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1篇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 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3. 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

4. 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二、认知发展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通过语言、工具等中介手段实现。

3. 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理论:布鲁姆将认知层次分为六个水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4.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三、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理论:艾里克森将个体情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冲突。

2.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个体通过言语、表情、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采取的措施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4.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个体在他人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理解他人的情感。

四、个性发展1. 个性结构理论:个性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

2. 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特点,如智力、性格、气质等。

3. 个性形成:个性形成是指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

4. 个性评价:个性评价是指对个体个性特征进行评价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团体评价。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2.意识的不同状态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4.注意的生理机制5.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一节意识概述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知觉2.无意识行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第二节睡眠与梦一睡眠(一)睡眠及其特征(二)睡眠过程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二梦(一)梦的概念和事实(二)梦的理论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

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

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

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

梦话也与做梦无关。

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

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顶峰(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及超我的人格理论。

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六章注意 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1.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另一耳的信息。

2. 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耳的信息通过。

3.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1.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2. 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四)模型比较(四)模型比较1.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①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②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③ 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而被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00031-⼼理学笔记1~2篇全国⾼等教育⾃学考试指定教材《⼼理学》-张厚粲课程代码-00031学习笔记笔记第⼀章:概念第⼆章:意识与注意鸿雁第⼀章概论1、什么是⼼理学:P3、P4答:⼼理学是研究⼈的⾏为和⼼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的⾏为为⽬的,通过研究分析⼈的⾏为,揭⽰⼈的⼼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单选]⼼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理分解成⼀些基本元素后,再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理实质的⽬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理学流派是构造主义。

2、为什么⼼理学要研究⼈的⾏为:P3~P4答:⼈的⼼理活动总是由外部引起且由外部⾏为表现的,⼈们外显的⾏为表现为受内隐的⼼理活动⽀配和调节的。

通过对⾏为的观察,我们是可以实现对内部⼼理活动的了解的。

⼼理活动在⾏为中产⽣,⼜在⾏为中得到表现和发展。

⼆者之间的联系是按⼀定的活动规律进⾏的。

只有把握⼈的⼼理与⾏为活动的规律,⼈们才能够对⾏为加以解释、预测和调控。

3、为什么说⼼理学是⼀门科学?P5衡量某⼀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主要看其运⽤的是否科学的⽅法,,并且是否满⾜了⼏个重要标准:即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检验性。

⽽⼼理学研究⾏为和⼼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的⽅法,并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说⼼理学是⼀门科学。

⼼理学具有⾃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单选]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门独⽴学科。

4、⼼理学的基本性质P5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5、⼼理学诞⽣的标志P6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然科学的⽅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理现象。

感觉。

这⼀⾏动使⼼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门独⽴的科学,标志着科学⼼理学的诞⽣,冯特因此被称为⼼理学的始祖。

1 心理学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p1 第二章 脑与心理 p2 第三章 行为动力 p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p5 第五章 情绪 p7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p8 第七章 人格 p10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p11 第九章 学习心理 p12 第十章 教学心理 p13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p14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p15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1心理学研究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两个方面;心理现象还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1.2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心理学为什么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目的是要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们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1.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观察和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的。反过来,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得到表现的。 2.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由于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我们研究心理学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1.3个体心理的概念、结构以及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结构:心理过程(感知、情感、意志),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 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 1.4心理现象的实质 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1.5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1.7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领域分别有哪些分支? 基础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1.8心理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 5. 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1.9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各种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七大学派) 2

学派名称与年代 主要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 1879-1900年 冯特、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向、激情三种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 1890-1930年 詹姆斯 意识的功能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学 1912-至今 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意识的组织 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 1913-至今 毕生、斯金纳 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 1900年-至今 弗洛伊德 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 1950年-至今 奈瑟、西蒙、皮亚杰 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取得、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1950年-至今 罗杰斯、马斯洛 人类所独有的特征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区别。

1.10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定义 优点 缺点 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的方法。 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 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总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调查法

就是以被调查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有两种不同方式进行,1问卷法,2访谈法。 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而且效率高。 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个案研究 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 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的变法,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又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实验室实验)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精确测定。 (现场实验)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实验)研究情景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况,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章 脑与心理 2.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包括背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2.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结构 功能

脊髓 将脑和外围神经系统联系起来,成为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脑 大脑是高级心理过程的司令部,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学习、记忆、思维、运动以及情绪。 小脑 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脑干 它由延脑、桥脑、中脑组成,对于维持我们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间脑 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神经道路的“中转站”,下丘脑是情感所在处。 边缘系统 包括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等,与记忆动机、行为,情感等有关。 2.3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2.4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 1.大脑的视觉皮层,听觉皮层、嗅觉皮层、触觉皮层和运动皮层记录来自外部的信号,称为第一区域。 2.额叶的主体部分负责分析记录数据,称为第二区域。 3.数据完全理解时,就进入额叶的第三区域,形成一般的行动计划,再由第二区域负责具体执行行动计划,将头脑的活动变为身体的具体动作。 3

2.5布洛卡区和温尔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布洛卡区位于额叶的后下部,用来形成句子, 温尔尼区位于颞叶的后下部,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讲话流利却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2.6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分工:一般认为,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由左半求负责;而右半求则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活动。 协调:左脑定出由右脑完成任务,尔后,左脑便不时地向右脑提供能量和愉快心情,提供设有根据,但在最终取得效果时所必需的信心。当任务完成后,左脑变开动自己全部的逻辑机关,分析右脑的初步看法;而右脑则用最细致的方法推敲问题,做出关于此问题的最终结论。 2.7脑潜力开发的途径 大致有四种途径来开发大脑潜能: 1.应该放开心灵的大门。2.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3.让学习为大脑保持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 4.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2.8怎样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大脑? 1.锻炼 a.锻炼可以促进我们大脑的发展;b.锻炼是人脑的一种积极休息方式;c.锻炼还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间脑方式;d.从保护角度看,有规律的锻炼是十分宝贵。 2.睡眠 a.睡眠与人的创造有关;b.睡眠有助于人的记忆;c.睡眠对人的学习有重要作用;d.睡眠对大脑有重要的营养作用。 3.营养,只有不断地供给大脑营养,它才能精神饱满的工作;如果大脑营养供应不良,它就会产生疲劳或受到损伤。 4.学习,促进脑内神经元的生长,增加神经元的连接,从而可以改善大脑的结构,提高大脑的功能。 5.远离烟酒和疾病。 2.9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回忆过程;记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的登录,巩固和再现。 2.10脑与情绪的关系 1.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分都涉及到情绪,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分既调节情绪的面部表情,又使内脏作相应的改变。 2.人的大脑控制着情绪活动,不但如此,强烈的情绪活动对身体会起到制约作用,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甚至还会引起大脑的死亡。 2.11关于脑功能的不同观点 1.颅相说,是有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颅骨外形与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奇但不科学的观点。 2.定位说,是有关脑功能研究影响深远而又不全面的学说。 3.整体说承前启后,又科学实验的依据。 4.机能系统说是苏联专家对神经生理学最大的贡献。 5.模块说。 6.泛脑网路论。 2.12论分析脑的进化过程 神经系统的发生 神经系统的进化 大脑的进化 单细胞动物 腔肠动物 脑量的变化 多细胞动物 扁形动物 深层相对大小及结构的变化 神经元细胞 环节动物 新机能的出现 昆虫

第三章 行为动力 3.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2需要的分类

THE END
0.2023年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题库模拟题.docx2023年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题库第一部分 单选题(200题) 1、喜欢与交往频率的关系是( )。 A.线性曲线 B.双曲线 C.倒U曲线 D.U曲线 【答案】:C 2、“睡眠锭”脑电流最先出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 )阶段。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答案】:B 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6681A5532943962276667xjvo
1.NO.2人格与社会单元作业题【刷题用】16. 自我概念self是指()。 A.人格中的监控成分 B.人格中的本能成分 C.求助者真实的本体性 D.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 17.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jvzquC41yy}/ys}0ep5ks89639665>3cur~
2.社会心理学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我们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所决定,包括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所作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员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793;7368
3.2023年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题库附完整答案典优2023年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题库附完整答案【典优】.docx 103页内容提供方:. 大小:70.18 KB 字数:约3.34万字 发布时间:2023-04-11发布于河南 浏览人气:5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2023年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题库附完整答案【典优】.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6681?7462663=92277247xjvo
4.2019年助理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知识点11模拟试题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 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用是为本我提供 jvzquC41yy}/njnzwg4dqv4ctvodnn4369=67
5.【赵猛】时间性与触发现象学——关于厚重自我概念的发生现象学摘要:现象学分析中的“自我”是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主体概念。面向主体这一具体的现象本身,自我绝不仅是第一人称视角意义上的极简自我,而是拥有丰富的意识生活的厚重自我。为了理解厚重自我的发生构成,本文依据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与被动综合的现象学,论证了时间意识的延展模型为意识生活构成所提供的可靠时间基底;继而,本文jvzq<84yyy4qjrqquqvi{7tti0io1ƒ}vu1}h|4|v{p`498531814<641v814<644:e69;86364tj}rn
6.“因班施教”课堂人际知觉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多水平分析此外,也有些研究将“知识掌握”维度纳入到测量模型中,或同时包含四个维度[22] [25]。本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相对稳定的学习兴趣,因此测量工具同时关注“情绪体验”、“价值认识”、“知识掌握”和“自主投入”共四个维度。 (二)课堂人际知觉 “课堂人际知觉”是“课堂环境”和“社会知觉”两个概念的综合。当前,对jvzquC41gri/u€z0gf{/ew4kphu03:6;14?687mvo
7.校本资源库(1)开始环节的指导:是教学实施的七点,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完成效果。主要形式有兴趣导人、游戏导人、情境导人、问题导入。 (2)展开环节的指导:展开环节是一个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提高展开环节的有效性:一是要注意观察,及时捕捉教学契机;二是要善于提问,推进教学进程;三是要积极回应jvzquC41yy}/nkl|zz4dqv4zd|l1ltpvgtuu88521850qyon
8.第二部分人格心理学(基础理论第一章第九节补充教材第二部分-人格心理学(基础理论-第一章-第九节补充教材-第一章)-练习题.docx 69页内容提供方:新起点 大小:3.86 MB 字数:约3.27万字 发布时间:2021-11-01发布于江西 浏览人气:10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715:4723642;7632652=8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