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常书鸿
提到敦煌,你会想到什么?是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还是鸣沙山的月牙泉?是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还是大漠孤烟的壮美?敦煌,这座千年古城,承载了无数历史的记忆,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然而,你是否知道,在敦煌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守护了它50年的“守护神”?他,就是常书鸿。
一、从巴黎到敦煌:一个艺术家的“逆行”
1927年,常书鸿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远赴法国巴黎深造。那时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无数艺术家在这里追逐梦想。常书鸿也不例外,他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师从著名画家安德烈·洛特,逐渐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然而,就在他艺术生涯蒸蒸日上之时,一封来自祖国的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6年,常书鸿收到了一封来自敦煌的信,信中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现状:壁画剥落、洞窟坍塌、文物被盗……这封信如同一记重锤,击中了常书鸿的心。他意识到,敦煌,这座中华文明的瑰宝,正在逐渐消失。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敦煌被毁!”常书鸿毅然决定放弃在巴黎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投身敦煌的保护工作。
二、荒漠中的“无期徒刑”:常书鸿的坚守
1943年,常书鸿带着妻子和女儿,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旅程。那时的敦煌,荒无人烟,风沙肆虐,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常书鸿一家住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条件都没有。
然而,常书鸿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带领着团队,开始了对莫高窟的全面调查和保护工作。他们清理洞窟、修复壁画、记录文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漠中默默坚守。
“敦煌就是我的家,我的一切。”常书鸿曾这样说道。为了敦煌,他放弃了在巴黎的优越生活,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敦煌的保护工作上,一干就是50年。
三、与时间赛跑:常书鸿的“抢救”行动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雨,早已脆弱不堪。常书鸿深知,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些珍贵的壁画将永远消失。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
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清理洞窟中的积沙;用最精细的手法,小心翼翼地修复剥落的壁画;用最严谨的态度,记录下每一件文物的详细信息。常书鸿还亲自编写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为后人研究敦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每一幅壁画,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不能让它们消失。”常书鸿的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四、孤独的守护者:常书鸿的“无期徒刑”
在敦煌的50年里,常书鸿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风沙、干旱、疾病、孤独……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他却一一扛了下来。他曾说:“敦煌就是我的‘无期徒刑’,但我心甘情愿。”
常书鸿的“无期徒刑”,不仅仅是对敦煌的守护,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
五、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的遗产
1994年,常书鸿在敦煌去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都在为敦煌的保护和传承而奋斗。他的坚守,不仅让敦煌的壁画和文物得以保存,更让敦煌的文化精神得以延续。
今天,当我们走进敦煌莫高窟,看到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时,是否能够想到,背后有一位老人,用一生的时间,默默守护着它们?
常书鸿,这位扎根大漠的“敦煌守护神”,用他的坚守和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文化的丰碑。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六、常书鸿的精神:传承与坚守
常书鸿的精神,不仅仅是对敦煌的守护,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坚守。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听到“文化自信”这个词。然而,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担当。常书鸿的故事,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
“敦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常书鸿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七、结语:常书鸿的“无期徒刑”,我们的文化使命
常书鸿,这位扎根大漠的“敦煌守护神”,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坚守。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当我们今天走进敦煌,看到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时,是否能够想到,背后有一位老人,用一生的时间,默默守护着它们?
常书鸿的“无期徒刑”,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闪耀光芒。
“敦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常书鸿的这句话,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守护、去传承、去发扬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