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低调而非凡邛海冰蚀古冰川黑龙潭

学者唐晓峰说,一个都城的建立总是要与岳域发生关系,总是要有“名山”来“岳镇方位”。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史悠久的建昌古城,螺髻山恐怕就是佑其长久繁盛的地望所在。

▲螺髻山。 图片/图虫创意

在凉山州起伏不定,貌似平常无奇的山脉之中,螺髻山算是一个不凡的崛起。它北起于西昌邛海之南,沿普格、德昌交界南下,接宁南、会理两县交界的鲁南山,南北延绵80公里,东西宽20公里,主峰海拔4359米。

“螺髻”一名,源自其主峰高耸入云,宛若女子青髻。

▲螺髻山主峰宛若女子青髻,因此得名。图片/日海补杰惹

“螺髻山开,峨眉山闭”是明代进士马中良在《游螺髻山记》对螺髻山的赞语,在当地流传颇广。

这句话该当何解,却又不得而知,仿佛是要说螺髻山幸而低调,如若早些开发,恐怕就没峨眉山什么事了。

但螺髻山也并非一直低调,相传螺髻山在汉唐时期,曾为佛教名山,绀宫庙宇,鳞次栉比。但唐末之后,佛教在这里日渐蓑落,所谓“隐去螺髻,始现峨眉”。

清代,佛教在螺髻山曾一度复兴,曹洞宗以紫遗山(螺髻山)寺院为本院,“开山工程浩大”,先后建有两阁十三寺,但好景不长,很快这里又再次衰落,如今仅留遗址。

▲螺髻山及冰蚀湖。图片/李银才

螺髻山不仅是一位知性美人,而且天姿绝色,神秘莫测。恰如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朱契登螺髻山后所描绘的——“大地茫味之中,河山若隐若现,不知此身在何处,更不识其为天上人间”。

螺髻山地形条件特殊,气候也很奇特,以变幻无常而远近闻名。这里位于华西雨屏带的南端,华西雨屏带是中国著名的降水带,丰沛的降水在低山和平原形成绵绵细雨,在高山区则形成大面积的降雪。

螺髻山的年降水至少在1200毫米以上。由此,山间时而彩霞万丈、蓝天相映,时而云蒸雾锁、峰林隐现……真有如处子的性情。

▲螺髻山常常云雾飘渺。图片/李忠东

在地质构造上,螺髻山处于攀西裂谷的核心位置。

沿这条著名的构造带,分布着一系列的谷地和盆地,成为横断山极其难得的阳光暖谷和粮仓果乡。

所以当最高峰海拔4359米的螺髻山突然从海拔1500米的西昌平原拔地而立,巍峨的山色倒影在邛海湖光,其雄阔之势以及带给谷底人们的想像便可想而知。

▲螺髻山、邛海、西昌城。图片/茂哥656(图虫创意)

触摸冰河时代

从西昌出发,沿邛海西岸南行约30分钟至普格县的螺髻山镇,然后汽车离开谷地盘桓向上,气候慢慢变得阴冷而多雨雾,植被也变得浓密。

在索道下站换上长达2.5公里的缆车,10余分钟的运行时间,便从海拔2470米骤然上升至3460米的上站,车厢下云雾飘来散去,植被从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直至以云杉、冷杉为主暗针叶林。

▲螺髻山以云杉、冷杉为主暗针叶林。图片/李忠东

多雾和寒冷是很多人对螺髻山的深刻印象。西昌县志载,山中“阳蒸荫郁,烟烟温温,静而为岚,动而成风,升而出云,降而作雨”。

这种湿润多雨雾的气候与山下以阳光月城著称的安宁河谷、西昌平原形成极大反差,许多不知究里的游客穿一身清凉薄衣便突至山中,冻得瑟瑟发抖。

▲螺髻山雪景。图片/李忠东

横切至清水沟,然后越过一个冰碛物堆积而成的终碛堤,螺髻山最大的湖泊黑龙潭出现在眼前。山雾恰好退去,翠墨色的湖泊深嵌在群山密林,如一块被用绿色丝绦精心装饰的墨玉。

螺髻山不仅以“山”名,也以“湖”名。

螺髻山内布满深潭秀湖,有“三十二天池”“七十二水泊”之说。其中黑龙潭规模最大、名气最盛,也叫“大海子”,算螺髻山必游的景点,可是为什么要来这里看一个湖呢?

▲黑龙潭。图片/李忠东

远观黑龙潭的湖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深嵌在浓密的针阔混交林中,潭水如墨玉,然而当你走近潭边,掬起潭水,水却又是清亮的。

覆盖着湖底的腐殖层,成为湖水的神秘底色,如有蛟龙盘踞,这是黑龙潭名字的由来。

所谓内行看门道,黑龙潭的真正“可观”,其实在于它的科考价值。它是一个典型的冰川侵蚀-堰塞型湖泊,是冰川掘蚀形成冰斗的基础上,再经后期冰碛物堰塞而形成。

▲黑龙潭。图片/李忠东

黑龙潭湖线平直,南侧湖水明显要浅,形成一些小岛和半岛。

令人惊奇的是,湖中的小岛和半岛居然是冰川形成的鲸背岩。它们脊背圆润而平滑,如一线平缓对称的抛物线,小岛脊背上杉树挺拔,杜鹃等灌木也极为茂盛,远观还真如海中游弋的蓝鲸。

这种表面光滑的岩石是冰川经过时,对底部岩石磨蚀而形成,常发育于南北两极的大陆型冰川区,在螺髻山山岳冰川地貌区发现实属少见。

▲黑龙潭中的小岛其实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鲸背岩 。 图 片/李忠 东

其实在黑龙潭湖周,还分布着许多有趣的古冰川地貌,如远端的角峰、刃脊、古冰斗,散落在湖畔密林的冰川漂砾、羊背石、冰川擦痕、磨光面等,发育于两侧基岩的冰川刻槽。

这里俨然是古冰川遗迹的博物馆,其古冰川遗迹的种类之丰富、特征之典型、分布之密集、可见度之高极为罕见。

1938年,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就曾对螺髻山进行过地质调查。20世纪60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李四光,也曾指导地矿部门对螺髻山进行第四纪冰川科考。

▲黑龙潭冰蚀湖中的鲸背石群。(据黄思晃,1993)

冰川围谷中的湖泊群

越过一道古冰川形成的陡坎,我们进入到一个巨大的冰川围谷之中。

冰川围谷,也叫粒雪盆、冰窖,是冰河时期屯冰川的基岩洼地,也是山岳冰川的源头。身在围谷之中很难见其尊容,将航拍器升空,但见围谷如盆,三面群山环抱,山的上部冰斗、角峰、刃脊环立,之下冰缘作用形成的石块若海若河。

▲冰川围谷 。图片 /李银才

再之下则是青黛色的暗针叶林,云杉、冷杉等林冠整齐,层次分明。每年4-5月林中各种杜鹃竞相怒放。

螺髻山的杜鹃历来倍受推崇,这里有各种杜鹃近30余种,尤其有一种大王杜鹃,树干粗大,虬枝峥嵘,花朵硕大。而密林中,数十个冰川湖泊散落其中,如珍珠翠玉。

▲螺髻山的杜鹃历来倍受推崇,这里有各种杜鹃近30余种。图片/李忠东

冰川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区较为常见的一个冰川遗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一种是冰川对底部岩石进行掘蚀、刨蚀形成洼地积水形成的冰蚀湖。

据不完全统计,螺髻山有终年积水的大小湖泊近50余个,大多数为分布于海拔3600米左右的冰川围谷和冰斗中的冰蚀湖,形态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这些冰川湖泊围绕在螺髻山主山脊四周的围谷之中,形成多个湖泊群。我们眼前的珍珠湖群就是湖泊数量最多,游客最容易走近的湖群。

▲冰川围谷 。图片 /李银才

湖群中,印象最深的是仙草湖和牵手湖。

围绕在湖畔的水草占到了湖泊面积的五分之一,从空中看极像镶着金边的玉佩。

▲仙草湖。图片/李银才

水草的颜色随季节变化,夏天嫩绿,深秋金黄。尤其到了秋天,站在浓装艳抹的湖光山色之间,秋风乍起,湖中秋草随波荡漾摇曳,画面十分动人。

而湖的南岸是被冰川改造过的丘状山体,线条圆润光滑,这正是前面提到过的羊背石或鲸背岩,其上云杉、冷杉树冠参差优美。

▲仙草湖。图片/李忠东

世界最大的冰川“疤痕”

当年李四光先生考察螺髻山后,对这里的冰期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厘定,此后这里俨然成为冰川学研究的圣地。那么螺髻山到底是怎样被冰川刻画、雕琢的呢?

65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北漂”,对欧亚板块多次碰撞、俯冲、挤压,造成螺髻山以断块山形式,振荡式地逐次抬升。当抬升达到雪线,便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冰川,并一次次被冰川侵蚀、被冰川塑造。

▲螺髻山第四纪冰川地貌图(据崔之久等,1986)

研究表明,螺髻山受到的“冰期大侵袭”共有4次。最早的一次发生于约78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

最鼎盛的冰川作用,发生于大约10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壮观的冰川围谷、冰斗、“U”谷等,都是这两次冰期冰川所塑造。

你可能很难想象,对螺髻山造成影响的冰川运动,最晚的一次距今仅约3000年左右,那时的凉山,甚至已有了青铜文明——第四纪冰川的鬼斧神工,离我们并不算遥远。

▲清水沟槽谷南壁悬崖上的大型刻槽群(据黄思晃,1993)

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冰川急速消融,螺髻山奉上的古冰川遗迹,可以让人们重温地球的冰川史,建立科学的古冰川地貌档案。

据说,螺髻山拥有72座冰川“角峰”。角峰一般是冰川流动、不停刻蚀山坡的作品,往往如金字塔般陡峻。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是巨型的角峰。

这里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冰川地貌,它经常出现在山体上部或山脊,有时也出现在冰川围谷中,大如孤峰,小如岩柱,上尖下粗,柱体圆润。

它就是冰原石山。

第一次看到冰原石山,以为是喀斯特溶柱,后来了解到这是顶峰露出冰面的孤山,也就是在冰川侵蚀时,它的下半部分为冰川覆盖挟裹,上半部分露出冰面,这样的冰川地貌常见于大陆冰川,竟然在典型山岳冰川的螺髻山区随处可见,真是一个奇观。

▲冰原石山素描图。(据黄思晃,1993)

螺髻山最著名的冰川遗迹是“冰川刻槽”——古冰川流动时,其携带的岩块对两侧基岩刻蚀形成的凹槽。螺髻山的冰川刻槽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举世无双。

黑龙潭出水口附近的岩壁上,如一条巨大裂缝,又直又长的是“3号刻槽”。其上方不远处,整个岩壁形成一个宽大的冰溜面,高四五十米,长约百米,四道大型冰川刻槽,每道都深约半米、宽达一两米、长十至二十米不等,略向下游倾斜着,它们就是“4号刻槽”。而3、4号刻槽都不是纪录保持者。

▲3号刻槽。图片/李忠东

螺髻山最大的“1号刻槽”,位于清水沟海拔更低的位置,在一条鲜有人行走的山路上。

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大刻槽,长约40米,最大宽度为3.5 米,深达2米,刻槽如平卧的U形半管,内壁和外缘皆被冰川磨蚀得相当光滑。

▲1号刻槽。图片/杨建

若俯身细看,被冰川磨光的表面,还可见许多平直的细小条纹,它们是冰川所挟裹的石块刻画岩壁留下的痕迹,称为冰川擦痕。

其实螺髻山除了已经发现和认定的4处冰川刻槽之处,前几年又有学者在1号冰川刻槽对面岩壁上发现更长更宽的另一条冰川刻槽,在西坡也有多条冰川刻槽被发现。

▲冰川移动在岩石留下的划痕。图片/刘乾坤

在青藏高原等古冰川作用区,偶尔也能见到冰川刻槽,但都不如螺髻山的冰川刻槽数量众多,保存完整,规模巨大。

我想这可能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这里岩性特殊,构成螺髻山的岩石主要为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火山碎屑岩,刻槽形成之后更容易被保存。

二是这里的冰川作用异常强烈,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两侧山体的刻蚀十分频繁而有力,从而在山体上留下这一道道“疤痕”。

▲1号刻槽。图片/李银才

低调而非凡的世界奇观

研究表明,在冰川最盛时,从螺髻山4359米的主峰到2000米左右的山麓,几乎被冰雪所覆盖,围绕群山的每一条沟壑都填满了冰川,无数的冰河蜿蜒如长龙,这是何等壮观景象。

地质学家袁复礼、李四光偏爱螺髻山,使这里成为冰川学研究的圣地,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机构,崔之久、谢又予、张文敬等冰川大咖都纷至沓来,将身影和脚印留在这里的山川岭谷。

▲冰川围谷及冰川湖泊。图片/杨建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张文敬先生是我最熟悉和佩服的一位。

他曾经于2010年和2011年两次领衔螺髻山的科学考察,考察区域人迹罕至,他曾在考察记中写道:“螺髻山就是我们了解地球几百万年以来发展变化……演替过程的一个鲜活的窗口,是我们地球历史气候变化的活化石,是中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天然博物馆。”

▲冰围谷素描图。(据黄思晃,1993)

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螺髻山几兴几衰,已不得而知。但有时想想,螺髻山还真是一个低调的地方,这里自然风光无与伦比,物种生态优美原始,古冰川遗迹多彩奇异,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成为“天下名山”的潜质,却默默无闻地躺在邛海一隅,任山下熙来攘往。

也许,低调的螺髻山才是最大的幸运。

▲黑龙潭。图片/李银才

参考文献

1、李忠东,螺髻山的冰火两重天,《中国国家地理-凉山州特刊》,2023年6月;

2、张文敬,《唯美四川——螺髻山》,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

3、黄思晃,《螺髻山古冰川地质景观考察指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文刊发于《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凉山州特刊”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小侠

图片 | 李银才 杨建 日海补杰惹 李忠东 刘乾坤等

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楼兰故城遗址名称由来 楼兰是张骞、司马迁对佉卢文“Kroraina”一词的音译,Kroraina是楼兰人的自称,既是族名,也是国号,学者王炳华认为翻译成楼兰不仅读音与“楼兰”契合,而且文字优雅。[2] 历史背景 有关楼兰一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中,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在匈奴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一封信中提到:“定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63285:1:789?758a725@65238:0|mvon
1.天山天池旅游导游词(通用20篇)其后气候转暖,冰川消退,这里便潴水成湖。它就是今日的天山天池。据史籍记载,自宋至清,天池曾有冰池、龙湫、龙潭、神池等名称,但史籍中很少有关于天池真实面貌的记述,实际上古代的人们也很难到达天池。 在封建时代的大-中,真正亲临天池,而且第一次为天池命名的是220xx年前任乌鲁木齐都统大臣的明亮。他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亲率骑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jbq‚tweklbp€jp13985?<950nuou
2.新疆景区导游词(通用26篇)天池是在三工河流域第四纪古冰川槽谷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巨大的冰川席卷坝体,再次阻塞,暴涨高水位时形成的。由于天池地质的形成条件,构成了天池风景区独特而完整的自然垂直景观带和现代冰川地貌。所以他的景观价值和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个景点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去新疆天池,就白来新疆了。jvzquC41yy}/f~fpogoxgw3eqo5ecx~qweo0lrsizwgo1<58:4?/j}rn
3.日土县名称由来 日土,藏语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下”,“形如枪支架”。[3] 远古时期 日土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址,是西藏早期人类形成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类型,石器中以新石器时代种类居多。日土县的岩画和石器地点等在西藏地区享誉盛名。据考古发现,日土境内现有岩画遗址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2286315<52<:34a724;=:44820|mvon
4.尼亚加拉瀑布关于瀑布名称的由来,现有理论各不相同。但普遍都认为尼亚加拉起源自美洲原住民单词“Onguiaahra”,原意思是雷鸣般的水[10];对瀑布名称的由来,还有如下解释。 嘈杂的点或港口 尼亚加拉是易洛魁语“Onguiaahra”的衍生词。易洛魁人的解释者认为,这个名字来自“Jaonniaka-re”,意思是“嘈杂的点或港口”[23]。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2386515:::>>:5a724>>232650|mvon
5.甘青小环线- 周边与卓尔山、八一冰川等景点相邻,是祁连山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字由来** - **冰沟**:因山谷中曾有古冰川遗迹,夏季仍有冰川融水形成的溪流。 - **林海**:指祁连山保存完好的原始云杉林,覆盖率高,远望如绿色海洋。 **主要景观** - **冰川地貌**:U型谷、冰碛垄等第四纪冰川遗迹。 - **原始森林*jvzquC41yy}/onnrkct/ew47f;9u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