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赵**(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机械密封故障分析方法一、机械密封故障分析概述
机械密封是旋转设备中防止流体泄漏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机械密封故障分析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识别故障原因,制定有效的维修或改进措施,以延长密封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本方法主要包括故障现象观察、原因分析、诊断验证和改进措施等环节。
二、机械密封故障现象观察
(一)泄漏现象
1.沿轴漏液:表现为密封处沿轴向出现连续或间歇性泄漏,可能伴随油迹或水渍。
2.垂直漏液:密封面垂直方向出现泄漏,通常指向下方。
3.径向漏液:密封处出现环形泄漏,多见于密封面损坏或安装问题。
(二)异常声音
1.噪音:机械密封运行时产生尖锐或沉闷的噪音,可能由摩擦、振动或损坏引起。
2.响声:突发性或规律性的响声,常见于弹簧失效或部件松动。
(三)运行参数变化
1.轴振动:密封处轴振动幅度异常增大。
2.温度升高:密封腔或附近温度明显高于正常值。
三、机械密封故障原因分析
(一)密封结构问题
1.密封面损伤:磨损、划伤、崩缺等导致密封面不连续。
2.弹簧失效:弹力不足或断裂,无法提供足够密封压力。
3.零件间隙不当:动环与静环间隙过大或过小,影响密封效果。
(二)安装因素
1.轴弯曲:安装前轴未校直,导致密封面受力不均。
2.安装倾斜:密封件安装角度偏差,破坏密封面平行度。
3.压力过高:装配时外力过大,损坏密封件结构。
(三)运行工况影响
1.工作压力波动:压力突变导致密封面接触不良。
2.温度变化:极端温度影响材料性能和润滑状态。
3.流体特性:介质粘度、腐蚀性等超出设计范围。
四、故障诊断验证方法
(一)直观检查
1.目视检测:观察密封件外观、轴表面状况及泄漏位置。
2.轴系测量:使用百分表检测轴跳动和窜动。
(二)无损检测
1.外观检测:借助放大镜检查密封面微小缺陷。
2.轴表面分析:采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密封面参数。
(三)参数监测
1.声音分析:使用频谱分析仪识别异常振动频率。
2.温度测量:红外测温仪监测密封区域温度分布。
五、改进措施与预防
(一)维修方案
1.密封面修复:研磨或更换密封件,确保表面平整度达Ra0.8μm。
2.弹簧更换:选用符合规格的弹簧,确保弹力在设计值±5%范围内。
3.间隙调整:重新调整动环与静环间隙至0.05-0.10mm。
(二)安装规范
1.轴处理:安装前轴表面粗糙度Ra≤0.2μm,无毛刺。
2.垫片使用:采用符合标准的O型圈或垫片,避免过度压缩。
3.安装工具:使用专用工具控制装配力,不超过50N·m。
(三)运行管理
1.温度控制:设定密封腔最高温度≤80℃,必要时加装冷却装置。
2.压力监测:安装压力传感器,确保运行压力在±10%范围内。
3.定期检查:每月巡检密封状态,重点观察泄漏和温度变化。
(四)预防措施
1.材料选择:根据介质特性选择耐腐蚀性系数≥3的密封材料。
2.标准化设计:优化密封结构,提高自紧能力系数至1.2-1.5。
3.培训规范:操作人员需完成密封安装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机械密封故障原因分析**(续)
(一)密封结构问题(续)
1.密封面损伤(续)
(1)磨损:密封面因持续摩擦产生材料去除,表现为均匀或非均匀的磨损痕迹。磨损程度可通过表面粗糙度值(Ra)判断,正常运行磨损后Ra值可能从0.2μm升至0.8μm,但若超出1.6μm则可能预示严重磨损。磨损原因包括:
a.工作转速过高:转速超过设计值(例如,设计转速为1500rpm,实际转速达到2000rpm)会加剧摩擦热和磨损。需检查设备运行记录,对比实际转速与设计转速。
b.介质润滑不足:密封腔内缺乏足够的润滑剂(如APIGroupV润滑剂)或润滑剂被污染变质,导致干摩擦或半干摩擦。需检查润滑剂类型、粘度(运动粘度范围,如ISOVG100-250)和加注量。
c.轴或壳体偏心/倾斜:安装误差导致密封面接触应力不均,局部区域磨损加剧。可通过测量轴的径向跳动和端面跳动来验证。
d.密封面材质不匹配:动、静环材质硬度差过大(例如,动环为碳化硅SiC,静环为石墨Graphite),或材质选择不当导致抗磨损能力不足。需查阅设备图纸和材料规格书。
(2)划伤:密封面出现长度不一的线性损伤,通常由硬质颗粒(如磨料性磨损)或尖锐边缘(如安装工具、杂质)造成。划伤深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密封性能。需检查密封腔内的清洁度,分析介质中是否存在固体颗粒杂质(粒径分布,如小于10μm的颗粒含量应≤100颗/cm³)。
(3)崩缺/坑点:密封面上出现局部材料剥落或形成小凹坑,通常与应力集中(如密封面曲率半径过小、边缘锐利)或材料疲劳有关。严重崩缺会导致密封面完全失效。需检查密封件制造质量,特别是焊接或结合部的强度。
2.弹簧失效(续)
(1)弹力不足:弹簧在运行温度下(例如,介质最高温度120°C)实际弹力下降至设计值的85%以下,导致密封面比压降低,无法有效防止介质泄漏。可通过替换新弹簧并使用测力计(量程0-500N,精度±1%)进行实测验证。
(2)弹簧断裂:弹簧因长期疲劳、材料缺陷或瞬间过载而断裂,失去预紧力,密封完全失效。检查时需注意断裂部位和断口形貌。预防措施包括选择疲劳强度更高的弹簧材料(如不锈钢丝),并确保安装时无扭曲。
(3)弹簧变形:弹簧因意外撞击或安装不当发生塑性变形,导致弹力特性改变。可通过测量弹簧的自由长度、节距和开口间隙,与公差对比来判断。
3.零件间隙不当(续)
(1)动环与静环间隙过大:间隙超过设计范围(例如,设计值为0.08-0.12mm),密封面无法紧密贴合,形成泄漏通道。过大间隙的原因可能是安装时强行压入,或密封件制造公差超差。使用千分尺(精度0.01mm)测量间隙,应在公差带内。
(2)动环与静环间隙过小:间隙小于设计值(例如,小于0.05mm),可能导致:
a.运行阻力增大:摩擦力急剧增加,功耗上升,摩擦热加剧。
b.卡死风险:在振动或轴向窜动过大时,动环可能卡在静环座内。
c.磨损加剧:接触应力增大,加速密封面磨损。需使用塞尺(量程0-10mm,精度0.02mm)或专用间隙测量仪进行检测。
(二)安装因素(续)
1.轴弯曲(续)
(1)弯曲程度:轴的径向跳动(圆跳动)或端面跳动(端面圆跳动)超过允许值(例如,径向跳动≤0.04mm,端面跳动≤0.06mm),会导致密封面倾斜,接触不良,产生泄漏和磨损。需使用跳动检查仪或百分表在轴肩、密封洼等关键部位进行测量。
(2)弯曲原因:安装前未进行轴的校直;运输或安装过程中轴受到冲击;地脚螺栓预紧力不均导致机组基础变形。解决方法包括使用专用轴校直工具进行校直,确保校直后的弯曲量在规范内。
2.安装倾斜(续)
(1)倾斜表现:密封面与轴线不垂直,或两密封端面(轴封和壳体密封面)不平行。这会导致密封面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局部过载,加速失效。可通过光学倾斜仪或水平仪测量密封面角度偏差,应≤0.5°。
(2)倾斜原因:壳体安装孔加工误差;安装时使用非水平基准;密封件安装方向错误。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高精度的安装基准,确保壳体水平和垂直度,并严格按照安装手册方向安装密封件。
3.压力过高(续)
(1)安装应力:装配过程中使用扳手等工具施加过大的外力,导致密封件(如O型圈、波纹管)或金属部件永久变形。检查安装扭矩记录,确保符合设备制造商的建议值(例如,对于M10螺钉,扭矩建议为10-15N·m)。
(2)压力传递:安装不当可能使部分安装压力直接传递到密封面,破坏初始密封状态。需确保安装时力矩作用于螺栓头或螺母,而非压在密封圈上。
(三)运行工况影响(续)
1.工作压力波动(续)
(1)波动原因:泵启动/停止过程、旁路阀开关、介质流量突变等导致系统压力剧烈变化。压力波动范围若超过设计值的±15%,可能冲击密封面,破坏密封状态。
(2)影响表现:间歇性泄漏,密封面出现月牙形磨损。需安装压力变送器(精度±1%)监测压力曲线,分析波动频率和幅度。
(3)应对措施:优化系统设计,增加缓冲tank;采用压力稳定装置;选择具有更好抗冲击能力的密封结构(如串联密封、多弹簧结构)。
2.温度变化(续)
(1)材料热胀冷缩:密封件(如弹性体Viton™)和轴/壳体(如不锈钢304)热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升高时产生相对位移,破坏密封接触。需考虑材料CTE(线膨胀系数,例如,Viton™约50×10⁻⁶/°C,不锈钢304约17×10⁻⁶/°C)差异。
(2)润滑剂性能变化:润滑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润滑效果变差,摩擦加剧。需选择宽温域润滑剂(如工作温度范围-40°C至+200°C)。
(3)橡胶老化:持续高温(例如,超过150°C)导致密封件橡胶组分分解、变硬或变软失去弹性。需选用耐高温橡胶(如FKMECO氟橡胶,耐温可达250°C)或非橡胶密封材料(如石墨、碳化硅)。
(4)解决方法:设置合理的密封腔冷却/加热系统;选择耐温性能匹配的密封材料和润滑剂;优化密封结构设计,考虑热补偿。
3.流体特性影响(续)
(1)粘度:介质粘度过高(例如,运动粘度>500mm²/s)会增加密封运行阻力,磨损加剧;粘度过低则密封面比压需更高才能有效密封。需确认介质粘度是否在密封设计选型的考虑范围内。
(2)腐蚀性:介质对密封材料具有腐蚀性,会加速材料失效。需查阅介质兼容性数据库(如ASTMG27,G28),选择耐腐蚀性等级(如ASTMD4700等级4或5)的密封材料。
(3)溶解性:介质能溶解密封材料中的某些组分,导致材料溶胀、软化或成分流失。需评估介质的化学活性,选择低溶解性的材料(如PTFE)。
(4)气蚀性:高速流动的液体产生局部真空,导致材料反复冲击和气化,形成海绵状损伤。常见于泵类密封。需降低流速,改善流道设计。
(5)含固量:介质中含有悬浮固体颗粒,会磨损密封面,堵塞润滑。需增加过滤装置,确保介质清洁度。
**四、故障诊断验证方法**(续)
(一)直观检查(续)
1.目视检测(续)
(1)工具:使用10-20倍放大镜观察密封泄漏处形态、颜色和状态。
(2)重点检查:密封面光洁度、划痕走向、崩缺位置;弹簧形态(变形、断裂);O型圈/波纹管变形、移位;紧固件松动情况。
(3)渗漏痕迹分析:判断泄漏是来自动环侧、静环侧还是密封腔内部。动环侧泄漏通常伴随轴冒汗(润滑油沿轴蔓延);静环侧泄漏可能伴随壳体温度升高;内部泄漏则表现为密封腔压力异常下降。
2.轴系测量(续)
(1)测量项目:轴的径向跳动(大、小径)、端面跳动、同轴度(两密封处轴心线平行度)。
(2)测量设备:接触式测量使用百分表、跳动检查仪;非接触式测量使用激光干涉仪或光学测量系统。
(3)数据分析:将测量值与设备安装公差(例如,径向跳动≤0.04mm,端面跳动≤0.06mm,同轴度≤0.1mm)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安装误差。
(二)无损检测(续)
1.外观检测(续)
(1)放大镜检查:对于微小的表面裂纹、点蚀或磨损特征,需要更高倍数(30-50倍)的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
(2)密封件状态:检查O型圈是否有挤出、硬化、开裂;波纹管是否有褶皱、破裂、过度压扁;碳化硅/石墨环是否有崩边、裂纹。
2.轴表面分析(续)
(1)表面粗糙度:使用表面粗糙度仪(触针式或激光式)测量密封区域的Ra,Rz值,判断磨损程度和表面完整性。正常值为Ra0.2-0.8μm,磨损后可能上升至1.6-3.2μm。
(2)表面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轴表面的微观损伤特征(如磨粒、粘着、疲劳裂纹),用于精确定位故障机理。
(3)轴材质检测:使用硬度计(如洛氏硬度HRA或HV)或光谱仪(OES)检查轴表面是否存在异常硬化层、脱碳或材质污染。
(三)参数监测(续)
1.声音分析(续)
(1)仪器:使用频谱分析仪或声级计配合加速度传感器。
(3)对比分析:将运行时的声谱图与正常工况下的基线图谱进行对比,寻找特征频率的变化。
2.温度测量(续)
(1)测量方法:红外测温仪(非接触式,精度±2°C)测量密封洼、轴或壳体表面温度;热电偶/热电阻(接触式,精度±0.5°C)测量密封腔内介质温度。
(2)正常值范围:根据介质和运行工况设定参考温度,例如,密封腔温度通常应低于介质沸点20-30°C,且一般不超过80-120°C。
(3)异常判断:局部温度过高(>正常值15°C)通常指示摩擦加剧、卡滞或泄漏增大。
**五、改进措施与预防**(续)
(一)维修方案(续)
1.密封面修复(续)
(1)研磨工艺:
a.准备工作:清理密封洼,去除杂质;检查轴/壳体密封面是否有变形,必要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b.研磨工具:使用专用研磨器或手工研磨块,配合研磨膏(粒度选择,如从#120开始,逐步细至#600)。
c.研磨步骤:确保研磨方向一致(通常沿轴旋转方向),保持适当压力(约5kg/cm²),均匀移动,避免干磨。每次更换研磨粒度前需彻底清洁。
d.质量检验:使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Ra值,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如0.2-0.8μm);用标准量规检查密封面直线度、平面度。
(2)更换策略:对于深度划伤、严重磨损或无法修复的崩缺,应直接更换新的密封件。确保新件材质、规格与原设计一致。
2.弹簧更换(续)
(1)选用原则:根据设备参数(转速、压力、温度)和故障原因,选择合适的弹簧类型(单弹簧、多弹簧、串联、并联)和材料(如1Cr18Ni9Ti,316L不锈钢)。
(2)测量验证:使用测力计测量新弹簧的预紧力(在安装温度下),确保其在设计公差范围内。
(3)安装注意:弹簧安装时需对中,避免扭曲;紧固螺母时需分次均匀拧紧,确保弹簧受力均匀。
3.间隙调整(续)
(1)动环间隙:通过调整垫片厚度或使用可调垫片来实现。测量调整后的间隙,确保在0.05-0.12mm范围内。
(2)静环间隙:通过调整静环座的压紧力实现。使用专用工具施加均匀外力,同时用厚薄规检查间隙。
(3)间隙均匀性:使用跨接百分表法检查多个点(至少4个点,均布)的间隙,确保最大与最小间隙差≤0.02mm。
(二)安装规范(续)
1.轴处理(续)
(1)清洁要求:轴安装前必须彻底清洁,去除油污、铁锈、毛刺等。使用无油压缩空气吹扫,或用酒精擦拭。清洁度需达到ISO4406cleanlinessclass19/16或更高。
(2)表面保护:清洁后的轴表面需用防锈油或清洁塑料膜保护,避免二次污染。
(3)硬度检查:确认轴的表面硬度(如HRC40-60)符合设计要求,硬度不足会增加安装应力。
2.垫片使用(续)
(1)材料选择:根据介质特性和温度选择合适的垫片材料(如石墨缠绕垫、非金属平垫片、金属波纹垫)。
(2)垫片规格:确保垫片尺寸(厚度、内径、外径)与法兰密封面匹配。
(3)安装要求:安装前检查垫片是否有裂纹、变形;安装时使用专用压紧工具,确保压紧力均匀分布,避免单点过载。压紧力需参考制造商数据(例如,每平方厘米10-20kgf)。
3.安装工具(续)
(1)扳手选择:使用扭矩扳手(精度±3%)确保螺栓达到规定的安装扭矩。根据螺栓尺寸选择合适的扳手类型(开口、梅花、套筒)。
(2)扭矩序列:对于大型螺栓组,需按照制造商规定的顺序和分级值(如先中央后周边,分2-3次拧紧)施加扭矩。
(3)防呆措施:安装时使用防呆销或标记,防止将动环、静环安装反。
(三)运行管理(续)
1.温度控制(续)
(1)监控策略:在密封腔附近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变化,设置报警值(如高于90°C报警)。
(2)冷却/加热方案:对于需要冷却的密封,确保冷却介质流量、温度和压力符合要求;对于需要加热的密封(如防冻),确保加热装置工作正常,避免温度骤变。
(3)介质预热:对于低温介质,在进入密封腔前进行预热,避免介质低温导致润滑不良或材料脆化。
2.压力监测(续)
(1)压力变送器:在密封腔进出口或关键位置安装压力变送器,监测工作压力和泄漏背压。
(2)泄漏背压:确保泄漏背压(密封腔内压力与大气压之差)在允许范围内,过高会增加密封面比压。
(3)压力波动抑制:定期检查泵的出口阀门、单向阀等部件是否工作正常,减少压力冲击。
3.定期检查(续)
(1)检查周期:根据设备重要性,设定检查周期(如每月一次,或每运行1000小时一次)。
(2)检查内容:目视检查泄漏情况、密封件外观;测量轴振动、密封腔温度;检查紧固件状态。
(3)记录分析:建立机械密封运行和维护记录,包括检查结果、维修措施、更换部件等信息,进行趋势分析,预测潜在故障。
(四)预防措施(续)
1.材料选择(续)
(1)匹配性评估:全面评估介质的化学成分(pH值、氯离子含量、氧化性等)、温度范围、粘度、固体含量等特性,选择具有足够兼容性指数(通常≥3)和物理性能(硬度、耐磨性、抗老化性)的密封材料。
(2)材料认证:优先选用经过权威机构(如API,ISO)认证的密封材料牌号。
(3)复合结构:对于复杂工况,考虑使用多弹簧结构、串联密封、辅助密封(如波纹管、金属骨架O型圈)等组合结构,提高密封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2.标准化设计(续)
(1)结构优化:采用经过验证的密封结构设计(如双端面密封、内装式密封),提高自紧能力(自紧能力系数通常设计为1.0-1.5)。
(3)减振设计:在密封腔或附近增加缓冲槽、消音器等结构,降低流体脉动和机械振动对密封的影响。
3.培训规范(续)
(1)培训内容:涵盖机械密封原理、安装步骤、调试方法、常见故障判断、维护保养、安全操作等。
(2)培训考核:对参与安装和维护的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和实操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一、机械密封故障分析概述
机械密封是旋转设备中防止流体泄漏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机械密封故障分析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识别故障原因,制定有效的维修或改进措施,以延长密封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本方法主要包括故障现象观察、原因分析、诊断验证和改进措施等环节。
二、机械密封故障现象观察
(一)泄漏现象
1.沿轴漏液:表现为密封处沿轴向出现连续或间歇性泄漏,可能伴随油迹或水渍。
2.垂直漏液:密封面垂直方向出现泄漏,通常指向下方。
3.径向漏液:密封处出现环形泄漏,多见于密封面损坏或安装问题。
(二)异常声音
1.噪音:机械密封运行时产生尖锐或沉闷的噪音,可能由摩擦、振动或损坏引起。
2.响声:突发性或规律性的响声,常见于弹簧失效或部件松动。
(三)运行参数变化
1.轴振动:密封处轴振动幅度异常增大。
2.温度升高:密封腔或附近温度明显高于正常值。
三、机械密封故障原因分析
(一)密封结构问题
1.密封面损伤:磨损、划伤、崩缺等导致密封面不连续。
2.弹簧失效:弹力不足或断裂,无法提供足够密封压力。
3.零件间隙不当:动环与静环间隙过大或过小,影响密封效果。
(二)安装因素
1.轴弯曲:安装前轴未校直,导致密封面受力不均。
2.安装倾斜:密封件安装角度偏差,破坏密封面平行度。
3.压力过高:装配时外力过大,损坏密封件结构。
(三)运行工况影响
1.工作压力波动:压力突变导致密封面接触不良。
2.温度变化:极端温度影响材料性能和润滑状态。
3.流体特性:介质粘度、腐蚀性等超出设计范围。
四、故障诊断验证方法
(一)直观检查
1.目视检测:观察密封件外观、轴表面状况及泄漏位置。
2.轴系测量:使用百分表检测轴跳动和窜动。
(二)无损检测
1.外观检测:借助放大镜检查密封面微小缺陷。
2.轴表面分析:采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密封面参数。
(三)参数监测
1.声音分析:使用频谱分析仪识别异常振动频率。
2.温度测量:红外测温仪监测密封区域温度分布。
五、改进措施与预防
(一)维修方案
1.密封面修复:研磨或更换密封件,确保表面平整度达Ra0.8μm。
2.弹簧更换:选用符合规格的弹簧,确保弹力在设计值±5%范围内。
3.间隙调整:重新调整动环与静环间隙至0.05-0.10mm。
(二)安装规范
1.轴处理:安装前轴表面粗糙度Ra≤0.2μm,无毛刺。
2.垫片使用:采用符合标准的O型圈或垫片,避免过度压缩。
3.安装工具:使用专用工具控制装配力,不超过50N·m。
(三)运行管理
1.温度控制:设定密封腔最高温度≤80℃,必要时加装冷却装置。
2.压力监测:安装压力传感器,确保运行压力在±10%范围内。
3.定期检查:每月巡检密封状态,重点观察泄漏和温度变化。
(四)预防措施
1.材料选择:根据介质特性选择耐腐蚀性系数≥3的密封材料。
2.标准化设计:优化密封结构,提高自紧能力系数至1.2-1.5。
3.培训规范:操作人员需完成密封安装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机械密封故障原因分析**(续)
(一)密封结构问题(续)
1.密封面损伤(续)
(1)磨损:密封面因持续摩擦产生材料去除,表现为均匀或非均匀的磨损痕迹。磨损程度可通过表面粗糙度值(Ra)判断,正常运行磨损后Ra值可能从0.2μm升至0.8μm,但若超出1.6μm则可能预示严重磨损。磨损原因包括:
a.工作转速过高:转速超过设计值(例如,设计转速为1500rpm,实际转速达到2000rpm)会加剧摩擦热和磨损。需检查设备运行记录,对比实际转速与设计转速。
b.介质润滑不足:密封腔内缺乏足够的润滑剂(如APIGroupV润滑剂)或润滑剂被污染变质,导致干摩擦或半干摩擦。需检查润滑剂类型、粘度(运动粘度范围,如ISOVG100-250)和加注量。
c.轴或壳体偏心/倾斜:安装误差导致密封面接触应力不均,局部区域磨损加剧。可通过测量轴的径向跳动和端面跳动来验证。
d.密封面材质不匹配:动、静环材质硬度差过大(例如,动环为碳化硅SiC,静环为石墨Graphite),或材质选择不当导致抗磨损能力不足。需查阅设备图纸和材料规格书。
(2)划伤:密封面出现长度不一的线性损伤,通常由硬质颗粒(如磨料性磨损)或尖锐边缘(如安装工具、杂质)造成。划伤深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密封性能。需检查密封腔内的清洁度,分析介质中是否存在固体颗粒杂质(粒径分布,如小于10μm的颗粒含量应≤100颗/cm³)。
(3)崩缺/坑点:密封面上出现局部材料剥落或形成小凹坑,通常与应力集中(如密封面曲率半径过小、边缘锐利)或材料疲劳有关。严重崩缺会导致密封面完全失效。需检查密封件制造质量,特别是焊接或结合部的强度。
2.弹簧失效(续)
(1)弹力不足:弹簧在运行温度下(例如,介质最高温度120°C)实际弹力下降至设计值的85%以下,导致密封面比压降低,无法有效防止介质泄漏。可通过替换新弹簧并使用测力计(量程0-500N,精度±1%)进行实测验证。
(2)弹簧断裂:弹簧因长期疲劳、材料缺陷或瞬间过载而断裂,失去预紧力,密封完全失效。检查时需注意断裂部位和断口形貌。预防措施包括选择疲劳强度更高的弹簧材料(如不锈钢丝),并确保安装时无扭曲。
(3)弹簧变形:弹簧因意外撞击或安装不当发生塑性变形,导致弹力特性改变。可通过测量弹簧的自由长度、节距和开口间隙,与公差对比来判断。
3.零件间隙不当(续)
(1)动环与静环间隙过大:间隙超过设计范围(例如,设计值为0.08-0.12mm),密封面无法紧密贴合,形成泄漏通道。过大间隙的原因可能是安装时强行压入,或密封件制造公差超差。使用千分尺(精度0.01mm)测量间隙,应在公差带内。
(2)动环与静环间隙过小:间隙小于设计值(例如,小于0.05mm),可能导致:
a.运行阻力增大:摩擦力急剧增加,功耗上升,摩擦热加剧。
b.卡死风险:在振动或轴向窜动过大时,动环可能卡在静环座内。
c.磨损加剧:接触应力增大,加速密封面磨损。需使用塞尺(量程0-10mm,精度0.02mm)或专用间隙测量仪进行检测。
(二)安装因素(续)
1.轴弯曲(续)
(1)弯曲程度:轴的径向跳动(圆跳动)或端面跳动(端面圆跳动)超过允许值(例如,径向跳动≤0.04mm,端面跳动≤0.06mm),会导致密封面倾斜,接触不良,产生泄漏和磨损。需使用跳动检查仪或百分表在轴肩、密封洼等关键部位进行测量。
(2)弯曲原因:安装前未进行轴的校直;运输或安装过程中轴受到冲击;地脚螺栓预紧力不均导致机组基础变形。解决方法包括使用专用轴校直工具进行校直,确保校直后的弯曲量在规范内。
2.安装倾斜(续)
(1)倾斜表现:密封面与轴线不垂直,或两密封端面(轴封和壳体密封面)不平行。这会导致密封面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局部过载,加速失效。可通过光学倾斜仪或水平仪测量密封面角度偏差,应≤0.5°。
(2)倾斜原因:壳体安装孔加工误差;安装时使用非水平基准;密封件安装方向错误。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高精度的安装基准,确保壳体水平和垂直度,并严格按照安装手册方向安装密封件。
3.压力过高(续)
(1)安装应力:装配过程中使用扳手等工具施加过大的外力,导致密封件(如O型圈、波纹管)或金属部件永久变形。检查安装扭矩记录,确保符合设备制造商的建议值(例如,对于M10螺钉,扭矩建议为10-15N·m)。
(2)压力传递:安装不当可能使部分安装压力直接传递到密封面,破坏初始密封状态。需确保安装时力矩作用于螺栓头或螺母,而非压在密封圈上。
(三)运行工况影响(续)
1.工作压力波动(续)
(1)波动原因:泵启动/停止过程、旁路阀开关、介质流量突变等导致系统压力剧烈变化。压力波动范围若超过设计值的±15%,可能冲击密封面,破坏密封状态。
(2)影响表现:间歇性泄漏,密封面出现月牙形磨损。需安装压力变送器(精度±1%)监测压力曲线,分析波动频率和幅度。
(3)应对措施:优化系统设计,增加缓冲tank;采用压力稳定装置;选择具有更好抗冲击能力的密封结构(如串联密封、多弹簧结构)。
2.温度变化(续)
(1)材料热胀冷缩:密封件(如弹性体Viton™)和轴/壳体(如不锈钢304)热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升高时产生相对位移,破坏密封接触。需考虑材料CTE(线膨胀系数,例如,Viton™约50×10⁻⁶/°C,不锈钢304约17×10⁻⁶/°C)差异。
(2)润滑剂性能变化:润滑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润滑效果变差,摩擦加剧。需选择宽温域润滑剂(如工作温度范围-40°C至+200°C)。
(3)橡胶老化:持续高温(例如,超过150°C)导致密封件橡胶组分分解、变硬或变软失去弹性。需选用耐高温橡胶(如FKMECO氟橡胶,耐温可达250°C)或非橡胶密封材料(如石墨、碳化硅)。
(4)解决方法:设置合理的密封腔冷却/加热系统;选择耐温性能匹配的密封材料和润滑剂;优化密封结构设计,考虑热补偿。
3.流体特性影响(续)
(1)粘度:介质粘度过高(例如,运动粘度>500mm²/s)会增加密封运行阻力,磨损加剧;粘度过低则密封面比压需更高才能有效密封。需确认介质粘度是否在密封设计选型的考虑范围内。
(2)腐蚀性:介质对密封材料具有腐蚀性,会加速材料失效。需查阅介质兼容性数据库(如ASTMG27,G28),选择耐腐蚀性等级(如ASTMD4700等级4或5)的密封材料。
(3)溶解性:介质能溶解密封材料中的某些组分,导致材料溶胀、软化或成分流失。需评估介质的化学活性,选择低溶解性的材料(如PTFE)。
(4)气蚀性:高速流动的液体产生局部真空,导致材料反复冲击和气化,形成海绵状损伤。常见于泵类密封。需降低流速,改善流道设计。
(5)含固量:介质中含有悬浮固体颗粒,会磨损密封面,堵塞润滑。需增加过滤装置,确保介质清洁度。
**四、故障诊断验证方法**(续)
(一)直观检查(续)
1.目视检测(续)
(1)工具:使用10-20倍放大镜观察密封泄漏处形态、颜色和状态。
(2)重点检查:密封面光洁度、划痕走向、崩缺位置;弹簧形态(变形、断裂);O型圈/波纹管变形、移位;紧固件松动情况。
(3)渗漏痕迹分析:判断泄漏是来自动环侧、静环侧还是密封腔内部。动环侧泄漏通常伴随轴冒汗(润滑油沿轴蔓延);静环侧泄漏可能伴随壳体温度升高;内部泄漏则表现为密封腔压力异常下降。
2.轴系测量(续)
(1)测量项目:轴的径向跳动(大、小径)、端面跳动、同轴度(两密封处轴心线平行度)。
(2)测量设备:接触式测量使用百分表、跳动检查仪;非接触式测量使用激光干涉仪或光学测量系统。
(3)数据分析:将测量值与设备安装公差(例如,径向跳动≤0.04mm,端面跳动≤0.06mm,同轴度≤0.1mm)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安装误差。
(二)无损检测(续)
1.外观检测(续)
(1)放大镜检查:对于微小的表面裂纹、点蚀或磨损特征,需要更高倍数(30-50倍)的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
(2)密封件状态:检查O型圈是否有挤出、硬化、开裂;波纹管是否有褶皱、破裂、过度压扁;碳化硅/石墨环是否有崩边、裂纹。
2.轴表面分析(续)
(1)表面粗糙度:使用表面粗糙度仪(触针式或激光式)测量密封区域的Ra,Rz值,判断磨损程度和表面完整性。正常值为Ra0.2-0.8μm,磨损后可能上升至1.6-3.2μm。
(2)表面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轴表面的微观损伤特征(如磨粒、粘着、疲劳裂纹),用于精确定位故障机理。
(3)轴材质检测:使用硬度计(如洛氏硬度HRA或HV)或光谱仪(OES)检查轴表面是否存在异常硬化层、脱碳或材质污染。
(三)参数监测(续)
1.声音分析(续)
(1)仪器:使用频谱分析仪或声级计配合加速度传感器。
(3)对比分析:将运行时的声谱图与正常工况下的基线图谱进行对比,寻找特征频率的变化。
2.温度测量(续)
(1)测量方法:红外测温仪(非接触式,精度±2°C)测量密封洼、轴或壳体表面温度;热电偶/热电阻(接触式,精度±0.5°C)测量密封腔内介质温度。
(2)正常值范围:根据介质和运行工况设定参考温度,例如,密封腔温度通常应低于介质沸点20-30°C,且一般不超过80-120°C。
(3)异常判断:局部温度过高(>正常值15°C)通常指示摩擦加剧、卡滞或泄漏增大。
**五、改进措施与预防**(续)
(一)维修方案(续)
1.密封面修复(续)
(1)研磨工艺:
a.准备工作:清理密封洼,去除杂质;检查轴/壳体密封面是否有变形,必要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b.研磨工具:使用专用研磨器或手工研磨块,配合研磨膏(粒度选择,如从#120开始,逐步细至#600)。
c.研磨步骤:确保研磨方向一致(通常沿轴旋转方向),保持适当压力(约5kg/cm²),均匀移动,避免干磨。每次更换研磨粒度前需彻底清洁。
d.质量检验:使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Ra值,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如0.2-0.8μm);用标准量规检查密封面直线度、平面度。
(2)更换策略:对于深度划伤、严重磨损或无法修复的崩缺,应直接更换新的密封件。确保新件材质、规格与原设计一致。
2.弹簧更换(续)
(1)选用原则:根据设备参数(转速、压力、温度)和故障原因,选择合适的弹簧类型(单弹簧、多弹簧、串联、并联)和材料(如1Cr18Ni9Ti,316L不锈钢)。
(2)测量验证:使用测力计测量新弹簧的预紧力(在安装温度下),确保其在设计公差范围内。
(3)安装注意:弹簧安装时需对中,避免扭曲;紧固螺母时需分次均匀拧紧,确保弹簧受力均匀。
3.间隙调整(续)
(1)动环间隙:通过调整垫片厚度或使用可调垫片来实现。测量调整后的间隙,确保在0.05-0.12mm范围内。
(2)静环间隙:通过调整静环座的压紧力实现。使用专用工具施加均匀外力,同时用厚薄规检查间隙。
(3)间隙均匀性:使用跨接百分表法检查多个点(至少4个点,均布)的间隙,确保最大与最小间隙差≤0.02mm。
(二)安装规范(续)
1.轴处理(续)
(1)清洁要求:轴安装前必须彻底清洁,去除油污、铁锈、毛刺等。使用无油压缩空气吹扫,或用酒精擦拭。清洁度需达到ISO4406cleanli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