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
数据显示,
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
我国冬季总体偏冷的概率在70%左右,
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
那么幕后“操纵”一切的“拉尼娜”到底是个啥?
拉尼娜事件,
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
出现大范围偏冷
本世纪初以来,
整个太平洋处于偏冷状态,
这也导致拉尼娜事件更容易发生。
在拉尼娜大背景下,
更冷、更暖、更涝、更旱的极端天气
在今年持续上演。
3月,
北方遭遇3次大范围沙尘天气,
北京遭遇近10年来最强沙尘暴;
5月至6月,
极端强对流天气频繁上线,
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
7月,
北方接连遭遇两轮极端强降雨,
河南成强降雨中心,
7月21日,郑州市内,市民在转移物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9月至10月,
如今被寒潮冻得瑟瑟发抖的你,
是不是又想起了2008年极端的寒潮天气?
难道今年南方还会迎来这种极端天气?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
2008年雪灾的成因。
不过专家表示:
今年虽有极端性寒潮和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
但应该不会有2008年那么极端。
此时我也不禁产生疑问:
说好的全球变暖呢?
怎么冬天越来越冷?
专家又表示:
全球变暖不等于冬天变热。
全球变暖的意思是,
全球升温导致北极的冰块快融化完了。
冰川融化的现象改变了全球风的方向和速度,
干扰了四季的变化。
全球变暖,
使得我们天气变化的幅度明显增强,
暖的时候更暖,
冷的时候就会更冷。
全球气候变暖概述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由于人们肆无忌惮使用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等),和乱砍滥伐焚烧森林树木,其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波具有高度穿透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表层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气体不断积累,(收入大于支出)。进而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释放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中沉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甚至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消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
古往今来
自1880以来,地球上的平均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摄氏度。
自1975以来,气候变暖的发生率为三分之二,每十年约为0.15~0.20°C。
气温1℃的意义
1℃对于全球变化是重要的,因为气温升高1℃需要有大量的热量来加热海洋、大气和陆地。
在过去,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到2℃就让地球陷入困境,因为这意味着小冰期;
20000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5℃,结果是高耸的冰块足以掩埋北美洲大部分地区。
影响
(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没。
(2)极端天气增多,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5)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使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
(6)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
解决措施
1.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2.是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 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
4.是改进公共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
5.是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
6.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7.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8.区域联动治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所以说,
减缓全球变暖,
人类都有重大责任,
不然承受极端气候之苦的
还是我们自己。
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反对过度包装、
选购电动汽车、尽量选择“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投入其中,参与进去,
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们都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救地球,就是救自己。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
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环境危机。
请一起用行动
来拯救属于人类的未来吧!
例题链接
天山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十分强烈。
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
(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
(2)比较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异。
(3)简析近年来N河出山径流量较M河增加较多的原因。
(4)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
答案
【第1题】
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降水较多;
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
地势较高,是周围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
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2题】
甲河位于天山南侧盆地地区,流域内降水极少;
【第3题】
N河位于天山南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融水增加,故N河出山径流量增加较多;
M河位天山北侧,补给水源有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则M河出山径流量受冰雪融水影响较小,故出山径流量较N河增加少。
【第4题】
该区域为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
洪积扇由砾石、沙粒组成,沉积物巨厚,有利于地下水储藏;
地下水库较平原水库蒸发损失量少,水质优良,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
解析
【第1题】
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主要从中亚的气候特征,天山山脉的降水状况、河流发源地的地位及对周边生态系统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
从甲河和乙河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进而分析两河的补给水源及水循环类型。甲河位于天山的南侧,降水少,河流以天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属于陆地内循环。同理,分析乙河流的水循环类型。
【第3题】
读图可知,受地形影响,N河和M河的补给类型不同,从而导致河流径流量的不同。N河位于天山南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M河的补给水源较多,所以影响N河径流量的因素主要是气温。由“近年来N河出山径流量较M河增加较多”可以引申到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融水增加。
【第4题】
分析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原因,应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的地理环境的特征、沉积物深厚的储水构造及水库的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综合自讲地又讲理、高考地理等
写在最后: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