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地震与断层

岩浆流涡旋以舌岩体为传动轴,对地壳岩石层产生扭旋作用。扭旋的岩石层除了发射出N波以外,还会出现破裂与错动现象,形成地震断裂带,又称地震断层。根据舌岩体的扭旋作用机制推演,地震断层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震源体脱落之前,在岩浆流涡旋的作用下,舌岩体像钟表里面上了弦的发条一样,处在扭旋状态。舌岩体又会把扭旋的角动量传递给岩石层,使岩石层发生扭曲和变形,形成螺旋形纹理结构。虽然岩石层的扭旋强度在不断增大,但是,螺旋形地质结构具有化解超负荷地应力的能力,以增大旋转半径的方式,把不断增大的地应力转移出去;因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岩石层基本保持完整,不会发生断裂与错动,称这一阶段为断层的孕育期。

为了直观地演示舌岩体产生的扭旋效应,调整舌岩体的倾斜角θ为0°,即保持垂直状态,设立一个虚拟的地壳结构模型。在岩石层表面垂直竖立一个刚性面板,与岩石层焊接在一起,令刚性面板带动岩石层围绕Y轴一同转动。虽然刚性面板与舌岩体分别处在岩石层的上下两侧,但是,对于地壳岩石层来说,二者所产生的扭旋作用效应是完全一样的。

如图,刚性面板与岩石层相交于连线EF,EF线与断裂带MN平行,两点距离相当于舌岩体的横向长度,G点位于EF中心。当刚性面板围绕Y轴扭旋时,将带动岩石层沿着水平面发生转动,形成一个以EF为直径的椭圆。它是岩石层扭旋作用轨迹,震后将演绎为震中区的等烈度线。随着舌岩体扭旋作用的推进,地应力逐渐增大,岩石层内部将产生一系列物理效应,如地热、地声、地光、地磁变化、地电变化、重力异常等现象,是地震即将来临的征兆。

上述观测事实说明,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的三个月,在千里以外就能检测到地应力的异常变化。地应力变化是从震中发出的,而不是向震中方向汇聚,说明震中是发射应力脉冲波的波源,这一点与岩石层以螺旋形结构向外转移应力的推测相吻合。

震前地应力变化现象

唐山地震前,“唐山十中的一些教师回忆:我们学校震前有口水井,井深52米,该井井管直径为60厘米的水泥管,厚21厘米。一位负责该井观测的老师反映,在1976年5月初,在观测时听到井中“沙,沙”作响,用手电筒照时,发现井筒歪斜,水泥管错位。……震前4天,即7月24日上午,这位老师在测水位时,发现井筒变形十分剧烈,致使水泥管破裂,局部剥落,大量泥沙涌入,无法测准水位。”

另据开滦唐山矿地质科人员回忆:震前我矿有几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其中离发震断裂较近、观测深度较大的两口井,也出现了变形现象。……在1976年5月,也发现在深300至400米处套管变形测水困难。[19]

需要指出,设定舌岩体倾斜角度为0°是一种理想化处理,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可以推测,在以一定倾角舌岩体的作用下,地壳岩石层平面将发生倾斜现象。在5.12汶川大地震震前50天内,发生了3次山体大滑坡,很可能就是由于地面倾斜造成的。

第二阶段,震源体脱落时,下潜板块积累的弹性势能瞬间释放出来,这时,扭旋的地壳岩石层将迅速向回摆动,整个大地左右晃动,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地震。岩石层在反转过程中,发生破裂与错动,形成弧形地质断裂带,这就是地震断层的形成机制。可见,断层是伴随地震而产生的,弧形断裂带的滑动方向与震前螺旋形地质结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按照舌岩体扭旋作用机制推演,地壳岩石层在回旋摆动过程中,将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发生运动。水平运动是扭旋的岩石层产生的一种弹性回旋,形成弧形地质断裂带。垂直运动是舌岩体倾斜作用的结果,使断裂带的两侧产生了一定落差。

地震断层的错裂现象

(1)1739年,宁夏平罗8级地震造成的明代石砌长城右旋错开,水平错距1.45米,垂直错距0.9米。

(2)1920年,宁夏海原 8.5级大地震形成了长度230公里地震断层,水平位移量达5米,垂直位移量为1米,是我国最长地震断层。

(3)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地震断层长8公里,水平位移1.53米,垂直位移为0.7米。

(4)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8.2级地震。这次地震产生出露断层,水平位移达4~5米,在海湾中心有的地方下沉90~180米,有的地方隆起229米。

一般说来,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流体物质形成的涡旋,如海水漩涡、热带气旋等都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的流体物质形成的涡旋,都呈顺时针旋转。这一运动规律同样适用于软流圈中的岩浆流,即北半球的岩浆流涡旋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的岩浆流涡旋呈顺时针旋转。震源体脱落时,岩石层的回旋方向与岩浆流的涡旋方向正好相反。由此推测,地震发生时,北半球地面上的物体包括断层的滑动方向,都将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又称右旋。南半球地面上的物体包括断层的滑动方向,都将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又称左旋。到目前为止,来自北半球的地震观测资料已经证明了上述推断,相信南半球的地震断层也应该遵循此规律。

地震断层及建筑物的旋转方向

1951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中,“一组扭性地裂与形变带总体走向基本一致,裂面隐蔽且平直,具右旋性质。”

在唐山地震中,建筑物也会被扭动旋转,丰润县城关屋顶小烟囱、北京外贸学院砖烟囱等都有显著的顺时针扭转。铁路、公路、行道树被旋扭弯曲、错开,人被抛掷过河;被抛出的物体会“拐弯”;抱住树的人绕树转了好几圈;行进中的汽车旋转一百八十度;“觉地旋运,因而头晕”。

衡量地震的大小有两把尺子:震级和烈度。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与震源体的质量成正比,用“级”来表示。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与岩石层回旋释放出来的弹性势能成正比,用“度”来表示。决定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两种因素,一是震源深度,二是到震中的距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震源越深,烈度越小,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

然而,分析发现,弹性会跳理论有一个致命弱点,有学者研究指出,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那么,有实验证据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还有一点也无法解释,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震动,应该跟一次大爆炸产生的震动类似,不可能像地震那样长时间地高频低幅震动,以至于时间超过十秒以上。[22]

舌岩体扭旋作用机制,合理地克服了上述理论疑难。首先,在地震发生之前,扭旋的岩石层处在“拉伸”状态,而不是断层说中提出的“挤压”状态,两种作用方式完全不同。螺旋形地质结构能够把不断增大的地应力转移出去,因而,不存在地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的问题。其次,地震是扭旋的岩石层产生的一种弹性摆动,不是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岩石粉碎性破裂。一次地震所经历的时间与岩石层的摆动周期成正比,不会像固态岩石破裂那样瞬间结束;因而,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都在十几秒钟以上。

综上所述,地震是舌岩体扭旋作用的结果,断层只是地震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伴生现象,地震的形成与断层无关。由此也印证了美国地震学家李克特在《地震学初步》中所说的那句话,真正伴有明确的成因断层的大地震,观测到的并不很多,典型的有日本浓尾地震(1891年)和美国的旧金山地震(1906年);但是更多的大地震是找不到成因断层的,看到的断层多半是次生的,即是说,它们是地震之“果”,不是地震之“因”。[23]

THE END
0.到地震地质灾害与财产人口损失风险——以鲜水河研究结果为活动断层资料在地震地质灾害与财产人口损失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也为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援准备提供科学路径. 导读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具有很高的地震危险性. 文章通过滑动速率约束下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预测模型, 给出11个潜在单独破裂和级联破裂危险段, 评估潜在强震引起的居民房屋损失、人口伤亡和滑坡jvzquC41yy}/ulngpioog7hqo1YTVn4fqk522765825TU]j/4283/97:2
1.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为例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年06期机构: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领域: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关键词: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断层分段;级联破裂;滑坡概率分布;财产损失; 格式: PDF原版;EPUB自适应版(需下载客户端) 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Ctvodnn4LFZQ32;8282740qyon
2.地质断层的成因和类型在地质学中,断层是指当构造力超过岩石的阻力时,地球表面岩石(深达200公里)断裂形成的不连续面。换言之,断层就是地壳中的一条裂缝。断裂带有一个通常定义良好的表面 称为断层面,其形成伴随着与该平面相切的岩石滑动。 引起错位的运动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垂直、水平或两者兼而有之。在因断层而上升的山区,运动位移可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3287518=7:;7a33879<:2444tj}rn
3.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断层交会部位的应力分布特征【摘要】: 根据构造活动特性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进行分段,利用多地震的断层面解和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分析不同断层交会区的局部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北段的断裂呈"入"字形交会,具备应力高度集中的局部条件,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偏大,震源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S7242652960jvs
4.利用高清蚂蚁体精细解释复杂断裂带将新的方差数据体沿目标区T15反射界面(馆陶组顶面)提取并显示,在此基础上人工组合断层124条。由沿层方差体与断层组合图可见(图3),受层位解释密度及成图精度的影响,沿层显示方差体效果较差,仅能体现大断层特征,不能清晰地显示复杂断裂带内部细节,特别是小断层交切关系极为模糊(图3a)。因此需要引入对断层更为敏jvzquC41jvsm0{mj|0tfv8x{fs}mm}4423?.366:40nuo
5.走滑断裂系对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塔河油田两个走滑断裂带(图1),精细解剖断裂系统特征、演化及成因机制,包括断层的产状(走向与倾角)、剖面主次断裂的组合特征(构造样式)、平面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分段性)、断层的性质、演化历史和动力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断裂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特征和规律,建立走滑断裂系统对溶蚀作用的控制作用模式。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3=82>57a4864;3jvo
6.利用高清蚂蚁体精细解释复杂断裂带期刊蚂蚁追踪属性复杂断裂带断层组合渤中凹陷 分类号: P631(天文学、地球科学) 资助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2)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46) 在线出版日期: 2019-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9(182-190) 参考文献 (20)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u{jryupv427: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