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于**(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摘 要 通过阅读前人们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大量研究成果, 综述了韧性剪切 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以及成矿地质背景, 着重介绍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 控 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方面的研 究成果。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控矿因素 成矿动力学 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 地球化 学特征 成矿机制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自 8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重视, 并提出了“含金剪切带 型金矿”的概念,这一理论在 198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金矿国际讨论会上得 到了强烈的反响。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也称韧 - 脆性剪切带型金矿或含金剪切
2、带型金矿 , 是指受 韧性和韧 - 脆性剪切构造体系控制的矿床 , 既包括传统的含金石英脉 , 也包括由 各类岩石破碎蚀变形成的浸染型矿床。 金矿化是在长期的剪切作用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 , 剪切作用不仅是控矿因素 , 而且是重要的成矿机制 1 。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控矿因素2.1 控矿构造剪切带的分类 根据剪切带的规模可以分为一级和二级构造。 一级构造是切 穿地壳的区域性大型构造带 , 长度一般大于 100 km, 常控制小型侵入体的分布 ; 二级构造是一级构造的次级单元,长度一般在110 km ,宽数cm至数百m ,其 分布及运动方向受一级构造制约 2 。根据剪切带中岩石的变形特征 , 可以
5、带下宽上窄,脆-韧 性转换带象咽喉一样,流体从韧性带到脆性带时,压力的突然降低是矿物沉淀 的主要机制。李德威4基于对扬子地台南缘及板内变质核杂岩滑脱带中含金剪 切带的研究,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同的认识,他认为大多数含金剪切带是由韧 性剪切带经抬升叠加脆性变形的结果,这可能反映了本区成矿的特点。2.2赋矿岩石虽然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可以产于几乎所有的岩石中,但不同岩性的产出机 率非常不同。太古宙地盾中的金矿绝大多数产于绿岩带内,赋矿岩石主要是拉斑 玄武质火山岩,其次为中性至酸性侵入岩、酸性火山岩、超镁铁质岩和含铁硅质 岩。如安大略红湖区绿岩带中的金矿有95 %以上都出现在科马提岩一拉斑玄武岩 层中9。
7、似简单,却被不恰当地划成了脉型矿床 ( 如加章大红湖区绿岩带中的脉 型矿床。魁北克省的西格玛金矿 ; 美国密执安州的罗佩斯金矿以及澳大利亚和印 度的一些前寒武纪金矿床等 21 、22) ,实际上它们并非由矿石充填裂隙而成, 而是无矿老石英脉被晚期含金矿化浸染的结果。矿化是因剪切构造作用形成的, 呈叠置方式或切割老的无矿石英脉的方式产出。因此,传统的“含金石英脉”型 矿床只代表“含金剪切带”这一至今对其认识还比较差的矿床类型的特殊情况。 与年轻山脉具有极其复杂的硫化物共生组合,且脉石通常富Fe, Mn碳酸盐的含金银脉相反,这种含金石英脉的硫化物共生组合极为简单,其“脉石”是由石 英组成的,石英含
8、量可达 95%以上;而有些矿床,还伴生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 黑云母或电气石。硫化物的含量较少。主要为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常见有微 量闪锌矿及方铅矿,极少数情况下还见有辉锑矿或硫盐。金的赋存方式有两种: 一是赋存在硫化物中, 二是呈微粒云状散布在硫化物晶体周围。 后一种方式只有 在一种由石英糜棱岩或 ( 和) 二氧化硅凝胶体组成的特殊介质条件下才能出现,在这种环境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就形成了微砂糖状石英, 其来自富含二氧化硅和在 破碎作用下原位发生重新活动的岩石, 并充当了金矿化的 “储集体气这种石英及 硫化物的数量, 决定了一个含金剪切带的含金潜力闭。 微砂糖状石英在剪切带内 为赋存金所做出
9、的特殊贡献,在于它们起了特定的岩性和构造控制作用。因此, 在没有大量硫化物存在的情况下, 唯有富含二氧化硅的岩石为矿化提供了有利的 “储集体”。此外,这些岩石必须是被厚度至少达、控制剪切带格局的断层所破 碎和糜凌岩化的。在剪切带内的微砂坡状石英中使金固定下来是一个聚集过程, 每当剪切带重新活动时聚集作用便活跃起来。显然,一个经历多次重新活动的 “老”剪切带,其含金潜力比一个“年径”的剪切带要大。尽营矿化形态通常呈 脉状,但含金剪切带本质上就不同于真正的金矿脉, 如不同于年轻山脉的金银 矿脉:年轻山脉的金矿化局限在特定的延伸不大的构造层位上, 而含金剪切带内 的金矿化发育范围要大得多,垂向上延伸
11、期 , 属于剪切变 形作用的后期。我国韧性剪切带金矿的成矿时代 , 多数研究者强调燕山期或海西 印支期的重要性。产于新太古代胶东群中的玲珑 -焦家式金矿 , 花岗岩侵位时 代为188118 Ma , 成矿时代推断为中生代 14、 15 。小秦岭式金矿的赋矿岩 石形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 金矿定位于燕山期 16 。广东河台金矿的容矿 岩石为震旦系浅变质岩 , 加里东期隆起 , 并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 , 金 活化富集 ; 海西印支期金局部富集 , 形成矿床 17 。2. 4 成矿的多期多阶段性据前人丰富的研究资料表明, 剪切变形、 接触热变质作用、 热液蚀变作用及 金矿化作用普遍是同期的
12、 23 、 24 。博纳梅宗等 (1887) 通过对法国海西期基底含金剪切带的详细研究得出了这 一结论。根据金产出的不同方式,可分为 3个阶段: 含“暗金”的早期阶段。含细 粒金的中期阶段 (形成各种不同的脉状充填 )和含块金的晚期阶段 ( 活化前两个阶 段的矿化,同时出现块金效应,形成数毫米大的金颗粒,并伴有大量银 ) 。含金 剪切带的每一个阶段均具有特征性的地球化学标志, 把这些标志填在图上就可对 各类含金剪切带开展成矿预测研究, 并可对最有利的潜在含金地段确定勘查靶区 25 。含金剪切带构成了一种大大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脉状矿床丈(如浅成热液矿 床,其形成时间较短暂 )。浅成热液金矿床矿石中
17、研究成 果是对断层阀模式的最好实证。 近水平张性脉是由很多个增量生长层组成的 , 其 中与生长有关的显微组构很发育 , 如矿物纤维、拉长的石英晶体、充填构造和裂 隙愈合构造等 ; 陡倾斜剪切脉中变形组构发育 , 如石英的波状消光、 亚颗粒、颗 粒边界的重结晶作用、 缝合线构造等。研究认为 , 矿脉的生长和变形是周期性交 替进行的 , 其过程可以分作 2 个阶段 , 分别对应于断层阀模式的破裂前后阶段。第1 阶段: 近水平张性脉张开 , 对应于破裂前阶段。 此时陡倾斜剪切脉处于 愈合状态 (渗透障) , 流体在断裂系统中积聚 , 流体压力 Pf 逐渐升高。当满足条 件Pf = (T 3 + T
18、, (T i - (T 3 4 T(T为岩石抗张强度)时,近水平张性脉 张开。充填构造、矿物纤维等都是这种条件下的产物 , 此外, 近水平张性脉中还 产生水平向微裂隙。剪切脉在该阶段发生塑性变形和缝合线构造。第2 阶段: 沿剪切脉地震滑动 , 对应于破裂后阶段。 随着流体压力的逐渐升 高, 剪切脉的塑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 , 产生了脆性破裂 , 沿剪切脉发生地震 滑动。此时渗透率提高 , 流体逸散 , 流体压力突然降低 , 导致断层上盘下滑 , 近 水平张性脉由拉张变为竖直向压缩 , 产生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变形组构 (竖直向张 性裂隙的形成、矿物纤维褶皱、电气石层的石香肠化等 ) 。张性脉的生长
20、富CO相流体将保留在水平裂隙中,水溶液相在毛细 作用下进入竖直向裂隙中。这些微裂隙被矿物结晶作用愈合,形成面状分布的包 裹体。4剪切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4.1成矿流体来源剪切带中流体往往携带有大量的成矿物质,而成为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具有 复杂的来源,主要有:岩浆上侵过程中分解或结晶释放的流体;变质过程中脱水脱 挥发份产生的流体;压实或构造收缩挤压产生的流体;大气降水或海水下渗循环 产生的流体;地幔排气作用产生的流体;交代作用产生的流体27、28。对于内生金矿床来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及上地幔,构造与岩浆岩是 两大重要控矿因素。许多金矿床中及其附近发育煌斑岩脉,说明成矿流体来自深部。一些金矿
21、床与岩浆晚期及期后流体活动密切相关,从早到晚岩浆岩演化趋势 为钙碱性岩碱性岩,即晚期碱交代作用明显。碱性岩含金性好,在时间上离成矿 流体近,成为金矿有利的赋矿围岩。而碱性岩多形成于张性环境下,如裂谷、B型 俯冲期后靠近大陆一侧伸展构造区(处于松弛阶段)。深部流体易于在这些大地 构造单元中的深大断裂内迁移。流体同位素研究表明 ,金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下地 壳及上地幔,因此只有区域性深大断裂才能到达这一深度 ,成为成矿流体上升和 扩散的极佳通道。区域性深大断裂切割深,深达岩浆房,贯通性好,不仅具有导岩 功能,而且具有导矿作用。深部成矿流体主要沿区域性深大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 交代、扩散,因此金矿床仅分布
22、于区域性深大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区域性深大断裂可分为板块间区域性深大断裂及板内区域性深大断裂,两者在深部往往交汇 在一起,例如青峰一襄广断裂分划了扬子板块与秦岭褶皱系(为华北板块组成部分),秦岭褶皱系内部的两郧断裂、新城一黄陂断裂、桐柏一磨子潭断裂等在深 部均与前者交汇,因此成矿流体在深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成矿物质。中国东部大 部分金矿形成于燕山期,与燕山期岩浆(期后)流体密切相关。事实上,在全球范 围内,岩浆(期后)流体成为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流体。4.2蚀变分带从远离矿体到矿体,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蚀变分带一般为,绿泥石蚀变带(绿 泥石+方解石士铁白云石)、碳酸盐化带(铁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化
23、带(即一一 系列金矿脉内含有铁白云石、白云母、石英、钠长石、黄铁矿及少量菱铁矿)。 这些蚀变带与金矿化一起,是同期发生事件的组成部分。4.3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与金矿沉淀压力的迅速降低往往引起剪切带中成矿流体沸腾。造成压力的迅速降低往往有以下情形:(1)裂谷的形成,边界及内部发育区域性深大断裂,具正断层性质,切 割深,可深达上地幔,区域性深大断裂不仅是应力的有效释放区,而且是成矿流体 的极佳运移通道;(2)逆冲推覆构造向伸展构造转化,应力状态由挤压作用向张性 作用转变,在转化过程中可造成压力迅速降低;(3)B型俯冲期后,靠近大陆一侧松 弛变形阶段;(4)构造岩浆强烈活动带(区);(5)韧性剪切变
24、形迅速向脆性剪切变 形转化,系统由“封闭”状态变为开放状态;(6)断陷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断陷带;(7) 地壳缓慢抬升向快速抬升演化。由于沸腾作用,单相流体分解成两相或多相,大量 气体逸出,残余的成矿流体含大量金银等成矿物质。由于压力的持续下降,温度也 迅速下降,金、银等成矿物质在成矿流体中的溶解度越来越小,因此迅速发生沉淀。成矿流体交代剪切带及其围岩,形成蚀变岩、石英脉,进而形成金矿。Richard等7 David等强调指出,在太古宙绿岩带中,许多石英脉型金矿产 于高角度剪切带中;在韧性变形的末期和脆性变形的初期,系统由于水的作用致 使破裂产生大量微裂隙、裂隙、节理;当压力迅速降低时,温度也迅
25、速下降,当降 低到某一临界值时,成矿流体开始发生沸腾,成矿作用开始,金矿形成于韧性变形 向脆性变形之过渡阶段。Eion 8在研究挪威Bamble剪切带金矿时指出,成矿与剪 切带性质转换有关,即富CO的流体,从巨型的韧性剪切带中溶解出大量的金,并 将金迁移到后期的窄小的脆性剪切带中 , 在有利的构造空间中沉淀下来 , 形成金 矿。剪切带中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对大多数内生金矿床的形成至关重要。 如果成矿 流体不发生沸腾作用 ,一方面系统温度缓慢下降 ;另一方面交代蚀变作用过长 ,蚀 变范围过大,金沉淀速度很慢 ,往往形成金异常 ,即使有矿化,也是星星点点 ,非常 分散 , 根本形成不了工业矿体。5 韧
26、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据金与硫化物共生组合之间的关系,确定了 As为某些含金剪切带的特征元 素,而Pb则为富金带的特征元素翎(M.博纳梅宗,1986)。体现剪切带本身特征的元素称为半战略性地球化学标志, 只体现剪切带中富 金带特征的元素为战术性地球化学标志。 半战略性地球化学标志是通过剪切带中 的破碎带内大量存在的矿物 (硫化物、碳酸盐、电气石等),或是通过热液作用对 容矿岩石引起的化学变化(Si02、Mg(等的富集,NaO TiO2的淋失等)所提供的。 根据这一地球化学标志,按有无大量As可以区分出两类含金剪切带:含As的一类 (如法国海西期基底内的含金剪切带中始终含有 As,因而As
27、就是含金剪切带最佳 的半战略性地球化学标志);另一类为不含As的剪切带。在加拿大诺兰达-金谷地 区的卡迪亚克断层构造通道内可以见到这两类韧性剪切带。L-阿弗拉姆切夫和S-勒贝尔德洛莱特(1981)对位于卡迪亚克断层构造通道内 的213个金矿床(点)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在fit个产于卡迪亚克火山一沉积岩层 内的矿床(点)中,有52个含As(占84%),8个含Cu(占13%);在34个产于花岗闪长岩 内的矿床(点)中,没有一个是含As的;在产于基性一超基性岩系中的117个矿床 (点)中,只有一个含As,67个含Cu(占57%)。由此可看出,含金剪切带内的 As 与区域性发育的容矿岩系的性质密切相关
29、岩化和强烈片理化,为热 液活动提供了通道。热液作用使带内岩石遭受强烈蚀变,并在剪切带的中心部位 形成强硅化带。该阶段金为不可见金,含于硫化物晶格内。(2) 中期阶段 剪切作用形成脆性裂隙及各种充填脉。当剪切作用继续进行 时,矿物将遭受压碎作用,形成糖粒状石英,它是金矿物的有利储集体。该阶段 的热液作用普遍含有Fe、Cu Pb Zn等元素,热液作用导致早期含金硫化物分 解,金在有利部位富集为可见金,粒度在1100卩m ,其银含量一般很低(小于 15 %)。(3) 晚期阶段 为脆性变形机制形成大量张性裂隙。前面阶段形成的矿化发 生原位重新活化。晚期阶段的成矿溶液富 Pb Cu Ag等,形成的矿物组
31、 western Australia. Mineral. Deposita , 1989,24 : 183 Sibson R H. Continental fault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earthquake sourc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Journal ,1983 , 140 : 741 7674 李德威.含金剪切带的类型划分及成矿机理.矿床地质,1993,12 : 148155Bonnemaison M , Marcoux E. Les zones de cisaillement aurif res du $ocl
33、-a nghe reverse faults , fluid pressure cycli ng , and mesothermal gold-quartz deposits. Geology , 1988 , 16 : 551 5558 Camero n E M. Derivati on of gold by oxidative metamor-phism of a deep ductile shear zone :Part 1.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 1989,31 :135 1479 Andrews
34、A J , Hugon H , Durocher M. Corfu F , Lavigne M J . The anatomy of a gold-bearing greenstone belt ,Red Lake , Northwestern Ontario , Canada , In : Proceedings of Gold 86 , Mac Donald A J , ed. , Toronto ,Canada 1986 , 3 2210 Barley M E , Groves D I. 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
35、l deposits through time. Geology ,1992 , 20 : 291 29411 Philips G N. Gold deposits of Victoria : a major province whithin a Palaeozoic metasedimentary succession. World Gold 91 , Aust , Inst Min. Metal. , Melbourne , 1991 , 237 24512 Davidson G J , Large R R. Gold metallogeny and the Copper-gold ass
37、in. Metall. Monoger , 1990 , 14 : 152614 毋瑞身. 稳定地块上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焦家-玲珑式 ) 蚀变岩2石英脉型金矿床模式 . 见: 裴荣富主编 . 中国矿床模式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95.274 27615 王吉君 , 余和勇 . 玲珑金矿田花岗岩中韧性剪切带与成矿的关系 . 矿床地质 , 1990 ,9 : 231 24216 晁援. 古陆块上与花岗岩类有关的 (小秦岭式 ) 石英脉型金矿床模式 . 见: 裴荣富主编. 中国矿床模式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95. 27727917 王鹤年等 . 广东河台糜棱岩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 . 矿床地质 , 1989 , 8 : 61 7118 Boullier A M , Robert F. Palaeoseismic events recorded in Archaean gold2quartz veinnetworks , Vald or ,Abitibi , Quebec , Canad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92,14 : 16117919 Robert F , Kelly W C. Ore-forming fluids in Archaean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