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地處黃河上游,海拔超越3500米的高原賦予這裡蒼茫與遼闊,也帶來了生態脆弱、氣候嚴酷、交通受限等現實挑戰,一度讓發展的腳步變得沉重。然而,這片生態與文化交相輝映的土地從未褪色——千載宗日文化在此延續,瑰麗丹霞地貌宛如大地史詩,非物質文化遺産仍在牧民的指尖生生不息。如今,同德縣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以文化賦能、以生態築基,積極探索高海拔地區“守綠換金”的創新路徑,繪就出一幅文旅融合、生機勃勃的發展新圖景。
區別於傳統旅遊開發模式,同德堅定選擇以“文化引領、生態賦能”為雙翼,創新構建“資源整合與戰略落地融合、品牌創新與民生賦能融合、遺産保護與價值躍升融合”的“三融合”發展體系。該體系既嚴守生態紅線,又充分釋放文化資源潛力,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協同推進。
以黃河國家公園建設為戰略牽引,同德積極推進“資源整合+項目攻堅”,將縣域發展主動融入國家大局。圍繞“地質奇觀及文明根脈”雙主題,宗日文化保護與利用發展到了核心位置——巴溝鄉旅遊基礎設施持續提升,宗日文化博物館加快建設,宗日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籌備工作有序推進,致力於打造黃河上游文明的精神標識與展示高地。同時,河北鄉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與石藏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展示設施建設項目齊頭並進,使這座曾經的“秘境丹霞”躍升為青藏高原地質旅遊的新地標,讓世界透過同德,看見黃河上游生態與人文交織的壯美畫卷。
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同德以“品牌創新+業態融合”激活發展新動能,讓文旅成果切實惠及民生。依託“文化+生態+旅遊+農商”多元架構,同德積極拓展民生載體:“宗日杯”高原越野跑、“石藏丹霞”山地自行車、真人CS等系列賽事迭代升級,不僅塑造出鮮明的區域體育IP,更帶動周邊牧民參與賽事服務與民宿經營,構建“以賽促産、以産增收”的良性機制;尕幹景區、巴灘草原露營地推出沉浸式旅遊體驗,幫助牧民實現從“草原守護者”到“旅遊服務者”的身份轉變,就地就業成為現實;宗日文化旅遊藝術季全面升級為“黃河上游”版本,匯聚千名商戶開展非遺展演、民族體育、文創展銷,成功搭建跨流域文化商貿平臺。此外,“宗日彩陶”、藏族氈帽等文創産品走向市場,甘青大環線驛站推出“文物鑒賞+非遺購物”等特色體驗套餐,實現“小眾文化”撬動“大眾消費”,使牧民從“文化傳承者”轉型為“文化傳播者”——當非遺技藝成為增收技能,當家鄉故事被八方遊客傳頌,群眾的文化自信與發展動力也愈發堅實。
發展的根基,在於對遺産的敬畏與延續。同德始終堅持“保護+價值轉化”並重,遵循“保護—活化—傳承”的發展路徑。宗日遺址文物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扎木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系統性挖掘與振興。更具突破性的是,宗日文化博物館與考古工作站將轉型為“可觸摸、可體驗”的沉浸課堂——模擬考古、非遺手作等互動項目,使塵封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親,推動文化實現從“館舍陳列”到“活態傳承”再到“産業賦能”的價值躍升,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續寫輝煌,也讓文化遺産成為潤澤民生的“源頭活水”。
當前,同德文旅發展成效顯著,宗日文化、石藏丹霞知名度持續提升,一批重點項目即將投入運營,交通與服務設施不斷優化,“黃河上游文旅融合示範窗口”的定位日益清晰,同德成功走出一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生態優先、民生為本”的特色發展之路。
展望未來,同德將繼續以文化為筆、生態為卷,讓高原遺産煥發光彩、旅遊産業強基富民,更將以自身實踐,為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為黃河流域探索“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貢獻堅實的同德力量與智慧。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委宣傳部供稿供圖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