航美丽内蒙古建设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于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长久性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第一时间部署安排,要求结合全区实际出台实施意见,并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深化改革任务。202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对推进全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内蒙古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差异,因地制宜开展精细化生态环境治理非常必要。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韩宇作为参与起草《实施意见》人员之一,在他看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实践创新,也是从单要素分区管理向多要素综合分区管理的迭代升级。

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精髓所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基于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区域特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若干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实施精细化管理,更像一把精准的“绿色标尺”,对于地方而言,无论是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还是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这把尺子都能提前量一量,进而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根据《实施意见》,内蒙古从制定分区管控方案、确定分区管控单元、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分区管控信息共享、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等多个方面发力,着力推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并提出组织实施相关要求,保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协同推进、顺利实施。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俗来说,就是因地制宜、科学分区,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政策。比如,地方选定一个区域要开发,哪些类型的项目允许建设?污染物排放要达到什么水平?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范畴之中。”韩宇说。

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内蒙古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连续开展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了全域、全要素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工作基础。

内蒙古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起步较早。2017年,内蒙古积极推动将鄂尔多斯市纳入全国试点城市,开展了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2019年,内蒙古启动了全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划定工作,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全区共划定1892个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957个、面积占比67.33%,重点管控单元843个、面积占比16.61%,一般管控单元92个、面积占比16.06%,自治区和各盟市根据1892个环境管控单元特征,相应制定了差异化、单元化的准入清单,提出准入要求总计超过万条。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温建伟介绍,“历经五年多探索实践,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面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成果展示、查询、智能研判等功能。截至目前,数据平台已完成智能研判分析11000余次,导出研判报告9000余份,为全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以分区管控落地应用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后,内蒙古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落地应用,在支撑生态环境参与宏观综合决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水、大气、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防范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相关政策协同,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政策等制修订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及生态环境领域其他监管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情况动态监控,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开展现场检查并严格依法查处,有效发挥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作用。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畅通经济大循环、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能够有效引导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支持先进绿色高载能产业向低碳零碳园区转移布局,加强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支撑性电源及外送通道建设,探索优先保护单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路径,从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

内蒙古还积极推进与相关数据平台对接,将自治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接入内蒙古“生态之窗”服务平台,加强同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和自治区政务服务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的对接,不断拓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智能化应用功能,持续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

推动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内蒙古有关部门指导本领域相关工作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协调联动,制定行业发展和开发利用政策、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减少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强化成果应用和考核,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并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情况纳入自治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相关考核,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积极鼓励各地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对于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将优先支持作为试点,开展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协调联动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袁迎辉介绍说。

THE END
0.三生“共融”法秩序:国家公园法筑构人与自然关系为制度支点,将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治理单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第二十条)为结构框架,实现从要素管理到系统治理的法理跃迁;结合“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第十二条)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第二十一条),将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连续性纳入法定规划秩序,确立生态保护的整体性法治jvzq<84yyy4mgpfnfcom{7hqo0io1o}l{1ipp}jpv1814>2331731ltpvgtuaB7::;?50qyon
1.用最严密法治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理论原标题:用最严密法治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国土辽阔、地理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80397:1e:17<6/54;65?=80jznn
2.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1.3,比2016年的50.7提高了0.6;全国2583个开展监测的县域行政单元中,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良”的共1578个,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44.7%,比2016年的1458个和42.0%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向好。 加大资金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以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jvzq<84yyy4dcnu0qtm/ew4{ens0|pmlij{lƒx1|inkiq~|l|y`4:>781814:531v814:5348e93A;880yivvq
3.河北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成效明显河北省新浪财经9个设区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功创建85个省级森林城市、1476个省级以上森林乡村。建成国家湿地公园22处、省级湿地公园36处。全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由过去的530种增加到605种。同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大力实施“蓝色海湾”整治、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465eql2ko|ogvls4:2:82B3ujvsm
4.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丨地质科普重点针对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草原承载力下降以及部分草原鼠虫害、毒杂草等生物灾害频发等问题,按照依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草原类型、气候、土壤等条件,实行禁牧封育,制定休牧、轮牧等合理放牧制度,实现草畜平衡,加强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防治等;实行退耕退jvzquC41yy}/cqrf0eun0ls1kpjfz7ujrAg>uqty(egukmB747,jfF6;457
5.用系统思维指导修复生态脆弱区保护修复生态脆弱区须有系统思维,要有力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切实保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高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通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实施“多要素”耦合协同治理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以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功能完整与可持续健康发展。例如,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采取退耕还jvzq<84yyy4dg7hp1z}{z8lpu|5hf|142832>44;1z32;7274?`5@;::3=10|mvon
6.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构建陆域、水域生态廊道,保护生态安全为目标,明确生态修复脉络;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有效衔接国家、省、市、县重大战略规划,明确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及重点区域,分区、分类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的主攻方向与重点任务,部署系统修复的模式与措施;划分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确定工程建设内容,部署工程范围、目标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79:7?3
7.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这一重要论述,为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02;751e:17<6/62793A960jznn
8.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生态整体性构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生态环境禀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源自生态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生物多样性,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完整性保护和系统修复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长久的发展动力。必须以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跨区域管理机构组建破除生态环境治理的地区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76:1}72476:4;d7;3<5:>3ujvsm
9.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工程的目的是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和物质循环规律,提高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韧性和稳定性,所遵循的一般性原理可归纳为整体、协调与平衡、自生、循环再生等[3]。整体论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在系统水平上研究区域整体修复。在自然界中,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均具有相对稳定而协调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内的生物jvzq<84yyy4dcnu0qtm/ew4{ens0|pmlij{lƒx1|inkiq~|l|y`4:>781814=531v814=5344e22?95774t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