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阅读与成长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过程。身体在不断变化,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到了某个时期,他们的情绪会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甚至会伴随着程度不同的抛弃感、恐怖感。

成长是一个充满了痛苦的过程。本是一片没有太大动静的心田,忽然在一场春雨之后,变得生机盎然。它像一匹没有管束的野马,踏着脆嫩的心野,要走向开阔,走向阳光,走向诗意。有无数的阻隔与羁绊,它会在冲决中碰得头破血流。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真正地阻止它的前行。多疑、自尊、嫉妒、孤独……他们的心理被各种情绪轮番袭击,人往往变得有点怪僻,让人不太容易琢磨,甚至让人无法靠近。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将自己孤立起来,并在心中树立对立面。同伴、父母、老师,随时都可能成为他们戒备、愤怒甚至仇恨的对象。他们有一种弱势感,因此,一方面拼命保护自己,一方面做出有点夸张的反抗。

这是人生中最热衷于憧憬的一个阶段。他们喜爱摆出一副远眺的姿态。他们有一个朦胧的前方,他们会有一种为之心动的豪迈感、悲壮感。他们将前方想象成各种各样的样子,并且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肉体在成长,灵魂在成长。

但烦恼也产生了。这些烦恼除了来自于成长个体的身体变化与心理变化外,显然还来自于此时世界向他们所展示的形象,无法与他们幼年时成年人向他们叙述和描写的世界形象吻合。暴力、阴谋、人性的种种丑恶、 曾经被刻意遮蔽的社会阴暗面,开始越来越多并越来越 尖锐地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各种关于世界、关于存在、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观点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 像一团被突然吹开的鹅毛飘满在空中。他们有点眼花缭 乱了,而最令他们感到头痛的是,这些观点往往是互为 对立、互不相让的。从前,他们只接受了一些单纯的观点, 并且这些观点是一致的。选择的苦恼便产生了。

对于处于这种境况的青少年来说,阅读可能是调整 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最重 要的功课。要将若干阅读的意义告知他们——

壮大经验。天下事多得不计其数,人不可能件件躬身力行。然而书给我们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 你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 便可以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子,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 变得心灵充实。

创造经验。这世界上的许多写书人,不仅仅是将自己所有的特别经验复述于人,还在于他们常仰望星空, 利用自己的幻造能力,在企图创造知识,以引发新的经 验。这些知识引导你进行新的实践。这些知识预设于脑, 使你在面对从前司空见惯的事情时忽然发现了新意。知 识使你的经验屡屡增加,并使你的经验获得了深度。

修身养性。人之初,性本就浮躁。落草而生,渐入世俗,于滚滚不息、尘土飞扬的人流中,人几乎很难驻足稍作休息,更难脱洪流而出,静处一隅,凝思独想。时至今日, 商业浪潮漫无节制,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现代情绪漫延 滋长,人虽日益感到孤独,却又在众人吵嚷中心神不定, 陷入了更大的浮躁。正是阅读,可助你一臂之力,息心 养性,挽你出狂浪浊流。且不说书的内容会教我们如何 静心,就阅读这一形式本身,就能使我们在喧哗与骚动 之中步入静态。在这里,阅读具有了仪式的作用。

熏陶气质。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丑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 比身材、比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但是,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有了阅读,并非就有了 一切。从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诸方面讲,不是单纯 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的。就读书本身而言,还要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如何将书读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在全球网络化 时代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变得如此地轻松便捷,但大量 的信息垃圾也早已是堆积如山。

选择,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走进一座座迷宫般的书城,见到那满坑满谷的书籍时,既有对知识浩 瀚无涯的感叹,又有对知识重压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惧。 但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书对于我们而言,是否都有价值?究竟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与热情去青睐它们?

英国作家毛姆有言道: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坏书——是愚钝智慧的道德上的毒药。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也很值得我们记住 :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

但作为一般的读书者,我们并不具备这种判断良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以为,唯一聪明的办法就 是读名篇。

一篇作品被我们称之为名篇,前提是它已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 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它不光是被几个智者说好,而且是被一个庞大的群体所认同。年复一年地阅读,年复 一年地挑剔,又年复一年地吮吸,不管怎么样,它没有因时过境迁而衰化、而改变颜色。它一如从前那样饱满, 那样富有人情,那样闪烁光泽。时间的流逝,甚至使它 比从前更显博大精深。它在不停地增值。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 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纠正都难纠正过来了。更 糟糕的是,日后即使再面对名篇时,已变得俗气的目光,也会将名篇看俗了。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 只有读名篇,读上乘之作,我们才有可能接触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美境界。(作者:曹文轩 摘自《阅读与成才》杂志2022年第1期)

THE END
0.剥蚀的意思剥蚀的解释拼音例由于使用了伪劣涂料,墙皮半年就剥蚀了。 英[ erosion; corrosion; ] 2. 侵蚀。由于侵蚀而使裸露。 例入了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老残游记》 英[ wear away; ] 剥蚀 引证解释 ⒈ 物体受侵蚀而损坏脱落。 引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復锋鋩。”《jvzq<84ekfobp7lgk84dqv4dcqyikhd46fs5dwh0jvsm
1.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通用8篇)文章中有许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达了作家浓郁的感情,需要反复的诵读才能够体会,教师自身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有的感情作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可能体会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师能够将那种浓郁的深情读出来的话,学生定会理解的。 5.拓展训练——搜集信息 jvzquC41yy}/{~|gpoo/exr1lkgpcw4icqj1:96646:0qyon
2.剥蚀的解释|剥蚀的意思|汉典“剥蚀”词语的解释剥蚀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使有剥落。拼音:bō shí 土壤剥蚀(soil denudation),指的是岩体或土体在风力作用下被破坏并经水力、风力、冰川、波浪、海流等搬运的侵蚀过程,侵蚀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使岩石松解,剥蚀蚀去和搬走风化的产物,为岩石进一步接受风化创造条件,故常将两者联合使用,称风化剥蚀。 © 汉典 细jvzquC41yy}/|mne0pku1l47136f1;>42:6/j}r
3.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3篇)3、请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 jvzquC41okv/{~|gpoo/exr1lkgpcw4icqj1=67;4
4.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15篇这样,学生每读一篇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就会有效果。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效果,在班级内部,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评选出优秀者给予奖励,还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校报《原中报》上发表,使学生感受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 3、解题指导 (1)、留下阅读痕迹。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xsilkk08>95564ivvq
5.英语诗范文“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由于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情势与内在用另一种语言老实地再现出来,是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得到尽大概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拿唐诗英译来说,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职位地方也很高。许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9634ivvq
6.专题04文学类文本阅读(讲义,山东专用)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总一、审题干、定区位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学业水平考试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1.题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67=790jznn
7.《我与地坛》说课稿(精选10篇)首先,找同学有感情的大声读第三段,并说说第三段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地坛。我会点出,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背后的“愈见苍幽”和“茂盛”,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与废弃荒芜同在的还有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之后,再找同学读第三段,沉淀我与地坛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确:家与地坛的近,让这个曾经无比jvzquC41yy}/{~|gpoo/exr1hctxgw4ujwulgpfq14672<=;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