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而言,犹如本国民族的灵魂,更能唤起一个国家民众的心声。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习俗以及本国近代史的不同,国歌所表达的内容与含义同样大相径庭。
可是,对于日本国民而言,他们的国歌《君之代》翻译成中文只有短短28个字,却能让全世界人民包括本国民众都为之厌恶。
众所周知,日本自从经历明治维新之后,因为受限于岛国领土的地缘劣势不断侵略他国,对多个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正因如此,日本的国歌《君之代》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透露的一些细节是它招致全世界人民讨厌的根本诱因。
那么,日本的国歌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何又会受到全世界民众的厌恶呢?
图|《君之代》日本歌词
1999年之前,《君之代》不是法定意义上的日本国歌。
《君之代》歌词的译文为:“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长治久安兮,国富民泰”。
不过,这种略显文绉绉的文言文的翻译,连本国国民都不太感兴趣。
《君之代》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白话文翻译,即: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鹅石变岩石、直到岩石长鲜苔。
可以看出,《君之代》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它最早见于日本平安朝时代醍醐天皇敕选编、913年问世的《古今和歌集》第七卷,乃日本民间的一首和歌。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裁,篇幅可长可短。《古今和歌集》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诗集,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同于我国的《诗经》。
部文学作品集《和汉朗咏集》(成书于11世纪初)中,也有和它类似的和歌,不过歌词中的“我皇”被换成“君之代”。
江户幕府时代(公元1633~1867年),《君之代》已经在日本家喻户晓,还被配上各种乐曲,成为风靡一时的祝寿歌。
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大规模地向欧美国家学习。
萨摩藩(鹿儿岛)为在日本建立军乐队,向驻扎在横滨的英国军队的步兵军乐队学习军乐。
英国军乐队队长约翰·威廉·芬顿听说日本还没有国歌,于是提出建议,认为日本应该创作独属于本国国歌。
后来的陆军大将大山岩听取了这个建议,把自己最喜欢的《君之代》挑选出来,当成日本国歌。
大山岩把《君之代》推荐给英国军乐队队长时,故意把“君之代”这个词解释为天皇的治世和寿命,歌词大意变成了祝天皇寿命长久不衰。
由于《君之代》是日本传统和歌曲调,有些寡淡。不适合大众演唱。
1870年,一位名叫芬顿的作曲家为《君之代》的歌词配上了流行的欧洲曲调。
因为各方面评价不好,《君之代》于1876年被停止使用。
图|唯唯诺诺的裕仁天皇(右)
1880年7月,日本海军省任命聘请了几位著名的作词作曲家,为《君之代》配上古代雅乐的旋律,这才挽救了它的命运。
此后,《君之代》作为欢迎和祝贺天皇典礼上演奏的歌曲,在军队中开始流行。
1890年,明治天皇强调全国学校要进行中军爱国教育,日本文部省随即制定了“小学校节日祭日仪式规程”。
1893年8月,文部省以教育部长名义发出通告,规定全国各所小学校要在节日庆典等仪式上演唱《君之代》等八首歌曲。
后来经历了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战争,《君之代》进一步被普及。
1904年,《大阪朝日新闻》还歌颂了《君之代》。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朝鲜、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家,即日占区中,《君之代》和“太阳旗”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具体象征。
二战结束后,被涂上浓厚军国主义天皇色彩的《君之代》,理所当然地受到限制。
可是,早在1958年,日本政府在《小学校学习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小学校在节日等重要活动中应该提升高唱《君之代》。
经过媒体的报道,关于日本文部省规定全国小中小学生高唱《君之代》的要求,遭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民主主义人士的强烈反对,也遭到了部分日本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抵制。
其中还有一个冷知识,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曾经于1974年提出要以法律形式把“太阳旗”和《君之代》确定为日本国旗和国歌方针。
后来随着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直至1990年,日本文部省强硬规定所有中小学在开学和毕业典礼上必须要升“太阳旗”,演唱《君之代》。
近些年,尤其是近30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大有死灰复燃的现象。
他们通过篡改教科书刻意歪曲历史,对日本下一代进行洗脑。
至此,“太阳旗”和《君之代》成为日本正式国旗国歌,实现了法制化。
图|二战时的日军与太阳旗
日本民众进行了数起抗议,中国外交部把它同改变靖国神社现状、导弹防御系统、日美防御合作指针联系到一起,对日本“军事大国化”提出了批评。
韩国则认为:通过“国歌国旗法”代表日本政治继续右倾化。
朝鲜方面的指责更加激烈,直指通过“国歌国旗法”的日本军国亡灵,怀着复仇主义和向海外扩张的野心,从失败的坟墓中复活了。
包括后来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否认侵略,也代表了日本政治开始极度右倾化。
那说来说去,为何《君之代》与“太阳旗”,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一致反感与抵制呢?
对咱们中国人民而言,“太阳旗”就等同于侵华日军,对其他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太阳旗”能成为日本国旗,足以看出日本右倾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已经全面复活。
而《君之代》虽然脱胎于日本传统和歌,但是其中的歌词令人非常不快。
从字面意思来看,《君之代》虽然是称颂伟大的天皇陛下万寿无疆,实则这首歌还是封建糟粕,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民众对于封建天皇的美好祝福。
同时希望天皇在日本这块国土上永久地传承下去,带领本国民众再度重现辉煌。
那么,日本人的“辉煌”肯定是要建立在他国民众痛苦的基础之上。
因为日本就是个小国,地缘劣势不说,资源全部靠进口。
既然想“重现辉煌”,就得回到战争年代,侵略他国,攫取更多的领土与巨额战争。
所以《君之代》成为日本国歌,“太阳旗”能成为日本国旗,就代表着日本根本不认同那段错误的历史,希望回到过去,让“太阳旗”插在世界各个角落,全世界人民都要演唱《君之代》。
这种想法不可谓不恶毒,甚至突破了人类道德底线。
更令人所不齿的是,居然还有许多人为《君之代》进行“洗白”,说它作为歌颂天皇的歌曲,从其历史背景来看,一直到明治维新以前,实行闭国政策的日本都是在没有外敌入侵的和平环境中发展过来的。
图|日本小学生演唱《君之代》
因此,《君之代》成为日本国歌不含有影射他国的寓意。
中国与岛国日本有着根本的不同,没有日本的长期和平,因为周边总有语言和风俗不同的其他民族存在,所以常有“外敌”。
为了保护自己,义勇军进行曲自然就成为中国国歌。
然而,著名的日本足球运动员中田英寿说过:“听了《君之代》后,破坏情绪,它不适合在比赛前听。”
中田英寿的这一发言,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日本普通民众的呼声,那就是《君之代》这首歌不适合在重大场合公开演奏,它不仅旋律令人厌恶,这首歌本身的含义与历史,更让人感到不忿。
包括臭名昭著的“太阳旗”,同样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1874年日军侵略我国台湾,1875年日军侵略朝鲜时,不仅日军舰船上挂着“太阳旗”,而且侵华侵朝的日军也是扛着“太阳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直至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都是打着“太阳旗”进行狂暴的侵略战争和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太阳旗”便与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靖国神社本身是对外侵略战争历史的象征极为相似。
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人民和亚洲诸国人民非常理性地把“太阳旗”也视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象征之一。
很难想象,若任由日本右倾与帝国主义继续发展下去,到头来,这个国家是不是还要继重蹈战争罪犯的覆辙,继续侵略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