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吴越争霸后,范蠡与西施功成身退,携手泛舟,归隐太湖。这可能是古人编织的传说,但来到太湖边上,望着烟波茫茫、水意绵绵,有如千里长轴画卷的江南风光,或许就懂得,为何人们愿意相信,高人逸士终将归隐于超脱俗尘的太湖。
1.包孕吴越
太湖,古称震泽,为上古九泽之一,与彭蠡泽(鄱阳湖)、云梦泽等齐名,是一个大型浅洼型淡水湖泊,湖面总体上呈半圆形。
太湖卫星照
包孕吴越的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和浙江交界处,为两省的界湖,南濒浙江湖州,湖北岸分别为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还有一个县级市宜兴,归无锡代管。
从地形来看,太湖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平均水深只有2米左右,宛如一汪清澈的水镜。
无锡市太湖风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湖上风帆点点,港汊纵横,河口众多,主要进出河流达50多条。太湖具有吞吐湖泊、调节流域水源的作用,蓄水量多达44亿立方米,掌握着沿湖城市的水资源。周围的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等大小湖泊如众星捧月,与太湖连点成面,构成河湖纵横的江南水乡。
江苏水系局部。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湖中大小岛屿50多个,连同沿湖山峦,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号称“七十二峰”,山水相连,气势磅礴。
太湖沿岸自古人杰地灵,有名士寄情山水,归隐林下,也有名臣心忧天下,彪炳史册。文臣武将,如范仲淹、申时行、卢象升、翁同龢,才子雅士,如顾恺之、范成大、唐伯虎、文徵明。
这一片重湖叠巘的泽国,孕育了3000多年的吴文化,绘成了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还有典雅古朴的园林、依水成街的水乡相间交错。
太湖鼋头渚景区“包孕吴越”石刻。图源:图虫创意
太湖浸染着吴越浓淡相宜的文艺气质,而她的来历,也如同倾国倾城的西子一般神秘,至今没有定论。关于太湖的成因,有潟湖说、构造说、气象成因说、陨石撞击说等多种说法。
有学者认为,太湖地区在古生代以来的三次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凹陷的盆地,到了距今16500年-13000年前左右,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太湖成为一个大海湾,之后,经过长江、钱塘江三角洲的泥沙沉积,海湾被环抱于内,成为潟湖,之后又演变为内陆湖泊,与海洋完全隔离。
随着太湖水面的拓宽,还形成了湖区东北部五个岬湾湖面。因此,早在先秦时期,太湖就有“五湖”之称。
苏州市政区图,点击放大观看。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西南湖岸却犹如新月,呈整齐的圆弧状,与东北部的破碎湖岸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学者对太湖成因的新探索。近30年来,有人提出另一种假说,认为太湖为陨石撞击地球而成。太湖水底,可能是一个陨石坑。
无论太湖从何而来,这一大泽,始终掌控着江南的财富密码。
岱庙中寝殿后的太湖石。图源:图虫创意
太湖沿岸山峦与岛屿有大量天然溶蚀的石灰岩,被称为“太湖石”,自古以来常用于叠砌假山、点缀园林。北宋时,宋徽宗在汴京构筑寿山艮岳,派官吏及其爪牙从南方运送大量太湖石进京,这一劳民伤财的措施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引发了威震东南的方腊起义。太湖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宋代还有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指的就是太湖沿岸的苏州与湖州。
太湖渔家。图源:图虫创意
太湖水产的鱼虾,最有名的当属太湖三白,即白鱼、白虾与白银鱼。这些菜肴曾为皇室贡品,现在也是到太湖必尝的佳肴。桑麻掩映,鱼虾成群,百姓近湖而居,形成了以水为生的太湖人家。
太湖三白:白鱼、白银鱼和白虾。图源:摄图网
太湖以南的杭嘉湖平原(包括杭州市东北部、湖州市大部分以及嘉兴市),在太湖水的滋养下,自六朝以来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杭嘉湖的蚕桑养殖和丝绸生产更是独树一帜,生产的丝绸远销海外,品质领先于全国各地。清朝时,各省官员试图将杭嘉湖桑树移植至当地栽培,但都以失败告终。吴越蚕桑,离不开太湖之水。
航拍杭嘉湖平原。图源:图虫创意
2.太湖春秋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自古三万六千顷,每一缕清风,每一处山石,每一帆孤棹,道不尽吴越春秋。
太湖渔村。图源:图虫创意
古老的先民,接受了太湖水的哺育。距今四五千年前,太湖周边大量湖沼变成陆地,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良渚文化,广泛分布于太湖沿岸与杭嘉湖平原等地区。并在长江下游一带栽培稻谷,摸索出了灌溉技术,用太湖与钱塘江水种出了水稻。
太湖傍晚。图源:摄图网
近年来,太湖渔民还时不时捞到穿孔石斧、石砵、三足陶器等良渚遗物。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是多元一体的模式。2019年,良渚古城遗产申遗成功。作为稻谷、玉石、纺织等领域的开拓者,太湖之畔的文化遗址,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杭州良渚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良渚文化之后,这一水乡泽国又渲染了吴越春秋的底色。3000多年前,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陕西岐山下江南,自我放逐到太湖边上,在今无锡一带营建勾吴古都,建立吴国。这就是《左传》中“泰伯让国”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日益强盛,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太湖之滨筑姑苏城与阖闾城。阖闾城遗址在今常州与无锡二市交界,而姑苏城,就是苏州的前身。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展出文物。图源:图虫创意
吴越两国是先秦时太湖流域的老冤家。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吴王夫差大破邻国越国。之后,吴国北伐齐国,会盟诸侯,达到极盛,疆域北至今山东南部,西至江西、湖北。越王勾践不甘心失败,与吴国议和后入吴为奴,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在夫差北上会盟之际乘虚而入,率领越军攻灭吴国,取代吴国成为霸主。
湖北省博物馆内的越王勾践剑。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吴越争霸没有真正的胜者,越国灭吴后,历经盛极而衰的百余年,于公元前306年,被长江中游的楚国所灭。包孕吴越的太湖至此归楚国所有,太湖之滨的姑苏城,后来成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秦并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吴县(今苏州)为会稽郡治。会稽郡的核心区,也包括今无锡、常州、湖州等地,形成了最早的环太湖城市圈。其中的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中地位难以撼动,直到近代才被上海所取代。
湖州。图源:图虫创意
南岸的湖州一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越国崛起,后来,因项羽在此举兵反秦,有了“项王城”的霸气称号。
三国时期,吴主孙皓在太湖南岸设吴兴郡,与先秦吴国的故都姑苏隔湖相望,这两座城对太湖的控制权也平分秋色。隋朝时,吴兴才被改称为“湖州”,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得益于太湖丰富的水资源与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湖州蚕丝(“湖丝”)在此后数百年远销海内外,举世闻名。
湖州南浔古镇航拍。图源:图虫创意
水面辽阔的太湖不仅让沿岸百姓富甲天下,也成为一方豪杰驰骋江湖的舞台。清初,一介渔民张三在太湖发起抗清斗争,率领起义军出没于港口湖汊中,攻占宜兴为根据地,再攻横山、木渎等镇。清朝几次发兵围剿,直到十余年后才将其擒获。那时,澄净的太湖也难掩其汹涌。
木渎古镇。图源:图虫创意
3.太湖争夺战
现在一说起太湖,最尴尬的可能是湖州人。
从行政区划上看,太湖水域与湖中岛屿分属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和常州。位于太湖南岸,因湖得名的湖州,只有一小片水面的管辖权,约为太湖南岸垂直延伸70米,而太湖的总面积有24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江苏地图局部,点击放大观看。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太湖并非长期单独归属于江苏。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首开先例,将环太湖的苏南和浙北分开,分别划入江(即南直隶)、浙两省,与苏南同属吴语区的湖州被归入浙江。江浙两省分界的确立,使太湖正式成为两省的界湖,但此时湖州还拥有太湖的一部分。
明朝地图局部,此时湖州占有太湖的一部分
到了近现代,浙江沿海渔业因过度捕捞以及列强侵犯等原因而受到打击,为此,沿海的浙江渔民不得不向北发展,到江苏省崇明县管辖的嵊泗列岛开发渔业。
后来,为了化解江浙两省的争端,中央统筹规划,将由浙江渔民开发的嵊泗列岛划归浙江,而有意将太湖全部划给北岸的江苏。这就是坊间流传的,江浙以太湖与嵊泗列岛作为交换,各取所需。湖州,从此失去了太湖。
嵊泗列岛。图源:图虫创意
也有一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剿匪与治理水患的需要,才将原属湖州的部分太湖水域划给统管太湖与吴县沿湖地区的震泽县进行统一管理湖。之后,震泽县撤销,并入太湖沿岸江苏市县。
太湖北岸,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南三城,苏州、无锡与常州(其余苏南城市不与太湖接壤)。
这三座城市,历史底蕴与现代繁华交织,以“苏南模式”引领时代潮流。这些讲着吴侬软语的太湖人家,是全中国最懂经济发展的彪悍人群之一。
江苏旅游地图局部,点击放大观看。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其中,苏州不仅占据近3/4的太湖水域,还常年一家独大,GDP总量排名省内第一,毫无悬念地挺进2万亿俱乐部,在所有普通地级市中难逢敌手。
苏州洞庭西山。图源:图虫创意
苏州拥有太湖最大的岛——洞庭西山。太湖七十二峰,西山独占41座,秋月梅雪,点缀吴中山水,怪石嶙峋,分布岛上洞穴,四周“茫茫复茫茫,中有山苍苍”。西山岛也是我国内湖中最大岛屿,由三段式太湖大桥串联,与岛外交通连接。
无锡在历史上一度是归属于常州府的县,近现代因民族工商业崛起,建市后强势逆袭,紧随老大哥苏州,在2020年GDP排名中位列江苏第二强地级市,在全国排名中,以12370.48亿元力压广东佛山与福建泉州。
无锡市政区图,点击放大观看。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有人说,最美的太湖,在无锡。无锡拥有太湖的北半圈,横卧于太湖西北岸的鼋头渚,三面环水,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鼋昂首而得名,有“太湖佳绝处”之称。
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与太湖水道相通,无锡西南郊的蠡湖,为湖中之湖,以逸、苍凉、浩荡为胜,雪月烟雨各有佳景。相传,这是当年越国大夫范蠡隐居之地。
无锡蠡湖风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矗立在太湖边小灵山上的灵山大佛,高达88米,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慈祥的大佛注视着无锡湛蓝的万顷湖光,好似佛法无边,无所不见。
无锡灵山大佛。图源:摄图网若论经济发展,常州是太湖北岸三驾马车中的小老弟。但古常州在历史上与苏州齐名,被称为“中吴要辅”。宋代僧人有一句偈语:“苏州有,常州有,月白同清,天长地久。”这就是,常州醉人的湖光水色。
常州市政区图,点击放大观看。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以太湖为名的湖州,在近现代有过一段辉煌史。有人说:“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湖州。”孙中山革命时,一大部分活动经费来源于湖州富商,陈其美、张静江、戴季陶、朱家骅等元老级人物都是湖州人。现在,失去太湖的湖州也将加入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寻求再度腾飞的契机。
4.美丽与哀愁
行至太湖畔,眼前烟波浩渺,湖上清风拂过,这一刻,或许就读懂了苏东坡的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谁不想拥有一方净土呢?
太湖。图源:摄图网
太湖七十二峰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如漫山岛、三山岛、佘山岛等,不少岛屿如世外桃源,浮于太湖之上。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寄宿在太湖人家的小船上,秋意浓,夜阑珊,湖中的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眼前景色似梦非梦。
王昌龄写下诗句:“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太湖及湖州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图源:图虫创意
难以想象,到如今,江浙这两个经济强省之间,还有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人家。
四面环水的太湖三山岛,被称为“小蓬莱”,想要出入岛屿,只能坐船,岛上的50户人家,靠打渔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犹如尘世中的隐者,藏身于太湖之中。当旅客闻名而来,岛上的渔翁也就客串起了导游。
太湖三山岛日落。图源:图虫创意
位于太湖东南水域的漫山岛,远离市区,直到2001年才通电,岛上没有通公路,200多户居民以打渔、耕种为生,没有商铺,没有餐厅,也没有民宿,直到近年文旅集团介入,才逐渐打破了岛上的宁静。
太湖日出。图源:图虫创意
美丽之外,是哀愁。宋代词人姜夔曾经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之间,在太湖之上感到无限沧桑:“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太湖的发展早已引人深思。近些年,太湖污染问题时不时上热搜,其中有气候的原因,但也引起了社会大众对“苏南模式”的反思。
常州西太湖揽月湾与蓝藻污染。图源:图虫创意
2018年5月底,沿太湖大堤十几公里的湖面上,蓝藻泛滥,一望无际,当时官方媒体的说法是“一堤之隔,二个世界”。2007年,太湖爆发的蓝藻危机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当时,蓝藻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
保护这个包孕吴越的千古大泽,任重而道远。
过去十余年,每年夏季,无锡有超过千人专职打捞蓝藻,十年累计打捞800多万吨;苏州、无锡、常州拆除了水产养殖围网3万亩,累计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万立方米。每年,太湖沿岸城市都会从长江引水,用来稀释湖水。2020年10月,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太湖全面退捕,苏锡常数千户渔民响应号召,撒下最后一网后停止捕捞。
太湖蓝藻。图源:图虫创意
风帆远去,湖浪轻拍,历经数千年光阴,不变的是,太湖依旧滋养吴越,而太湖人家,也用爱拥抱太湖。
太湖与樱花。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金右理:《太湖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宗菊如,周解清主编:《中国太湖史》,中华书局,1999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马亚中:《太湖文脉》,古吴轩出版社,2004
朱年,陈俊才:《太湖渔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01期
创作团队
撰文:南朝子云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部分来自网络
视频:锦公子、摄图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