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情绪低落,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并伴随自我价值感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产生消极观念。在行为层面,可观察到活动量明显减少,言语动作迟缓,日常社交与职业功能受损。躯体症状方面,常见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或早醒,食欲显著改变,体重波动及持续疲劳感。这些症状需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方可作为诊断依据。
该疾病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生物学因素中,神经递质平衡失调被认为是重要基础,特别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代谢异常。脑部影像学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区域存在功能活动变化。遗传易感性亦不容忽视,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压力作为诱发因素,长期处于高强度应激状态或遭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均可促使潜在风险转化为临床病症。个体心理特质如应对方式、认知模式也在疾病发展中起调节作用。
诊断需经专业医师全面评估,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情绪障碍。治疗应采取综合干预策略,包括规范心理治疗与必要时的药物干预。早期识别与系统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可有效控制症状进展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学会神志病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传统医学会神志病分会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广州市中医药科技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社交焦虑、恐惧症、强迫症,适应障碍、进食障碍、人格障碍及儿童心理障碍
擅长领域:失眠、嗜睡、头痛、头晕、紧张、易怒、注意涣散、健忘、萎靡不振、反应迟钝、药源性不适(心悸、盗汗、食欲不振、厌食、便秘、胸闷、乏力、闭经等)、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癔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痴呆、性心理障碍、饮食障碍、学习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多动症、抽动症、药物依赖、癫痫、脑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等神经精神(心理)疾病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中医经方治疗精神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同时精于运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意象对话与家庭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神经症、精神障碍、心境障碍、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睡眠障碍与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