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环境变迁教案docx

认证主体:雷**(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南

下载本文档

地球的环境变迁教案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地球的环境变迁2.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授课年级:[具体年级]4.授课时间:[X]课时5.教材版本:[具体教材版本]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变迁的主要阶段和标志性事件。掌握不同时期地球环境的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方面的变化。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球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资料来源,如文献、图表、实地考察等,获取和处理信息。鼓励学生在探究地球环境变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环境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环境变迁的主要阶段和特征。引起地球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板块运动等。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和人类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环境变迁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关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地球环境变迁的证据,如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等。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地球环境变迁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环境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阶段和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恐龙灭绝、冰川时代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地球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地球环境变迁的过程和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环境变迁的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5.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环境变迁的证据,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案例引入展示一张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岛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这种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环境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新课讲授(30分钟)1.地球环境变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5分钟)讲解概念: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变迁是指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环境要素(如气候、地貌、生物等)发生的变化过程。介绍研究方法:介绍研究地球环境变迁的主要方法,如地质研究、古生物学研究、气候模拟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获取证据、分析数据,从而揭示地球环境变迁的奥秘。2.地球环境变迁的主要阶段(10分钟)前寒武纪时期讲解:运用图片和动画演示,介绍前寒武纪时期地球的环境特点,如原始大气的组成、海洋的形成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前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古生代寒武纪讲解:展示寒武纪生物化石图片,介绍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这一标志性事件,让学生了解寒武纪时期生物种类的突然增多和多样化。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奥陶纪志留纪讲解:结合图表,讲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地球气候变冷,冰川扩张,导致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的情况。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环境的变迁。泥盆纪讲解:介绍泥盆纪时期陆地植物的大量出现和鱼类的繁盛,说明生物演化与地球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泥盆纪生物演化对地球环境的反作用,如植物光合作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石炭纪二叠纪讲解:展示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煤炭形成示意图,介绍这一时期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煤炭形成与地球环境变迁的关系,以及煤炭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生代三叠纪讲解:介绍三叠纪时期地球板块运动活跃,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气候逐渐干旱的环境特点。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影响。侏罗纪白垩纪讲解: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和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生态景观图,介绍恐龙在这一时期的繁盛以及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环境特征。视频演示:播放一段关于恐龙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生代的神奇世界。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讲解:结合图表,讲解古近纪新近纪时期地球气候逐渐变冷,哺乳动物逐渐兴起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讨论哺乳动物兴起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四纪讲解:介绍第四纪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海平面发生大幅度升降,人类出现并逐渐发展的情况。图片展示:展示第四纪冰川遗迹和人类进化历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一时期地球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变化。3.地球环境变迁的原因(10分钟)自然因素气候变化讲解:通过图表和动画演示,讲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环境,如温度、降水、海平面等的变化对生物分布和地貌形成的影响。案例分析:以末次冰期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导致冰川扩张、海平面下降,对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板块运动讲解:运用板块构造示意图,讲解板块运动如何引起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事件,进而影响地球环境。实例讨论:讨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以及板块运动对周边地区环境的长期影响。生物演化讲解:介绍生物演化如何改变地球环境,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大气成分,动物的活动影响土壤和植被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演化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为因素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讲解: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介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土地沙漠化等。视频播放:播放一段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保护地球家园。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课堂练习(20分钟)1.小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关于地球环境变迁的资料,资料内容包括地质年代、环境特点、生物演化等方面的信息。2.任务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资料内容制作一份地球环境变迁的时间轴图表,清晰展示不同地质年代地球环境的主要变化。在图表上标注出引起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板块运动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制作的图表,并解释图表中所展示的地球环境变迁过程和原因。3.教师指导在学生制作图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在分析资料、标注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地球环境变迁的相关知识。(四)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地球环境变迁主要阶段、原因和影响,强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地球环境变迁中的作用。2.知识梳理通过板书或PPT展示,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五)课后作业(5分钟)1.书面作业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地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字数不少于[X]字。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地球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2.拓展作业推荐相关的科普书籍、纪录片或网站,如《时间简史》《地球的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学习,进一步了解地球科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六、教学内容分析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内容位于[教材具体章节],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的环境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地球的各个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通过学习地球的环境变迁,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认识到地球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地球环境变迁的奥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了解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和人类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2.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结构、气候类型、生物进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深化,引导学生从地球演化的宏观角度去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环境变迁的历史和现状,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七、教学反思1.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变迁的主要阶段和标志性事件,掌握不同时期地球环境的特点以及引起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基本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图表制作等活动,锻炼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多种资料来源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增强了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地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但在将这些情感态度内化为实际行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强化。2.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相互关系理解存在困难,如地球环境变迁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方法不够生动形象所致。小组讨论环节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讨论不深入、偏离主题的情况,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组织。课堂练习中,部分学生在制作图表和分析资料时,出现了信息提取不准确、逻辑关系梳理不清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在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3.方法效果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系统地讲解地球环境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阶段和相关理论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简洁性,避免过于枯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了地球环境变迁的过程和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小组讨论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提升。实地考察法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未能在本节课中实施,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有机会,应尽量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环境变迁的证据,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4.学生反馈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学习,对地球的环境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学生普遍反映小组讨论和图表制作等活动很有意义,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希望教师能够对讨论结果给予更具体的点评和指导。5.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运用更多的实例、图片、视频等素材,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地球环境变迁的原因时,可以多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提前明确讨论的任务和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关注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同时,在小组汇报后,要给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天山托木尔峰科其喀尔巴西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特征分析分析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看,冰川上部至末端的表面运动速度在横剖面上均具有从中部向边缘逐渐减少的特征;冰川运动速度具有在积累区随海拔降低逐渐增大,而在消融区则随海拔降低逐渐减小,符合冰川运动的一般规律.2001-2006年间科其喀尔巴西冰川海拔3 600m以上区域表面运动速度增大,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HDF]72336329>0jvs
1.冰川的奥秘:它是如何形成和运动的?冰川新浪财经你知道有一种无色的固体居然能像液体一样流动吗?答案是冰川!而要形成冰川,必须要有大量的雪,并且要有合适的气候条件。也就是说即使在夏天,环境的气候也必须在零下,并且每年冬天形成的雪量,要足够一年的融化。 那么,冰川到底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运动的吗?本期视频,跟随Hanson教授一起,带你去阿拉斯加门登霍尔冰川,探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99/485eql2koe}jrrn86:;96@3ujvsm
2.冰川为啥也会跑?冰都是硬邦邦的家伙,它们怎么还会慢慢移动呢?冰川的运动有缓慢和剧烈之分,还是先来通过冰川的形成过程,说说较慢的冰川运动。 在终年冰封的高山地区,降落的雨雪大部分没有融化和升华,于是慢慢累积,经过一系列作用,尤其是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雨雪最终变成冰川冰。这些连在一起的大块冰川冰由于重力的缘故,沿斜坡向下慢慢jvzq<84yyy4duqiul0ipo7hp1pkxu88750nuou
3.看冰芯!运动镜头深入怒江布加岗日冰川内部央视新闻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6<4;:78437:6<;9;7?7
4.攀冰:冰瀑上的舞蹈冬日最酷的冰雪运动(2)新浪旅游双桥沟路线难易度均衡,可供攀爬的路线资源庞大,满足不同水平的攀冰爱好者的需求。其中有几十座海拔在5000米的山峰,如骆驼峰坡度较大,初学者不宜贸然攀爬。另外,攀冰是一个极度消耗体力的活儿,双桥沟开阔平坦,建议驱车到冰川脚下。 自驾线路:从成都出发,经成灌高速到都江堰,上都(都江堰)汶(汶川)高速至映秀,再经省jvzquC41vtgwgu3ukpg/exr0ep5djrsc14623664/4>03:7838<:9?d4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