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抗风抗雪技术方案docx

认证主体:陈**(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结构抗震抗风抗雪技术方案一、概述

结构抗震抗风抗雪技术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设计和工程实践,提升建筑结构在地震、强风及大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方案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建筑功能及规范要求,制定系统性技术措施,确保结构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有效抵抗破坏,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二、抗震技术方案

(一)基础设计

(1)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优先采用筏板基础或桩基础,确保基础承载力满足地震作用要求。

(2)基础锚固:采用地脚螺栓或钢筋锚固方式,增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强度,防止震害时的相对位移。

(3)基础隔震:对于高层建筑,可设置橡胶隔震垫或滑移隔震装置,减少地震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

(二)结构体系优化

(1)承重结构选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筒结构,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与延性。

(2)构件设计:梁、柱、墙截面尺寸按抗震等级放大设计,确保耗能能力。例如,抗震烈度8度地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控制在0.6以内。

(3)节点加强:梁柱节点、墙肢连接处采用型钢加固或箍筋加密,提升节点承载力。

(三)构造措施

(1)连接构造:采用抗震型连接件(如抗震螺栓、焊接件),确保构件间协同工作。

(2)抗震缝设置:超长建筑需设置宽度不小于层高1/4的抗震缝,防止应力集中。

(3)屋顶与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增强整体性,避免局部破坏。

三、抗风技术方案

(一)风荷载计算

(1)风速取值:根据建筑高度及地区气候,取基本风压值(如沿海地区取0.6kN/m²)。

(2)风效应分析:采用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软件(如ANSYS)计算风致倾覆力矩与侧向位移。

(二)结构设计要点

(1)结构外形优化:采用流线型外形或设置风嘴、遮阳板等导流构件,降低风压系数。

(2)抗风构件设计:高层建筑底层柱截面尺寸加大,塔楼设置加强层,增强抗侧刚度。

(3)基础抗拔验算:抗拔承载力需乘以1.5的系数,确保基础在强风时不被拔起。

(三)施工与检测

(1)施工阶段:风力超过6级时暂停高空作业,并加固临时支撑。

(2)风致损伤检测:定期检查构件表面裂缝、连接件松动等情况,及时修复。

四、抗雪技术方案

(一)雪荷载计算

(1)雪压标准:根据地区气候分区,取基本雪压值(如东北地区取0.5kN/m²)。

(2)雪荷载分布:考虑雪的不均匀积雪效应,对屋面坡度大于25°的屋面,雪荷载乘以0.8折减系数。

(二)结构构造措施

(1)屋面设计:采用双坡屋面或设置排水天沟,避免雪荷载积聚。

(2)屋架间距:雪荷载较大地区,屋架间距不宜超过4m,防止雪压超限。

(3)防雪屋面系统:铺设保温板(如岩棉板,厚度不小于150mm)并设置防滑层,减少雪滑落风险。

(三)施工与维护

(1)雪季施工:采用轻型脚手架,避免屋面荷载过大。

(2)雪后检查:定期清理屋面积雪,检查积雪对结构的附加应力。

五、综合技术要点

(一)多灾害耦合效应

(1)考虑地震-风、地震-雪的耦合作用,校核关键构件的联合承载力。

(2)采用时程分析法,模拟多灾害叠加下的结构响应。

(二)材料选用

(1)钢筋:选用抗震级钢筋(如HRB400),确保延性。

(2)混凝土:采用C40以上高强度混凝土,提高抗裂性能。

(三)监测与运维

(1)设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位移、应力等参数。

(2)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抗震抗风抗雪专项演练。

**一、概述**

结构抗震抗风抗雪技术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设计和工程实践,提升建筑结构在地震、强风及大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方案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建筑功能及规范要求,制定系统性技术措施,确保结构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有效抵抗破坏,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在于从基础、结构体系、构件连接、构造措施及材料选用等多个维度进行强化设计,并结合施工监控与运维管理,形成全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

**二、抗震技术方案**

(一)基础设计

(1)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优先采用筏板基础或桩基础,确保基础承载力满足地震作用要求。

-筏板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或大面积建筑,需进行整体刚度验算,确保筏板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及配筋能满足弯矩及剪力需求。

-桩基础:对于深基坑或高耸建筑,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桩,桩长需穿透软弱层至坚硬持力层,单桩承载力需通过静载试验验证。

(2)基础锚固:采用地脚螺栓或钢筋锚固方式,增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强度,防止震害时的相对位移。

-地脚螺栓:需采用高强度螺栓(如FRB级),预紧力不低于设计值的95%,并设置防松装置(如螺母加垫片或弹簧垫圈)。

-钢筋锚固:基础顶面钢筋锚固长度按规范放大1.5倍,并采用机械锚头或U型箍筋固定。

(3)基础隔震:对于高层建筑,可设置橡胶隔震垫或滑移隔震装置,减少地震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

-橡胶隔震垫:需进行竖向承载力与水平刚度测试,垫层厚度根据地震烈度选择(如8度地区厚度不小于400mm),并设置阻尼器(如铅芯橡胶阻尼器)耗散能量。

-滑移隔震: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板作为滑动界面,需校核滑动摩擦力与滑动位移,并设置限位装置防止过度位移。

(二)结构体系优化

(1)承重结构选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筒结构,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与延性。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宜均匀分布在外侧或核心筒,墙肢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20,并设置暗柱与翼缘加强。

-框筒结构:筒体宜采用矩形或圆形截面,角柱截面尺寸需放大至边柱的1.2倍以上,核心筒墙体间距不宜大于10m。

(2)构件设计:梁、柱、墙截面尺寸按抗震等级放大设计,确保耗能能力。例如,抗震烈度8度地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控制在0.6以内。

-梁设计:梁端负弯矩钢筋需设置足够的锚固长度,并采用箍筋约束以提升延性。

-柱设计:柱纵筋配筋率按规范上限控制(如框架柱≤5%),并采用螺旋箍筋或焊接箍筋提高抗压与抗剪性能。

(3)节点加强:梁柱节点、墙肢连接处采用型钢加固或箍筋加密,提升节点承载力。

-梁柱节点:节点域板厚不小于梁高的1/4,并设置加劲肋防止剪切破坏。

-墙肢连接:墙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不大于200mm,箍筋体积配箍率不低于6%。

(三)构造措施

(1)连接构造:采用抗震型连接件(如抗震螺栓、焊接件),确保构件间协同工作。

-抗震螺栓:需采用高强螺栓(如10.9级),连接板件接触面需清理除锈,并施加预紧力。

-焊接件:焊缝质量需通过超声波探伤检测,焊脚尺寸按规范计算并放大10%-15%。

(2)抗震缝设置:超长建筑需设置宽度不小于层高1/4的抗震缝,防止应力集中。

-缝宽计算:对于高层建筑,抗震缝宽度需考虑扭转效应,并设置防震缝挡板或弹性填充物。

-缝间连接:相邻结构需设置柔性连接(如橡胶止水带或伸缩缝),避免碰撞损伤。

(3)屋顶与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增强整体性,避免局部破坏。

-楼板厚度:按跨度与荷载计算,并设置双层双向配筋,加强层间连接。

-防空隙处理:板面需压光或设置收水层,防止雪荷载或风荷载导致的空隙扩大。

**三、抗风技术方案**

(一)风荷载计算

(1)风速取值:根据建筑高度及地区气候,取基本风压值(如沿海地区取0.6kN/m²)。

-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需乘以高度修正系数(如高度超过100m时,系数不小于1.4)。

-地形修正:对于山区或开阔地带,需考虑地面粗糙度类别(如B类、C类)对风压的折减或放大。

(2)风效应分析:采用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软件(如ANSYS)计算风致倾覆力矩与侧向位移。

-风洞试验:模型比例不小于1/50,测试风速不低于30m/s,重点分析风压分布与涡激振动效应。

-数值模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网格精度不低于0.01L(L为特征长度),考虑雷诺数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二)结构设计要点

(1)结构外形优化:采用流线型外形或设置风嘴、遮阳板等导流构件,降低风压系数。

-风压系数:通过风洞试验验证,目标控制风压系数峰值低于-1.0或+1.5。

-造型设计:塔楼顶部设置倒锥壳或风阻环,降低顶点风速。

(2)抗风构件设计:高层建筑底层柱截面尺寸加大,塔楼设置加强层,增强抗侧刚度。

-底层柱设计:截面尺寸比标准层放大20%,并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柱提高承载力。

-加强层设置:每隔3-5层设置刚度板或斜撑,层间位移角控制在1/500以内。

(3)基础抗拔验算:抗拔承载力需乘以1.5的系数,确保基础在强风时不被拔起。

-基础形式:采用桩筏基础或地下连续墙,桩长需穿透可液化土层。

-抗拔安全系数:验算时需考虑土体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如饱和砂土取0.6)。

(三)施工与检测

(1)施工阶段:风力超过6级时暂停高空作业,并加固临时支撑。

-高空作业:设置防风缆风绳,塔吊需安装偏心轮式限位器。

-模板支撑:风荷载作用下,支撑体系需进行承载力复核,并设置风标或风速计实时监测。

(2)风致损伤检测:定期检查构件表面裂缝、连接件松动等情况,及时修复。

-检测周期:风灾后或台风季节前,需对高层建筑进行全屋面与结构外露构件的目视检查。

-损伤评估:采用超声波或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钢筋锈蚀与混凝土内部裂缝。

**四、抗雪技术方案**

(一)雪荷载计算

(1)雪压标准:根据地区气候分区,取基本雪压值(如东北地区取0.5kN/m²)。

-考虑积雪效应:对于屋面坡度小于25°的建筑,需计入雪滑落荷载(水平投影面雪压的15%-30%)。

-雪荷载分布:采用三角形分布模型,檐口处雪荷载最大,向屋脊递减。

(2)雪荷载分布:考虑雪的不均匀积雪效应,对屋面坡度大于25°的屋面,雪荷载乘以0.8折减系数。

-坡屋面设计:设置人工排水口或风撑防止雪堆,雪荷载标准值乘以1.2系数。

-冷凝水影响:檐口处设置滴水线或保温层,防止积雪融化导致的结构附加荷载。

(二)结构构造措施

(1)屋面设计:采用双坡屋面或设置排水天沟,避免雪荷载积聚。

-天沟设计:宽度不小于1m,坡度不小于1%,并设置防堵塞格栅。

-雪荷载分区:高层建筑屋面需划分雪荷载控制区,重点加强边缘构件。

(2)屋架间距:雪荷载较大地区,屋架间距不宜超过4m,防止雪压超限。

-钢屋架设计:桁架杆件截面放大20%,节点板厚度增加30%。

-木屋架防腐:采用防腐木材或设置金属防潮层,并定期涂刷防冻涂料。

(3)防雪屋面系统:铺设保温板(如岩棉板,厚度不小于150mm)并设置防滑层,减少雪滑落风险。

-保温层构造:采用分层铺设,每层厚度不小于50mm,表面设置压型钢板保护层。

-防滑层设计:铺设橡胶颗粒或环氧树脂防滑涂料,摩擦系数不低于0.6。

(三)施工与维护

(1)雪季施工:采用轻型脚手架,避免屋面荷载过大。

-施工荷载控制:临时堆料高度不超过1m,并采用雪橇运输减少冲击。

-混凝土养护:采用早强剂延缓冻害,并覆盖保温毡至混凝土强度达到70%。

(2)雪后检查:定期清理屋面积雪,检查积雪对结构的附加应力。

-清雪工具:使用塑料铲或电动吹雪机,避免使用铁制工具损伤屋面。

-应力监测:雪后72小时内,对关键构件进行应变片监测,记录应力变化。

**五、综合技术要点**

(一)多灾害耦合效应

(1)考虑地震-风、地震-雪的耦合作用,校核关键构件的联合承载力。

-耦合工况模拟:采用MIDAS或ETABS软件,输入地震波与风荷载时程曲线,计算组合效应。

-双重灾害校核:对于特殊功能建筑(如桥梁、大跨度场馆),需进行双重灾害下的破坏模式分析。

(2)采用时程分析法,模拟多灾害叠加下的结构响应。

-输入条件:选择典型地震记录(如ElCentro波)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

(二)材料选用

(1)钢筋:选用抗震级钢筋(如HRB400),确保延性。

-钢筋性能:屈服强度不低于420MPa,伸长率不低于14%。

-抗锈蚀处理:高湿度或盐渍土地区,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或镀锌钢筋。

(2)混凝土:采用C40以上高强度混凝土,提高抗裂性能。

-配合比设计:水胶比不大于0.35,掺加粉煤灰或矿渣粉降低水化热。

-抗冻融性:严寒地区需采用引气剂,含气量控制在4%-6%。

(三)监测与运维

(1)设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位移、应力等参数。

-监测点位:关键层、角柱、基础等部位设置应变片、倾角计或光纤光栅传感器。

-数据采集:采用无线传输或光纤网络,数据存储周期不少于5年。

(2)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抗震抗风抗雪专项演练。

-应急预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结构加固措施(如临时支撑、外挂索)及救援流程。

-演练计划: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演练,重点检验监测系统与应急物资的可靠性。

一、概述

结构抗震抗风抗雪技术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设计和工程实践,提升建筑结构在地震、强风及大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方案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建筑功能及规范要求,制定系统性技术措施,确保结构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有效抵抗破坏,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二、抗震技术方案

(一)基础设计

(1)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优先采用筏板基础或桩基础,确保基础承载力满足地震作用要求。

(2)基础锚固:采用地脚螺栓或钢筋锚固方式,增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强度,防止震害时的相对位移。

(3)基础隔震:对于高层建筑,可设置橡胶隔震垫或滑移隔震装置,减少地震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

(二)结构体系优化

(1)承重结构选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筒结构,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与延性。

(2)构件设计:梁、柱、墙截面尺寸按抗震等级放大设计,确保耗能能力。例如,抗震烈度8度地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控制在0.6以内。

(3)节点加强:梁柱节点、墙肢连接处采用型钢加固或箍筋加密,提升节点承载力。

(三)构造措施

(1)连接构造:采用抗震型连接件(如抗震螺栓、焊接件),确保构件间协同工作。

(2)抗震缝设置:超长建筑需设置宽度不小于层高1/4的抗震缝,防止应力集中。

(3)屋顶与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增强整体性,避免局部破坏。

三、抗风技术方案

(一)风荷载计算

(1)风速取值:根据建筑高度及地区气候,取基本风压值(如沿海地区取0.6kN/m²)。

(2)风效应分析:采用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软件(如ANSYS)计算风致倾覆力矩与侧向位移。

(二)结构设计要点

(1)结构外形优化:采用流线型外形或设置风嘴、遮阳板等导流构件,降低风压系数。

(2)抗风构件设计:高层建筑底层柱截面尺寸加大,塔楼设置加强层,增强抗侧刚度。

(3)基础抗拔验算:抗拔承载力需乘以1.5的系数,确保基础在强风时不被拔起。

(三)施工与检测

(1)施工阶段:风力超过6级时暂停高空作业,并加固临时支撑。

(2)风致损伤检测:定期检查构件表面裂缝、连接件松动等情况,及时修复。

四、抗雪技术方案

(一)雪荷载计算

(1)雪压标准:根据地区气候分区,取基本雪压值(如东北地区取0.5kN/m²)。

(2)雪荷载分布:考虑雪的不均匀积雪效应,对屋面坡度大于25°的屋面,雪荷载乘以0.8折减系数。

(二)结构构造措施

(1)屋面设计:采用双坡屋面或设置排水天沟,避免雪荷载积聚。

(2)屋架间距:雪荷载较大地区,屋架间距不宜超过4m,防止雪压超限。

(3)防雪屋面系统:铺设保温板(如岩棉板,厚度不小于150mm)并设置防滑层,减少雪滑落风险。

(三)施工与维护

(1)雪季施工:采用轻型脚手架,避免屋面荷载过大。

(2)雪后检查:定期清理屋面积雪,检查积雪对结构的附加应力。

五、综合技术要点

(一)多灾害耦合效应

(1)考虑地震-风、地震-雪的耦合作用,校核关键构件的联合承载力。

(2)采用时程分析法,模拟多灾害叠加下的结构响应。

(二)材料选用

(1)钢筋:选用抗震级钢筋(如HRB400),确保延性。

(2)混凝土:采用C40以上高强度混凝土,提高抗裂性能。

(三)监测与运维

(1)设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位移、应力等参数。

(2)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抗震抗风抗雪专项演练。

**一、概述**

结构抗震抗风抗雪技术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设计和工程实践,提升建筑结构在地震、强风及大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方案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建筑功能及规范要求,制定系统性技术措施,确保结构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有效抵抗破坏,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在于从基础、结构体系、构件连接、构造措施及材料选用等多个维度进行强化设计,并结合施工监控与运维管理,形成全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

**二、抗震技术方案**

(一)基础设计

(1)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优先采用筏板基础或桩基础,确保基础承载力满足地震作用要求。

-筏板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或大面积建筑,需进行整体刚度验算,确保筏板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及配筋能满足弯矩及剪力需求。

-桩基础:对于深基坑或高耸建筑,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桩,桩长需穿透软弱层至坚硬持力层,单桩承载力需通过静载试验验证。

(2)基础锚固:采用地脚螺栓或钢筋锚固方式,增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强度,防止震害时的相对位移。

-地脚螺栓:需采用高强度螺栓(如FRB级),预紧力不低于设计值的95%,并设置防松装置(如螺母加垫片或弹簧垫圈)。

-钢筋锚固:基础顶面钢筋锚固长度按规范放大1.5倍,并采用机械锚头或U型箍筋固定。

(3)基础隔震:对于高层建筑,可设置橡胶隔震垫或滑移隔震装置,减少地震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

-橡胶隔震垫:需进行竖向承载力与水平刚度测试,垫层厚度根据地震烈度选择(如8度地区厚度不小于400mm),并设置阻尼器(如铅芯橡胶阻尼器)耗散能量。

-滑移隔震: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板作为滑动界面,需校核滑动摩擦力与滑动位移,并设置限位装置防止过度位移。

(二)结构体系优化

(1)承重结构选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筒结构,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与延性。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宜均匀分布在外侧或核心筒,墙肢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20,并设置暗柱与翼缘加强。

-框筒结构:筒体宜采用矩形或圆形截面,角柱截面尺寸需放大至边柱的1.2倍以上,核心筒墙体间距不宜大于10m。

(2)构件设计:梁、柱、墙截面尺寸按抗震等级放大设计,确保耗能能力。例如,抗震烈度8度地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控制在0.6以内。

-梁设计:梁端负弯矩钢筋需设置足够的锚固长度,并采用箍筋约束以提升延性。

-柱设计:柱纵筋配筋率按规范上限控制(如框架柱≤5%),并采用螺旋箍筋或焊接箍筋提高抗压与抗剪性能。

(3)节点加强:梁柱节点、墙肢连接处采用型钢加固或箍筋加密,提升节点承载力。

-梁柱节点:节点域板厚不小于梁高的1/4,并设置加劲肋防止剪切破坏。

-墙肢连接:墙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不大于200mm,箍筋体积配箍率不低于6%。

(三)构造措施

(1)连接构造:采用抗震型连接件(如抗震螺栓、焊接件),确保构件间协同工作。

-抗震螺栓:需采用高强螺栓(如10.9级),连接板件接触面需清理除锈,并施加预紧力。

-焊接件:焊缝质量需通过超声波探伤检测,焊脚尺寸按规范计算并放大10%-15%。

(2)抗震缝设置:超长建筑需设置宽度不小于层高1/4的抗震缝,防止应力集中。

-缝宽计算:对于高层建筑,抗震缝宽度需考虑扭转效应,并设置防震缝挡板或弹性填充物。

-缝间连接:相邻结构需设置柔性连接(如橡胶止水带或伸缩缝),避免碰撞损伤。

(3)屋顶与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增强整体性,避免局部破坏。

-楼板厚度:按跨度与荷载计算,并设置双层双向配筋,加强层间连接。

-防空隙处理:板面需压光或设置收水层,防止雪荷载或风荷载导致的空隙扩大。

**三、抗风技术方案**

(一)风荷载计算

(1)风速取值:根据建筑高度及地区气候,取基本风压值(如沿海地区取0.6kN/m²)。

-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需乘以高度修正系数(如高度超过100m时,系数不小于1.4)。

-地形修正:对于山区或开阔地带,需考虑地面粗糙度类别(如B类、C类)对风压的折减或放大。

(2)风效应分析:采用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软件(如ANSYS)计算风致倾覆力矩与侧向位移。

-风洞试验:模型比例不小于1/50,测试风速不低于30m/s,重点分析风压分布与涡激振动效应。

-数值模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网格精度不低于0.01L(L为特征长度),考虑雷诺数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二)结构设计要点

(1)结构外形优化:采用流线型外形或设置风嘴、遮阳板等导流构件,降低风压系数。

-风压系数:通过风洞试验验证,目标控制风压系数峰值低于-1.0或+1.5。

-造型设计:塔楼顶部设置倒锥壳或风阻环,降低顶点风速。

(2)抗风构件设计:高层建筑底层柱截面尺寸加大,塔楼设置加强层,增强抗侧刚度。

-底层柱设计:截面尺寸比标准层放大20%,并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柱提高承载力。

-加强层设置:每隔3-5层设置刚度板或斜撑,层间位移角控制在1/500以内。

(3)基础抗拔验算:抗拔承载力需乘以1.5的系数,确保基础在强风时不被拔起。

-基础形式:采用桩筏基础或地下连续墙,桩长需穿透可液化土层。

-抗拔安全系数:验算时需考虑土体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如饱和砂土取0.6)。

(三)施工与检测

(1)施工阶段:风力超过6级时暂停高空作业,并加固临时支撑。

-高空作业:设置防风缆风绳,塔吊需安装偏心轮式限位器。

-模板支撑:风荷载作用下,支撑体系需进行承载力复核,并设置风标或风速计实时监测。

(2)风致损伤检测:定期检查构件表面裂缝、连接件松动等情况,及时修复。

-检测周期:风灾后或台风季节前,需对高层建筑进行全屋面与结构外露构件的目视检查。

-损伤评估:采用超声波或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钢筋锈蚀与混凝土内部裂缝。

**四、抗雪技术方案**

(一)雪荷载计算

(1)雪压标准:根据地区气候分区,取基本雪压值(如东北地区取0.5kN/m²)。

-考虑积雪效应:对于屋面坡度小于25°的建筑,需计入雪滑落荷载(水平投影面雪压的15%-30%)。

-雪荷载分布:采用三角形分布模型,檐口处雪荷载最大,向屋脊递减。

(2)雪荷载分布:考虑雪的不均匀积雪效应,对屋面坡度大于25°的屋面,雪荷载乘以0.8折减系数。

-坡屋面设计:设置人工排水口或风撑防止雪堆,雪荷载标准值乘以1.2系数。

-冷凝水影响:檐口处设置滴水线或保温层,防止积雪融化导致的结构附加荷载。

(二)结构构造措施

(1)屋面设计:采用双坡屋面或设置排水天沟,避免雪荷载积聚。

-天沟设计:宽度不小于1m,坡度不小于1%,并设置防堵塞格栅。

-雪荷载分区:高层建筑屋面需划分雪荷载控制区,重点加强边缘构件。

(2)屋架间距:雪荷载较大地区,屋架间距不宜超过4m,防止雪压超限。

-钢屋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6 本表各项荷载不包括隔墙自重和二次装修荷载;对固定隔墙的自重应按永久荷载考虑,当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非固定隔墙的自重应取不小于1/3的每延米长墙重(kN/m)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且附加值不应小于1.0kN/m2。(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该条,详见新规《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2021) jvzquC41yy}/uxzlkct{j~3ep1Tptv4L||Ys7furzEjfF798
1.建筑结构抗风设计(53页)PPT.ppt振动类型 弯曲振动加速度(m/s2) 扭转振动角速度 (rad/s) 旅馆、公寓 办公楼 限 值 0.2 0.3 0.001 6.3 结构顺风向抗风设计 2 6 6.1 风灾及其成因 6.2 风荷载计算 6.3 结构顺风向抗风设计 6.4 结构横风向风振计算 ? 建筑结构抗风设计 作用在结构上的风力一般可表示为顺风向风力、横风向风力和扭风力矩,如下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34>4922612>6562642?50ujzn
2.2024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docx为规范和指导深圳市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保障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满足建设项目正常使用要求和绿色发展需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各类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 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和符号 术语 基本风压referencewindpressure 风荷载的基准压力,一般按当地空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2:631?5233722:52338237xjvo
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GBT51327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重现期50年基本风压0.5kN/m2的地区,往往属于易造成风灾的地区,规划需纳入防风减灾;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重现期50年基本雪压≥0.6kN/m2地区,往往属于易遭受雪灾的地区,规划需纳入防雪减灾。 3.0.4 本条规定了城市灾害综合防御目标和 jvzq<84yyy4f3:>0xkv0om4925
4.复杂高耸观光塔钢结构分析与设计|咕咕职业资源网在结构计算中,考虑荷载包括钢结构自重、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温度作用和地震作用。观光塔钢结构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其他设计荷载参考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如下。 1)恒荷载主要由楼面及墙体荷载组成,典型荷载取值为:混凝土楼面取5.0 kN/m2,花纹钢板楼面取1.0 kN/m2,塔身装饰格栅取0.6 kN/m2。jvzquC41yy}/|‚>;0pku1wjyu1: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