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外饰件喷漆印痕问题的解决方案

(浙江福林国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50)

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体)材质的塑料件在注塑完成后有着较大的内应力[1],需要释放才能进行涂装作业。笔者所在公司于年款车型的投产过程中发生了一起非常严重的因ABS背门装饰板注塑后内应力没有完全释放,涂装作业后导致漆面出现印痕问题的质量事故。本文就事故的发生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思考。

自2021年3月起,笔者所在的工厂对所生产的车型进行了年度的改款,重点是针对外饰件及内饰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其中背门装饰板在原模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自改造后的第一批供货开始,小涂装厂在生产时就发现漆面出现印痕和浇口处有印痕的质量问题,其严重程度不一,有时严重有时轻微,在反馈问题的同时也督促毛坯件供应商解决问题。毛坯件供应商在五一期间对模具进行了精修,由于进展不顺利,维修时间延长导致库存短缺,模具修复后便立即紧急生产,但产品出现了严重的漆面印痕(见图1)和浇口缩影印痕(见图2),所有颜色的合格率为零。该批量事故随即导致总装因背门装饰板缺件而下线,如不能快速解决,将会导致主机厂生产停线,公司要求立即介入以解决该问题。

图1 背门装饰板漆面印痕Figure 1 Imprint defect on painted back door trim

图2 背门装饰板浇口处缩影印痕Figure 2 Shrinkage imprint defect on molding gate of back door trim

通过与毛坯件供应商及涂料供应商进行详细沟通和了解,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多轮会诊,初步锁定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毛坯件供应商精修模具后,由于主机厂缺件催货等原因,毛坯件生产下线后随即开展除毛刺等工作,并立即发给小涂装进行生产,没有经过预烘烤或自然放置,内应力释放不充分而导致漆面出现印痕和浇口出现缩影印痕[2]。

文献资料中记载的释放内应力的方法主要为强制加热(通常是在65 ~ 70 °C下烘4 h)和自然放置,于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试验。

对背门装饰板毛坯件进行烘烤,烘烤温度60 °C,时间4 h。然后按照正常的涂装工艺进行施工,对漆面进行检查时发现冰晶白素色漆表面的印痕问题基本得到消除,但浇口仍然存在不太明显的印痕,而流光金等金属漆的喷涂面印痕不太明显,浇口位置的印痕问题尽管与没有烘烤的工件相比有所好转,但仍然比较明显。由此可见,通过加热方式能够释放背门装饰板的内应力,但仍然不完全,可能内应力释放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时间。

有文献[3]指出,ABS塑料件强制烘烤温度应为60 ~ 70 °C,一旦在该温度范围之上,塑料件就会出现变形。为此,决定冒险将烘烤温度设定至80 °C,烘烤时间4 h不变。经试验确认,这样做没有问题,变形量不大。然后拿最容易出现印痕的流光金颜色进行喷涂试验,结果漆面印痕和浇口印痕现象均没有出现,问题得到解决。延长烘烤时间至10 h再验证一次,同样没有出现印痕问题。于是变更了背门装饰板来料要求:必须预烘烤再涂装,烘烤条件为80 °C × 10 h。按照此工艺生产的毛坯件没有再出现漆面印痕和浇口印痕的问题。这就临时解决了漆面印痕和浇口印痕的问题。

在确定了通过强制加热方式释放内应力来消除印痕缺陷后,也根据文献[4]进行了自然条件下静置来释放内应力的实验。实验共分4组(见表1),在自然条件下静置不同时间后喷涂最容易出现印痕的流光金颜色,观察印痕产生的位置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放置7 d左右后,喷涂面的印痕基本消除,但浇口印痕在放置15 d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只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轻微,而15 d以上的库存时间已大大超出供应商一般能够承受的范围,因此判定自然放置不适用于背门装饰板喷漆件的生产。更何况经与毛坯件供应商确认,他们一般生产后会进行强制加热预烘烤来释放内应力,因此确定自然放置不能快速解决印痕问题。

毛坯件预烘烤本来应该由毛坯件供应商来执行,因此要求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80 °C × 10 h预烘烤工艺对毛坯件处理后再送货。但后续在生产中仍然发现部分批次毛坯件在喷涂流光金等颜色的金属漆时在浇口位置零星出现轻微印痕问题,而同批次素色漆(如冰晶白)没有印痕问题。通过现场核查后确认供应商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烘烤工艺规范,有时烘烤到快下班时就把烘房电源关了,把工件闷在烘房里保温4 h以上,这样烘烤时间和温度都不达标。毛坯件供应商在发现问题后进行了整改,后续生产过程中没有再出现浇口印痕问题。

在问题得到初步有效的控制后,与毛坯件供应商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漆面出现印痕是注塑时取向内应力造成的。取向内应力是塑料熔体在流动中进行充填模具以及保压补料的过程中,比较大的分子链沿着充模流动方向排列而产生的内应力。它的主要产生过程是:靠近流道壁的熔体因温度低、冷却快而黏度增大,流速下降,熔体内部的流速远大于表层流速,于是产生了沿流动方向的剪切应力。因此,取向内应力主要集中在塑料件的表面,越往内层就越小。这种应力一般用热处理的办法可以降低或消除。

同样他们认为浇口的缩影印痕是由脱模内应力和浇口的取向内应力共同造成的。脱模内应力,顾名思义就是跟模具相关的内应力,主要是与开模的条件以及模具顶出机构的设计有关。应选择合适的开模条件,将开模前的模腔压力调整到零以及根据塑料件的结构和形状来合理设计顶出机构,使制件在顶出时不变形或不产生内应力。

自毛坯供应商明确了喷涂面印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注塑取向内应力,而浇口的印痕问题则主要由脱模内应力和注塑取向内应力引起之后,他们采取了更进一步的方案来减小内应力,具体如下:

(2) 降低注塑的压力。注塑压力由12 MPa调整到了11 MPa,减小熔体表面和核心部位的流速差,同时进一步消除浇口处的取向内应力和脱模内应力。

(3) 加大浇口尺寸。背门装饰板所有浇口尺寸从两侧分别增加了2.5 mm(见图3),以减轻浇口位置内应力的形成。

(1) 在问题发生的初期,根据相关资料和文献采用了较为保守的60 °C × 4 h预烘烤来消除应力,由于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尝试对80 °C × 4 h的激进方案进行验证。这也提醒了研究者,对有些问题的探索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策略。

(2) 通过在自然条件静置来消除应力的方法在本次改善过程中被认为是不可取的。虽然这个办法也能够减小或消除应力,成本也较低,但主要的问题是静置时间太长,增加了供应商库存压力和延长了供货周期,在需要大批量生产的汽车行业尤其是行不通的。

THE END
0.PVCU异型材内应力分析在截面设计和模具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内应力产生的原因加以综合分析,积极加以预防和控制,一旦内应力引起型材成型尺寸、理化性能等问题,在调试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模具返修调整进行纠正。 改进型材截面 在满足型材结构功能的情况下,截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可以很好地避免截面自身结构原因产生的内应力问题。1)壁厚尽量均匀;2)尽jvzquC41yy}/rh3454dqv4pgyy058uxe3992<3jvor
1.铝件加工变形原因很多,有哪些工艺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零件变形?铝件零件加工变形的原因很多,与材质、零件形状、生产条件等都有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毛坯内应力引起的变形,切削力、切削热引起的变形,夹紧力引起的变形。铝件加工变形主要是内应力产生,所以加工铝件时首先要消除材料自身的应力,常用的方式有自然时效,热时效振动通过以上的方式来消除材料中的应力后在进行加工。还jvzquC41yy}/zrfplkiikwf0eqs0uyjekcr0fnyckne66:=380nuou
2.干货塑料制品为何存在内应力,如何检测并解决?三、内应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般射出成品定型前,存在成品内部的压力约为300kg/cm2-500kg/cm2之间,如因调整不当造成射胶压力过高,射入模内虽经过浇道、浇口、成品之间的阻力以及成品逐渐冷却,压力逐渐之降低,而存在成品内部进胶口及远端之压力不同,成品经过一段时日于热接触,内应力渐渐释放出来而造成变形或破jvzquC41yy}/evug586/exr1r1869B91
3.抗干扰设计论文范文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应用纵横弯曲理论建立无缝线路轨道力学模型,根据钢轨内应力计算公式,以电测应力法进行比较分析[1],测量时使被测段钢轨悬空,在其中部施加一横向挠动力,分别测试钢轨的横向力、横向位移、轨温和湿度等信号,将信号经A/D转换后计算,快速、准确得出被测线路的内应力,并可将测量数据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24;4ivvq
4.切削路径和表面形成的动态仿真学习园地工件上一旦产生内应力之后,就会使工件金属处于一种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它本能地要向低能位的稳定状态转化,并伴随有变形发生,从而使工件丧失原有的加工精度。 (二)内应力的产生热加工中内应力的产生 在热处理工序中由于工件壁厚不均匀、冷却不均、金相组织的转变等原因,使工件产生内应力。图示一个内外壁厚相差较大jvzquC41yy}/{|zi0eun1|ywf{528A850jznn
5.弯曲力原理及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好医术文章好医术张力侧固定的原理将弯曲应力进行分解,一个张力侧张力,一个是压力侧压力,张力侧张应力产生牵张分离的趋势,压力侧的压力产生压缩短缩的趋势,如果将内置物放在张力侧,张力侧牵张分离时内置物只需提供抗张力,如果将内置物放置于压力侧,张力侧分离趋势无直接抵抗主体,只能靠压力侧的钢板提供抗力给予中和,此时钢板提供的jvzquC41yy}/jjt{kunv0xwi1ykc1jwvkerf1:839
6.电子元器件失效模式电阻线或电阻膜在制备过程中都会承受机械应力,使其内部结构发生畸变,线径愈小或膜层愈薄,应力影响愈显著。一般可采用热处理方法消除内应力,残余内应力则可能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逐步消除,电阻器的阻值则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结晶化过程和内应力清除过程均随时间推移而减缓,但不可能在电阻器使用期间终止。可以认为在电阻jvzquC41dnuh0lxfp0tfv8uncpk2rufpg1gsvrhng1jfvjnnu1735:5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