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央在新疆持续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兴疆,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的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环球网走进这片被天山雪水滋养、大漠落日亲吻的土地,为大家带来“视觉新国企·幸福‘疆’来”系列报道。第二期,一起走进中交集团建设运营的S254尉且沙漠公路。
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草原湿地、高山冰原、沙漠戈壁,
交织成一幅包罗万象的壮丽地貌画卷。
就在中国最大的沙漠——
被称为“死亡之海”的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
一条334公里黑色沥青路
劈开漫漫黄沙,
向远方延伸。
作为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
中交集团建设运营的
S254尉且沙漠公路
北起新疆尉犁县,南至且末县,
是目前世界上
流动沙丘分布最广、
施工条件最恶劣、
施工难度最大的沙漠公路。
路通即“改变”!
这条路,串起了南疆的未来
对两地的老百姓来说,
尉且沙漠公路不是简单的“路”,
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自2022年6月通车以来,
这条路日均车流量约为1000辆,
且末县至库尔勒市的行车距离
缩短了350千米,
缩短为6小时。
这条公路为当地带来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
食品特产“跑”向全国,
玉石矿物“涌”向腹地;
沿线风景串联,
旅游火“出圈”;
光伏治沙基地、
沙漠特色农业园加速落地,
让当地实现了
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闯入“死亡之海”
他们与风沙“死磕”
尉且沙漠公路
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
途经全球最活跃的流动性沙漠之一,
百米高的复合型沙山连绵起伏。
在这样的环境中修建公路,
相当于在“流动的沙海”里打地基。
沙丘会“搬家”,
刚填好的路基
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掩埋,
施工机械容易陷沙,
运水、运料的路
随时可能被风沙切断。
面对这样的难题,
唯有创新破局,让沙漠“服软”!
中交的建设者们
创新施工方法,
平定沙山,
填平28处丘间洼地,
有效缩短推运距离,
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在最大的沙丘上,
40多台大功率履带式推土机
整整推了150天,
才彻底把这座沙山“削平”。
“沙漠不给我们让路,
我们就自己‘造路’!”
狂风卷起百米高的沙墙,
建设者们用“笨功夫”,
锁住沙的命门。
这笨功夫就是“草方格”。
建设者们用芦苇在沙丘上
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
让地面变粗糙,
减小风力,阻挡流沙。
建设者们将每捆70公斤的芦苇,
扛到指定位置,
再将修剪整齐的芦苇
横放在方格线上,
用铁锹将芦苇从中间嵌入沙中,
使草的两端翘起,
露出地面约20至25厘米的高度,
再用沙子牢固根基,
最终形成长宽各1米的方格。
尉且公路沿线
5800多万平方米的草方格
就是靠400多名作业工人,
一锹一锹插下去、
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运营即“守护”!
我们会守好这条路
面对长达300多千米的沙漠路段,
中交运营团队
多次研究、反复实践,
以沙场为战场,
总结出“再勘查,再设计,再调整”的防沙理念,
探索出“能输不阻,能阻不固,能固不清”的治沙原则,
既与沙争路,
也与沙为“友”。
2023年,
首套“沙漠公路驼峰路段超视距交通安全智能提示系统”
在尉且沙漠公路驼峰路段投入试用。
该系统基于
“自动感知+自动提示+零碳能源”技术路径,
采用光伏发电、雷达探测、
无线传输、精准提示等技术手段,
具有一定的抗风防沙能力,
让沙漠公路成为
“死亡之海”中的安全大道。
服务即“振兴”!
民生答卷写满幸福回响
中交集团运营团队以路为媒,
构建“培训—就业—增收”帮扶链条,
面向边疆地区
定向输送技术培训资源,
打造专业化技术岗位。
入职者通过系统学习与实操训练,
逐步成长为公路运营的专业力量,
在稳定就业中拓宽人生赛道。
车轮滚滚间,
希望奔涌。
曾经的“死亡之海”,
正化作“希望之海”。
从“沙进人退”到“路通人和”,
曾经的“不毛之地”,
正变身“沙漠经济新区”。
沙漠不可怕,敢闯就有路!
尉且沙漠公路
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
更是南疆地区发展的希望之路,
为新时代新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成为中国在全世界荒漠化防治与
可持续发展领域的
一张亮眼名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