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侨乡——福建省

“碧海银滩,金山银山。”在中国得此赞誉,福建省当之无愧!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

这里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岛屿众多,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全国最大的侨乡。

福建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夏雨多,夏秋有台风,有时甚至还会有冰雹降落。

2020年8月,入选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

福建的不少资源总量在全国居首位,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以及非金属矿产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银杏、金钱松、罗汉松等还是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等更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

闽江

闽江是中国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是一条奇秀清澈又雄浑宽阔的河流。在大海与闽江的交汇处,有5座巨大的礁石,这5座礁石面目峥嵘怪异,犹如5只猛虎正监视着浩瀚的大海。这就是朱熹曾赞誉过的“五虎礁”,人称“五虎守门”,它和长门古炮台一起,构成了闽江入海口的天险防卫。

光影画廊

骑车去环岛路

福建鼓浪屿环岛路是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主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位于厦门岛东南部,全长31公里。其中,从厦门大学到前埔的一段海岸,长约9公里,被称为“黄金海岸线”,是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陈嘉庚先生铜像从演武路至白城段的环岛路,与岸同高,是一条呈“S”形的流线型路段。有趣的是,桥梁造型为鱼腹式,桥墩为椭圆型,这二者共同形成了美丽的观海长廊。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观赏海岸、沙滩、海浪等景色。

别错过集美学村

集美学村位于著名的侨乡集美镇,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创办,是一个享誉东南亚的美丽学村。集美学村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有大学、中学、小学,还有幼儿园。学校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集美吸引人的,还有当地小吃。著名的灌口卤鸭、灌口顶许狗肉、灌口猪蹄髈 黄则和花生汤、图里春卷等,非常美味。这样一个好玩又长见识的地方,哪能错过呢?

最美滩涂

霞浦县松港街道北岐村海边风光如画,影友如织。霞浦滩涂风光旖旎,2012年被《数码摄影》杂志列为“中国最值得拍摄的80个绝美之地”之一,并成为22大摄影胜地之一,被重点推荐。

闽地民居

闽北--青砖灰瓦

福建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典型的闽北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青砖灰瓦,朴素大方。其质朴的造型,刚硬的材质,深沉的色调,让人不禁联想起同样深沉厚重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朴拙厚实的青砖,一旦雕上栩栩如生的花草鸟兽、神仙人物、戏曲故事,就有了灵气。

闽南--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的风格也极其鲜明,令人过目不忘。红砖红瓦是闽南建筑给人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八闽风情

独特的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是直接用土做墙建造起来的集体住宅。这些土楼形状多样,造型奇特,有圆形的、方形的、五角形的、八卦形的、交椅形的、簸箕形的等,一座座像天外飞碟似的,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种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是客家人传统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文化

文化底蕴

早在18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万寿岩一带活动。距今有5000年前的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魅力。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陈景润等名人光耀史册。

名称由来

福建为什么简称闽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代许慎所作的汉字专著《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闽字造字是从虫,门声。“虫”字通“蛇"解,即家门供奉蛇的氏族,闽越人图腾为蛇。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

福建人却与蛇有着不解之缘。千百年来,蛇深刻影响着闽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崇蛇文化习俗。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古代百越的越族一个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和东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区,以蛇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顶礼膜拜,因此闽越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有断发文身习惯,把蛇形刻画于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

蛇形图腾崇拜的习俗,已成为闽文化的标志之一。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都证明闽越人盛行崇蛇之风,武夷山汉城遗址发现了蛇形装饰图案的瓦当、雕有蛇图的铜铎[duó]残片。在三千年前福建青铜时代的陶器上,就充满蛇图腾的印记--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纹饰,及仿蛇皮花纹的各种几何图案。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诏安县官陂镇溪口村等地也发现蛇形石刻,充分显示早期闽越人对蛇信仰与崇拜的鲜明特征。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无不记述闽越人的蛇图腾。

西汉后,人们将蛇移画于船帮上,从此闽船必画有一蛇,清初郁永河《海上纪略》载:“凡闽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妇女,流行发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银子制成,花式繁复,基本样式是一条高昂着头的小蛇。为突出小蛇形象,闽中妇女常把头发盘成多股辫子,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黑亮的蛇拥簇一条白亮的小蛇,极为诡异。这种蛇簪实际上是缩小了的古代闽越族徽---只飞腾的蛇,她们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福建民间保留很多与蛇有关的民俗风情,许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宫庙,以崇祀蛇神,保留的有长汀罗汉岭、南平西芹、闽侯洋里及永春等地的蛇王宫,福清、莆田一带的蛇王庙则被称为青公庙”。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流行"人蛇共寝”之俗。当地生长一种黑色无毒蛇,家家把它视为庇护之神,称之为“侍者公”。闽北的延平、闽东的古田和尤溪等地,仍保留上古的崇蛇习俗。闽西长汀、永定等地的蛇王神被视为能“听断严明,主持公正",过去民众有纠纷,就到蛇王神前表白起誓。

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闽人的民风民俗,从形体上看,蛇与龙相似,在十二生肖中,民间称蛇为“小龙”,俗信龙是由蛇演变成的。在福建民间,各地广泛流传人与蛇结合的美丽故事,如“蛇郎君"故事中的蛇郎君,是一个善良的君子,人们据此改编成闽剧《花鸟记》,深受闽台人民喜爱。

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púl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及邵武军、兴化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中下游及东北部山区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六区六县及福清市和宁德的古田、屏南两县通行福州话,宁德的其他县市多通行福安话。此外中国台湾管辖的连江县(马祖列岛)亦属于闽东。

闽中: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三元区、沙县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县、大田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沙县、泰宁县、将乐县、建宁县9市县。大田通行闽南和闽东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邵武通行闽赣方言,尤溪则通行闽东方言,而非闽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

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区域,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此外,中国台湾管辖的金门县亦属于闽南。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河洛人,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和台湾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语。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

闽北:指福建北部的闽江上游地区,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侧、戴云山脉西北侧。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平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东靠宁德市、西对江西省上饶市和鹰潭市、南挨三明市、北临浙江省丽水市,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北语。

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龙岩城区和漳平外,其余各县均为客家住县,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为移民台湾、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县刘光第、永定区吴伯雄等为代表。现代则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永定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

语言特色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中之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饮食特色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果忙[máng]嬴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人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享誉海内外。

地方特产

福州:寿山石、牛角梳、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莆田: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水果当中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驰名中外;

漳州: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天宝香蕉、龙眼、平和蜜柚、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布袋戏等;

龙岩: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鹜鸭、连城兰花、龙岩花生、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永定菜干、河田鸡等;

泉州: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厦门: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武夷岩茶(大红袍)、竹笋、香菇、莲子;

宁德: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nài]、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霞浦剑蛏等海珍品。

旅游

旅游景点

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2007年)、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2007年)、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旅游景区(2011年)、福建省三明市泰宁风景名胜区(2011年)、泉州市清源山景区(2012年)、宁德市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2012年)、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2013年)、福建省龙岩市古田旅游区(2015年)、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2015年)等9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色奇异秀丽。

著名景点

福州

三坊七巷、鼓山涌泉寺、福州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福州西湖、马尾船政学堂、福州熊猫世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石竹山、青云山、海坛岛

厦门

鼓浪屿、园林植物园、集美嘉庚公园、海沧大桥旅游区、日月谷温泉主题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胡里山炮台、园林博览苑、同安影视城、翠丰温泉旅游区、海沧青礁慈济祖宫景区、北辰山旅游景区、方特梦幻王国、环岛路、中山路步行街、南普陀寺、厦门大学、台湾民俗村、五缘湾湿地公园、梵天寺、大嶝小镇·台湾免税公园、灵玲国际马戏城

漳州

南靖土楼、东山岛、三平寺、马銮湾、火山地质公园、抽象画廊、云水谣、云洞岩、灵通岩、龙池岩

宁德

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屏湖、临水宫

龙岩

古田会议会址、冠豸山、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汀州古城墙、汀州试院

泉州

五里桥、清源山老君岩、崇武古城、清净寺、洛阳桥

三明

桃源洞、天鹅洞、狐狸洞、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

莆田

广化寺、南少林寺、湄洲岛、九鲤湖

南平

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万木林及归宗岩风景区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宋代前:无诸、陈宝应、陈元光、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李仁达、董奉、欧阳衮、百丈怀海、黄檗[bò]禅师、本寂

宋元:朱熹、李纲、宋慈、苏颂、蔡襄、蔡京、曾公亮、

章惇[dūn]、吕惠卿、柳永、刘克庄、张元干、杨亿、吴激、郑思肖、谢翱、萧德藻、黄升、黄公度、敖陶孙、严羽、郑樵、郑侨、袁枢、杨时、游酢[zuò]、胡寅、胡安国、胡宏、罗从彦、蔡元定、蔡沈、陈普、真德秀、陈淳、郑文宝、吴充、黄潜善、章得象、曾糙[zào]、杨载、陈文龙、蒲寿庚、陈友定

明代:李贽、俞大猷[yóu]、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陈永华、叶向高、杨荣、黄道周、张瑞图、边景昭、王慎中、曹学佺[quán]、何乔远、谢肇制、陈第、郑善夫、何朝宗、隐元、邓茂七

清代:洪承畴、施琅、林则徐、李光地、蓝鼎元、黄慎、伊秉绶、华岩、上官周、余怀、梁章钜[jù]、郑孝胥、沈葆祯[zhēn]、陈宝琛、陈衍、林云铭、张际亮、林昌彝、潘振承

近现代:林纾、严复、辜鸿铭、林觉民、方声洞、冰心、邓拓、林语堂、郑振铎、林徽因、梁遇春、萨镇冰、萨师俊、马约翰、林森、林祥谦、郭柏荫、黄乃裳

现代人物

科教/政治领域:陈至立、邓子恢、刘亚楼、卢仁灿、杨成武、庄聪生、卢嘉锡、陈景润、陈锦城、侯德榜、萨本栋、林兰英、吴孟超、唐仲璋、唐崇惕、张钰哲、林同骥、王世真、郑作新、沈元、刘应明、林巧稚、高士其、陈嘉庚、王永庆、项南、石开、李陆大、林绍良、郭鹤年、黄如论、许荣茂

文人学者:余光中、舒婷、郑敏、蔡其矫、杜运燮[xiè]、彭燕郊、鲁藜、汪国真、郑天挺、蔡尚思、谢冕、刘再复

娱乐/体育领域:钟子炫、姚晨、陈赫、李炜、张静初、梁静、叶一茜、林丹、何雯娜、黄珊汕、张国政、张湘祥、石智勇、陈忠和、欧豪

主持界:谢颖颖、陈伟鸿

获得荣誉

2018年4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福建省以69.87的指数在全国专利综合实力中排名第8位。

2018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区、市)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福建省涨幅1.2%,排名27位。

2021年3月,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2年位居全国首位。

(齐帆齐商学院13期新媒体写作特训营第13篇6787字累计51910字)

THE END
0.台溪乡莒洋——福地龙潭地质旅游奇观而福建省地质二队,在1976年11月开展区内航磁二级检查时,就分析NNE向带状异常,面积为6.6亩,磁异常值较高。因此,地质专家分析福地龙潭附近深部存在着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盲矿体。其开采价值不言而喻。在区域内还有滑石矿,品位好,储量大,易开采,也是我省紧缺的滑石矿资源。对如何做好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矿产品深jvzquC41yy}/onnrkct/ew477mk7qv=
1.中国区域地质志.福建志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089853 出版年:2017 作者:福建省地质矿产局 学科:地球科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 在架上 56.5652/34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bdB6h7dif9@g:46kbh989c:ke4@57;ch
2.【勤奋之路】福建省委老干部局篇(2000.9—2012.4)上篇【勤奋之路】福建省委老干部局篇(2000.9—2012.4)上篇 郑尔旺 2000年8月16日,江泽民签署中央军事委员会(【2000】政干令字第313号)命令,批准江西省赣州军分区政治委员郑尔旺退出现役、转业地方工作,转服预备役并颁授预备役大校军衔。9月19日,中共福建省委员会印发关于郑尔旺同志任福建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局务会议jvzquC41yy}/onnrkct/ew43{dgqsz
3.福建地质杂志本刊是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管的综合性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刊登内容主要为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岩石矿物、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地质实验与测试技术、测绘、矿业开发,以及国资源管理等方面内容,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读者跟踪投稿,并提出定贵意见。 jvzquC41yy}/i€~qq0ipo8vkmct0|qjpihgxgwxjk1rjuqnfkno0496224545B5420nuou
4.广东省区域地质志作者: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年:1988 作者: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ISBN:7116007180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年:1991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 作者:福建省地质矿产局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年:1985 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作者:柳卸林 ISBN:9787513058902 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bd>k85eg5d<548:
5.专题报道福建地质工作践行地质报国之志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区调所所长林敏 他主持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个图幅,足迹遍布福建、内蒙古等地约6万平方千米,累计野外作业近4000天……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地质报国的真实写照。他就是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林敏,一位工作二十年来始终弘扬新jvzq<84yyy4glsxff0ipo8imhevbin3curEjfF82:6
6.福建福安赤路—周宁咸格地区钼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5]黄昌旗.福建福安赤路-宁德九曲岭地区钼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J].福建地质.2009,(4).DOI:10.3969/j.issn.1001-3970.2009.04.003. [6]侯海峰.福建周宁桐岔-柿洋地区深部铜钼矿找矿前景[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0(1).268-269. [7]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5.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hwpe|;5392:12<
7.福建地调院:唤醒山海间的宝藏据介绍,该院首创火山地层—岩性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有效解决了火山岩区地质填图存在的问题;首次在福建发现“新元古—古生代马面山构造混杂岩”,研究进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验收专家认定为“对福建基础地质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国率先完成《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和地质系列图件修编等一批基础科研课题,是全国最早进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835898
8.上周权威机构透露,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通报中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推动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及综合编图。完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机制,支撑自然资源部修订《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完善全国地质资料网络订单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二是全力提升国家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能力和国土覆盖度,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流程技术支撑部分省区市建设运行自动化监测台站,研发上线全国地质jvzq<84ycr4v|}pei0io1ytuv1814>63365kh{jwcxl6uxq0jvsm
9.《福建地质》主管单位: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主办单位:福建省地质测绘院 国际刊号:1001-3970 国内刊号:35-1080/P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福建 期刊简介 《福建地质》(季刊)创刊于1982年,由福建省地质测绘院主办。 《福建地质》刊登内容主要为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岩石矿物、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应用jvzq<84hlf€/st::20ipo8
10.福建地质《福建地质》期刊简介本刊是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管的综合性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刊登内容主要为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岩石矿物、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地质实验与测试技术、测绘、矿业开发,以及国资源管理等方面jvzq<84hlf€{|7hjkpgckmnpipkxu7hqo1
11.陈伟2009.01—2010.10:福建省区域土壤有机氯农药等农残背景值调查与评价,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项目(负责人:祁士华教授)。 主持/参与的教学及实验研究项目 2019.06—2021.05:中加联合办学课程《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lab(环境科学导论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方式优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一般教改项目(201jvzquC41it€z0lzi0gjv0ls1ejkoynn1|jeDP8npfg~/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