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猪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现状浅析

孙炜 夏烨 陈玲 黄瑞华(1,江苏省苏州市畜牧兽医站 215128;2,江苏省吴中区畜牧兽医站 215104;3,南京农业大学 210095)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诸多猪种中,太湖猪以其突出的高繁殖特性闻名中外。在苏州的地方猪种中就有太湖猪中的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横泾猪(已消失)几个类群。1 太湖猪的历史形成1.1 太湖猪名称由来地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交界处的太湖流域,农家所饲养的猪种,原名分别被称之为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横泾猪、米猪、沙乌头猪。鉴于这些猪种的形成、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基本相似,均属于太湖流域同种异名的地方猪种,1973 年,《中国猪种》编写组经与江、浙、沪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商定,统称为太湖猪。各个类群的产地仍可以保留其原来的习惯名称[1]。1.2 太湖猪的形成与发展1.2.1 太湖流域养猪历史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根据我国对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考证。春秋时代,吴国更在今苏南发展畜牧业,有过六畜兴旺的历史。《吴地记》记载:“匠门外沙里中,城东五里有猪坟,是吴王畜猪之所;...”。至公元12 世纪的宋朝,太湖流域的养猪业已很发达。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 年)《嘉定县志》记载: “每岁土物之贡,其中有肥猪。”清代同治年间,《上海县志》中有“邑产皮厚而宽,有重二百余斤者”的记载。与太湖地区的早期品种大花脸猪的特点有相似之处[1]。1.2.2 太湖流域古老猪种大花脸猪是太湖地区的一个古老华中型猪种,毛色除全黑外,还有全白或黑白花。如苏州曾有“阳山四白脚”。浙江北部的安吉和临安等地过去也有这种体型的花猪。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江苏宜兴、武进东部也有其踪迹。该猪种原产于沿江沿海的沙土地区,其皮厚,呈微红色如同红沙,故群众多称之为“沙猪”或“厚皮种”,又由于额部皱褶深多,江苏省称之为“大花脸猪”,上海称之为“图老虎猪”。表明大花脸猪曾遍及整个太湖地区。1.2.3 太湖猪类群的形成太湖猪各个类群都是由产区各地含有大花脸猪血统的猪种与属于华北型的淮猪血统的猪种,随着人们的迁移和交往,相邻猪种间进行杂交和杂种之间以及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回交等各种杂交方式,加上群众的选种爱好而形成的[1]。专家根据太湖猪各类群的调查资料推断太湖猪是在一二百年前由一种皮较宽厚、个体较大的华中型猪种与个体较小较细致紧凑的华北型猪种杂交而育成的一种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从而归属此型。太湖猪的主要类群有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横泾猪、米猪和沙乌头猪等。1.2.4 太湖猪的国外影响由于太湖猪产仔多,肉质好,杂种优势明显,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我国曾分别赠送少量太湖猪给阿尔巴尼亚和泰国,正式向国外出口是在80 年代初。已引进太湖猪的国家有:法国、英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朝鲜、日本和美国。先后共出口太湖猪近400 头,其中:法国于1979 年引进6 头太湖猪(分别是梅山猪和嘉兴黑猪1 公2 母);1989 年美国一次引进太湖猪139 头;从1986 年开始日本先后从我国引进梅山猪119 头;1987 年英国引进梅山猪32 头;匈牙利引进梅山猪50 头(10 公、40 母);罗马尼亚引进太湖猪6 头。2 苏州市太湖猪的发展2.1 太湖猪生产苏州市养猪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养猪业不断发展。1974 年太湖猪年末栏存数量为234.2 万头,出栏180.87万头[2]。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以太湖猪为母本,外来瘦肉型猪为第一、第二父本,全面推广三元猪瘦肉型猪生产。2.2 太湖猪分布苏州市太湖猪主要有二花猪、梅山猪、枫泾猪、横泾猪4个类群。二花脸猪,被誉为“世界产仔之王”,主要分布在常熟、张家港两地。梅山猪主要分布在太仓、昆山两地。枫泾猪主要分布在吴江县。横泾猪主要分布在吴县横泾镇[1]。2.3 太湖猪保护与开发2.3.1 太湖猪选育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苏州开始兴建一批国营、集体种猪场,对太湖猪选育进行科学布局,以县级种猪场为核心开展太湖猪的选育。吴县以横泾猪为主,吴江县以枫泾猪为主,昆山县、太仓县以梅山猪为主,常熟县、沙洲县以二花脸猪为主。2.3.2 建设良繁体系20 世纪70 年代,苏州开始组建太湖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建成6 个县级太湖猪原种场及123 个乡级种猪场,县、乡两级种猪场共饲养纯种太湖猪4 000 多头。2.3.3 成立育种协作组1979 年,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成立太湖猪育种协作组,实施太湖猪联合育种协作,至1984 年纯种太湖母猪的比例由1975 年前的30%提高到95%。肥猪每50kg 毛重的饲养期由187d 缩短到102d;肥猪出栏率由1975 年的78%提高到136%。2.3.4 利用新技术开展选育1994 年,常熟市畜禽良种场开始应用“标记辅助选择”原理,开展“猪产仔性状基因”定位。太仓市种猪场开展小梅山猪近交系选育。江苏省太湖猪育种中心利用高繁殖力的地方品种太湖猪,培育成功苏太猪。2.3.5 太湖猪选育受阻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部分县级种猪场严重亏损,相继关停,太湖猪选育工作停滞。太湖猪两个类群(横泾猪、枫泾猪)仅由农民自发保留。90 年代末,横泾猪、枫泾猪在苏州基本消失(无纯种公猪),太湖猪原种场仅存常熟市畜禽良种场、太仓市种猪场和昆山种猪场3 个场,分别保存二花脸猪、小梅山猪、中梅山猪3 个类群,纯种猪群体约500 头。3 苏州太湖猪种的现状进入21 世纪,2000 年农业农村部公告了78 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在猪19 个品种中太湖猪(二花脸、梅山猪)是其中之一。2002 年时任原农业部畜牧兽医局贾幼陵局长等领导来苏州视察,非常关心太湖猪的保护与利用。原农业部2006 年公布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太湖种(二花脸、梅山猪)均在其中。3.1 地方政策支持2006 年7 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苏州市政府、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畜禽品种保护,每年财政预算中列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专用经费用于地方畜禽品种保护。3.2 太湖猪的保护当前苏州的太湖猪主要以保护为主,有国家级太湖猪保种场3 个(常熟市牧工商有限公司(国有)、太仓市种猪场(民营)和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国有))和江苏省太湖猪种质资源基因库1 个(民营)。太仓市梅山猪备份场1 个(国有)。常熟市牧工商有限公司有基础母猪116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2 头,6 个家系。太仓市种猪场有基础母猪117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2 头,6 个家系。太仓市雅勤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梅山猪备份场)现有基础母猪120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4 头,6个家系。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现有基础母猪253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2 头以上和6 个家系。江苏省猪种质资源基因库现有基础母猪350 头,拥有二花脸、梅山猪、枫泾猪三个品种能繁母猪各100 多头,每个品种有12 头以上公猪和6 个家系[3]。3.3 地方品种开发3.3.1 经济杂交21 世纪以后,规模化饲养的不断发展,养户中太湖猪种经济杂交逐步减少,外三元和配套系占绝对优势。3.3.2 新品种创制近年来,地方也积极进行地方太湖猪的开发利用研究。由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地方太湖猪保种企业(或研究院)通过与国内农业高校、研究院联合进行地方新品种开发利用攻关。昆山市开展“苏梅猪配套系培育项目”,通过专门化品系的持续培育,进行优质商品猪配套系生产。太仓市联合扬州大学和江苏省畜牧总站开展地方猪体细胞冷冻保存和体细胞克隆试验,首批体细胞克隆梅山猪的成功分娩,进一步完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4 地方太湖猪种发展存在的问题苏州太湖猪保护体制建全,但后续开发利用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开发利用主体不明。地方太湖猪开发上没有牵头单位,而各地方猪种保护单位受科研能力、技术人员、资金、场地等限制,在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上只保护而难开发的困局。二是专技人员不足,新品种培育要有相对稳定的专家团队,保种单位高端技术力量缺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三是没有专项开发资金,保种单位主要依靠保种经费维系运营。四是地方猪品种资源丰富,但同质化严重,开发利用方向相对单一。五是新品种(新品系)开发利用存在风险。开发利用研究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周期长,后期推广的市场接受能力尚不确定。六是畜产品深产品不足。各畜禽保种单位一般采用自产自销模式,主要以初级畜产品提供市场,因自身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销售分类不够精细,畜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市场供应量少,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七是新建生猪场困难。地方土地资源紧张,新建地方猪种扩繁场或商品场难度较大,加上畜禽粪污治理要求高,地方政府建设新生猪场积极性不高。5 地方太湖猪种发展的建议地方太湖猪种以高繁殖率享誉世界,有“世界产仔之王”的美誉,更在江南有一方味道,一方乡愁。对优质太湖猪资源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以更好地实现保种价值。5.1 制定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可与高等院校、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等部门组织合作,研究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由负责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管理部门制定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对保种单位或其他大型生猪企业开展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指导。5.2 明确地方猪种开发利用牵头单位国家投入财政资金开展地方猪种保护工作,各保种单位能较好地职承担地方猪种的原产地保种任务。地方猪种作为优质畜禽遗传资源,要实现其保种价值,地方政府要明确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单位或组织,进行统一协调,促进地方猪种的利用,适应市场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畜产品,有效解决各保护单位在地方猪种开发利用上的无序状况。5.3 培育壮大地方生猪龙头企业地方政府要将地方猪种开发利用纳入支持范围,支持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种畜企业,整合资源,培育大型生猪种业集团。以地方猪种开发利用为突破口,推动生猪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高标准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繁基地;支持和鼓励生猪企业成立纵向或横向联合育种组织,通过繁育推广、产业开发,打造有竞争力的地方猪种产品品牌。5.4 加快优良地方猪种推广国家或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生猪养殖基础,明确各区域主推品种,健全畜种良种推广体系。建议地方政府支持建设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推广养殖地方猪种开发的新品种。同时,引导地方猪种企业与规模养殖场(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培推一体化地方猪种生产链。5.5 加强地方猪种疫病净化以地主猪种资源保种单位为重点,推动主要动物疫病净化,从生产源头提高地方猪种生产健康水平。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多方技术支撑等方式,开展地方猪种疫病净化。将疫病净化与地方猪种的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创建等相结合,在政策、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地方猪种保种场开展疫病净化,保障地方种猪质量。5.6 开展畜产品加工地方政府要支持创办或引进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规模化生产地方传统口碑的畜产品食品,方便市场购买、携带、运输的畜产品,使地方优质畜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给消费者送上地道的美味,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孙炜 夏烨 陈玲 黄瑞华

(1,江苏省苏州市畜牧兽医站 215128;2,江苏省吴中区畜牧兽医站 215104;3,南京农业大学 210095)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诸多猪种中,太湖猪以其突出的高繁殖特性闻名中外。在苏州的地方猪种中就有太湖猪中的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横泾猪(已消失)几个类群。

地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交界处的太湖流域,农家所饲养的猪种,原名分别被称之为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横泾猪、米猪、沙乌头猪。鉴于这些猪种的形成、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基本相似,均属于太湖流域同种异名的地方猪种,1973 年,《中国猪种》编写组经与江、浙、沪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商定,统称为太湖猪。各个类群的产地仍可以保留其原来的习惯名称[1]。

1.2.1 太湖流域养猪历史

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根据我国对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考证。春秋时代,吴国更在今苏南发展畜牧业,有过六畜兴旺的历史。《吴地记》记载:“匠门外沙里中,城东五里有猪坟,是吴王畜猪之所;...”。至公元12 世纪的宋朝,太湖流域的养猪业已很发达。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 年)《嘉定县志》记载: “每岁土物之贡,其中有肥猪。”清代同治年间,《上海县志》中有“邑产皮厚而宽,有重二百余斤者”的记载。与太湖地区的早期品种大花脸猪的特点有相似之处[1]。

1.2.2 太湖流域古老猪种

大花脸猪是太湖地区的一个古老华中型猪种,毛色除全黑外,还有全白或黑白花。如苏州曾有“阳山四白脚”。浙江北部的安吉和临安等地过去也有这种体型的花猪。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江苏宜兴、武进东部也有其踪迹。该猪种原产于沿江沿海的沙土地区,其皮厚,呈微红色如同红沙,故群众多称之为“沙猪”或“厚皮种”,又由于额部皱褶深多,江苏省称之为“大花脸猪”,上海称之为“图老虎猪”。表明大花脸猪曾遍及整个太湖地区。

1.2.3 太湖猪类群的形成

太湖猪各个类群都是由产区各地含有大花脸猪血统的猪种与属于华北型的淮猪血统的猪种,随着人们的迁移和交往,相邻猪种间进行杂交和杂种之间以及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回交等各种杂交方式,加上群众的选种爱好而形成的[1]。专家根据太湖猪各类群的调查资料推断太湖猪是在一二百年前由一种皮较宽厚、个体较大的华中型猪种与个体较小较细致紧凑的华北型猪种杂交而育成的一种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从而归属此型。太湖猪的主要类群有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横泾猪、米猪和沙乌头猪等。

1.2.4 太湖猪的国外影响

由于太湖猪产仔多,肉质好,杂种优势明显,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我国曾分别赠送少量太湖猪给阿尔巴尼亚和泰国,正式向国外出口是在80 年代初。已引进太湖猪的国家有:法国、英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朝鲜、日本和美国。先后共出口太湖猪近400 头,其中:法国于1979 年引进6 头太湖猪(分别是梅山猪和嘉兴黑猪1 公2 母);1989 年美国一次引进太湖猪139 头;从1986 年开始日本先后从我国引进梅山猪119 头;1987 年英国引进梅山猪32 头;匈牙利引进梅山猪50 头(10 公、40 母);罗马尼亚引进太湖猪6 头。

苏州市养猪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养猪业不断发展。1974 年太湖猪年末栏存数量为234.2 万头,出栏180.87万头[2]。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以太湖猪为母本,外来瘦肉型猪为第一、第二父本,全面推广三元猪瘦肉型猪生产。

苏州市太湖猪主要有二花猪、梅山猪、枫泾猪、横泾猪4个类群。二花脸猪,被誉为“世界产仔之王”,主要分布在常熟、张家港两地。梅山猪主要分布在太仓、昆山两地。枫泾猪主要分布在吴江县。横泾猪主要分布在吴县横泾镇[1]。

2.3.1 太湖猪选育

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苏州开始兴建一批国营、集体种猪场,对太湖猪选育进行科学布局,以县级种猪场为核心开展太湖猪的选育。吴县以横泾猪为主,吴江县以枫泾猪为主,昆山县、太仓县以梅山猪为主,常熟县、沙洲县以二花脸猪为主。

2.3.2 建设良繁体系

20 世纪70 年代,苏州开始组建太湖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建成6 个县级太湖猪原种场及123 个乡级种猪场,县、乡两级种猪场共饲养纯种太湖猪4 000 多头。

2.3.3 成立育种协作组

1979 年,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成立太湖猪育种协作组,实施太湖猪联合育种协作,至1984 年纯种太湖母猪的比例由1975 年前的30%提高到95%。肥猪每50kg 毛重的饲养期由187d 缩短到102d;肥猪出栏率由1975 年的78%提高到136%。

2.3.4 利用新技术开展选育

1994 年,常熟市畜禽良种场开始应用“标记辅助选择”原理,开展“猪产仔性状基因”定位。太仓市种猪场开展小梅山猪近交系选育。江苏省太湖猪育种中心利用高繁殖力的地方品种太湖猪,培育成功苏太猪。

2.3.5 太湖猪选育受阻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部分县级种猪场严重亏损,相继关停,太湖猪选育工作停滞。太湖猪两个类群(横泾猪、枫泾猪)仅由农民自发保留。90 年代末,横泾猪、枫泾猪在苏州基本消失(无纯种公猪),太湖猪原种场仅存常熟市畜禽良种场、太仓市种猪场和昆山种猪场3 个场,分别保存二花脸猪、小梅山猪、中梅山猪3 个类群,纯种猪群体约500 头。

进入21 世纪,2000 年农业农村部公告了78 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在猪19 个品种中太湖猪(二花脸、梅山猪)是其中之一。2002 年时任原农业部畜牧兽医局贾幼陵局长等领导来苏州视察,非常关心太湖猪的保护与利用。原农业部2006 年公布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太湖种(二花脸、梅山猪)均在其中。

2006 年7 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苏州市政府、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畜禽品种保护,每年财政预算中列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专用经费用于地方畜禽品种保护。

当前苏州的太湖猪主要以保护为主,有国家级太湖猪保种场3 个(常熟市牧工商有限公司(国有)、太仓市种猪场(民营)和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国有))和江苏省太湖猪种质资源基因库1 个(民营)。太仓市梅山猪备份场1 个(国有)。

常熟市牧工商有限公司有基础母猪116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2 头,6 个家系。太仓市种猪场有基础母猪117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2 头,6 个家系。太仓市雅勤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梅山猪备份场)现有基础母猪120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4 头,6个家系。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现有基础母猪253 头,拥有梅山猪公猪12 头以上和6 个家系。江苏省猪种质资源基因库现有基础母猪350 头,拥有二花脸、梅山猪、枫泾猪三个品种能繁母猪各100 多头,每个品种有12 头以上公猪和6 个家系[3]。

3.3.1 经济杂交

21 世纪以后,规模化饲养的不断发展,养户中太湖猪种经济杂交逐步减少,外三元和配套系占绝对优势。

3.3.2 新品种创制

近年来,地方也积极进行地方太湖猪的开发利用研究。由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地方太湖猪保种企业(或研究院)通过与国内农业高校、研究院联合进行地方新品种开发利用攻关。昆山市开展“苏梅猪配套系培育项目”,通过专门化品系的持续培育,进行优质商品猪配套系生产。太仓市联合扬州大学和江苏省畜牧总站开展地方猪体细胞冷冻保存和体细胞克隆试验,首批体细胞克隆梅山猪的成功分娩,进一步完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苏州太湖猪保护体制建全,但后续开发利用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开发利用主体不明。地方太湖猪开发上没有牵头单位,而各地方猪种保护单位受科研能力、技术人员、资金、场地等限制,在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上只保护而难开发的困局。二是专技人员不足,新品种培育要有相对稳定的专家团队,保种单位高端技术力量缺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三是没有专项开发资金,保种单位主要依靠保种经费维系运营。四是地方猪品种资源丰富,但同质化严重,开发利用方向相对单一。五是新品种(新品系)开发利用存在风险。开发利用研究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周期长,后期推广的市场接受能力尚不确定。六是畜产品深产品不足。各畜禽保种单位一般采用自产自销模式,主要以初级畜产品提供市场,因自身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销售分类不够精细,畜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市场供应量少,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七是新建生猪场困难。地方土地资源紧张,新建地方猪种扩繁场或商品场难度较大,加上畜禽粪污治理要求高,地方政府建设新生猪场积极性不高。

地方太湖猪种以高繁殖率享誉世界,有“世界产仔之王”的美誉,更在江南有一方味道,一方乡愁。对优质太湖猪资源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以更好地实现保种价值。

地方政府可与高等院校、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等部门组织合作,研究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由负责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管理部门制定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对保种单位或其他大型生猪企业开展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指导。

国家投入财政资金开展地方猪种保护工作,各保种单位能较好地职承担地方猪种的原产地保种任务。地方猪种作为优质畜禽遗传资源,要实现其保种价值,地方政府要明确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单位或组织,进行统一协调,促进地方猪种的利用,适应市场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畜产品,有效解决各保护单位在地方猪种开发利用上的无序状况。

地方政府要将地方猪种开发利用纳入支持范围,支持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种畜企业,整合资源,培育大型生猪种业集团。以地方猪种开发利用为突破口,推动生猪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高标准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繁基地;支持和鼓励生猪企业成立纵向或横向联合育种组织,通过繁育推广、产业开发,打造有竞争力的地方猪种产品品牌。

国家或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生猪养殖基础,明确各区域主推品种,健全畜种良种推广体系。建议地方政府支持建设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推广养殖地方猪种开发的新品种。同时,引导地方猪种企业与规模养殖场(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培推一体化地方猪种生产链。

以地主猪种资源保种单位为重点,推动主要动物疫病净化,从生产源头提高地方猪种生产健康水平。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多方技术支撑等方式,开展地方猪种疫病净化。将疫病净化与地方猪种的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创建等相结合,在政策、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地方猪种保种场开展疫病净化,保障地方种猪质量。

地方政府要支持创办或引进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规模化生产地方传统口碑的畜产品食品,方便市场购买、携带、运输的畜产品,使地方优质畜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给消费者送上地道的美味,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THE END
0.锦绣中华随着太湖水面的拓宽,还形成了湖区东北部五个岬湾湖面。因此,早在先秦时期,太湖就有“五湖”之称。 苏州市政区图,点击放大观看。图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西南湖岸却犹如新月,呈整齐的圆弧状,与东北部的破碎湖岸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学者对太湖成因的新探索。近30年来,有人提出另一种假说,认为太jvzquC41c0sfkyncp0io1=>88gy96
1.无锡太湖学院地址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区?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无锡太湖学院地址为: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邮编214064。无锡太湖学院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本科学校。 2、无锡太湖学院简介 无锡太湖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多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无锡市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被誉为“花园中的大学”,毗邻上海,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学校jvzquC41yy}/fxdd0ipo8sgyu5:5?:40jznn
2.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风景区: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神鼋入湖,包孕吴越,百年横云,胜景天然。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鼋头渚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史明东,欢迎大家来到太湖之畔的山水旅游度假胜地——无锡鼋头渚。 鼋头渚建于191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横卧太湖西北岸,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形状酷似神龟昂首,鼋是龙生九子之一。因此而得名。接下来,请大jvzquC41yy}/v~nlkg4ptp3ep1816@3jvor
3.苏州省会是哪个城市苏州买房攻略苏州(简称:苏),古称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临太湖,北濒长江。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 二、苏州市行政区划 苏州的行政区划为地级市,其上级行政区域为省级行政区域江苏省,为江苏省下辖的地jvzquC41uw€iq~3lky{/exr1iqthnj147620qyon
4.太湖隧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湖底隧道]太湖隧道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处于马山街道与南泉地区之间,是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的湖底隧道。 2017年6月,太湖隧道开始工程前期准备工作;2018年1月9日,太湖隧道正式开工,预计于2021年底建成通车。 太湖隧道建成后全长10.79千米、宽43.6米,将成为中国最长最宽的水下隧道。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7;4:32Ad32881;?9;80nuou
5.340825开头的身份证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行政区划代码太湖县行政区划变更记录 VIP会员可查看所有历史变更 行政区划名称年份变动详情 太湖县*** *** 1.其中前6位为行政区划分代码; 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按GB/T 2260的规定执行。 2.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 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按GB/T 7408的规定执行。年、月、jvzquC41yy}/vxsiejgcc7hqo1gsgjhqfg5dqmj156694>522261
6.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渔政亮剑2021”执法典型案例2021年3月25日,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与湖州海事部门在太湖大湖港外水域检查时,发现“苏某龙货189”运输船船舱内有两套机吸螺蚬设备(属禁用渔具)及配套用品,现场查货非法捕捞螺蛳66.2千克。船主彭某胜对其在太湖水域多次使用机吸螺蚬设备进行违法捕捞行为供认不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试行jvzquC41yy}/ezs0eqs/ew4ou1ipp}jpv1814;2261691ltpvgtuaA=274=4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