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府坐落在江西省鹰潭上清镇,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张天师的名号目前已到第63代,是我国受皇帝册封的一姓嗣教,民间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张天师门”之说。
天师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内香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幽邃。
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
天师府坐北朝南,面临泸溪河,巍峨高大,气派非凡。正门中间悬挂着"嗣汉天师府"的牌匾,金光夺目,两旁柱子上有幅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迹。
进了大门,便是一条甬道,穿过仪门,直通二门。仪门上雕龙盘柱,门楣上嵌有"仪门"金色二字,鹤,鹿各居两旁,寓意居官和长寿。这里也是张天师根据客人身份在此迎送的标志。
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距今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
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一种"候门深似海"的感觉。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私第。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的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尊严的历史地位。
天师殿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过厅前部有块圆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
门内的古壁,称为“照壁”,又称“屏风石”。古代有”天子外屏,"诸候内屏"的说法,屏有避风,避邪的功效。
正面的太极图案是道教特殊的标志图案。它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阴之谓道,阳有有阴,阴中有阳”。“太”即大,大而又大;“极”即屋角,道教指宇宙的立体空间。
天师私府是典型江南庭院,墙基和地面为青石,青瓦木楼。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为虚靖天师度化狐仙之处,阳光从天井透过,木门风吹吱吱作响,让人感觉穿越了时空。
恍惚中步入天师内宅,视线发现有袁世凯题匾,"道契崆峒"四字,其虽武人,感觉字如面筋,肉肉无骨,其行不正,逆天机而行,未知民心是天符,道德经云"天下神器,不可为之"。
从内府出来,回到玉皇殿旁参天古樟下休憩,树七株含七星北斗之数,红色的庙宇衬着绿色樟树,如一篇跳动的色彩乐章。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眀特色,是我国私第园林和道教建筑文化的艺术瑰宝。
内府西侧是"万法宗坛",始建于眀嘉靖五年(1526年),是历代天师奉者祀神演法之所。"万法宗坛"是道教一派祖庭的重要标志。
"万法宗坛”是道家圣地,上清,正一,灵宝三山符篆万法归宗于此。所有道士必须要在此受篆,得神职,才能通神做法。
大堂西侧,万法宗坛前有仁靖真人碑,青石雕刻,碑额有双龙戏珠纹样,底座为龟形刻样,形象生动,雕工细腻,堪称一绝,让人叹为观止。
整个石碑刻文阳阴两共1639字,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迄今670余年。碑文详尽记述了元代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家世,生平活动以及皇帝的敕赐。
二门院内,私第以东是“授箓院"。授箓院之设,始于唐代,据《龙虎山志》池载,唐玄宗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即京师(长安)置坛传箓”。
到了宋朝,宋真宗大中禅符八年(1015年)敷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于京都(汴梁)立授箓院。元明之后,立“万法宗坛”,授箓在龙虎山天师府举行。
授箓院门前有一石碑,正西是御笔“永掌天下道教事”,背后是御笔简介。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皇帝继敕第四十二代张正常天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后,又敕令“永掌天下道教事”。
从天师府出来,回望泸溪水如恒河圣水从千年天师府身旁蜿蜒流淌,让人欣慰的是,历经风雨涤荡,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道教文化积淀,却是固执地延续了下来,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了龙虎山的灵秀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