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丹霞余韵绵长——陕西丹霞地貌与人文地理耦合研究盆地崖墓名山自然景观

(本文发表于2022年第3期)

第一作者简介

李兴文,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及保护利用工作。

通信作者简介

洪增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

> 远望 信连勇 / 摄

人类及其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地理环境,丹霞地貌区的文化形成亦是如此。

丹霞地貌研究始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近十几年来,我国丹霞地貌的研究由南方向北方拓展,并逐步延伸到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红层是陕西丹霞地埋的物质基础,控制着陕西丹霞地貌的分布、规模、类型、景观等特征。陕西红层出露总面积达21 883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秦巴地区凤太盆地、洛南盆地、商丹盆地、漫川关盆地,在宝鸡九龙山、镇巴山地也有分布,其中以鄂尔多斯盆地红层面积最广,主要为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及以新生代古近纪。依据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分布,结合地形地貌特征,陕西共划分出9处丹霞地貌景观区,自北向南分别是府谷莲花辿、神木公格沟、靖边龙洲、志丹—安塞—甘泉、马栏河—照金、陈仓九龙山、凤太盆地、商丹盆地、漫川关盆地丹霞地貌景观区。

特别水土造就特有文化

历史文化

文献记录

丹霞地貌虽然是在近代地质科学大发展时才提出的概念,但早在中国古代,陕北地区的民众就已经发现了丹霞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并将其记录下来,特别是地方志繁荣的明清时期,陕北地区有关丹霞地貌的记载十分丰富,以府谷县黄甫镇徐家梁村的莲花辿丹霞地貌、靖边龙洲阎家堡丹霞地貌最负盛名。在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成书的《府谷县志》就对该地貌有记载:“县东莲花缠山。高百余仞,南面黄河,西北绵亘二十里,东缠属河曲边外,峰峦较少,西缠属县边外。……坡下壑五里许,有圆尖小沙石墩弗啻亿计,红者白者,高下团声,纷披连接,宛若一大池勃绽之莲苞焉。雨后,墩容华滋,苔藓铺绿,弥觉荷叶增胜,抑又秀甚。山以莲花缠名,有以也。”据《靖边县志》记载, 阎家石寨即龙洲石堡寨。“寨阔数十丈余,高十数丈,四面悬崖,南通一径”(光绪本《靖边县志》)。民国时,此寨被当地绅士樊幼樵(士杰)民团占据。

军事记录

地形对于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陕北地区丹霞地貌区多位于蒙陕交界地带,也是古代农牧交错带,是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政权长期对抗的前沿,因而诸如府谷莲花辿、志丹永宁山、耀州照金等拥有险峻地势的丹霞地貌区也自然成为历代重要的军事设防区。因此,占据优势地形进行布防对于在对蒙战争中长期处于守势的明王朝至关重要,故明代在陕北丹霞地貌区,民众多利用险峻地形布设寨堡等军事工事。

首先,丹霞地貌“顶平”,这有利于军事工事和寨堡的修建。陕西境内的明长城“东自莲花缠之保河台起”,因而这一地区在古地图中被写为“塞门”。这一方面与丹霞地貌“顶平”、宜于修建工事的特点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红层地貌岩层质地较软,易于开凿,故长城经过山西后,由此地进入陕西地区。

其次,丹霞地貌“坡陡”,这一点对于军事防卫十分重要。以黄河西岸的莲花辿为例,陡峭的崖壁,使其“巉险未易攀跻”。清代学者黄宅中在《今黄河源委说》中亦称:莲花辿与河曲“一河之隔,秦晋分圻,峭壁层崖,束洪波而南,泩怒涛触石,声如巨雷,操舟历险,处处皆然。”由此可见,莲花辿丹霞崖壁之陡峭险峻,很难直接攀登而过,再加之府谷段黄河“两岸逼侧无十步”,这样的地势不仅对来犯敌军造成较大阻碍,也不利于敌军攻击设立在丹霞顶部的军事要塞,更进一步增强了沿河地区的防卫能力。

> 府谷莲花辿塔状丹霞地貌景观

再次,丹霞地貌“麓缓”,这一特点有利于交通点和交通线的建设。在陆路交通方面,府谷莲花辿丹霞区的黄甫川堡、木瓜园堡,以及靖边、榆林丹霞地貌分布区的怀远、清平等诸多寨堡之间均有道路沟通,既可以在战时使各堡互相支援,也可以在平时便利民众相互往来。

民俗文化

窑洞与崖居

战乱时期,丹霞地貌不仅为政府军队阻击敌人提供了地理优势,也为普通民众躲避战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庇护。陕北丹霞地貌的洞穴多为风蚀洞穴,“北方较大的日夜温差使岩石松动,风吹蚀岩面形成许多很小的凹坑,强风挟带沙粒沿凹坑钻磨,在崖壁上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而丹霞地貌的洞穴“因洞体大且干燥”,加之岩层质地较软,便于开凿,故可供民众居住,在南方地区,这些丹霞洞穴多被用来建造寺观或佛像,供僧道居住。而在军事战争频繁的陕北地区,这些洞穴亦可被民众用来躲避战乱,如府谷山崖“有古窨子,居民避乱处”;黄甫南陶家山的石窑洞“王嘉引作乱,乡人多避兵于此,生活甚众”。此外,在陕北丹霞地貌区,木瓜园堡南部“可寓数百人”的石佛塔崖窑,也是明代张克敬等人因蒙古势力南下侵掠人畜,而进行利用与改造的,“以为近堡居民避寇”;磁窑山洞“弘治间僧人创之,以济人避兵者”;府谷广福洞亦是“明末隼人避兵处”。可见这些洞穴在战乱时期不仅对于政府有重要利用价值,对民众亦十分重要。

陕北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历史环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居文化、窑洞文化。陕北崖居不仅在规模、形制、选址、功能等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与用于军事、政治目的的堡寨有着密切关系。在陕北地区,崖居、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也是古代陕北社会变化、民族关系和治安状况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历史变迁。

陕北地区的几条较大河流,如洛河、延河、无定河等流域都发现有崖居的遗迹,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点还是集中在志丹、甘泉、安塞、子长等县,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之势,其中除子长县之外,其他都属于陕西丹霞地貌带范围。大量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也是崖居集中区域,如志丹永宁山、象咀,甘泉雨岔,等等。

> 旬邑马栏河一带崖居

> 志丹保安革命旧址(沿崖式窑洞)

陕西崖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延安地区和咸阳地区,其开凿时间不晚于宋金时期,并一直沿用至晚清民国时期。崖居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出自身的分布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崖居分为不同的类别:以崖居的集中开凿年代大体可分为宋金、明清、晚清民国三个时段;以规模大小分类,可以分为单体崖居和大规模崖居群;以崖居的功能作为标准,则崖居可分为防御型崖居、避乱型崖居和居住型崖居。

崖 墓

我国崖墓主体从汉代开始出现,到南北朝以后逐渐消失,商洛崖墓却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近现代,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崖墓。商洛崖墓是我国古代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从崖墓分布现状看,商洛崖墓还是我国西北边缘崖墓遗存最集中和数量最多的,历代开凿的独特性也是全国罕见的。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境内以低山和中山为主,普遍暴露于地表且岩性软硬适宜的红砂岩、泥灰岩等地质条件,地理结构适合凿洞,具备凿制崖墓的客观条件。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崖墓远离河岸选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隐蔽的谷岭之中开凿;有的则利用不规则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洞中或裂隙中架设木杠,或在岩体上凿出圆孔楔入木桩来搁置棺木,类似于四川宜宾发现的悬棺。

商洛崖墓开凿在上白垩统山阳组浅棕红色中—厚层砾岩与含砾砂岩互层之中。在商洛境内的7个县区,目前存在着从汉代到现代的崖墓点721处、崖墓4 232座。考古调查显示,商洛崖墓的分布特征是以丹江上游流域为中心,逐渐向南北两区域分散延伸,崖墓数量也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少。

> 商洛商州区崖墓

宗教文化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色彩总是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义。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就已经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万物的五行学说,这五种元素分别对应着黄、青、白、赤、黑五色,世间万物就这样被掌握在五色编织的网中,颜色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充满了寓意。其中,红色是吉祥的象征,是高尚的代表;黄色是地位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于是红黄二色就成为人们心目中信仰、永恒的寄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景观复杂多样,并且不乏红黄色系的地貌景观,人们将信仰寄托在这些红黄色系的景观中,不经意间,对宗教的情感和这两种色彩交织在了一起。

佛 教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丹霞地貌的组成物质为红色砂岩,结构致密、均一,抗压强度较小,易于雕刻,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一些规模较大崖壁前多有河流穿过,有利于突显佛像,营造庄严的佛教氛围。红色砂岩差异风化现象明显,形成额状洞,只要稍加开凿就可以形成石窟,其上部近水平岩层如屋檐突起,对石窟起到遮风挡雨的保护作用。陕西地区的丹霞地貌顶部发育黄土盖层,黄土在不充分的雨水下渗作用中,形成坚硬的盖层,形似头顶戴上一顶帽子,保护下伏红层不易被侵蚀,使得石窟更加稳定。因此,从地貌形态和岩性等特性分析,丹霞地貌是丝绸之路沿线佛教弘法开凿石窟的第一选择。

在陕西丹霞地貌带上,分布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唐代以来的佛教寺院和石窟,开凿在丹霞地貌上的共有31处,类似丹霞地貌的有8处,合计39处。陕西丹霞石窟的代表——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咸阳彬州市城西的清凉山脚下,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年),因为佛像高大雄伟,改名为大佛寺并沿用至今,距今已有将近1 400年历史。大佛寺开凿于下白垩统洛河组紫红色砂岩中,岩壁接近垂直,上有第四纪黄土堆积。全寺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为像,共开凿洞窟130座,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近40米的东西向山崖上,共有大小佛龛446处,造像1 980余尊,是陕西最大的石窟群。此外,比较出名的还有富县黄家岭摩崖造像群、富县大地沟佛龛、黄陵三道河摩崖造像、志丹永宁山摩崖题刻、志丹定边渠摩崖窟龛群、志丹胡家坬打儿窑摩崖造像,等等。陕西丹霞地貌紫红色的色调给人以庄重和神圣感,与佛教崇尚的主体色调一致,加强了宗教场所的威严感和神秘感,丹霞地貌承载了悠久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丹霞地貌的人文内涵。

> 志丹永宁山

道 教

道场选建恰恰与丹霞地貌区的色彩、形象、意境最为接近,于是丹霞地貌区就成为道教道场的理想所在。

中国道教名山中,除了青城山外,龙虎山、齐云山、武当山、崆峒山都有丹霞地貌发育。道教名山能够充分利用丹霞地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佛教与之争夺道场,佛道之争由来已久,争夺名山作为道场是其重要内容,这就造成许多名山既是道教洞天,又是佛家圣地,其典型代表,就是宝鸡九龙山。陕西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源流,而道教的传播、发展、壮大离不开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辅地区,即今天的陕西关中地区。史载早在东汉时期,几乎与太平道张角、天师道张陵同时,关中一带就有骆曜传道。关中的楼观台、金台观,都是道教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建筑。陕西丹霞地貌区上也有许多古代道教遗存,比如陕北地区的吕祖庙、昊天宫、云霞观、大桃山真武祖师庙,宝鸡的吴山道观,等等。

红色文化

> 耀州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陕北丹霞地貌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作为革命老区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

位于铜川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的薛家寨革命旧址便是依托该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其充分利用了此地典型的丹霞岩槽、丹霞洞穴等地貌类型,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前辈的带领下建成了红军医院、被服厂、军械厂、指挥部及哨卡、吊桥、石砌寨门、石径,等等,丹霞地貌不仅为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天然的居所,同时也为革命斗争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使这里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这正是陕北丹霞地貌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丹霞地貌蕴含着宝贵的红色基因,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

作为陕北地区孤峰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永宁山,位于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洛河左岸。永宁山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永宁山,作为一座见证历史的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燎原之火,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志丹在这里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从此点燃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之火。

陕西丹霞地貌的保护利用

打造陕西丹霞旅游目的地城市

丹霞地貌以其赤壁丹崖造型奇特、自然奇景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而成为大众旅游的热点,其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地质公园的建立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丹霞地貌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旅游开发力度也很大。

现阶段,陕西丹霞地貌的保护方式主要就是设立地质公园。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地质公园21处,其中以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的地质公园有3处,分别是:陕西耀州照金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陕西陈仓九龙山省级地质公园、陕西靖边龙洲丹霞省级地质公园。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系统性地开展陕西丹霞地貌调查评价工作,优选一批较高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丹霞地貌,作为各级地质公园的后备资源。对陕西丹霞地貌中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等方式进行保护。

依托宝鸡、铜川、延安、榆林丹霞旅游资源,按照特色化、品牌化的城市旅游发展方向,建设以宝鸡市为核心,辐射彬县和旬邑的周文化和佛教石窟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丹霞旅游目的地;建设以铜川和延安为核心,辐射志丹、甘泉和富县的红色文化和革命圣地、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丹霞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榆林为核心,辐射府谷、神木、靖边的以边塞文化、大漠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丹霞旅游目的地。加快上述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使其成为带动陕西全域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

建设陕西丹霞特色旅游体验区

依托陕西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力建设三大特色旅游体验区,使陕北丹霞、陕北黄土和黄河成为引领陕北旅游资源发展的三大支点;基于陕西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带状分布特点,以陕北丹霞为依托打造开拓陕北新的旅游目的地,依托现有旅游交通网络,着力打造陕北丹霞三大特色旅游体验区:

发挥榆林主城区旅游功能,以莲花辿丹霞、红石峡、红碱淖主要地质遗迹为主,结合榆林与延安北部地区的榆林古城、长城、黄河峡谷、统万城、波罗古堡、镇北台、白云山、钟山石窟、铁边古城等边塞风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大漠风情观光、生态休闲度假、边塞人文景观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完善地质遗迹景观区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着力培育游客参与体验性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榆林边塞丹霞体验旅游区。

突出延安西部和南部与铜川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将文化、休闲、康养、娱乐、饮食等元素与丹霞旅游相结合,着力培育和建设游客参与体验性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红谷”旅游体验区。

依托关中西部地区的西府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农业文化及自然生态文化优势,以宝鸡九龙山、彬县大佛寺、旬邑石窟群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民俗文化旅游、山岳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主题,不断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拓展旅游市场,着力建设以宗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等为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体验区。

陕西丹霞地貌分布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系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历史文化与美学景观交相辉映,红色文化与“中国红谷”交融共生,风土人情与地质遗迹各放异彩,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与陕西丹霞地貌实现了有机融合。

> 品类之盛 信连勇 / 摄

作者:李兴文 洪增林 吴 昊 张俊良 李益朝

薛旭平 彭小华 祝 捷 张拴厚

编辑:张佳楠

排版:何陈临秋

审核:刁淑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韶关丹霞山(上)——探寻“丹霞地貌”命名地韶关丹霞山不仅是丹霞地貌命名地,而且这里是全球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观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在“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评比中被中国国家地理、中央电视台等联合评选为第一名。 丹霞山地貌。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jvzquC41yy}/onnrkct/ew46hiyh4t9
1.江西低调的丹霞地貌景观大省|中国国家地理网燕山构造旋回晚期(主要是白垩纪),在地壳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江西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走向的陆相断陷盆地,盆地边缘沉积了红色的冲洪积扇相砾岩。这些红层被构造抬升、切割,随后在风化、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 摄影/张志群 江西丹霞地貌分布很广,遍布全省东西南北jvzq<84yyy4ekun5824dqv4epi5bt}neng5q8
2.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雅丹地貌的地理分布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 雅丹地貌的地理分布 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jvzq<84yyy4dj~xcp0ipo8jqpmlcx4473;157mvon
3.丹霞地貌——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jvzquC41yy}/onnrkct/ew46v|{c3ƒq
4.神笔七彩落人间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以南30公里,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分布面积约53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5一10千米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涯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是我国jvzquC41yy}/onnrkct/ew45c2s85x7
5.西游记(五)——路遇丹霞地貌幽谷芝兰西北的丹霞地貌分布非常广泛,沿祁连山脉从西往东,经风化后的红色砂砾层呈现出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奇异景观,是河西走廊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其中最有名气、色彩最斑斓、然而也是商业氛围最浓厚的,当属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景区”了。张掖丹霞地貌,红黄灰相间的七彩沙岩,震惊了世界,折服了无数的旅游者和摄影师。其实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7;=e4kf42363zq9i0jznn
6.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分别阐述丝绸之路天山北线、河西走廊、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zl;5292<1298
7.中国十大绝美丹霞地貌国内最美的十大丹霞地貌盘点(不含丹霞名山)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那你知道国内最美的丹霞地貌景点都在哪吗?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下中国十大最美丹霞地貌,上榜的有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丹霞、泰宁风景名胜区、河南省云台山红石峡、贵州习水丹霞谷、陕北甘泉丹霞地貌峡谷群等,一起随maigoo小编来详细了解下吧。 排排榜 关注榜 得票榜 jvzquC41yy}/ojniqq4dqv4iqqsbk86889=10qyon
8.横断山“红”与“黑”涉藏动态再比如,有些崖壁上分布着盐风化形成的各种孔穴,大如佛龛,小如蜂巢,这也是在西北干旱区丹霞绝壁上常见的微地貌……然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身处一片干得冒烟的荒漠、劣地。而阿色丹霞却置身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的优山美地当中,每逢夏日,森林灌木的青翠、河溪海子的灵动,与硬朗的红色丹霞山石相映成趣。 jvzq<84o0vocg}3ep1io1wjyu1€df}44249158y42491596a95=12:70jvsm
9.张掖平山湖——天生地孕藏戈壁雪拥丹霞有奇观新西部网2她以最直接最热烈最大胆的裸露,直观呈现“丹霞”二字的含义 终于,在路的尽头,记者看到了一座大门门匾之上“平山湖”三个大字。 进入平山湖,王将说这一片区域内的丹霞地貌,分布面积甚广。从这里进入,到看到真正的丹霞景观,还需要翻过一座小山。 在路上,王将和记者就丹霞的地理知识热烈地探讨起来。 经常有人将看到的红色jvzquC41yy}/zgeo0ipo8nphq522>519362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