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消失倒计时这些脑洞大开的护冰计划能奏效吗地表气候古冰川冰川学青藏高原世界冰川日

冰川是指由降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积累、演化形成的处于流动状态的冰体。它们蜿蜒在无数山脉间,闪耀着纯净而冷冽的光芒,静静诉说着地球历史的变迁。然而,许多曾经壮丽的冰川正在消失……

退缩的巨人

冰川不只是美丽的存在,它们还是研究气候变化历史的“时光记录仪”。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对水资源还具有调丰补枯的作用。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冰川美景,也常吸引游客前去游玩观赏。

然而,现实有些残酷,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绝大部分冰川处于萎缩状态,主要表现为末端退缩、面积缩小、厚度减小;仅有一小部分冰川在“坚守阵地”,甚至向前“冲一冲”。

根据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中国境内共有现代冰川 46377 条,冰川总面积为 59425 平方千米,冰川储量为 5600 立方千米,为亚洲首位。

紧盯冰川的变化在对古冰川监测方面,科研人员主要基于古冰川遗迹(如冰川擦痕)和同位素技术,探究过往历史时期某一地区是否存在古冰川,及其覆盖范围与历史演进。

对现代冰川的观测,则主要集中在冰川末端、面积、运动速度和厚度变化,以及伴随的冰川融水量变化等方面。

人工监测:助力从0到1

对中国现代冰川的研究始于1958年,当时在老一辈冰川学家艰苦努力下,依靠人工观测取得了宝贵的历史观测数据。

例如,老一辈冰川学家利用手持气温计和风速仪等,在特定时刻进行冰面气象观测;利用自制冰川雷达和自制冰温传感器,在特定时刻去感受冰面的“脾气”;在冰面上用蒸汽钻钻孔后,将竹竿插入钻孔,通过定期测量竹竿顶端距离冰面的高度、以及竹竿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移位置,获取冰川的物质积累亏损程度和冰川运动速度数据……虽然这些数据的观测时间较短,但对中国冰川学的发展,产生了从无到有的开拓性作用。

作者用麻花钻对珠穆朗玛峰脚下的绒布冰川打钻,以便于在钻孔中插入消融测杆,进行冰川消融观测(供图刘伟刚)

智能化、无人化:科技助力新征程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开展冰川学观测的新手段和新技术像雨后春笋般冒出,促使冰川学监测从单点扩展到面。

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对地表大面积监测手段,可对人迹罕至地区的冰川进行大范围的冰川面积变化、冰川运动速度变化、冰川退缩速率变化和冰川表面物质变化速率监测。

随着观测技术一路“打怪升级”,对部分冰川观测内容实现了连续观测。如在冰川-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用到的冰面气象数据,现在基本上均是基于气象站的自动观测获得,观测数据会自动存储在记录卡上,最高存储时长可达2年甚至更久;同时这些观测数据可通过卫星传输到观测人员的手机或电脑等设备上,供浏览和下载。

作者和中国气象局的张东启研究员在西藏申扎县甲岗冰川海拔 5800米处建立的大气-冰川能量物质交换观测平台,用于研究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影响机制(供图/刘伟刚)

在对冰川融水径流方面,近十多年来,自记水位计等先进水位测量设备的使用,保证了无人值守情况下对水位进行连续监测;对流速监测方面,基于声学多普勒仪的测流仪可对冰川融水实现流速的移动式观测;在对冰川厚度测量时,可使用探地雷达实现对整条冰川厚度的连续观测。

科研人员使用探地雷达,对雅鲁藏布江源头杰马央宗冰川进行冰川厚度测量(供图 / 张通)

新设备显“神功”

新型观测仪器和设备,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冰川观测。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极目一号”I型浮空艇完成了对冰川上空的空气采样,展现了我国在高空科学观测领域的技术进步;我国的冰钻研制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改变了依靠国外冰钻钻取冰芯的历史。

极目一号浮空艇模型

在应用科学技术应对冰川退缩挑战方面,科学家也开展了诸多尝试。例如,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中国气象局的专家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方法,在有利降水的天气条件下,对冰川区实施人工增雪作业,增加冰面固态降水,试图通过这种对冰川增雪补冰的方法,达到减缓冰川退缩的目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尝试在冰面上覆盖具有特殊反光性质的化学材料,以此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出去,从而减少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终达到减少冰川消融、保护冰川的目的。

冰川退缩归根到底是由气候变暖引起的,而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这需要每一位公民从日常小事做起,做到低碳节能,以减缓气候变暖,减缓冰川退缩。

科研人员目前进行了多次减缓冰川退缩的有益尝试,但大规模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减缓冰川退缩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王佳璇 岳焕琦

运营编辑|岳焕琦质量审核 | 赵青云 王维嘉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丈量冰川 聆听它的“诉说”》,撰文/刘伟刚(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我国科考队通过多方配合监测冰川变化共谋美丽生态家园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川监测站长 何晓波:我们过来利用科学上的手段,然后结合他们15年以来的数据,希望能做一下至少15年的我们背后这一条冰川的变化,也能给当地的居民说清楚这条冰川是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我们如何保护这一块的东西。 jvzquC41pg}t0‚hyd0ipo872453158671euovnsva77949=7:0nuo
1.中国科学家多元探索保护冰川杜文涛告诉记者,在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下,人工增雪可有效保护冰川。今年,研究团队还将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优化高山区人工增雪立体作业方案,努力提升保护效果,扩大保护范围;同时积极引入新手段,持续做好冰川监测研究,以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为科学保护奠定基础。 jvzq<84yyy4ykwmwcpku0lto1iuoi‚n142862>591dhd4kh5846e4=896cg7gk>6e:86enf981i/j}rn
2.我校与中科院西北院成功研发冰川实时综合监测系统新闻网讯(通讯员吴江龙、徐永芳)日前,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观测研究站(简称“玉龙雪山站”),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套冰川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极大地减轻高海拔冰川人工监测的工作强度及潜在风险,同时提升数据采集的连续性、精确性、时效性及在线可视化。jvzquC41pg}t0€mw0gjv0ls1kplp1:5371<69:50jvs
3.冰川学(冰川学)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学科。冰川学的外文原意为冰学。冰川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冰川学除研究冰川、冰盖的形成、特征、变化和作用过程外,还研究地表积雪、雪崩、风吹雪、季节结冰、海冰、河冰、湖冰、地下冰等一切冰体;现代冰川学研究内容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冰川物理、冰川水文与冰川气候、冰川地质jvzq<84okr4mwxmgfcthcx3eqo5mwxmgfcthcx4;45933?>2::>:4>8420nuou
4.珠峰“新身高”是怎么测出来的?除了用于监测与研究外,珠峰测量的结果与普通公众关系大吗?蒋涛认为,除了获取重要地理信息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珠峰高程的变化能典型地反映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据其介绍,除了珠峰高程测量,这次任务还包括对珠峰及其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监测、地壳变化的监测等。 jvzquC41pg}t0sxvx0ipo8f142813;6213<19><33;?4;>3ujvsm
5.研究称每年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涨影响甚微每年融化的冰川体积相当于150万个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但对全球海平面上涨的影响甚微。 据《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揭示,实际上每年冰川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涨的影响极其微小,大约为49微米,仅为一根人体头发的宽度大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冰川融化危及人类生存小。 专家估计,全球变暖每年融化的冰川体积相当于150万个撞沉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5:=6/2
6.“巅峰使命”珠峰科考:记者探访珠峰绒布冰川融水径流与水质监测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邬光剑表示,珠峰地区的水-气界面的二氧化碳交换速率大,意味着二氧化碳在水-气界面的交换过程强烈,这对于深入认识冰川消融的气候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得数据,今年,科考分队还在珠峰绒布冰川融水径流观测点新增了水文测流船,对河道流量流速进行测量测绘。jvzquC41yy}/yxwmgtio0ls1e1814<227/841@=6:;<30|mvon
7.AWS物联网连接的数据记录器在冰川环境中的性能比较:CampbellCR1000X与本文研究了在冰川环境中用于天气监测的商业和开源数据记录器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对比Campbell CR1000X和基于ESP32的开源数据记录器,展示了在高山地区部署物联网网络的实用性。商业数据记录器根据制造商指南配置,与AWS IoTCore建立安全的MQTT通信;开源数据记录器则需在Arduino IDE中开发自定义脚本,克服网络重连和数据完整性jvzquC41dnuh0lxfp0tfv8gkvasjmn4ctvodnn4fgvgjn|436784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