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到跨媒介叙事:甲骨文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新思路技术信息

甲骨文是保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甲骨文与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并称四大古文字,它的发现佐证了我国灿烂的殷商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世界级文化符号代表。然而,由于历史久远、现存资料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在识别、研学、整理与推广中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通过考察国内成功案例,结合目前激光逆向建模等技术的新突破与趋势,浅谈殷墟甲骨文文化传播与推广过程中的可能性解决方案与思路。

一、殷墟甲骨文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殷墟甲骨文作为世界文明瑰宝,是代表我国璀璨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深受国内与国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掘甲骨文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国际性传播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与深远影响。殷商甲骨文文化的探索从清朝伊始,截至目前,已经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甲骨文的发现佐证了我国在考古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与贡献,并与其背后的殷商文明对我国文化的发扬与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我省的甲骨文之都安阳市,在推广殷墟文化方面也不遗余力。安阳市政府充分发挥作为甲骨文发源地的地缘与文化优势,先后策划了综合的、多样的文化交流与推广活动,建立了中国首家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努力组织中外学者交流活动,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甲骨文元素,建设100座甲骨文书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努力对甲骨文的传播有着显著作用。然而,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殷商甲骨文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远远不足的。可见,这项艰巨且长远的传播活动存在着诸多难点与挑战。

二、殷墟甲骨文的传播困境

(一)甲骨文发掘多而识别难和信息传播存在的局限

甲骨文文化的历史发掘周期较长,从清末开始就陆续有针对甲骨文的发掘、探索和研究。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有35000多片,甄别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其中已经释读的有1600余个。许多记载年代过于久远,无法做到非常连贯地识别。对于甲骨文的传播,也就停留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因此,将古文字有效还原,使之“活”起来,并再创作成连贯的内容,是对技术工作者的巨大挑战。

以“甲”和“骨”作为载体的文字文化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甲骨文具有真实形象、易于感知,并易于增强受众的体验与情感共鸣等优势。然而,以“物”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也有其局限性。第一,除了甲骨文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表层的显性信息之外,其所蕴含的多层隐性信息是难以被发掘的,以“物”为主的传播和展示方式的隐性信息难以被发掘与理解。第二,更为显著的传播困境在于文物传播者、工作者对于展品进行“二次编码”时,如何妥善地解决信息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理解习惯或共情能力相异性的兼容。因此,若是脱离了传播者所构建的独特场景与环境(这里指博物馆)以后,对于想要了解展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而又缺乏足够知识储备的受众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理解鸿沟,传播效率也很难实现。

(二)从单一的传播媒介到多元化、可交互的传播新场景建构

目前,与甲骨文相关的博物馆对于现代技术并没有充分运用,没有建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让用户对信息没有理解障碍的传播内容为导向,致力于降低在传播过程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的门槛的融合性传播模式。同时,文化传播者、管理者对于传播的思维逻辑也同样需要改变,要从晦涩难懂的严肃文化到打造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创新。

考虑到甲骨文文化遗产的艰深晦涩,例如通过文物、典籍等媒介进行传播,具有非常规性,而对于甲骨文考证的难度、信息连贯性的缺失、民众较低的知识水平与储备、物理传播与展示的高成本等,都对甲骨文文化的传播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难。再加上数字化基础建设和有效视觉技术呈现手段的缺乏,使以文物、典籍与馆藏为主的传统博物馆展示难以具备与受众日常生活和思维认知习惯相互关联的兼容性。传统展览中通过实物、图片和文字所传递的信息量与信息的晦涩程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受众的理解需求,广大受众迫切需要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以降低对于知识信息理解的难度门槛,例如通过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传播拓展方式,更全面立体地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因此,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噪音”所带来的理解门槛,达到从理解、记忆、认知、共鸣到共情,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效率,完成文化传播的闭环。

三、科技赋能让甲骨文“活起来”

近年来,随着数据采集技术与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三维可视化应用逐步广泛起来,更加符合人类认知思维的三维立体构建模式引起了文物传播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简单来说,基于文物的三维模型建立主要分为正向建模与逆向建模两种模式。而激光逆向建模在数字文物保护、精细化工作测量、农林普查、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测量方式是单点采集,获取的是单点数据,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可以自动、连续、快速地获取目标物表面的密集采样点数据,即点云数据。获取的信息量也从点的空间位置信息扩展到目标物的纹理信息和颜色信息,并且拥有许多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数据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强;采集数据量大,精度较高;操作主动性强,能全天候工作;全数字特征,信息传输、加工、表达容易;等等。

在立足于我省甲骨文传播数字化文物保护领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可以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快速地获取文物表面的三维结构数据、纹理信息,极大地降低文物基础信息采集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精度。其次,基于海量点云数据,可以准确、快速地重建完整的文物三维数字模型,留存文物真实数据,为将来重建奠定基础,真正实现文物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再次,三维点云数据可在专业软件的处理下完成切割、补全、拼接等处理,并建立正视图、侧视图及剖面图等二维影像数据,为文物研究与修复提供极大便利。

无独有偶,新时代在不断迭代革新的数字化技术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协作下,国内众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例如故宫博物院结合三维扫描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故宫建筑群数据库与故宫数字模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完成了2号坑的高精度真彩数字建模;首都博物馆对馆藏的100余件历史文物建立了三维数据模型;等等。可见,基于点云的激光逆向建模技术在我国的文物修复与传播中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可以预计的是,类似激光点云这样的遥感技术在与甲骨文文化的传播上也能进行深度联动。首先,甲骨文的研究工作常常受到整理、识别、传播等多方面掣肘,而通过激光逆向建模技术的辅助,存在于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可以做到模型的高精度提炼与还原。其次,根据研究者与展示的需求,技术工作者可以尝试将提炼的带有文字的龟甲再次分层,实现立体展现的效果,更加方便学者与受众的观摩与比对。再次,通过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与算法的机器学习能力,随着甲骨文文字的不断发掘、清洗和积累,建立的甲骨文数据库能以越来越高的效率完成已识别文字的甄别与翻译工作,这不仅能大大提高研究者的工作效率,也能在展示端方便甲骨文文化文本的再度创作与跨媒介诠释。文物工作者与考古学者可以通过精确的逆向建模技术使甲骨文“活起来”,从而达到甲骨文文化更深刻、更广泛的传播目的。

四、跨媒介叙事让甲骨文“火起来”

(一)文物文化线上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加上线下到访门槛的逐渐提高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需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积极尝试,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要属线上博物馆系统的开发。然而结合现状来看,基于单纯的线上开发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效,多数线上传播渠道都存在下载量、访问量和日活跃人数不足等问题,这使得文物文化的线上传播与运营工作难以为继。其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没有贯彻以用户真正需求为核心。博物馆的线上展示渠道开发往往背离用户的实际需求,“以用户为核心”的观念有所欠缺。文物传播工作者应当秉承以用户的收益最大化为核心,切实可行地优化用户线上体验,切实贯彻让用户经历从“好看”“看得懂”到“得到启发与感悟”三个阶段。数字化赋能是载体,而不是终点,若忽视了“以用户为核心”的根本理念,很容易让自身开发的数字产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没有满足用户的心理习惯。文物文化传播线上渠道的开发往往背离用户的心理习惯。线上博物馆不能单纯以单一的图片或信息的展示为主,用户使用线上渠道进行观赏,意在多角度、多层次欣赏文物以及获取其背后所蕴含的拓展信息,并深度融合基于“物”的内容设计能力和展示设计能力。若博物馆线上展示渠道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受众对于展示是基于“物”的深层次、多角度观察的心理,则很难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是调研不够全面。许多博物馆在开发线上展示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受众需求调研,导致线上展示以及传播服务的提供与用户的真实需求断层,这样也很难获得足够的线上体验与传播效果。

(二)跨媒介叙事与文本再生产之间的联系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传播与再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介的传播形式构建出了一种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并存的传播环境。其中,交互式的场景表达则作为传播的主要手段。例如,故宫文化传播的成功转型呈现出显著的“再度媒介化”特点,这里同时包含了传播思维、传播手段与渠道、交互的主体与平台、传播应用场景的重构等。“网红故宫”的传播模式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做到了文化的内容再创造,在数字空间中重新定义故宫的自我意义与价值。

当然,故宫这种模式是不能轻易复制的,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符号的代表,故宫项目具有团队、资金、平台优势,以及无与伦比的受众与影响力。通过考察得知,想要做到如此庞大的生态需要付出诸多努力,如长时间的、不计回报的、多方面的潜心研究,是持久的“内功”修炼过程。虽如此,“数字故宫”项目的传播理念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范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等特点拓宽传播渠道与影响力,努力塑造受众的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

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由亨利·詹金斯提出,他的主体思想在于为了最大化实现传播效率与达到文本再生产的目的,一个主题文本应将文本叙述系统分散在不同的(媒介)传播渠道,而各个传播渠道的传播内容又应当有机统一结合在主题文本的要素下。在甲骨文文化传播的案例里,有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文化传播者需要做到至少三件事情。

一是加大文化遗产内容基础建设。以最大化宣传殷商甲骨文文化为初心和首要目标,对甲骨文的阶段性传播工作做顶层设计规划。这包括且不限于基于文物的基础建设与数字数据库建设,文物立体纵深内容与形式的再创作,投放媒体渠道的选取,宣传资金的筹措与规划等。

二是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根据给定的总体与阶段性规划目标,以逆向建模技术对甲骨文及相关文物进行建模、筛选、修模和上传数据库等闭环工作,并将已经整理好的模型库,根据不同受众的接受度和投放渠道的属性、强度需求进行文本的二次创作。充分做好对受众切实需求的调研工作,结合考古工作者、研学者、策展者、爱好者等的合理建议与意见精细地重构线下与线上的展示场景。

三是研究不同渠道的投放策略。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知名案例,深度开展与新媒体公司的合作。努力整合投放渠道,细致安排投放节点,倾力策划综合活动,坚决贯彻“以受众的真实需求为核心”的传播精神,从而达到真正的跨媒介叙事,达到应有的传播效能,达到最大化宣传与发扬甲骨文及灿烂殷商文明的初心。

五、结语

充分发掘甲骨文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的国际性传播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与深远影响。因此,涉及甲骨文研究、管理、运营的各界工作者不仅需要有长远的规划设计,也需要精耕细作,充分利用不同媒介构建多元化与多交互、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强传播与弱传播相结合的甲骨文文化生态综合体。

在漫长的甲骨文传播生态重构工作中,我们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优化甲骨文的传播技术,创作甲骨文的传播内容和构建甲骨文的传播平台都将成为艰难的工作。然而随着激光逆向建模、遥感等技术的不断演进,以及融媒体渠道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得甲骨文文化遗产传播的门槛逐渐降低。利用合理的技术,选择适合的渠道与途径,让蕴含着巨大底蕴的甲骨文与商朝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国际学者提供足够的知识普及、文化展示,是提升国家形象与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殷墟甲骨文在中原传统文化产业创新中的发展新思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21-ZDJH-476)]

(作者为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编辑)

※原文详见新闻爱好者杂志2022年第11期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如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新闻爱好者。

THE END
0.“净利润断层”:一种高效的选股策略来源:广发策略研究一、什么是净另外,还可合理推测,在净利润断层个股的初期和中期股价推动力的投资者结构有差异,初期,尤其是跳空上涨首日,可能短线投资者居多,之后的中期上涨则往往是看重基本面的中长线投资者介入推动的。 思考3:如何看待净利润断层对投资的指导意义? 从行业配置视角看,净利润断层个股业绩超预期和行业业绩景气度超预期可以相互印证。当隶属同一行业的多只个 jvzquC41zwkrk~3eqo528@;6;;8:386852?79?;
1.广发策略净利润断层:一种高效的选股策略选股策略新浪财经●什么是净利润断层选股法?净利润断层是指公司发布超预期的业绩公告后股价跳空上涨。这一选股策略是基本面和技术面的有机结合。本文将从财报公告视角研究净利润断层对投资策略的指导意义。 ●净利润断层选股策略有效吗?净利润断层选股策略能明显跑赢市场。一种较保守组合自09年5月至20年4月年复合收益率可达20%,超过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uzpetov18149227/821mte/koseƒ~om4>52@:90unuou
2.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岛亚齐断层的活动断层图及古地震学研究结果:揭示但由于地震复发间隔较长,仪器记录往往不够全面,尤其是对于大地震事件。因此,古地震学通过研究断层痕迹和确定地震年代来揭示过去的地震活动,对于了解断层的长期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McCalpin et al., 2023; Marliyani and Grant, 2016; Pinzon et al., 2024)。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322887<9750nuo
3.断层的研究意义研究断层的意义重大。因为矿体的成矿因素,赋存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断层活到的方式和规模的,深大断裂jvzquC41yy}/3?850eun1jxm1392::50jvsm
4.财务共享服务意义范文中石化属于一个大型国际化、集团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管理的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438?/j}rn
5.矿山小构造智能化地震解释研究进展——以煤矿断层解释为例【摘要】: 小构造的识别精度对于矿山安全与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以煤矿断层为例,由于小断层的隐伏性和复杂性,传统人工地震解释方法往往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算法在地震解释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断层自动识别提供了新的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_TM^7247672960jvs
6.防震减灾论文(精选5篇)一、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全球信息化和国际社会一体化使得破坏性地震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局部的破坏性地震,不仅给当地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造成冲击,特别是地震对社会心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24;9/j}rn
7.防震减灾建议优选九篇一、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全球信息化和国际社会一体化使得破坏性地震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局部的破坏性地震,不仅给当地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造成冲击,特别是地震对社会心理的影 jvzquC41yy}/{ofdkcu/exr1jcuxgw4598860qyon
8.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恢复方法综述论文【研究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对用于图像恢复任务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了广泛的回顾。以卷积神经网络为首的深度学习技术在几乎所有图像处理领域,尤其是图像分类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图像恢复是一个基本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图像处理、理解和表示中起着重要作用。 jvzquC41dnuh0lxfp0tfv8XoctzMck8291gsvrhng1jfvjnnu1744A55798
9.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断层特征及控油意义10叶发旺;刘德长;黄贤芳;仉宝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的后遥感应用技术研究[J];铀矿地质;2006年03期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潘杰;刘忠群;蒲仁海;周思宾;范久霄;刘祎楠;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断层特征及控油意义[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2期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YZFZ7239632;6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