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关于敦煌,关于莫高窟,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感情想抒发,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讲起。我既不懂佛教,也不懂绘画,去敦煌却带着一颗朝圣的心。虽然我不是一名佛教徒,但这不妨碍我去感觉敦煌的神秘和庄严,虽然我不懂绘画艺术,但依旧可以从那些壁画和彩塑中看见这里曾经的文化与辉煌,去欣赏、感受、体味敦煌的美。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加上玉门关和阳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敦煌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市属于酒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一座被沙漠包围的城市,党河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党河发源于祁连山的冰川,它造就了敦煌盆地,滋养了敦煌绿洲,哺育了敦煌文化,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津。
这次来敦煌,我们首先入住在鸣沙山脚下的民宿,游玩了月牙泉和莫高窟,最后一站才来到敦煌城。到了城区,我把母亲安顿在宾馆,一个人出来溜达,大概五分钟走到这座雕塑的位置,沿着阳关中路一直往东(路过沙州夜市),走着、走着,竟走到了戈壁,心里纳闷:刚才还是繁华的街道,怎么突然变成戈壁了?天色渐晚,我急忙返回来,在回来的路上,向路人询问,没想到这些路人都是外地游客,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我打了一辆出租车,与司机唠嗑,这才解开了谜团。原来:敦煌城的面积只有3.12平方公里,反弹琵琶雕像是敦煌市的标志,也是市中心的位置,由雕像沿伸出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路是城区的主干道。在我来敦煌之前,曾上网查找敦煌市的中心位置,却找不到,原来是城市的面积太小。月牙泉鸣沙山位于城南七公里处,火车站(约13km)、飞机场(约15km)和莫高窟(约16km)都在敦煌城的东北方向。司机师傅很热情,还告诉我他小时候看到的月牙泉比现在的水域面积大一倍,水深六七米,泉边长满芦苇,现在月牙泉的水主要由党河的水净化后进行补济。敦,大也;煌,盛也。虽然现在的敦煌,只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城市,但是在唐代,它却是与长安、扬州齐名的全国大都市之一。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敦煌作为汉唐帝国通向西域的门户,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交汇点,成为繁华一时的贸易中转城市。
十月中旬,已是旅游淡季,游客减少,最热闹的旅游小吃街——沙州夜市,冷清了许多。小城里没有高层建筑,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熙攘的人群,漫步在敦煌街头,吹拂脸庞的风儿从汉唐穿越而来,耳边好似传来叮当、叮当的驼铃声,总感觉在某个路口或者小巷里会缓缓地走出来一串长长的骆驼队。
城市的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各色各样的藻井图案、丝路元素的花砖,在阳关中路与鸣山路交汇处,地面上还雕刻了一套取材自道光辛卯年(1831年)《敦煌县志》上的“敦煌八景图”。
去西北,爱上了这个美食——馕,从兰州一直吃到敦煌,历史资料上记载的“胡饼”,是不是这种馕?对兰州牛肉面失望至极(也许是我期望过高),但却遇见了这种吃不够的美食。在兰州入住的宾馆楼下,发现一家馕饼店,各种各样的大饼,甜的、咸的、原味的、孜然味的,有的饼里有馅儿,有的饼上面铺满瓜子仁,有的饼上还印着图案。馕饼劲道,有嚼头,面里有一种淡淡的清香,保鲜时间久,便于携带。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偶尔也能碰到新疆人卖馕饼,但是只有两种口味:甜味和咸味,而且与我这次在西北吃到的馕,味道完全不同。
往西北走,食物主要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敦煌的这道名菜叫做“胡羊焖饼”(也有的叫“胡杨焖饼”,不知道两者有啥区别?)。在炖好的羊肉上,加上小饼,和我们家乡的“小鸡贴饼”、“农家铁锅炖”风格雷同(如下图所示),两种菜都是在煮好的菜里添加面食。
敦煌的美,怎么形容呢?去莫高窟之前,我看过纪录片《敦煌》与《河西走廊》、看过井上靖写的小说《敦煌》、看过日本NHK拍摄的电影《敦煌》和纪录片《敦煌》、看过《常书鸿传》。虽然做足了功课,有了心理准备,没想到初见敦煌时,却被那纷繁华美的色彩抑住了呼吸。走进幽暗的洞窟,讲解员拿着手电筒照亮壁窟,刹那间,色彩绚丽的壁画与灵动的彩塑扑面而来,视觉的震撼顿时让我目瞪口呆。那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一幅幅跨越千年的画卷就在眼前,站在洞窟中央,整窟的壁画和雕塑包围着我,好像我也成为画中的一笔,时间静止了,声音消失了!
敦煌境内有两座名山,一座是三危山,因山有三峰,危岩欲坠而得名;一座是众所周知的鸣沙山,两山皆是祁连山余脉,莫高窟就在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之中,全长1680米,九层楼位于正中间。
为了使洞窟避免风沙的侵蚀,古人将莫高窟修建在鸣沙山的一面沙砾岩上,南北走向,坐西朝东。风沙从洞窟背面的西边经过窟顶的时候,呈45度角吹下来,与洞窟形成一个死角。夏季,东风盛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为一个天然的屏障,使风沙无法直接进入洞窟。莫高窟前面的宕河水,滋养了树木,使莫高窟周围形成了一小片绿洲,有效地阻碍了太阳对洞窟的辐射,所以莫高窟成为这个干燥区域里最安全的一个地带,敦煌文化也因此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延绵至今。
公元366年,和尚乐僔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自十六国前奏时期开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1个朝代,石窟的开凿绘制长达千余年,共保留了492个艺术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壁画,2000余身彩塑,莫高窟在唐朝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相传那时已是“窟龛千余”,由此,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一、莫高窟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各类门票均需提前网上预订。为了保护文物,莫高窟限制游客数量,如果在旺季游览,一定要提前预定门票!二、按照预约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莫高窟数字中心,观看两部大约20分钟的主题电影和穹幕电影,使大家在短时间内对莫主窟文化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坐景区的大巴车,前往莫高窟进行参观。三、莫高窟不能自由进入,每个洞窟都有大门紧锁,20人一组游客,配备一名讲解员,讲解员发耳机,然后带领大家随机选择洞窟,开门锁,进入洞窟讲解。一张票在淡季可以参观10--12个洞窟,旺季能参观的洞窟会减少,有些专门的洞窟则需要另外加钱参观。四、去敦煌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否则去了感觉自己只看到几个黑咕隆咚的洞穴,因为洞窟里没有光源,全靠着讲解员的手电筒带来一束光,遇到光线好的洞窟还能大概看个全貌,但是在光线不好的洞窟,只能看见画面中的某个部分,无法看到整个洞窟的全景。五、讲解员带着一组游客,疲惫地恍着手电筒,讲解语速很快,讲完就急忙赶去下一个洞窟,我们压根没有时间和机会(也不允许)在洞窟里驻足,很快,讲解完毕,讲解员收回耳机,参观结束!六、我站在九层楼下,发呆!“我和母亲千里迢迢赶来与莫高窟相见,对敦煌之美的探寻与感受,竟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发了一会呆,缓过劲来。我给母亲找到一个阳光下的石凳,正好面对着莫高窟,把吃的喝的放好,告诉她“在这里等着我!”然后开始“蹭洞窟”行动,只要有洞窟门打开,我便跟着人群走进去,离开了讲解员的解说,反而给自己留下体会与遐想的时机。用手机把看过的洞窟做个记录,就这样,我又参观了十多个洞窟。七、整个景区,除了莫高窟,还有敦煌博物馆、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研究院史陈列馆等,我用了七个多小时游览,比较耗费体力,大家去之前一定要养精蓄锐,带上干粮。
从敦煌回来后,开始自娱自乐式的“温故而知新”。我把鸣沙山的五色沙装入透明的玻璃瓶里,把小骆驼摆在书桌上,彩色石子是在鸣沙山捡到的,在敦煌研究院史陈列馆看到用于壁画的颜料展示,我琢磨着这小石子碾成粉是不是可以做成颜料?
还是意犹未尽,又从网上买来敦煌壁画的画册、敦煌飞天的描摹本。莫高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艺术殿堂,先辈们的智慧、博大深厚的佛教文化以及无与伦比的绘画技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流传至今。没有人见到敦煌后会无动于衷,就连我这个不懂任何艺术的家庭主妇,也接受了石窟艺术的洗礼,沉迷于那些色彩与线条之间,一眼万年!先前我不理解常书鸿先生为什么会放弃在法国优渥时尚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缺水缺吃缺盐的荒漠?只有去过敦煌,走进莫高窟,才会理解——因为敦煌是他的信仰。常书鸿开创了敦煌学,又历经艰难坎坷守护着莫高窟,向“敦煌守护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