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疾病的性质不只是为寒为热。《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类经·疾病类》
亦说:“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 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
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即是此义。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恶寒(及畏冷)、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
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判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者,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者,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是辨明疾病性质属寒或属热,为散寒或清热提供治疗依据。
一、辨寒证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食寒凉生冷,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胱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机制分析]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蜷卧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辨证要点] 本证的临床辨证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阴寒内盛或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喜暖、肢冷踌卧、面白、分泌物及排泄物清稀、舌苔白 滑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感受外界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临证常见的寒证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两大类,按部位分又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不同.
二、辨热证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机体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事劳伤,劫夺阴精,阴虚内热等所致。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大便干,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机制分析]由于感受热邪而致阳盛,产热过剩,所以有发热、恶热、面红目赤、舌红苔黄,涕液稠黄、脉数等热象。热胜则伤津,所以有口渴喜冷饮、便干尿少之症。热邪迫血妄行,所以有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状。
[辨证要点] 临证时要掌握以下辨证依据:
①本证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热伤津液,故渴喜冷饮、大便干、尿少色黄、舌干少津等症状亦可作为辨证的参考依据。
④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衄血、吐血等出血症状亦可见之。
⑤寒证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若病人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白、四肢逆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
或紧,则属寒证。若病人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 热证又有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里热证的不同,各脏都有实热和虚热证候,但各有不同,临证时要加以区分。
三、辨寒证热证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联系,既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 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
热的现象。
(一)辨寒热错杂关系
在同一病人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热交错同时出现者,称为寒热错杂。常见的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
1.辨上热下寒证 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为上焦有热而中
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
2.辨上寒下热证 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如既有胃脘冷痛、呕吐清涎之寒证,又同时出现尿少色黄、尿频尿痛之热证。此为胃中有寒、膀胱有热的上寒下热证。
3.辨表寒里热证 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多见于素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寒人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由于里热所在部位不同,故各类表寒里热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烦躁、口渴、尿黄、脉浮紧。
4.辨表热里寒证 指热在,表而寒在里的证候。多见于素有里寒,又外感风热;或因表热证误下而脾阳耗伤。临床上既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的表热证,同时又出现大便溏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的里寒证。
上述寒热错杂证,除分清表里、上下、经络、脏腑之外,还必须分清寒热孰多孰少和主次先后。
(二)辨寒热转化关系
1.辨寒证转化为热证 原本是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时寒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即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
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人里化热,恶寒症状
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症状,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2.辨热证转化为寒证 原本是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时热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即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这种转化有缓有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再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此属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相互转化,说明疾病本质发生了变化。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辨寒热真假关系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即所谓“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若不细察,易于误诊而危
及生命。
1.辨真寒假热证(寒极似热) 即内有真寒而外现假热的证候。病人的临床表现是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是热证,但仔细观察,身虽热而反欲近衣被取暖;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此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证要与戴阳证加以区别。戴阳证是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内真寒外假热的危重病证。主要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其临床表现是:浮热、两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或口鼻作衄,或口燥齿浮、口渴但喜少量热饮、手足躁动不安、足胫逆冷、脉浮大、按之空虚无力,或微细欲绝。其辨证要点是:身虽热却喜盖衣被,口虽渴但饮水不多且喜热饮,或漱水不欲饮,手足躁
动但神志清楚,脉虽大但按之无力。
2.辨真热假寒证(热极似寒) 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厥冷、脉沉等,似是寒证,但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
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这种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即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又称“阳盛格阴”、“阳厥”、“热厥”。并且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寒热真假的鉴别:辨别寒热之真假,除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体察。首先,假象多出现在四肢、皮肤和面色等方面,而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能如实反
映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如舌质的淡白与红绛、润与燥、口渴与否、脉之有力与否、小便清长与色黄量少等。其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例如假热的面赤仅在颧颊上,颜色浅红而娇嫩,浮露于皮肤,时隐时现;真热的面赤是满面通红。再如肢冷,假寒之肢冷却反不欲近衣被,并伴有胸腹热炽,按之灼手;真寒的肢冷可并见身体踡卧,欲加衣被。
总之,假象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真象是疾病的本质,辨证时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四、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一)辨表寒证 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 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辨表热证
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春夏外 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 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
状。
[辨证要点] 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有汗,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综上所见,寒热证辨证法,是指辨别疾病性质属寒属热的一种辨证方法。疾病的发生无外乎是机体阴阳失调,寒证和热证则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实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盛或阳虚的表现即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即为热证。辨证要点:寒证即为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热证为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与热证的区别点主要表现在对寒热的喜
恶、口渴和不渴、面色的白赤、四肢的冷热、大小便的质地及舌象、脉象的变化。一般分为表寒证、里寒证、表热证、里热证。 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不同,但在疾病过程中可以错杂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还可相互转化,如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以及出现寒热真假,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故应注意鉴别。
寒热辨证方法可用于对各科疾病的辨证。还应与恶寒、发热的症状相鉴别。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一般来说,寒证表示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致的证候。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比较明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寒邪,或因阳气不足,皆能致人体温煦不足,故现恶寒、面白、喜暖;阴盛于内,津液不伤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小液,故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阳气不足,寒湿内生,必见舌淡苔白而润;阳虚气弱,血脉则鼓动无力,脉迟。
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其病因病机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热之邪而致,亦可由七情郁火,或饮食积热、或房室劳倦,阴精受损,导致阴虚阳亢等引起。若阳热偏盛,则身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口渴饮冷,且小便短赤;大肠津液不足,则大便燥结;阳热亢盛,迫血流加速,故脉数。
寒证与热证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指寒、热证同时并见。临床上一般常见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
上热下寒: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上寒下热: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
表寒里热: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秘(里热)。
表热里寒: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寒热转化
临床上寒热的转化,一是先寒证,而后转为热证,寒证渐退;一是先热证,而后转为寒证,热证渐退。这种转换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的盛衰,凡寒转热者,皆为邪盛而正气尚充,阳气旺盛,而从阳化热。如感受寒邪,开始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为表寒证。病变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等症状消退,并出现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此即表示证候已由表寒转化成里热。凡热转寒者,多是邪热伤正,正不胜邪,阳气衰败所致。如高热者,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频频,阳随津脱,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转沉迟,说明由热证转化成寒证。
寒热真假
寒热真假,指疾病处于危重阶段,往往会出现临床征象与疾病本质不一样的情况,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
真热假寒: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格阴于外。症见面色晦滞,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燥,神昏但时烦躁,扬手掷足,气血息热,声音响亮,口气臭秽,排泄物臭秽气味、口渴饮冷、身寒反不欲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红绛、苔焦黄黑、干燥起刺。
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症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类似热证,但其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肢冷、口渴而喜热饮,且饮不多、脉大而无力,并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二)——寒热辩证
内容: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
热证: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
寒证: 阴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意义: 寒证与热证实际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关系: 寒象、热象与寒证、热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如恶寒、发热等可被称为寒象或热象,是疾病的表现征象,而寒证或热证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判断。
②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和表现的征象多是相符的,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反过来,出现某些寒象或热象时,疾病的本质不一定就是寒证或热证。
③因此,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应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辨识。
意义: 辨清寒证与热证,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法则的依据,对于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含义: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受抑制而表现出具有“冷、凉”症状特点的证。由于阴盛或阳虚都可表现为寒证,故寒证又有实寒证与虚寒证之分。
证候表现: 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踡卧,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质色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证候分析:
实寒证: 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 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胜者;
表寒证: 寒邪袭于表者;
里寒证: 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虚阴盛所致者。
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踡卧、冷痛喜温: 由于寒邪遏制,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
口淡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寒不消水,津液未伤。
面色白,舌质色淡: 外寒阻遏阳气或阳气不足,气血不能运行于面。
脉紧: 寒邪束遏阳气
脉迟: 阳虚推动缓慢。
(二)热证
含义: 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症状特点的证。由于阳盛或阴虚都可表现为热证,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
证候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
证候分析:
实热证: 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寒湿郁而化热,或七情过激,五志化火等导致体内阳热过盛所致,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
虚热证: 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热证;
表热证: 风热之邪袭于表者,多为表热证;
里热证: 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虚阳亢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发热、恶热、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 由于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阳气偏亢。
口渴欲饮、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症: 热伤阴津。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反映,寒证的临床表现以“冷、白、稀、润、静”等为特点,热证的临床表现以“热、红(黄)、稠、干、动”等为特点。
2.寒证、热证的真假辨别
一般来说,寒证多表现为寒象,热证多表现为热象。但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从而影响对寒、热证的准确判断。
分类:
(一)真热假寒证
含义: 是指疾病的本质为热证,却出现某些“寒象”的表现,又称“热极似寒”。
举例: 如里热炽盛之人,除出现胸腹灼热、神昏谵语、口臭息粗、渴喜冷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等里实热证的典型表现外,有时会伴随出现四肢厥冷、脉沉迟等症。
病机解析: 从表面来看,这些“寒象”似乎与疾病的本质相反,但实际上这些表现是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所致,而且邪热越盛,厥冷的程度可能越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因此,这些“寒象”为热证发展到较为严重、复杂阶段的表现,也是阳热内盛的反映,只不过是较常规热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二)真寒假热证
含义: 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寒证,却出现某些“热象”的表现,又称“寒极似热”。
举例: 如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人,除出现四肢厥冷、小便色清、便质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来无力等里虚寒证的典型表现外,尚可出现自觉发热、面色红、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症。
病机解析:
从表面来看,这些“热象”似乎与疾病的本质相反,但实际上这些表现是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所致,而非体内真有热邪。
同时,这些“热象”与热证所致有所不同。如虽自觉发热,但触之胸腹无灼热,且欲盖衣被;虽面色红,但为两颧浮红,时隐时现;虽神志躁扰不宁,但感疲乏无力;虽口渴,却欲热饮,且饮水不多;虽咽喉疼痛,但不红肿;虽脉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
因此,这些“热象”其实为危重寒证的表现,是阴寒内盛的反映,但较一般寒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注意事项:
①了解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假象”容易出现在疾病的后期及危重期;
②辨证时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外部、四肢的症状可能为“假象”;
③“假象”和真象存在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㿠白而仅在额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里热炽盛的面赤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伴随胸腹部灼热,揭衣蹬被;而阴寒内盛者则往往身体蜷卧,欲加衣被。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张景岳曰:“寒热乃阴阳之化也。”
寒证、热证与恶寒、发热的概念不同。恶寒、发热是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而寒证、热证则是辨证的结论,它是通过诊法对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具体地说,寒证是对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热证是对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如患者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一组寒象的症状和体征,则应诊断为表寒证;若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一组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则应诊断为表热证。因此,寒证、热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寒证的发生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其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寒邪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 故见形寒肢冷喜暖,卧,面色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阴盛阳虚,欲得热助,故见渴喜热饮。寒邪伤阳,或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 等分泌物、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清稀。寒湿内盛,阳虚不化,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 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喜暖,口淡不渴,排出物清稀,舌淡苔白,脉迟或紧为辨证要点。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热证的形成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极,郁而化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热盛伤津 , 津伤则须引水自救,故口渴喜冷饮。津液被火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肠 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燥结。舌红苔黄为热象,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脉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热喜冷,口渴,排出物稠浊,舌红苔黄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 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可作为辨 别寒证与热证的参考。
证候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
喜热
口不渴
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
舌淡
苔白
迟或紧
热证
恶热
喜冷
渴喜冷饮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各种病因都有病性,我们讲,这个地方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寒热作为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应该说我们辨别疾病的性质,原因是不是只有寒和热。比如说食积、伤食了。或者情志刺激,它是一个寒证还是热证,不一定吧!那么像这种,各种病因都有它的性质。湿,有湿的性质,燥,有燥的性质,暑,有暑的性质。气滞,有气质的性质等等。虚和实,也是一种性质。虚和实是不是性质?我们现在讲虚实是邪正斗争的纲领。实际上虚和实也是种性质吧!虚了,力量太少了;太实了,停留在里面了,也是种性质吧!而其他的证素,就是其他的除了寒和热以外食、风、瘀、痰等等,是不是都可以用寒热去概括呢? 如果说寒热是鉴别疾病性质的纲领,那么湿,你是归属于寒?还是归属于热呢?风,归属于寒还是归属于热呢?瘀是归属于寒还是归属于热呢?痰归属于寒还是归属于热呢? 对这个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提出了质疑,是这个意思。就是认为,疾病的性质,不是寒热, 就能够全部概括得了的。也不是每一个病因、每一个证素,辨证的要素,都有寒热可分的。一定要每一个病人来了都要分出寒和热来。每个病情的表现都要分出寒和热来。不一定吧!我们分表里,是有个位置的。你不是表证,统统都是里证。那我们不能说寒证是什么?剩下的统统是热证,不能这么,有些就是分不了。这段话的意思,是对这句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分歧的,或者值得商榷。
为什么又要把寒热,说它是疾病性质的纲领呢?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推翻这句话呢?也不能推翻。为什么?因为寒热为疾病性质的纲领,主要是反映机体阴阳盛衰的。疾病的性质,主要是阴和阳的盛和衰。疾病的性质,阴和阳,与气滞、血瘀、阳虚什么的,它从阴和阳来说,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归在阴和阳里面去的。阴阳师无所定指,但是是无所不指。什么东西你说它不属阴又不属于阳?讲不过去的。它总是只有阴,只有阳,当然也有阴阳同体的,总是可以分的。而寒热,它最能够体现阴阳的盛衰,阴和阳,盛了或者是少了,虚了,怎么体现?关键是从寒和热上面来体现。
《素问,阴阳应相大论》上“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为什么有寒和热?是阴阳变化的结果。
《类经》里面讲,“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水和火,代表阴和阳,则为寒为热。所以由于寒热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阴阳的盛衰、病邪的属阴属阳。所以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纲领。阴阳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而最反映阴阳的,阴阳的盛衰最有代表性的反 映,是什么?寒和热。我们人身上,是阴多了还是阳多了?是阴少了还是阳少了?你怎么表现出来呀?最典型的表现,最能说明问题的,寒和热。因此,我们就说,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最典型的主要的性质。当然还有其他的性质,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还有其他的性质,而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阴阳盛衰的是什么?是寒热,所以我们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这样来的。这就是前面提出了问题,现在回答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为什么不改过来,不用寒热 代表疾病性质的纲领。为什么不改呢?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没有改。
过程讲到,虽然寒热是代表疾病性质的纲领,但不等于任何病证都有寒证和热证。它确实没有什么寒和热的表现。你非得要给他分出来,不是寒证就是热证, 分不出来。他没有怕冷,又不发热。脉不迟又不数,舌质不红又不白。那你说他是寒证还是热证呢?他没得分。就是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要分寒热。他的病性也不是只有寒与热。还有很多,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痰、饮等等,还有很多。不等于只有寒和热。也不等于任何病,任何疾病的性质,都不是归属于寒和热。比如说痰,一定要归属于寒和热。那么又有寒痰,又有热痰。湿,有寒湿,又有湿热。所以,三个不等于,这个地方讲了三个不等于。
怎么样分辨疾病的寒热性质呢?
从病邪上来说,有阳邪和阴邪。我们正气来说,机体内部有阳气和阴液。辨证的时候,如果是阳邪致病,感受的火热 之邪,或者是烧伤,或者是在高温作业下劳动等等,阳邪致病。阳邪致病会导致我们人体什么问题?感受火热之邪,烧伤、烫伤,它侵害到我们人体,导致什么后果 呢?就导致阳盛伤阴,这是一方面。或者是阴液亏虚,本身我们人体的阴液不足了。阴液不足了以后,阳就显得偏亢。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受了 寒,淋了雨,没穿衣服,在冰天雪地里面等等,阴邪致病,就会导致机体的阴盛而伤阳,或者我们人体的阳气,机能活动减退,热能不足,那么就能够导致阴盛。阴 寒内盛,阳虚生寒,从而形成寒证。寒和热,和恶寒发热,这两个症状,这是症状吧,恶寒、发热,这是两个症状,寒证和热证是什么?是我们辨证的结果。它们两 个相关,不相等。不等于恶寒的病人一定都是寒证。发热的病人一定都是热证。当然恶寒经常可以见到寒证,发热经常可以见到热证。但是不等于,不能完全等于, 如果是等于的话,那就好办。凡是恶寒的病人,都是寒证。凡是发热的病人都是热证。那就辨证容易了。因此它不相等。相关,不相等 。
寒证
寒证的表现,刚才已经讲到了,为什么出现寒证1)感受了寒邪。2)机体的阳气亏虚导致的。特点是以冷,凉为特点的证候。具有冷和凉为特点的证候。它的证候表现归纳为五个字:
1. 冷:什么冷?恶寒、畏冷,是讲的长期的。这个是讲新起的,新起的怕冷得厉害。或者是长期的畏冷,肢凉,冷痛。喜温,不渴等等。冷的表现。
2. 白,白包括了青。什么白?寒冷的情况下,物质不腐败,所以我们吃下来的,没有吃完的。都把它放到冰箱里面去,为什么?不腐败。不腐败 它就显得是什么样子,白的、清的,它就不腐败。什么白呀。白的、清的,它就不腐败,什么白呀。面色白,舌苔白。分泌物是清的,白的。排出物是清稀的。白和清,小便清,可以吧。痰涎清稀,呕吐物清稀。分泌物,白带,白色的。鼻涕,痰都是白色的等等。
3. 痛。这是寒证的一个很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实寒证,疼痛比较厉害。由于寒性凝滞,收引,经脉肌肉处于挛急的状态。痉挛的状态,所以痛得厉害。
4. 迟,就是讲脉迟。实际上,这个迟,只是一部分寒证的病人见迟。也有相当部分寒证的病人不见迟脉。我们讲脉诊的时候讲过,紧脉里面,紧就有数意,表实寒证可以吧。里寒证里面那个里虚寒证,有的是显迟脉。比如说甲状腺机能减退。他的脉搏可能就是五十多、六十次。是现迟,但是阳气不足的时候,心功能为了起代偿,经常讲它可以脉数而无力。这是对这个迟字一般来说,和“热”相对,它是迟。迟因为寒证凝滞。
5. 踡,一个,紧脉是不是踡曲的呀。挛急,脉紧。第二个,他睡觉的时候,我们讲,寒证的病人是什么问题?手足是曲,弯曲,抱在一起的。所以踡卧。第三个,出不出汗?寒证的病人,是不出汗的。真正的寒证不出汗,毛窍是闭合的。
冷白迟痛踡,我们以后每个都有五个字。寒是用这五个字来概括的。这是寒证的表现。
分析原因,它有多种原因,感受外寒,过食生冷寒凉。或者是阳气亏虚,机能不足。阳虚生寒。阴寒内生。有这样一些原因。
原理就是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寒的时候,阳气就不足。机体得不到温煦。寒对物质没有腐败作用。它不消榖,不腐烂物质,因此津液没有伤,物质不会腐烂。所以它往往是清的、稀的、白的。这样的表现,分为实寒,虚寒,表寒和里寒。我们以后逐步要讲到的。虚寒,阳气不足。实寒,感受寒邪,生冷等等导致。病位在表的是表寒,病位在里是里寒。
热证
热证的含义。1)感受了热邪,或者是 2)阴虚阳亢。阴少了,阳气偏亢,也就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它具有火的特点。那个是冷凉特点。这个是火热特点的证候。
它的证候表现,同样是五个字:
1. 热:什么热?发热,恶热,喜凉,灼痛等等。发热、恶热,讨厌,穿衣服就厌恶,喜欢凉的地方,喜欢凉的,疼痛有种灼热的感觉。
2. 黄,因为热,火大了以后,物质往往就会腐败,就会被烧焦,因此它会变成黄,寒证变成红色。红,黄,面色红。当然不是面色黄,舌质红, 舌苔黄。舌苔就不能叫红。痰涎,痰,黄痰,不叫红痰。红痰那就是有血了。鼻涕是黄,小便黄,大便应该也是黄。(寒证大便应该也是偏稀偏清。没有臭味)这是 热,红。
3. 干,消耗了水分,所以口渴。大便干燥,舌体干燥,舌苔干燥。皮肤干燥等等,口渴欲饮。干燥的表现。
4. 数:讲脉数。脉搏数跳得快的,脉数。当然数脉不等于都是热证。有时候有阳虚的什么,其他的,但是常见到的,凡是阴虚火旺,实热证,一 般都会现数脉。而不像寒证是迟脉。数脉是凡是热证,阴虚阳亢的病人,一般来说都会现数脉。就讲到阳明腑实,个别也可以见到。燥屎内结的时候也可以见到脉 迟。那也不是绝对的迟。可能是相对地迟一点。体温39oC,38oC多。脉搏可能没有迟到100次。就是说脉不和它的体温成正比。脉数。
5. 乱(热红干数乱)。乱是指的什么?因为热了以后可以导致神昏。热闭心神,这是乱了吧。神志错乱吧。神昏,可以出现动风。神志昏迷以 后,热极动风,那是乱了吧。出血,热邪迫血妄行。还一个可以腐乱气血,形成痈脓。气血腐乱,那是乱了吧。所以它有乱的这样一些特点。包括了这样几个。当然脉数,你说它是不是乱了。也是乱一点,跑得快,主要是讲神。病情严重的时候,可出现神志昏迷,抽搐,或者出血。或者是外科的痈脓等等。形成这样一些表现。 这是热证的证候表现。
分析:热盛能够伤津。阴虚阳亢以后,阳气偏亢。这是它的原因。它的机理-阳亢耗津,扰乱心神,热盛动风。损伤血肉,可以出血吧。
它分为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里热证,有这样的区别。实热证是火热炽盛,脉数有力。虚热证是阴虚阳亢,是脉细数无力。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里热证就是没有表证。纯粹都是里证的发热。其他的剩下不是表热证的,都是里热证。寒热证的鉴别还是从寒热、 面色、口渴。大便、小便、舌象,脉象。都可以去鉴别。(参看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