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上壮丽的山河、神奇的原始森林,珍稀的热带动植物,旖旎的椰风海韵等自然景观;黎族苗族风土民情,珍贵的革命纪念地和文物遗址等人文景观;加上宜人的气候,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
海南岛是一个历史不长、但风景优美的沿海岛屿,为中国第二大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后断陷形成的岛屿。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上。
以往的研究中众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海南岛的地质特征与中国大陆有相似性,有可能应该是从大陆分离出去的,但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比如到底是从哪里分离出去的?如何分离出去的?何时分离出去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答。2013年有学者研究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并找到了8大科学证据。结论是:海南岛是2400万年前开始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海南岛从原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50度达到当前位置,仍在左旋向东南漂移中。
海南岛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平,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在各种地貌类型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总面积的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阶地占16.9%,平原占11.2%,其他占0.6%,具有台地、阶地特多,山丘密集相连,平原少而分散的特征。
海南岛的台地在各类地貌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宽广的台地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可分为海拔20米和40~50米2级,逐渐向海倾斜。
三角洲平原,在江河出口处由泥沙堆积而成,但海南岛山林茂密,河流含沙量不大,绝大多数江河出口沉积物堆叠不厚,如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河口都仅停留在三角洲的雏形或河口平原状态,典型的三角洲只有位于海口市的南渡江口三角洲,还有儋州西北濒临北部湾的北门河三角洲。
南渡江三角洲是海南最大的三角洲,是由南渡江口的古溺谷湾,经千万年淤积含有贝类的细沙泥等海相、河相沉积物而成。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1927.6公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约1618公里,(新数据为1823)海岸线系数为0.0477。
海南岛热带海岸地貌主要有砂堤堆积、海滩岩、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港湾地貌5类。
海南岛众多大小河流,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本岛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34千米,总落差703米,流域面积71765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9条。西昌水为南渡江最大支流,长257千米。
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风门岭,流经琼中、万宁、屯昌、琼海,在博鳌港入海,全长163千米,总落差523米,流域面积3683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8条。其中定安河为最大支流,长约88千米。
全岛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0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79亿立方米,其中53.5亿立方米为河川基流量(即重复计算量),则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3.5亿立方米。海南岛全岛多年平均降雨深1758毫米,降雨量为596.3亿立方米。
海南岛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较丰富,经对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逐条分段计算,理论蕴藏量为99.5万千瓦。其中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江三大河流为74.15万千瓦,占75%。全岛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77.21万千瓦,其中,三大河流为62.93万千瓦,占82%。
截至2000年底止,全岛已开发的水电站304座,装机容量为53.69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9.3%(全国水电装机仅占可开发量的19.3%)。
海南岛水能资源表
水系名称
理论量
可开发量
已开发装机容量
已开发装机发电量
南渡江
21.98
8.36
37200
5.78
万泉河
21.62
21.17
77400
9.69
昌化江
30.55
33.40
102700
27.10
其他河系
25.35
14.28
60400
11.12
合计
99.50
77.21
277700
53.69
海南植物区系因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而呈热带性质,植物种类丰富。
海南岛自然条件优越,食物终年不缺,有利于各类动植物生长繁殖。动物种类数量是中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兽类有112种,鸟类355种,爬行类116种,两栖类39种,淡水鱼类70多种,海产鱼类600多种,海产无脊椎动物约1320种,昆虫类约880多种,其他无脊椎动物260多种。
海南岛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70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16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5处、中型6处、小型5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已探明宝石小型矿床2处,位于文昌境内。富铁矿分布于昌江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98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ー。已探明铝土矿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菜地区。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乐东、三亚、东方、白沙等市县。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有发现。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岛上四季常春,森林覆盖率超过50%。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海南的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多样,属热带及热带岛屿植被类型。
自然植被
海南的自然植被有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树林、针叶林、灌丛和草原等类型。
(一)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分布于周期性干、湿季交替的地区,旱季时或多或少是落叶的,而在湿季是常绿的,海南的热带季雨林又分为常绿季雨林和落叶季雨林两种类型。
(二)热带雨林
(三)常绿阔叶林
(四)红树林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中的盘壳栎
(五)针叶林
人工植被
森林分布
日照
气温
降水
海南各地的年平均雨量为923~2459毫米。等雨量线呈环状分布,中、东部多,西部少;山区丘陵多,沿海平原少;多雨中心位于万宁西侧至琼中一带,少雨区位于东方市沿海。多雨中心的琼中县,年平均雨量为2458.5毫米,年最多雨量为3759.0毫米(1978年),年最少雨量为1398.1毫米(1959年)。少雨区的东方县,年平均雨量为922.7毫米,年最多雨量为1528.8毫米(1980年),年最少雨量为275.4毫米(1969年)。琼中与东方直线距离不足150公里,雨量相差竟如此悬殊。
海南岛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5~10月是多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
南渡江海口市段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本岛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34公里,总落差703米,流域面积7176.5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9条。西昌水为南渡江最大支流,长257公里。
昌化江乐东县段
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西北部,横贯海南岛西部,流经琼中、保亭、乐东、东方,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1公里,总落差1270米,流域面积507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条。通什水为最大支流,长61.8公里。
万泉河下游琼海段
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风门岭,流经琼中、万宁、屯昌、琼海,在博鳌港入海,全长163公里,总落差523米,流域面积3683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8条。其中定安河为最大支流,长约88公里。
分布
径流
海域水文
海南岛位于北部湾、琼州海峡、南海之间。主要受南海水文环境制约。
潮汐
波浪
玉包港、白沙门两地,波浪主要出现在偏北向。出现频率为:玉包87%,最多东北浪,为29%;白沙门为73%,最多北东浪,为39%。
海南岛东北的铜鼓岭,南部的琊琅湾、榆林和西南部的莺歌海,则都以偏南回浪为主。铜鼓岭近岸海区,波浪出现频率为69%,最多东南浪,为34%;琊琅湾内,为57%,最多南浪,为31%:榆林港,为83%,最多西南浪,为25%;莺歌海,为61%,东南浪和南浪最多,为16%。
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八所),各向浪的分布则与上述各站不同。在东北东—东南东—南南东范围内的波浪甚少,各向出现频率均不足0.5%,该海区的波浪主要集中在偏西南和偏北向。南—南西—西的范围内,出现频率为44%,以南西浪最多,为17%;北西—北—北东海区,出现频率为48%,以北西北和北东北浪最多,频率为1.9%。
环岛的波浪较大,年平均波高以东北岸段最高,南岸较底。岛北部的玉包港、白沙门南站偏南向的平均波高均小,为0.2~0.4米;而玉包角的偏西向和偏东向均较大,为0.6~0.7米,白沙门则是偏东北向较大,为0.6~1.0米;岛南部的琊琅湾、榆林以偏西向大,前者为0.7~0.8米,后者为0.5~0.8米;其余各向均较小,岛东北部的铜鼓岭,东北向最大,为1.1米(为海南岛全岸最高)其余各向为0.8~1.0米。岛西部的东方,偏东、偏西各向浪较小,为0.3~0.7米;偏南向大,为0.9~1.0米;西南部的莺歌海各向差异较小,为0.5~0.9米。
水温
海南岛沿海区域水深较浅,海水温度年变化受气候影响较大。具有年较差大,变化快的特点。水温最高值出现在夏季(5~9月),最低值出现冬季(1~2月),年较差在7~11℃之间,水温年变化幅度由南向北递增。
盐度
水色与透明度
海南岛沿岸水色变化在2~21号之间,水色分布趋势一般是由岸向外随着水深的增加水色增高,且具有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低,季节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5~20米之间,其变化趋势与水色相似,即水深愈深透明度愈大。东部和南部沿岸区域透明度大,西部和北部透明度小。一般是春夏季透明度大,秋冬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海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计有汉、黎、苗、回、壮、瑶等30多个民族。1990年底,全省户籍总人口651.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9.12万人(少数民族中黎族人数最多,达100.7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人口密度为193人/平方公里。全省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200多万人,省内有归侨、侨眷100多万人,是中国的主要侨乡之一。
海南岛上的旅游资源分布
海岸景观
山岳森林
珍禽异兽
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已建立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包括昌江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养鹿场等。
江河风光
地质景观
古迹名胜
革命纪念地
民族风情
田园风光
海南岛的概述图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由审核团提供,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