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锦绣》莫高窟 撒落沙海的历史明珠
一轮明月高挂天穹,洒落满地冷冷的光,戈壁的夜清幽宁静,点点星光可见。轻轻吹过的风,带走了树梢的叶,不知是风的追求,还是树没有挽留。但风不会带叶子走远,是风后悔,还是叶子的明白?仰望太空,星星结群相聚,欢呼醉舞。只有皓月打着孤灯,撒落着忧光。月更亮,夜更冷,风更寒,在幽寂的光下闪动着忧郁。
时间自指尖悄悄的滑落,落在电脑的键盘上,随着滴答的敲打声,随着时光滴答的脚步声渐渐消逝。憔悴的容颜,祭奠了岁月,浅淡的忧伤,搁浅了流年。西北高原的天气渐渐变得寒冷,风沙相加的日子夹带着季节交替的气息。
我再一次背上行囊,告别城市与家的舒适,去那远方天涯。 这一次,我走得更远,来到了墩煌莫高窟,欣赏这里恢宏的壁画,感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到达的当天,先到敦煌市内,在敦煌市漫步东西大街、画廊一条街,细细观赏了各店的工艺品、蜡染画、国画,尤其敦煌的飞天画,还去了呜沙书画院参观。
当晚,在一个家庭旅馆美美地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先乘车后又骑马去到莫高窟。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这里的一切给了我极大的震憾。按照我历来的习惯,别说是到莫高窟这样的宗教圣地,就是到了一个比较普通的旅游景区也会写写文章,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在莫高窟两天游览下来,我不想写莫高窟,要说得确切一点是不敢写,因为莫高窟的历史太深邃,深邃得让我弦目,再说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毕其终身智慧在研究莫高窟,我还能写出什么新意来呢?
回来后的一段时间为此有些寝食难安,细细一想,莫高窟之行毕竟是我人生中难得的行程,还是觉得应该也有责任把这一次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要详尽地记录下来。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讲,到了莫高窟,不写写莫高窟心里也难受,那就只当写写海天片羽吧。
宗教的触角伸向人类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当然也会触及旷古高远的历史,也会伸向绚丽多彩的莫高窟。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湛蓝的天空下,浩渺的沙海,起伏连绵的沙丘中间有一片白杨林,莫高窟掩映其中,就在呜沙山的崖壁上,如同蜂巢一样,排列着四层大大小小的洞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敦煌石窟。
莫高窟锲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与苍茫灰色的三危山静静相恃,中间一条小溪曾经流淌过沙山与石山在岁月中的对话,沙山踩过溪水给石山讲述着山中发生的事,石山借着月光站在溪边向沙山展示自己的巍峨。如是春去秋来,溪水就流淌着有声有色的故事。如今虽溪水断流,但河床尤在,这些流不动的故事也就化成了沙粒,依旧能随风流而动,有声有色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相传,公元三世纪,从遥远的东方来了一位名叫乐樽的和尚,为寻求人间的真善美,真心求佛,不顾山高路险,徒步西行。一日,乐樽走致墩煌,已是黄昏,他口干舌燥,筋疲力尽,面对四周连绵起伏,无边无际的沙海,失望地闭上了双眼。当他睁开眼睛时,看到对面山上瑞气升腾,金光四射,在金光闪耀中乐樽和尚分明看到每一束光束都是一尊佛像,乐樽认为这是佛给他的启示,于是,他就在沙岩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历千年不缀。
鸣沙山的风朝着两个方向吹着,有时从东向西,有时从西向东。从东而来的风,在呼呼的自然声响中,带来了乐樽和尚留下的一连串声音。雄关漫道,前往西天拜佛取经的乐樽师徒,在落日的余辉中,拖着长长的身影走到了鸣沙山的断崖前,乐樽一声“阿弥陀佛”,接着叮当一响,把禅杖插到了地上,随即吩咐徒弟取水止渴。这时三危山上闪烁万道金光,千佛显像,伴随而来的还有仙女仙子翩翩起舞。这景象在乐樽和尚又一声的“阿弥陀佛!”声中消失了。和尚感悟:“得到此中真极乐,不问何处是西天。”这就是西天极乐世界,便发宏愿要在此凿窟建寺,弘扬佛法。从此这里传出的便是锤击钢钎,钎凿石崖的叮当声响。
从元朝开始大概战事频繁,官兵忙于攻城守城,商旅因战火纷乱不通不往,平民百姓为避难迁徙流亡,莫高窟也就香火断绝。从此便是明月点灯,风唱梵音,佛和菩萨闭关禅定,沙石为他们封好关口,这里静如圆寂。
文献记载:“敦,大也,煌,盛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入侵,在这一带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从此以后,敦煌便成了我国和西域各国交往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沙海港口,也成了通向西域各国三条丝绸之路的起点站,以及进入中原的西方客商的门户。
在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东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僧侣都在这里往来,不但使我国的古老文化从这里远播四方,同时西方各国的文化与艺术也都在这里汇合,传入中原。所有这一切,孕育了光茫四射的敦煌艺术明珠和无与伦比的美,至今还在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多年来,我怀着对敦煌的憧憬与神往,在经历了茫茫戈壁的长途跋涉后,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站在敦煌莫高窟面前。看着眼前辉煌的莫高窟,默默地向莫高窟行注目礼。
莫高窟,气势宏伟,博大精深。敦煌艺术之精华尽现眼前。莫高窟的建筑、雕塑、绘画三大浩瀚工程之艰巨、精美、绝妙、奇幻“当惊世界殊”。
终于来到了敦煌,来到了莫高窟。当我面对那灰黄、古朴、浑厚、苍凉,既熟悉又陌生的莫高窟层层崖壁的宏大山体时,一种神圣的近乎宗教朝拜的激情涌上我的心头,一刹那间,有些屏住了呼吸:“这真的就是著名的莫高窟了。”
一千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有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对它用尽赞叹和折服之词,但不论如何夸张,也未能穷尽其玄妙、高深于万一。因此,当今国内外的研究机关和研究人员纷至沓来,蜂拥聚集,他们有的终生默默地在这里埋头工作与研究。
进入寺区,环顾四周,莫高窟周围是戈壁、沙漠、几乎寸草不生的秃山,而莫高窟景区却独具一片青翠,泉水叮咚,树木繁荫,不能不让人感到神奇。
首先映入眼帘的“大牌坊”雄伟壮丽,气势不凡,坊额上“石室宝藏”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系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
敦煌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艺术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
从莫高窟的一切,我们可以看到,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一千六百多米,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山崖上,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始凿于公元三六六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现保存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四九二窟,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二尊。
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
莫高窟中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
洞窟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大小不一,最高的有近五十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异。
石窟艺术是在时代矛盾冲突中,在灾难深重的社会中,在频频战火造成的尸满流沙,白骨蔽野的苦沃中盛开的中西文化溶合之花,寄情于理想天国,求佛祖保佑溶入了情节性故事。
洞中供养的菩萨,手式灵巧,舞姿婀娜,无一类同,造型极优美。人体动态组合,富有音乐节奏感。一些洞凄凉阴冷,地狱般的沉重,一些洞鲜明时快,天堂般的欢愉,有悲天呼地,有咄咄逼人。动与静,形与色对比强列,极赋感染力。
情节故事中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雷神、霹电、朱雀、西师等汉民族神话的形象。迅疾的流云,飞旋的天花,色彩鲜丽,变化万千,又不失统一的各种飘动的流星、纷花,无一不飞动,无一不闪光。柔美的色流,时而涌卷旋漪,时而春风浩荡,瑰丽与阴沉,凄冷与炽热,交替舒展,没有重复,梦幻的飞天舞姿,激活了所有人物与鸟兽的灵魂。
飞天,是中国人的梦想。神话小说和文字图画记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开拓,也是古人和前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神舟”载人飞船飞天圆满成功,使中国人实现了千年来的飞天梦。《封神榜》、《西游记》、《山海经》等神话中的飞天人物和技能,在今天看来只是雕虫小技了。
浩瀚江天华夏魂。重彩壁画,其线、色、墨虽属技法,但主要还是表达精神和情感,必然与民族性、时代性相连。在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两个方面努力探索的科学家、艺术家们,找到了相互融合的光和点。心灵圣洁,人性神化,梦幻的色彩,是一种永久的向往和永恒的生命力。祖国现代文明突飞猛进。莫高窟的重彩壁画、彩塑,是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智慧能源。
壁画内容还大量描绘了人们生产活动的片断,如耕作、收获、伐木、射猎、饲养、加工、制陶、运输等;还保留了大量亭台楼阁、宫殿城池、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和各种装饰图案,佛教史迹等等,构图精细,栩栩如生。
窟内众多的艺术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六世纪到十四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艺术发展情况。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画廊,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鸣沙山沙堆成色,三危山铁色重刷,莫高窟又是一座佛教重地,从灵魂上说这里的法号是:色空。能看到应该就是和沙山一样色调的僧袍,与三危山一气的沙弥僧衣。可是莫高窟内近五万平方米的壁画,则是形真色美,襟飘冠巍。佛、菩萨、神、人,花虫鸟兽众生详备。
佛家说法传经,得道飞天;皇亲贵族的出行、宴会、剃度、礼佛;平民百姓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婚丧嫁娶、歌舞百戏、商旅往来、民族交往、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样样涉及。千姿百态,色彩斑斓。
正因为俗心解读佛教,俗心追求取向,才有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觉悟,才留下多彩佛教文化。
造访各个洞窟,看过不同朝代色彩。细听各类壁画的故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主打色,绘下千古“发心”中的名利阴影。
许多的洞窟都画下供奉人的画像 ,甚至还带上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如是为之,既为传颂他们虔诚和发心,也为他们留芳千古。
世俗人都知道:人会老,色会衰,寿有终,而留洞窟的壁画会与佛偶同辉,色泽总是那样鲜艳夺目。活不了百岁千年,留个壁画也足以安慰想千古的心灵,在这大漠与戈壁中能有色彩传名极不容易。于是壁画中供奉人的画像是一代跟着一代,一层盖过一层,许多窟内的这种画像都有了三层。
七彩的主打色,一层层地重叠,名利阴影有了质量,也就跟不上那些修行得道的,飞天而去,而如飞天壁画,一直留守在莫高窟,面对着大漠中不求名利,为孝道舍身取颜料的故事:“美丽的姑娘,跟随父亲作画,画期将到,可缺颜料,难以按时完成,如是父亲要受罪劫。于是她为寻找壁画的颜料,在三危山被石龙咬断十指。得观音指点,找到藏有颜料龙洞,可没人敢进洞去取。还是这位断指的美丽姑娘奋勇下井,龙吞姑娘后吐出五光十色的颜料。她父亲终于如期绘下壁画,免遭于难。”故事像幽灵一样附在壁画上。
中国的重彩壁画不仅可追忆使人神往的过去,而且还将自豪地展望今天与明天,前景是那么广阔。
莫高窟声可震天下,色可照千秋,历尽灾劫,辉煌依旧,这是应该是莫高窟随缘造化而得的福报吧。
敦煌是名扬天下,驰名欧亚的丝路重镇。莫高窟是佛的世界,画的海洋,艺术的宝库,科学的天地,诗歌的源泉。不论是来此求神拜佛,观赏游览,考古追踪或名胜探险,都能一饱眼福,流连忘返。敦煌石窟艺术无愧于人类文明,它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最灿烂的明珠。敦煌莫高窟是边疆民族文化的前驿,中西文化交流在此开花结果,建成了世界上最长最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