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项练习——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侵蚀补给

(2024·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太行山的中、南段发育了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其形态特征为色红、顶平、身陡、棱角明显。这一地貌的岩层大致可分为三层:下层是元古界(距今25亿~8亿年)变质岩;中层为元古界砂岩和砂质页岩;上层则是寒武纪(距今5.41亿~4.85亿年)含砾粗砂岩、砾岩,上覆泥灰岩。嶂石岩地貌形成的重要动力来自横向楔状侵蚀作用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下图示意太行山嶂石岩地貌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嶂石岩中层地貌形成过程最可能为()

A.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一地壳拾升—外力侵蚀

C.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活动

2.与太行山嶂石岩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成因相关性最大的是()

A.岩辟坡度B.岩石性质差异

C.植被盖度D.构造运动变化

【答案】1.C 2.B

【解析】1.中层岩石为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而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受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最终形成图示地貌,所以嶂石岩中层地貌形成过程最可能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正确;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不是中层岩石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下层岩石形成的作用力,ABD错误。故选C。

2.由于岩石性质差异,岩石硬度不同,性质较为松软的岩层往往先被风化侵蚀,上层的砾岩与下层的变质岩相对中层的砂岩,岩性较硬,不易被侵蚀,而中部的砂岩,岩性较软,易被侵蚀,当软弱层不断的被掏蚀,上覆岩层承受的力越大,岩层原有的垂直节理加强并产生新生节理,造成整个岩体的不稳定。因此太行山嶂石岩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成因相关性最大的是岩石性质差异,B正确;岩辟坡度、植被盖度、构造运动变化对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

【点睛】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岩性的差异。风化侵蚀首先从夹砂页岩和松软砂岩开始,在软弱层被掏蚀后,上覆岩层悬空并承受自重和上部岩体的压力。当软弱层不断的被掏蚀,上覆岩层承受的力越大,岩层原有的垂直节理加强并产生新生节理,造成整个岩体的不稳定。

(2023上·重庆沙坪坝·高三校考)亿万年前巴音布鲁克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后来大洋消失,山脉隆起,又因局部拉张作用出现了山间盆地,并逐渐形成了厚达50m~300m,以沙砾岩为主的岩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产生了褶皱及节理,并逐渐形成山地,最终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石林。图左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图右为“云雾环绕的天山石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山石林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依次是()

A.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物理风化——流水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冰川侵蚀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物理风化——溶解侵蚀

4.图中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对应河流特征正确的是()

A.冰川融水补给——水系呈向心状

B.雨水补给——未参与海陆间循环

C.积雪融水补给——河水含沙量大

D.湖泊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3.A 4.A

【解析】3.由材料“后来大洋消失,山脉隆起,又因局部拉张作用出现了山间盆地”可知,天山石林所在巴音布鲁克地区经历了地壳运动,实现了海陆变迁,并演变成盆地;由材料“逐渐形成了厚达50m~300m,以沙砾岩为主的岩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盆地内众多沙砾物质沉积,形成较厚的岩层;由材料“岩层产生了褶皱及节理,并逐渐形成山地”可知,形成沙砾岩层后,发生了地壳运动;由材料“最终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石林”结合天山海拔较高、可接纳北大西洋水汽可知,沙砾岩山地在物理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石林。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天山海拔较高,结合右图可知,山顶冰雪覆盖,可知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融水补给,由左图可知,巴音布鲁克四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水系呈向心状,A正确;天山地区降水量较少,B错误;当地海拔较高,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我国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C错误;由图可知,湖泊位于中部地势较低处,受河流水补给,而不是湖泊补给河流,D错误。故选A。

【点睛】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川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2023上·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末次冰期时,波罗的海及卡特加特海峡周边(下图)环境受冰盖进退影响。冰盖消融后,海盆出露,汇集融水形成海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I时期到Ⅲ时期,冰盖()

A.向东北方向扩张

B.向西南方向扩张

C.向东北方向退缩

D.向西南方向退缩

6.形成图示区域海盆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下陷B.融水侵蚀

C.冰川堆积D.冰川刨蚀

【答案】5.C 6.D

【解析】5.总体上,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更利于冰盖发育,因此推测界线东北侧为冰盖,从I时期到Ⅲ时期,冰盖在低纬度地区先融化,高纬度地区后融化,整体向东北方向退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断裂下陷形成的盆地往往边缘较为平直陡峭,而图示区域海盆边缘曲折,A错误;冰盖消融后,海盆出露,融水汇集,说明融水时期海盆已经形成,B错误;冰川堆积作用主要会形成冰碛物,不会形成盆地,C错误;末次冰期,海盆处于冰盖下方,应是受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选D。

【点睛】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羊背石是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判断方法同新月形沙丘,每一小丘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磨光面等痕迹;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下图为典型的羊背石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第四纪时,图示地区冰川运动方向是()

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

8.背冰面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A.冰川前移,岩块松动脱落

B.可溶岩石,溶蚀作用强烈

C.气温较高,冰川融水侵蚀

D.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

9.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表明该区域()

A.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

B.冰川作用方式多样化

C.冰川厚度曾发生变化

D.冰川规模变化幅度大

【答案】7.B 8.A 9.A

【解析】7.读图,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羊背石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羊背石迎冰面坡度平缓,背冰面坡度较陡,可知北坡为迎冰面,南坡为背冰面,冰川向南运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背冰面在风化作用下,岩石裂隙较多,在冰川前移的推动过程中进一步崩解,岩块松动脱落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A正确;材料无信息体现羊背石为可溶性岩石,B错误;背冰面冰川融水侵蚀作用较弱,C错误;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对加速岩石风化,但不是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9.根据材料可知,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表面留下的擦痕刻槽与冰溜方向一致,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可以表明该区域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但无法推断冰川作用方式变化、冰川厚度变化和冰川规模变化相关信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羊背石应是未被搬运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羊背石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掘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023上·广东江门·高三校联考)冰岩崩是指原位巨厚冰或岩体因冻胀、开裂等脱离母体从冰川陡峻处倾倒、崩塌、滚落、滑动的现象,多发生于冰川末端或高位陡峭岩体。下图为冰岩崩引发的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冰湖中涌浪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①冰崩体的体积②冰湖的湖岸坡度

③冰崩体的运动速度④冰湖的蓄水水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1.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反映出()

A.冰崩体物质组成由复杂变得单一

B.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温度保持稳定

C.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得黏稠

D.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物相分层明显

12.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中,刨蚀作用强烈的过程是()

A.冰岩崩B.冰湖溃决

C.溃决山洪D.冰川型泥石流

【答案】10.C 11.C 12.A

【解析】10.读图可知,冰湖涌浪为冰岩崩发生后冰崩体进入湖泊冲击湖泊水体产生的,主要与冰崩体的体积和冰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冰崩体的体积越大、冰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对湖水的冲击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涌浪的产生,①③正确;冰湖的湖岸坡度和冰湖的蓄水水位不会对冰岩崩造成影响,因此不是冰湖中涌浪的产生主要因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读图可知,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冰岩崩发生后冰崩体进入湖泊冲击湖泊水体产生涌浪,涌浪对湖岸产生冲击,使冰湖溃决,形成山洪,山洪挟带大量冰崩体和碎石、泥沙等物质流动形成冰川型泥石流。因此冰崩体物质组成由单一变得复杂,A错误;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随着位置的变化,温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混入了泥沙,逐渐变得黏稠,C正确;山洪冲击力度大,侵蚀力强,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物相分层不明显,D错误。故选C。

12.冰川本身有巨大的重量,由此而产生的压力能使冰床上的岩石沿节理而产生松动,突出的部分能与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可把岩块掘出带走,我们把冰川的这种作用成为刨蚀作用。因此在冰岩崩过程中刨蚀作用非常强烈,A正确;冰湖溃决、溃决山洪、冰川型泥石流都不是在冰床上进行的,不会有强烈的刨蚀作用,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冰湖溃决导致的泥石流是高山冰川区的主要灾害,发生溃决的冰湖主要有冰川阻塞湖(冰坝湖)和冰碛阻塞湖(冰碛湖)两类。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三统考期中)植物线性沙丘一般是指在沙漠地区受到呈锐角相交且风力大小不等的两个方向的风交互作用下,风力沉积形成的垄状沙链。下图是植物线性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图示沙丘形成的主导风向是()

A.甲和丙,且甲风力大于丙

B.甲和丙,且丙风力大于甲

C.乙和丁,且乙风力大于丁

D.乙和丁,且丁风力大于乙

14.在植物线性沙丘发育过程中()

①沙砾沉积水平层理显著②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③沙丘表面成土作用减弱④沙丘表面沙砾粒径减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13.B 14.C

【解析】13.沙丘形态指示风向,风从坡缓的一侧吹向坡陡的一侧。由图可知,风沙应在植物的背风向发生沉积,所以可以判断甲和丙为主导风向,同时根据沙脊线更偏向甲风向一侧,丙风向一侧沙丘坡度更缓,可以推断丙风力大于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由于植被阻挡,风沙发生沉积,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但是由于植被和坡向的影响,不可能形成水平层理,故①错误,②正确;同时在植被的生长过程中,沙丘成土作用加快,故③错误;沙丘表面风力侵蚀作用减轻,表面沙砾粒径减小,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主要有三种方法:①缓坡、陡坡:新月形沙丘的缓坡,即为风向的迎风坡;②两翼的延伸方向: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个尖角),顺着风向延伸;③沙丘的凸出方向:沙丘凸出的方向,即为迎风坡。

(2023上·河北石家庄·高三石家庄精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中国海岸沙丘分布的典型地区,尤以集中分布于其南端翡翠岛的海岸沙丘最具代表性,常年盛行风为东北风和西南风。下图示意翡翠岛海岸线西侧某典型新月形沙丘南北翼端点位置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5.翡翠岛新月形沙丘南北两翼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潮汐运动变化大

B.风向季节变化大

C.降水季节变化大

D.植被覆盖变化大

16.推测翡翠岛新月形沙丘()

A.向海坡为背风坡,短而陡

B.向陆坡为迎风坡,短而陡

C.向海坡为迎风坡,长而缓

D.向陆坡为背风坡,长而缓

【答案】15.B 16.C

【解析】15.由材料可知,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读图可知,翡翠岛新月形沙丘南北两翼的位置大致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由此可以推测是风向的季节变化导致沙丘南北两翼的移动,B正确;潮汐运动、降水季节变化、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与沙丘两翼的移动方向没有相关性,ACD错误。故选B。

1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冬季渤海北部被大陆冷高压控制,该地盛行东北风,为向陆风,风力强劲,且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应是形成沿海沙丘的主导风向;夏季盛行西南风,为向海风,风力较弱,而且此时沙丘含水量高,不易移动。因此该地新月形沙丘的向海坡(东北坡)应为迎风坡,长而缓,向陆坡(西南坡)应为背风坡,短而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沙丘从平面形态看大致呈新月形,形态外凸的一侧为迎风坡一侧;从剖面形态看,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

//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4.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THE END
0.2022河北卷冰川地貌综合题,14分的题平均分估计不到3分特征综合题,其实考查的是现场学习能力。高考试题讲究新,材料新、图示新、设问新,新到什么程度呢?课本上没有,平常绝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没见过,既然课本上没有,也没有人见过,那老师肯定没有讲过,学生没有学过。 所以,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现场学习新材料的过程,利用自己的储备知识,结合材料和图示,得出问题结论。jvzquC41pg}t0|tjw0ipo8f189:99A86:a<26;<9
1.2024高考地理实践类问题——作图汇总【解析】【分析】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小问2详解】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6424=:6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