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pdf

认证主体:谢**(实名认证)

IP属地:浙江

下载本文档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模型体系·························································································6

4.1一般规定··················································································6

4.2模型结构··················································································6

4.3模型扩展··················································································7

5模型深度·························································································8

5.1一般规定··················································································8

5.2模型深度等级···········································································9

5.3几何信息··················································································9

5.4非几何信息············································································10

6模型交互·······················································································11

6.1一般规定················································································11

6.2数据交互················································································11

6.3编码与存储············································································12

7模型创建及应用···········································································13

7.1一般规定················································································13

7.2BIM软件···············································································13

7.3模型创建················································································14

7.4模型应用················································································15

7.5交付······················································································16

7.6验收评价················································································16

附录A常用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18

附录B常用建筑信息模型构件非几何表达细度··························35

附录C模型构件G/N与设计阶段对照表·····································53

附录D模型深度等级划分表·························································79

本标准用词说明·················································································94

引用标准名录·····················································································95

附:条文说明·····················································································97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数字化发展政策,推动河北省建筑行业数字

化发展,统一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建筑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创建、应

用和管理。

规定。

1.0.4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术语

2.0.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

是指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建设

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

应用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全过程,简称模型。

2.0.2模型信息modelinformation

构成建筑信息模型的几何、物理、功能以及生产、运行维护等

信息元素。

2.0.3全生命期wholelifeperiod

建设项目从筹建到改造拆除所经历各阶段的总称,主要包括投

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竣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

2.0.4BIM软件BIMsoftware

BIM软件是能完成建设项目信息的数字化分析、表达及具备互

通、共享功能的一系列软件。

2.0.5构件component

构件是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元素,承载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

2.0.6模型元素model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

2.0.7模型单元modelunit

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达。

2.0.8BIM协同平台BIMcollaborationplatform

在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能够实现模型信息数据共享及交互操作

的协调工作环境,包含软件、硬件及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2.0.9模型体系modelsystem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构架。

2.0.10模型深度modeldepth

表示模型构件包含信息的全面性及细致程度。

2.0.11几何信息geometricinformation

建筑模型内外空间形状、大小及位置的数据信息统称。

2.0.12非几何信息(N)non-geometricinformation

建筑模型内外空间,除几何信息之外的其他特征数据信息的统称。

2.0.13几何信息精度(G)accuracyofgeometricinformation

模型构件与所表达的实际建(构)筑物或构配件在形式差别上

的允许偏差。

2.0.14非几何信息细度non-geometricrepresentationoffineness

建筑信息模型构件所包含的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

2.0.15数据交互datainteraction

在不同终端间发送、传输、接收建筑信息模型基础数据的过程。

2.0.16数据共享datasharing

使用者从提供者或数据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和利用数据的行为。

2.0.17建筑信息子模型subbuildinginformationmodel

建筑信息模型中可独立支持特定任务、专业或应用功能的模型

子集,简称子模型。

2.0.18交付物deliverables

交付的成果。

2.0.19交付方deliverablesprovider

提供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的一方。

2.0.20接收方deliverablespurchaser

接收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的一方。

2.0.21协同collaboration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数据共享及交互操作的过程。

2.0.22总协调方generalcoordinatingparty

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整体统筹策划、管

理的单位。

2.0.23任务信息模型taskinformationmodel

在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不同阶段对应相应任务要求的信息模型,

包含措施模型、施工作业模型等,并根据全生命期各阶段的任务进

行模型的建立。

3基本规定

3.0.1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宜覆盖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各个阶段。

3.0.2建筑信息模型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应协调一致,模型信息应保

持连续,并宜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共享模型元素应能被唯一识别,

3.0.3BIM软件应满足模型的创建、扩展深化、应用及信息共享过

程中所需要的功能。

3.0.4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格式应采用开放通用的标准,数据内容和

格式符合数据交互要求。

3.0.5建筑信息模型成果应满足项目同期的实施进度要求。

3.0.6模型创建、应用和管理过程中,应保证数据安全及数据完整。

专业标准及管理流程的规定。

4模型体系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信息模型体系应包含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中一个或多个阶

4.1.2建筑信息模型体系宜分为模型信息、模型构件、模型元素、

模型单元四个层次,构成基础模型、专业模型、任务信息模型等模

型文件,各类模型由相应的子模型组成。

4.1.3基础模型、专业模型、任务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中

所包含的模型信息数据应协调一致,并在各阶段之间可进行共享、

交互和应用。

4.1.4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同一模型数据应具有唯一性,用于共享

的模型元素应能在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内被唯一识别。

4.2模型结构

4.2.1模型结构由资源数据、共享元素、专业元素组成,可按照不

同应用需求形成子模型。

4.2.2子模型应根据不同专业或任务需求创建和统一管理,并确保

4.2.3模型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4.2.4BIM软件宜采用开放的模型结构或自定义的模型结构。BIM

软件创建的模型,其数据应能被完整提取和应用。

4.2.5模型深度应根据建设工程各项任务的需要和有关标准确定,

并应满足本标准第5章的要求。

4.3模型扩展

4.3.1模型扩展应根据不同阶段、专业或任务需要,新增和扩展模

型元素。

4.3.2模型元素宜根据适用范围、使用频率等进行创建、应用和管理。

4.3.3模型扩展不应改变原有模型结构,新增和扩展的模型元素和

模型元素数据应与原有模型结构协调一致。

5模型深度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信息模型按阶段和使用功能划分为概念/方案设计模型、

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施工深化模型、施工措施模型、

施工过程模型、竣工模型,其名称、深度等级代号及形成阶段应符

合表5.1.1的规定。

表5.1.1模型深度等级表

名称代号形成阶段

概念/方案设计模型LOD100概念/方案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模型LOD200初步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模型LOD300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深化模型LOD350施工阶段

施工措施模型LOD350施工阶段

施工过程模型LOD400施工阶段

竣工模型LOD500竣工验收、交付阶段

5.1.2在满足模型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宜采用较低的模型深度等级

的建筑信息模型。

5.1.3专项任务模型应用时,模型应用参与方可根据任务特点协商

确定模型深度等级并获各参与方认可。

5.1.4各阶段模型深度等级LOD由不同深度等级模型构件组成,

模型构件由其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构成,描述模型构件几何信息

与非几何信息由对应的几何信息精度G、非几何信息细度N来表示。

5.2模型深度等级

5.2.1各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深度等级应由各专业相应深度等级的

模型构件组成。

5.2.2模型构件深度应分为几何信息精度和非几何信息细度两个维

度,且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附录C的要求。

5.2.3建筑信息模型深度等级应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专

业及相应的任务信息模型进行划分,模型深度应按本标准附录D深

度等级表划分。

5.3几何信息

5.3.1建筑信息模型几何信息应能满足建设项目各阶段、各专业应用

要求。

5.3.2模型构件几何精度应能满足建筑信息模型深度要求。

5.3.3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几何精度应划分为G1、G2、G3和G4四

个等级,应符合表5.3.3的规定。

表5.3.3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

模型构件几何

模型要求

表达精度

G1满足二维化或者符号化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

满足空间占位、基本形状及总体尺寸(面积、高度、体积)

G2等粗略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

满足主要几何特征及主要尺寸、安装尺寸等关键尺寸信息的

G3几何表达精度

满足详细几何特征及精确尺寸,应表现必要的细部特征及内

G4部组成,构件应包含在项目后续阶段如施工算量、产品管理、

制造加工等应用中需要使用的详细信息

5.3.4建筑信息模型构件的几何精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要求。

5.4非几何信息

5.4.1建筑信息模型非几何信息应能满足建设项目各阶段、各专业

应用要求。

5.4.2模型构件非几何表达细度应能满足建筑信息模型深度要求。

5.4.3模型构件的非几何信息细度应划分为N1、N2、N3、N4四个

等级,等级要求应符合表5.4.3的规定。

表5.4.3模型构件非几何信息细度

模型构件非几

模型要求

何表达细度

N1宜包含模型单元的身份描述、项目信息、组织角色等信息

宜包含和补充N1等级信息,增加实体系统关系、组成及材

N2

质,性能或属性等信息

N3宜包含和补充N2等级信息,增加生产信息、安装信息

N4宜包含和补充N3等级信息,增加资产信息、维护信息

5.4.4建筑信息模型构件的非几何信息细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

要求。

10

6模型交互

6.1一般规定

数据交互协议和应用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明

确交互数据的内容、格式和验收条件。

6.1.2建筑信息模型应满足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协同工作的需要,支

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正确传递。

据。

6.2数据交互

6.2.1数据交互内容应包括建筑信息模型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

6.2.2数据交互前,应进行正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检查。检查应

包括下列内容:

1数据已经过审核、清理;

2数据版本已经过确认;

3数据内容、格式符合数据交互标准或数据交互协议。

6.2.3交互数据的内容应根据专业或任务要求确定,包括接收和交

付数据。

6.2.4交互数据的传递形式应便捷且易于存储,数据可补充,满足

11

数据时效性要求。

6.2.5交互数据的访问应便捷、高效,并满足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

共享和交互能力,数据访问权限根据应用主体不同设定不同权限。

6.2.6交互数据的格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宜采用相同格式或兼容格式;

2数据格式转换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

6.2.7接收方在使用交互数据前,应进行核对和确认。

6.3编码与存储

6.3.1模型数据应根据模型创建、应用和管理的需要进行分类和编

码。分类和编码应满足数据交互的要求,并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数

据分类和编码标准的规定。

6.3.2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应根据模型创建、应用和管理的要求,按

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进行存储,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

息模型存储标准》GB/T51447的有关规定。

6.3.3模型数据的交互、存储应满足数据安全的要求。

12

7模型创建及应用

7.1一般规定

7.1.1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内,应根据各个阶段、各项任务的需要创

建、应用和管理模型,并应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

模型应用方式。

7.1.2总协调方在模型应用前应对全生命期各个阶段任务信息模型

的种类、数量、应用价值、预期效果等进行整体规划,明确信息模

型的作用。

7.1.3任务承担方应建立完善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管理和维护机

制,并设专人对任务信息模型及其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维护。

7.1.5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应具有完善的数据存储与维护机制。

7.1.6交付的模型、图纸、文档等成果文件相互之间应保持协调一

致,并及时保存。

定。

7.1.8建筑信息模型的验收评价应涵盖投资决策、勘察、设计、施

工、竣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

7.2BIM软件

7.2.1BIM软件应满足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BIM应用、

信息交互、传递、共享的需要。

13

7.2.2BIM软件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满足实

际工程需要,且满足二次开发需要。

7.2.3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专业软件之间的传递数据接口宜协调

一致,以保证传递模型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7.2.4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传递、应用和管理宜采用能够实现信

息无障碍传递的BIM软件,且该软件应具有导出视图、图表、说明

7.3模型创建

7.3.1模型创建前,应根据建设工程不同阶段、专业、任务的需要,

对模型及子模型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总体规划。

7.3.2任务信息模型的创建和应用宜在前期任务信息模型精度的基

础上进行深化,实现后期任务信息模型的应用价值,保障信息的传

递,避免重复工作。

7.3.3总协调方应根据任务需求建立统一的模型创建流程、坐标系

及度量单位、信息分类和命名等模型创建和管理规则。

7.3.4不同类型或内容的模型创建宜采用数据格式相同或兼容的软

件。当采用数据格式不兼容的软件时,应能通过数据转换标准或工

具实现数据互用。

7.3.5模型质量控制措施应包括下列内容:

1模型与工程、模型与图纸的符合性检查;

2不同模型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检查;

3模型与相应标准规定的符合性检查;

4模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7.3.6采用不同方式创建的模型之间应具有协调一致性。

14

7.4模型应用

7.4.1建筑信息模型应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包含策划与规

划、岩土勘察、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与造价、项目管理、监理、

工程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实施优化

提供依据。

7.4.2投资决策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应满足建设项目总体发展计

划要求,为项目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宜包含场地选址、概念模型创

建和比选等内容。

7.4.3勘察阶段模型应包括岩土勘察信息模型和岩土设计信息模

型。

7.4.4建筑信息模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应分为概念/方案设计、初步

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包含设计阶段的信息,并满足工程量

计算要求。

7.4.5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量计算与造价应以不同阶段的模型

与模型构件始终保持关联。

7.4.6施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可划分为施

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各阶段模型应用应

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模型应用应包括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和基

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深化设计、预制加工和施工模拟;

2施工实施阶段模型应用应包括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进度管

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7.4.8运维模型应与建筑物实体保持一致,以施工交付的竣工模型

为基础,并基于运营需求进行深化。

15

7.4.9模型应用过程中,模型数据交互和更新可采用下列方式:

1按单个或多个任务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

2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模型数据一次或多次更新、完成;

型,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完善;

4利用子模型完成任务,必要时应用完成任务生成的数据更新

模型。

7.4.10对不同类型或内容的模型数据,宜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并针对模型更新进行版本管理。

7.5交付

7.5.1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应符合建设项目的应用需求,并符合国

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7.5.2模型交付前,应对模型数据进行审核验收。模型应用前,应

进行核对和确认。

7.5.3各阶段交付物在提交前,交付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超越

应用需求的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7.5.4交付物按照交付类别,可划分为内部交付、外部交付和其他

交付。

7.5.5交付方与接收方应共同签订移交接收单,附移交清单、纸版

7.6验收评价

7.6.1建筑信息模型验收评价的对象应为合同交付物或约定交付物。

16

7.6.2交付物的验收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准确性、完整性;

2与相应标准的符合性;

3与工程实际的符合程度;

4不同建筑信息模型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模型延续性和可传递性;

6合同约定的其他验收内容。

7.6.3验收宜分为阶段性验收和综合性验收。

应的提交方。

7.6.5建筑信息模型验收的程序与组织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宜由建设单位或总协调方组织进行验收;

3验收结果应签字盖章;

4符合合同要求的交付物,予以验收,不符合合同要求的交付

物,整改后验收,直至验收通过;

5将验收的交付物归档,以供追溯。

17

附录A常用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

表A.0.1场地的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

几何表

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达精度

等高距宜为5.0m

若项目周边现状场地中有铁路、地铁、变电站、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时,

G1

可采用二维图形表示

除非可视化需求,场地及其周边的水体、绿地等景观可以二维区域表达

等高距宜为2.0m

G2若项目周边现状场地中有铁路、地铁、变电站、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及

现状场地水体、绿地等景观时,宜采用简单几何形体表示

等高距宜为1.0m

G3若项目周边现状场地中有铁路、地铁、变电站、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及

水体、绿地等景观时,宜采用简单几何形体表示

等高距宜为0.5m

G4若项目周边现状场地中有铁路、地铁、变电站、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及

水体、绿地等景观时,宜采用高精度几何形体表示。

宜以二维图形表示场地范围,等高距宜为3.0m

G1

除非可视化需要外,水体、绿地等景观可以二维区域表达

应建立三维模型,等高距宜为1.0m

水体、绿地、道路等景观,宜采用简单几何形体表示,图元几何最小尺

G2

寸不小于300.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并在剖切视图或三维视图中

观察到与现状场地的填挖关系

设计场地应建立三维模型,等高距宜为0.5m

水体、绿地、小品、道路等景观,宜采用简单几何形体表示,图元几何

G3最小尺寸不小于300.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项目设计的景观设施

构筑物宜建模

应在剖切视图中观察到与现状场地的填挖关系

应建立三维模型,等高距宜为0.1m

水体、绿地、小品、道路铺装等景观,宜采用简单几何形体表示,项目

G4

设计的景观设施构筑物宜建模

应在剖切视图或三维视图中观察到与现状场地的填挖关系

现状建筑

G1宜以基本几何体量表示

和设施

18

续表A.0.1

几何表

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达精度

G2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10.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

现状建筑和

G3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5.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

设施

G4应采用高精度几何形体表示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新(改)建G2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10.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

建筑和设施

G3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5.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

G4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1.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宽度、坡度、走向等

G2应建立三维模型,表示大致的尺寸、形状、位置和方向

道路应建立三维模型,表示精确的尺寸、形状、位置和方向

G3

应表达路面、沿街设施、照明及绿化设施

应建立三维模型,表示精确的尺寸、形状、位置和方向

G4

应表达路面、路基、沿街设施、排水、支挡、防护、照明及绿化设施

19

表A.0.2建筑专业的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

G2外墙定位基线宜与墙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如有保温层,宜与保温层外表

面重合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表示安装构件

G3

外墙外墙定位基线应与墙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无核心层的外墙体,定位基线

应与墙体表面重合,有保温层的外墙体定位基线应与保温层外表面重合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按照实际尺寸建模安装构件

外墙定位基线应与墙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无核心层的外墙体,定位基线

G4

应与墙体内表面重合,有保温层的外墙体定位基线应与保温层外表面重合

当砌体垂直灰缝大于30mm,采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时,应区分砌体与

细石混凝土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

G2内墙定位基线宜与墙体核心层表面重合,如有隔音层,宜与隔音层外表面

重合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内墙应表示安装构件

G3

内墙定位基线应与墙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无核心层的墙体,定位基线应

与墙体内表面重合,有隔音层的内墙体定位基线应与隔音层外表面重合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按照实际尺寸建模安装构件

G4

内墙定位基线应与墙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无核心层的内墙体定位基线应

与墙体内表面重合,有隔音层的外墙体定位基线应与隔音层外表面重合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建筑柱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

G2建筑柱定位基线宜与柱核心层表面重合,如有保温层,宜与保温层外表面

重合

20

续表A.0.2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表示安装构件

G3

建筑柱定位基线应与柱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无核心层的建筑柱,定位基

线应与建筑柱内表面重合,有保温的建筑柱定位基线与保温层外表面重合

建筑柱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宜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按照实际尺寸建模安装构件

G4

建筑柱定位基线应与柱体核心层外表面重合,无核心层的建筑柱,定位基

线应与建筑柱内表面重合,有保温的建筑柱定位基线与保温层外表面重合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建立三维模型,表示门窗洞口尺寸及空间占位

G2

应表示框材、嵌板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门窗洞口尺寸及空间占位

应表示框材、嵌板、主要安装构件

门窗G3

门窗、百叶框材和断面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10.0m时应以体量化图元

表示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门窗洞口尺寸及空间占位

应表示框材、嵌板、主要安装构件、密封材料

G4

门窗、百叶框材、主要安装构件和断面图元几何最小尺寸不小于10.0m时

应以体量化图元表示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平屋面建模可不考虑屋面坡度,且结构构造层顶面与屋面标高线宜重合

G2

坡屋面与异形屋面应按设计形状和坡度建模,主要结构支座顶标高与屋面

标高线宜重合

屋顶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输入屋面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

度建模

G3平屋面建模宜考虑屋面坡度

坡屋面与异形屋面应按设计形状和坡度建模,主要结构支座顶标高与屋面

标高线宜重合

屋面主要构件宜建模,图元几何容差为20mm

21

续表A.0.2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输入屋面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楼板的核心层和其他构造层可按独立楼板类型分别建模

平屋面建模应考虑屋面坡度

屋顶G4

坡屋面与异形屋面应按设计形状和坡度建模,主要结构支座顶标高与屋面标高线宜

重合

宜按照实际尺寸建模安装构件

屋面主要构件宜建模,图元几何容差为10mm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G2

除非设计要求,无坡度楼板顶面与设计标高应重合,有坡度楼板根据设计意图建模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输入屋面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3

楼面楼板的核心层和其他构造层可按独立楼板类型分别建模

主要的无坡度楼板建筑完成面应与标高线重合,有坡度楼板应根据设计意图建模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在“类型”属性中区分建筑楼板和结构楼板

G4应输入楼板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楼板的核心层和其他构造层可按独立楼板类型分别建模

无坡度楼板建筑完成面应与标高线重合,有坡度楼板应根据设计意图建模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G2

地面完成面与地面标高线宜重合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输入地面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3地面的核心层和其他构造层可按独立楼板类型分别建模

地面建模应符合地面坡度变化

平地面完成面与地面标高线宜重合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输入地面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4地面的核心层和其他构造层可按独立楼板类型分别建模

建模应符合地面坡度变化

平地面完成面与地面标高线宜重合

22

续表A.0.2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G2

宜表示嵌板,并按照设计意图划分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幕墙应表示嵌板、主要支撑构件,并按照设计意图划分

G3

内嵌的门窗和相应的风口宜明确表示

系统

幕墙竖梃和横撑断面图元几何容差应为10mm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表示嵌板、主要支撑构件、支撑构件配件、安装构件、密封材料

G4

内嵌的门窗应明确表示

幕墙竖梃和横断面图元几何容差应为5mm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G2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表示嵌板、主要支撑构件

顶棚

G3人孔、百叶等应明确表示

幕墙竖梃和横撑面图元几何细度应为10mm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宜表示嵌板、主要支撑构件、支撑构件配件、安装构件、密封材料

应明确表示人孔、百叶等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G2

宜建立踏步、梯段、平台板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楼梯应输入构造层次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精确厚度建模

G3

应建立踏步、梯段、平台板、梯梁、梯柱、栏杆、扶手,精确表示踏步、梯段、平

台板尺寸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应建立踏步、梯段、平台板、梯梁、梯柱、栏杆、扶手,精确表示其尺寸

应输入构造层次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运输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系统

G2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23

续表A.0.2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3

可采用生产商提供的成品设备信息模型

运输系统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应建立主要构配件三维模型

可采用生产商提供的成品设备信息模型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G2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坡道、台阶G3应输入构造层次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精确厚度建模

应精确表示踏步、坡道、栏杆、扶手外轮廓尺寸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精确表示踏步、坡道、栏杆、扶手,精确表示其尺寸,并应输入构造层

G4

次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精确厚度建模

防滑条和安装构件应按照实际尺寸建模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G2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散水与明沟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G3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精确厚度建模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精确厚度建模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G2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栏杆

G3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应按照实际尺寸、构造建模

应按实际尺寸建模扶手、护栏、支撑构件、安装构件、密封材料

G1宜以二维图形表达

雨篷

G2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24

续表A.0.2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G3

应表示雨篷板、主要支撑构件

雨篷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应按照实际尺寸建模雨篷板、主要支撑构件、支撑构件配件、安装构件、密

封材料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G2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

压顶

G3应输入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4应输入各构造层的信息,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1宜二维图形表达

G2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

变形缝

G3应建模,图元几何细度宜为10mm

G4应按照实际尺寸建模需生产加工的构件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

G2

宜表达基层、面板、嵌板

室内构造

G3应表达基层、面层、嵌板,并按照设计意图划分、主要支撑构件、主龙骨

应表达基层、面层、嵌板,宜表达板块分格、主要支撑构件、龙骨

G4

安装构件应按照实际规格尺寸、坡度、保温厚度建模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装饰设G2应体量化建模表示空间占位,图元几何细度为50mm

备、灯具、

家具G3应建模,图元几何细度宜为20mm

G4宜采用高精度扫描成果表达

25

续表A.0.2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G1—

G2应建模反应出孔洞的大致位置

设备安装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孔洞G3

应反应出孔洞、预埋件的精确位置,图元几何细度宜为10mm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

应反应出孔洞、预埋件的精确位置,图元几何细度宜为5mm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应表示空间占位、位置和方向

G2

各类设备主要构配件应建模,图元几何细度宜为300mm

基础应表示精确的尺寸、形状、位置和方向

G3

主要安装构件、预埋件应建模,图元几何细度宜为30mm

应表示实际尺寸与位置

G4

主要安装构件、预埋件应按实际尺寸建模

26

表A.0.3结构专业模型构件几何表达精度

模型几何表

几何表达精度要求

构件达精度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G2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表示安装构架

应区分带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桩基、设备基础等基础形式

地基、G3

箱式满堂基础和框架式设备基础应区分柱、梁、墙、底板、顶板

基础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区分带形基础、满堂基础、桩基、设备基础等基础形式

G4箱式满堂基础和框架式设备基础应区分柱、梁、墙、底板、顶板

应按实际尺寸建立安装构件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G2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表示安装构架

G3

依附于柱上的牛腿和升板的柱帽应按被依附的柱类型建模

结构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墙、柱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区分墙肢、短肢剪力墙(墙肢截面的最大长度与厚度之比小于或等于6

倍的剪力墙)、边缘构件

G4应区分矩形柱、异形柱、暗柱

依附于柱上的牛腿和升板的柱帽应按被依附的柱类型建模

应按实际尺寸建立安装构件

构造层厚度不小于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1—

G2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梁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表示安装构件

G3

应区分基础梁、主次梁、圈梁、过梁、有梁板(包括主、次梁与板)

构造层厚度不小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27

续表A.0.3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区分基础梁、主次梁、圈梁、过梁、有梁板(包括主、次梁与板)

梁G4

应按实际尺寸建立安装构件

构造层厚度不小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G2应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表示安装构件

G3

板应区分有梁板、无梁板、平板、拱板

构造层厚度不小2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应区分有梁板、无梁板、平、拱板

G4

应按实际尺寸建立安装构件

构造层厚度不小10mm时,应按照实际厚度建模

G1—

G2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配筋

G3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G4

应区分受力钢筋、构造钢筋、附加钢筋

G1宜以二维图形表示

G2宜建立三维模型,体量化表示空间占位

钢结

构G3应建立三维模型,精确表示空间占位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TTable组件详解北极星NorthStar不过,可以调用GotoCurrent函数使多个TTable构件保持同步。例如,CustomerTableOne中第2条记录是当前记录,而在CustomerTableTwo中,第3条记录是当前记录。可以这样调用GotoCurrent: CustomerTableOne.GotoCurrent(CustomerTableTwo); 如果要同步的两个TTable构件不在同一个数据模块或窗体内,可以这样写: jvzquC41yy}/ewgnqiy/exr1dl~tm‚4ctvodnnx14:8:6:70jvsm
1.中轴线上的首开人烫蜡技艺再现楠木大殿神韵楠木新浪财经修复老构件 保持旧风貌 周羽介绍,西天梵境修缮工程的范围从牌楼开始到楠木大殿的二进院落,包括须弥春牌坊、天王殿、大慈真如宝殿、东西配殿、山门、钟楼、鼓楼、东西旗杆和总体院落的修缮。工程于2015年9月开工,2016年11月竣工,他们提前32天保质保量完成了维修任务。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7/295eql2koswto{u::794693ujvsm
2.凡需牵动或拆换少量主体构件,但保持原房的规模和结构的工程一般为凡需牵动或拆换少量主体构件,但保持原房的规模和结构的工程一般为()工程 A翻修 B大修 C综合维修 D中修收藏 查看答案 相关题目如何从表中删除一条记录?( ) 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重要作用的阶段是( ) 以下属于考评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 蛋黄中( )的含量很高,jvzquC41yy}/|qnrgkrf0lto1volw8wgpunfd~rgp1<93
3.能保持阀构件处于锁定释放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处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所述阀构件阻挡从所述内部区域穿过所述减压装置的流。处于所述解锁‑释放位置的所述阀构件允许来自所述内部区域的流。处于所述锁定‑释放位置的所述阀构件允许来自所述内部区域的流。棘轮机构将所述阀构件保持处于所述锁定‑释放位置。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LT:XNTB>273?RKTP0jvsm
4.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称夹具。( ) A、正确 B、错误 查看答案jvzquC41uq4lcxxjkdgp0lto1fkucrq154885?;30jznn
5.读程序员的README笔记10软件交付(上)软件版本发布readme6.7.1. 存储资源库会为终端用户提供已发布的构件 6.8. 保持版本不变性 6.8.1. 一旦发布了,就永远不要改变或覆盖这个已发布的包 6.8.2. 不可变的发布包可保证所有运行特定版本的应用程序实例都是相同的,在字节层面上都一样 6.8.3. 相同的发布包让开发者可以推理出应用程序中的代码以及它应该如何表现 jvzquC41dnuh0lxfp0tfv8q{kpmTgjp1cxuklqg1fkucrqu1395;:;235
6.重磅!速看:美恢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豁免,附中英文清单全文50) 钢制保持器,设计用于液压电磁控制阀 51) 联轴器盖,包括中心构件、法兰轮毂、套筒和鞋 52) 电动机,交流,永久分裂电容器类型,不超过 16 W 53) 输出功率小于 18.65 W 的直流电动机,除无刷外,直径小于 38 毫米 54) 输出超过 37.5 W 但不超过 74.6 W 的直流电机,每台价值超过 2 美元但不超过 30 美元jvzquC41oconcr3ep1gsvrhng1jfvjnnAhoe?:<428<96:=(ghoe?QX7{XGiU6poK|sua6mJV6W
7.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范文(2)小木作。有关要求同上,施工中应注意遵循老保留构件尺寸及工艺特点。 (3)需复原及改造之处,分别参照原有榫卯结构及构造形式予以恢复;尽量多利用老构件,局部残损可采用嵌补等方法;新做构件应严格参照原老构件进行复制,保持建筑原有风格特征。 5.3?装修工程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5229/j}rn
8.车间班长述职报告简短五篇我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服从上级指令,严格要求自已,遵守公司各项管理制度,要站在车间加工的位置上必须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善于多讲,多做,多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使员工树立新的安全质量意识,还要使员工保持岗位的清洁干净,构件要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不得到处乱放,组长要保持负责区域及操作岗位整jvzquC41yy}/z~jzkng/exr1hyt0tnuqtvyiwƒmk1e776@6780nuou
9.构件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1.吊点的质量控制,一般钢筋混凝土梁、板的吊点位置设在距端头1/5-1/6梁长处, 柱子的绑扎位置和绑扎点数应根据梭的形状、断面、长度、配筋位置和起重机性能等具体 情况确定。监理工程师要依据理论和经验对承包单位的做法予以判定,防止吊装过程损坏 构件。 jvzquC41yy}/lrfpujk:;7hqo1rvp€jp1iuoilmgpipjuqz1nk813<5:456:5@8:64>8;;87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