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唐盛世,我们自然会想起唐诗,而在灿若星辰的诗人里面,我最喜欢的却是诗仙李白。他的近千首诗从盛唐时起就代代相传,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就像一阵狂风飘然而来,又忽然而去。他是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仙。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留在了马鞍山,最后也长眠于此。
今天在马鞍山也留下了很多和李白有关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采石矶。提起采石矶,它又名牛渚矶,位于翠螺山麓,与城陵矶、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矶又以其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被誉为“长江第一矶”。
也许很多朋友会和我一样,对“矶”这个字会觉得非常好奇,其实这个字指的是江边突出的岩石或小石山。在三国东吴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在此开采石头,因而得名。
采石矶风景区是马鞍山的一座5A级景区,进入景区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或者乘坐游览车直接去太白楼。我在里面游览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坐车,而是选择了步行,慢慢打卡每座景点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看到,采石矶景区真的很大,景点更是星罗棋布,走在这座景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爽,满目所及的绿色瞬间让我们忘却了尘世烦恼,也许当年太白之所以喜欢这里,也是因为这里的宁静吧。
李白一生曾七次来到江东,大多都与采石矶有关。诗仙在此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其中有一首名为《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仙的这首诗传诵了千年,也成为大诗人送给采石矶的最好礼物。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采石矶这里扼守长江天险,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华夏大地的历史上,每逢南北对峙,长江必为屏障,采石矶也就成为了屏障中的堡垒了。据说在千百年来的战事中,有20多场战役都是在采石矶展开的。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其战况之惊心动魄,也就不用述说了。
正因为这里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千百年来,更是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我们所熟悉的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也都曾来此题诗咏唱,他们或寻诗仙之遗韵,或发思古之幽情,文采风流,至今不衰。
我们今天在此游玩的第一个景点是林散之纪念馆,这里又名江上草堂。林散之(1898年11月—1989年12月),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林散之先生以草书独步当代,被称为继王羲之、怀素、王铎之后的又一草书高峰,有“一代宗师”“当代草圣”“百年巨匠”之美誉。
林散之先生在诗歌和绘画艺术上同样有着极高的造诣,其多方面艺术成就,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名人的高度评价。他逝世后不久,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和“千年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在当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名扬海内外。
林散之先生一生景仰诗仙李白,生前曾多次来到采石矶,登临太白楼,心仪先哲、凭吊诗魂。后来老先生去世之后,也选择了安葬在这里。在今天纪念馆的一侧我们会看到一处宁静肃穆的地方,它就是林散之墓。先生一生俯首拜太白,最终也在采石矶实现了“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宿愿,真是“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
离开林散之纪念馆,我们前方就来到了圆梦园。眼前的这座园子颇具江南园林风韵,它是仿照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而建的。走在这座园子里,周围的一切都是非常安静的,正因为这里的人很少,所以也是非常适合坐一坐,休息一下的。
圆梦园附近是万竹坞,而这座园子正是利用万竹为依托,以徽派建筑为特征,呈现出江南园林风貌。园子里还有轩、馆、厅(竹书斋、义竹轩、竹苞松茂等)十四间,并建有柱础100多座,它们大多为清代作品,雕刻精美、造型别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筑艺术气息。
离开圆梦园继续前行,我们就来到了谪仙园。看到这样的名字,我们就知道这里一定是与李太白有关了,因为李白就是谪仙人。时间回到公元735年,李白来到长安,有一次他去紫极宫,遇到了大他40多岁的太常少卿贺知章,当时两人相见恨晚,作为晚辈的李白向贺知章献上了自己的新作《蜀道难》,贺知章读来赞叹不已,他认为这么优秀的诗文一定不是凡人所作,认定李白是从天上被贬谪到凡间的神仙,李白对于“谪仙人”这个称号很是受用,从此逢人自我介绍时就说自己是“青莲居士谪仙人”,于是“谪仙人”这个称号就天下皆知了。
眼前这座谪仙园,其实它是太白楼主体的一部分,主要以李白在安徽采石矶、当涂等地活动的故事为蓝本,重点展示了“铁杵磨针”、“桃花潭送别”等故事,表达了李白质朴的人格魅力。
谪仙园在设计上也巧妙利用了地形落差,以瀑布、深潭为中心,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叠石植木,亭台楼阁点缀,使整座园子从平面到空间都充满了丰富的情趣和景致,所以今天的这里也成为了整座景区最好的拍摄打卡之地。
在谪仙园的旁边就是李白纪念馆,它是利用太白楼旁的一组清代建筑增设的,在纪念馆中珍藏了国内外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40多套,还有700多幅书画作品以及数百件文物。
离开李白纪念馆,我们就走入了太白楼。太白楼又名谪仙楼,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后毁于战火。到了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当时的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了太白楼。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金碧辉煌,巍峨壮丽,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
太白楼是一座三重飞檐木结构古建筑,高18米,占地面积578平方米。主楼设有李白纪念馆陈列室,一层为思咏厅,二层为李白纪念堂,三层为风月楼。
太白楼整体建筑近似一座道观,飞檐重阁,歇山屋面,斗拱画梁,挺拔壮丽。祠堂正厅供奉了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
离开太白楼继续前行,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这里就是被誉为“安徽佛教祖庭”的广济寺。
广济寺原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一座三进式四合院建筑。
当年东吴的孙策和孙权兄弟俩曾把采石建为古渡镇,后南北朝皇帝陈霸先在公元557年将这里易名为资福院,他母亲常到寺庙里吃斋念经。
后来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高宗等多位帝王都曾来此朝山进香。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太祖赵匡胤将寺名改为广济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来此亲笔题写寺名,并沿用至今。后来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也常来寺内住夏,寺院一度香名远扬。
离开广济寺继续前行,我们就来到了采石矶的沿江栈道,而这里最吸引我的就是眼前这座联璧台了。
据说在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刑部主事方豪与太平知府、池州知府、徽州知府、安庆知府“一部四府”官员联璧登台,共赏江景,所以得名联璧台。
而在民间传说中,据说李白在62岁那年的某一日,在采石矶翠螺山的一块大石头上饮酒,醉意朦胧中,他看到江水中若隐若现的月亮,误为月落,便跳江捉之,然后骑鲸上天,也就有了“醉酒捉月,骑鲸升天”之说,所以这里又名捉月台。可以说,采石矶由于李白的缘故,这里也一下子成为了中国十大赏月胜地之首。
沿着江边栈道继续前行,顺着山势往下行走,我们便来到了三元洞。
三元洞古称中元水府、定江神祠、妙远阁、三官洞,位于采石矶西侧江边,是采石矶5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宋代米芾在《画史》中就有记载,素为江南胜景之一。
三元洞依山傍水,因洞建阁,别有洞天,分上下两层,洞中有洞,可通大江,今天的“三元洞”三字为启功所题。
关于三元洞,还有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明代的时候,有三位湖南秀才赴京会考,他们在经过采石矶时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幸好遇见此洞,才得以大难不死。后来这三位秀才在殿试中包揽三甲,一度成为美谈。后来他们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就在这里营建庙宇供奉。再后来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三元洞也就成为了广大学子们祈福的必游之处。
离开三元洞,我们就要开始爬山去往三台阁方向了。在登山的路上,我们遇见了李太白衣冠冢。
相传李太白当年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
眼前这座衣冠冢是1972年从采石小学堂移来的,整座冢基采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汉白玉大理石碑上所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八个大字,出自草圣林散之手书。
遥想当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来此写过一首《李白墓》,至今读来都令人无限惆怅: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最后我们继续前行,就来到了采石矶的制高点三台阁了。这座阁楼是采石矶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由光禄少卿曹履吉捐资建造。
三台阁历经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经120多年。但非常可惜的是,它在乾隆年间毁于兵火。
据说当年曹履吉修建三台阁有三个目的:一是登高观景,二是阅江防渡,三是供奉文昌帝君。
又因为文昌星在天上的位置和三台星的位置非常接近,文昌和三台也一直都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象征,所以这座建筑也就有了三台阁这样的名字。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台阁是1999年重建的,阁楼共五层,高30多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登临三台阁,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城风采,北看九华风光,壮美的山水景观尽收眼底。
当我站在山上,感觉自己就像被浪涛包裹起来的一颗渺小的石子,徘徊于如此的天际与水域之间。看天,碧蓝中透着层层的白云,任轻风悠悠拂过,任鸟儿自由飞翔。看长江,江水苍苍茫茫,如烟如雾,横亘在目光所及之际。听不见声音,却可以感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震撼与无羁。
采石矶真是一座华夏文明宝库,走近它,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如梦如幻般的神游。我们可以在这里凭吊千年诗魂、寻觅太白游踪、体味诗词意境、领略山川之美,这样的旅途真的非常值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