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选考,13,14题)图1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
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
14.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
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湖泊效应增强
【试题分析】本题以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气流运动状况为素材创设科学探索情境。试题连续创建两个认知冲突,层层递进,具有较高的创新性。第一个认知冲突蕴藏在13题中,通常认为下沉气流会带来焚风效应,气流下沉过程中遵循干绝热递变规律增温,具有温暖、干燥的特征。具有焚风效应的下沉气流与上升气流相遇会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结,抑制对流降水。而该题中的下沉气流受冰川强反射的影响辐射冷却,性质寒冷,类似“冰川风”。“冰川风”与上升暖湿气流相遇,在辐合处的P地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层结,蕴含不稳定性能量,易触发降水。第二个认知冲突蕴藏在14题中,通常认为气候变暖会加剧冰川消融。对该地而言,由于冰川表面增温慢,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近地面大气与周围大气温差更大,下沉气流即“冰川风”更强,与上升气流辐合的位置下移。P地附近一方面是寒冷的“冰川风”增强,一方面是降水减少,降水过程中伴随的潜热释放减少,两者共同导致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抑制冰川消融,有利于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自我维持。
【命题视角】从命题视角看,巧妙设置认知冲突首先需要探查学情,深入了解一线教学中形成的惯性认知。学生在日常地理学习中,积累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大多具有宏观规律性,在面对特殊现象时难以解释说明。高考地理试题选取基于真实案例加工的素材生成情境,情境作为试题呈现的载体是构筑认知冲突的主体,大多数认知冲突都蕴含在相关情境之中。在命题时,侧重较为独特的地理现象即可设置具有认知冲突的试题情境。因此,在命题工作中,需加强优秀素材的甄别。本题素材来源于世界高质量期刊《NatureGeoscience》的最新研究成果。顶级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往往成为学术前沿观点交锋的平台。关注国内外优质期刊,找到具有反常现象的素材是命制认知冲突试题的重要方法。“题组”是地理科目选择题的特色,“一拖二”“一拖三”的选择题题组需要围绕特定主题层层递进,这也为连环设置认知冲突提供空间,后一题的认知冲突既要与前一题一脉相承,又要注意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提高测评的效度。
【解题视角】面对认知冲突,学生需要回归材料情境的特殊性并甄别产生冲突的双方谁更契合题目的特殊性,从而做出判断。气流下沉增温是一般规律,但要考虑题目中冰川这一特殊环境,结合情境对冲突双方进行取舍。学生在解答本题时,以材料为根基,关注题组的区域限定在冰川环境,追本溯源思考冰川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认为下沉气流类似“冰川风”,而不是表现为“焚风”,进而对气流交汇处的天气现象展开正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