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在摄影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期望自己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大量的拍摄实践会让我们总结出很多实用的摄影技巧。但是总是进步的很慢,有时走了不少弯路,是不是很捷径呢?
Anna Hurtig
Alain Turgeon
Laurentlesax
Ragin
Elena Karagyozova
Adrian Sommeling
Vladimir Zivancevic - krug
Shlomi Nissim
Rahmat Mulyono
构图的逻辑
利用摄影语言赋予画面生命
摄影,就是一种语言。
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往往通过构图,对景物主体完成摄影语言的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也就是让别人对你的作品“有感觉”。
其原因很简单——构图是个人主观世界的产物,感觉的敏锐度和思考的逻辑关系不同,表达景物的逻辑也不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优秀构图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主体或场景中,说明了拍摄逻辑的有效建立。
“画面简洁”,这句话是很多人构图的法宝。但简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减法”,或从画面中尽量避开某些景物,而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要清晰简明地建立画面中视觉元素之间的逻辑秩序,让每个元素有存在于这个画面中的合理性,也就做到了成功运用摄影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蕴。
当然,很多情况下,失败的构图也可以通过重新调整画面中的元素来补救,调整机位,改变主体和其他景物之间的距离或角度,使之建立起良好的新秩序。而在我的实践中,我常常会通过照片的二次构图达到这一效果。大家从我以往的摄影教程中(全网搜索:摄影师聿铭)就能发现这一点。
对于初学者,应该有意识地思考如何运用各种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细节、轮廓等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赋予画面“新的秩序”,使画面有效地鲜活起来。
对此,提高这一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多地通过取景器来练习构图,也就是练习我们的“摄影眼”。换句话说,就是学会像相机一样“看世界”。
在拍摄时,每次回答自己两个问题:
(1)画面要表达的信息是什么?
(2)画面中各元素间是否构建了逻辑关系?
好的作品可以清晰地传递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合理的构图更可以促使观众把目光聚焦到画面上,并沉浸于想象空间中。
在讨论各种构图规则前先谈到逻辑的原因是,解放我们的思想,不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技巧是用来实现我们的主观创作逻辑的。
通常从拍摄作品的时机上,可以初步判断一个摄影师成熟与否。新手摄影师看到风景会兴奋地按下快门。有经验的摄影师看到相同的景色,往往会向右移动几步,找到更佳的角度后再拍摄。成功的摄影师同样向右移动几步,但又退回了一步,再尝试相机不同的高低角度,然后才按下快门。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机位的每一个小变化都会对画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构图的方法
艺术和科学构架完美的画面
融入情感的表达是风光摄影的起点。自然的壮美与震撼是其本身的特性,并不足以实现触动人心的作品。
好的摄影作品中,真正的基石是摄影者的所感所悟,因此我们的挑战是构架画面使之传递相同的感受。
摄影本身只是一门技术,当拍摄者为之赋予了思想后,摄影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好比所有人都会画画,但有的人的话却是艺术品。
不要被“构架”这个词吓到,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曾经说过——在学习拍摄照片之前就过多讨论构图,好比在学习走路前就研究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可笑。
这是因为,缺少了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所以如果你看到这里,应该是想到拿起相机走出房门去拍摄了。
“举目远眺,把世界尽收眼底,我们认为自己对整个事物的认知都来源于凝神注视”。但实际上,我们人类能看到的景物和色彩都是局部的,这也被称作“中心凹注视”。
在拍摄实践中,大家往往把主体以外的其他事物给忽略掉,这会导致拍出来的照片在主体周围包含过多的其他元素,从而使画面变得混乱且无序。
前面已经讲到,要达到构图良好的画面,首先是学会逻辑地进行自我分析。需要事先考虑拍摄的风景中,哪些元素是必须包含的,是对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那就把这些元素放进画面。其他无关的元素,要尽可能地避免。
或者说,在拍摄的时候再走近点,让画面构图变得更加简单明了,建立一个可以让观众把目光停留在画面上的视觉焦点。同时,你脑海中需要清晰地了解为什么要按下快门,要去判断每个元素是否形成相互支撑。同时,在强调构图紧凑的同时,不可忽略画面中内容衔接同样也很重要。
例如,下图画面中拍摄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可以适当框入前景的部分岩石,用其来衬托远景礁石的距离和体积,从而增加照片的张力。因此,原则上增加对比可以帮助拍摄者实现更多的特殊视觉效果。
这种对比,可以是前景、远景的对比,可以是明暗对比,可以是色调对比,甚至可以是画面中所含内容的对比……
现在,我们确定了作品中的主体,排除了其他干扰,安排好了各个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下一步,我们要面对怎么处理摄影中的“绘图”环节。答案又回到了我们的拍摄初衷——让主体传递出我们内心要表达的信息,让它尽可能在画面中大一些,也许放在中心或黄金分割点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再思考取景器中其他元素,看看它们是不是有效支撑了主体,对画面提供了很好的衔接。这些附属元素不能太抢眼,应该尽量把它们安排在照片的边缘,同时避免画面构图太拥挤。
所有成功的构图就是这样完成的,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如同我们学习走路。
构图的平衡
学习视觉的最佳角度
学习构图,总是绕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抽象讨论。
比如,线条的属性与使用,竖线多用于平衡画面,横线多用于呈现画面的平稳或稳定,对角线用于表现运动方向 ( 向下、向上或向左、向右),曲线可以随着弧度的变化表现平静或激烈的流动感等。重点是,所有相关知识都需要我们了解并消化,再回到自然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实现于摄影中的画面平衡和纵深感的建立。
早在文艺复兴初期和更早的时候,欧洲艺术家经常使用对称构图来平衡绘画作品。无论是人像绘画,或是建筑绘画,如果主体左边有两个人物,通常右边也会出现两个人物,或者让左右两边的景物呈镜面对称。这种方法有效达到了画面的平衡,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让画面显得呆板。
例如中国古建筑,往往都是用完全对称的构造,达到正、稳的效果。
当然,在文艺复兴中,也有很多画家逐渐偏向于不对称构图,这种固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绘画者必须更小心地构架平衡关系,不同元素的位置都需要和谐安排呈现。这需要使用杠杆和支点的原理,一个大体积景物出现在图片中间的位置可以平衡远距离相反方向的小景物,如同翘翘板,靠近中间位置坐着一个大人,另一侧远端坐着小朋友一样。在安排元素时,你需要格外注意它们和画框边缘的关系。
主体距离边框太近会显得拥挤,过远会感觉空洞。在右侧的画面中,远景中心位置的山体和前面的松树形成平衡关系,在拍摄时我尝试了 80—200mm 的不同焦段, 直到取景器中的各元素和谐共处。
今天很多摄影师遵循着“三分法”, 黄金分割线提供了一个在构图中安排主体位置的参考线。从取景器中看出去,把画面按 “井 ”字平均划分成九块,寻找主体在哪个横竖交叉点上最为合适。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思考如何使用三分法。
(1)从左到右:如同读书,当我们读书时一般也习惯从左到右观看。所以,在拍摄中注意把主体放置在贴近左边的分割线上来迎合视觉的习惯。
(2)移动的方向:给移动的景物留出足够的空间来继续伸展,比如风中的植物、运动的人或动物。通常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分之一处,留出三分之二的画面来向主体运动的方向延伸,从而给观者以足够的视觉延展空间。
今天用一些案例告诉大家的构图原理,希望大家有所消化,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