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佛教文化,尤其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石窟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造像、壁画、经卷,都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石窟是佛教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石窟寺是在石窟中建设一个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石窟旁有小室供僧人居住。佛教传入我国,石窟寺成为重要的佛教建筑类型——在山崖陡壁开凿洞窟。大体而言,“南寺北窟”,在中国的西北方、北方,形成甘肃敦煌、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重庆(大足)、河北(响堂山)等著名的石窟群,这当然与北方的地理、气候有关。中国的石窟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最为著名,其他地方的石窟也各具特色,在区域内影响也很大,是现在人们“文化旅游”重要的目的地。
1. 甘肃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九层楼)
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0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00多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现存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敦煌飞天”的造型更是深入人心。
2.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
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存有窟龛23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奉先寺卢舍那佛”,身为主像,丰颐秀目,仪表堂堂,俨然帝王身份,据说是根据武则天相貌来塑造的。这样高大宏伟,雕刻精湛的造像,象征着唐代国势的繁荣。“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是无数书法爱好者的最爱(魏碑)。
3.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又名石窟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位于大同市城西约20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开凿于北魏建都平城时代,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实库长约1公里,有大小窟龛250多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有石佛古寺、莲花大道、蜗牛公寓等景观。
其精华是“昙曜五窟”,第二十窟前的露天大佛是其代表作,被视为云冈石窟的象征。
4.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来自网络)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小陇山中,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敦煌、龙门、云冈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00多个,各类造像近4000件1万多身,壁画近1000平方米。窟龛绝大多数开凿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在古代石窟的营造工程中,麦积山石窟是最为艰险的一处。
5. 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北响堂、南响堂),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代表了北去齐时期佛教艺术的水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石窟17座,造像4000多尊,雕艺精致。层层叠叠,宏伟壮观。
6.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须弥之光)(来自网络)
位于固原市须弥山南麓,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窟初建于北魏年代(公元4-6世纪),以后历代均有扩建。有160多个洞窟,500多尊保存较为完整的造像,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其中第5窟中雕刻于唐代的高20.06米的弥勒大坐佛,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刻佛像;第51窟北周造像有“须弥之光”“国之瑰宝”的美誉;须弥山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7.重庆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来自网络)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始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石刻题材以佛教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简称“五山”造像)等为代表。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是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8.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
栖霞山石窟
位于南京东北郊的栖霞山千佛崖,开凿于南朝齐、梁年间(距今约1500年),是中国南方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遗址。千佛崖山麓依傍南朝名刹栖霞寺,山岩上布满千姿百态的大小石窟250多个,生动传神的佛教造像500多尊。是现存唯一的一处南朝石窟。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与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遥相辉映,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可惜由于千年风雨沧桑,战乱破坏,千佛崖山体裂隙纵横交错,石窟内有裂隙,窟内漏水,佛教造像损坏严重。这也是南方石刻少于北方的重要原因。
9.山东济南千佛崖:
济南千佛崖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南40公里白虎山东麓,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北长近70米、高近10米的崖壁上,主要为摩崖龛像。现有小型洞窟有6个,现有大小造像200多尊,铭刻45处,其中10尊刻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年号。像主有唐皇室成员,如南平长公主、赵王李福、驸马刘玄意,也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众。其中有坐佛1尊,面相丰满安详,衣纹细密流丽,雕刻技法娴熟精练。
10.甘肃瓜州榆林窟:
瓜州榆林窟(来自网络)
别称万佛峡、榆林寺,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河(又名踏实河)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得名。存在的洞窟最早建于唐代,经五代、宋、回鹃、西夏续建,终于元。洞窟分上下层共有四十三个,东崖三十二个,西崖十一个。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塔柱窟、中心佛坛窟和大像窟。洞窟存在43窟,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榆林窟精美的壁画艺术,弥补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足,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1.陕西黄陵万安禅院石窟:
万安禅院石窟(来自网路)
位于黄陵县城以西48公里的双龙镇峪村半山腰,最早建于唐朝。现有1座大型洞窟,保存于洞窟内的大小造像千余尊,雕刻精致、形态各异、神奇灵秀,是中国佛教石窟群中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万安禅院最早建于唐朝,整个景区融佛教文化、历史文物、自然风光为一体,景区内保存完整的千余尊佛像雕刻精致、形态各异、神奇灵秀,是中国佛教石窟群中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12.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来自网络)
起初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始建于西秦建弘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甘肃三大石窟之一。
炳灵寺石窟分布于南北2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石窟有洞窟184个,雕塑776身,壁画 900多平方米。窟龛造像大的高27米,小的仅高10厘米左右。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有较强的艺术性。
13.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现有石窟236个,壁画1万多平方米,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14.河南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来自网络)
原名希玄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9千米的大力山南麓。建于北魏熙平年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
石窟坐北向南,有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225个、碑刻题记256方、佛像7743尊。总体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但规模小,整体造像艺术水平也不如龙门石窟,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还有礼佛图、神王、怪兽、伎乐等。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四川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来自网络)
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年间,完成于贞元年间,历时约九十年。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游览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16.蒙古赤峰召庙辽代石窟:
召庙辽代石窟
召庙分为前召和后召,这里说的是后召,距林东镇四十里,名为“真寂之寺”。前清时巴林王扩建后,清帝御赐“善福寺”匾额。现在石窟部分及其唇连的七间大殿保存尚好,属契丹文化珍迹。
召庙石窟凿于桃石山东侧的悬崖上。召庙坐西向东,这与契丹族“朝日”习俗相符。七间大殿,宽二十三米,深六米余。正面壁上百数十浮雕神像中间,穿有三窟。以正中一窟为最大,三个石窟内均有雕像,为辽代艺术遗迹,比较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