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中,海洋领域实验室有哪些海洋学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各学科领域的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可以说,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在该领域的突出水平。那么,我国到底有哪些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领域)?分别设立在哪些高校和单位机构中呢? 高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领域)共有6个。 科研机构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领域)共有2个。 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国还有海洋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正在筹建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注:我国重点实验室级别可以大致分为:校级/所级-->市级-->省/部级-->国家重点-->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领域)

序号依托单位实验室名称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5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验室6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7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9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筹)

国家实验室(海洋领域)

序号依托单位实验室名称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原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1992年建成运行,是我国首批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邱大洪院士任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此后吴有生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至今;盛振邦教授、李润培教授、杨建民教授曾先后任实验室主任,廖世俊教授为实验室现任主任。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国防科研和民用科研并重,聚焦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水下工程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引领国际船海工程重大力学问题研究,组织推进深海无人潜水器、新型深海开发装备、绿色高性能船舶等研发任务创新攻关,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打造一批船海领域“国之重器”,引领国际船海科技前沿发展,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86 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 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1994年、1997 年、2003 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六次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程亮教授, 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华军院士。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1)海岸和海洋动力环境及作用;(2)海岸和海洋岩土工程;(3)海岸和海洋工程结构;(4)海岸和海洋工程防灾减灾;(5)海岸和海洋工程实验模拟技术。拥有二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滕斌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海洋环境灾害作用与结构安全防护”创新团队;李宏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工程安全与监控”创新团队。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简称MEL)于2005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戴民汉教授为现任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为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包括碳生物地球化学、氮生物地球化学、有机物和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 方向二为海洋生态过程与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生态过程、浮游生物生态过程; 方向三为海洋生态与毒理效应,包括海洋环境变化生理生态效应、海洋生态毒理效应; 方向四为海洋生态系统观测与整合,包括海洋动力过程与生态响应、海洋观测。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以与国际接轨的深海基础研究为特色,围绕大洋钻探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值处理手段,探索和发展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实验室以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海底资源、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和海底过程与观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拥有包括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大型科研课题,发表大量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论文,逐渐成为以面向深海和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深海研究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IODP等深海基础研究的国家级基地以及我国深海科学教育的基地。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著名的河口海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教授、张经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抒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主要从事河口海岸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河口演变规律与河口沉积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与动力沉积过程;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实验室总体定位为:围绕我国沿海经济带,特别是三大河口三角洲地区发展对河口海岸研究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国河口海岸的区域特色,瞄准河口海岸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发挥实验室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分析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地区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丰富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理论体系,同时为我国沿海地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South China Sea)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南海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推动国家海洋资源利用为己任,聚焦南海海域,开发南海资源,服务国家战略。李建保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张偲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根据国家需求、地方有用、学校可做三原则,实验室的研究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以国家南海战略及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向导,设置了三大研究方向:方向一为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包括南海经济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南海微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海洋牧场资源化与环境保护;方向二为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包括高纯度石英砂及其新材料利用、海洋工程材料和海洋能源技术与相关材料;方向三为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包括南海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技术、南海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应用和传感器制作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发展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开展海洋信息资源利用研究。通过机制创新、科研资源整合和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各种重要要素的协同作用,建设成为一个国家级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涉海科研实验室。

在管理上,由国家科技部和海南省共同进行管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并设立实验室建设运行管理委员会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其中管理委员会对实验室的行政工作、人员配置、资产、仪器设备购置、技术管理、环境安全、财务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事宜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进行指导。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实验室是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聚集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物理海洋、海洋遥感和海洋生态环境等传统优势学科的优秀人才。实验室首届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研究员。现任主任为柴扉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吴国雄院士。

实验室以维护海洋权益与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建立海洋环境立体观测和预测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为目标,开展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基地。目前实验室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海洋动力过程与生态环境、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同时设有四大公共支撑平台,即卫星地面站、Argo数据中心、海洋调查设备部和数值计算中心。这些技术支撑平台不仅为实验室研究工作提供海上观测数据资料和分析计算等各类服务,同时也面向社会服务,向国内各类海洋机构共享数据、资料和设备。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南海,面向邻近热带大洋,以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南海环流与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热带海洋-大气过程与气候效应、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不断强化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及应用,不断提升热带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水平,满足国家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服务。

方向一:南海环流与中小尺度动力过程

具体研究重点如下:1) 南海典型中尺度过程的动力学机制;2) 南海西边界流与中、小尺度过程的相互作用;3) 南海环流与大洋环流典型动力特征的比较分析;4) 南海及其邻近海域水文保障关键技术。

方向二:热带海洋-大气过程与气候效应具体研究重点如下:1) 热带印度洋-南海热盐分布及其与印-太大尺度环流变异的联系;2) 热带区域海洋热力反馈与气候模态的演变机制;3)全球气候变化与热带海洋的区域气候响应(含模式及天气尺度过程)。

方向三: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具体研究重点如下:1) 南海生态环境特征与演变规律;2) 热带海洋中小尺度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耦合机制;3) 海洋环境要素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批复、2015年6月正式运行,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着力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率先掌握能形成先发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建成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地、代表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主要科技中心。

—END—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如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在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海岸带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与定量反演研究在分析淤泥质潮滩的动力沉积、动力地貌特点和光谱信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了淤泥质潮滩植被专题信息提取、潮海专题信息提取以及潮滩务水体边界线专题信 息提取,并初步探讨了熬红外波段在堤驭潮滩专题信息中戆傩用。在分析悬浮泥沙北谱信息特征的基础上,以长江口和伶仃洋悬浮泥沙为研究对 象,进行了沿海水流流态、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25921>8323832:82246357xjvo
1.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资源与开发——纪念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70陈清潮,1982.南海中部海域浮游生物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6.[CHEN Qingchao,1982.A preliminary study on plankton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Comprehensive survey report of South ChinajvzquC41yy}/tmin0eun0ls1EP5227654::0l7hpmk4sfmq0228::<
2.科研快讯|华南沿海珠江口~1000年前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啸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山大学王伟涛教授团队通过对珠江口及其临近海域钻孔沉积物研究,揭示我国华南海岸带近千年来极端水文事件(海啸或风暴潮)的发生过程,相关成果发表于《地震地质》上。 图1 a 华南海域构造背景与历史海啸沉积分布图(据李琳琳等(2024)修改); b 珠江口海域断裂与地貌图 图中显示了E15, E12钻孔位置, jvzquC41iu4t{|z0gf{/ew4pqfk04;92
3.基于遥感技术的古海岸线重建洞察研究.docx(1)中国南海古海岸线重建:通过对南海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所成功完成了南海古海岸线的重建工作。这一成果对于研究南海地区古代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2)秘鲁纳斯卡平原古海岸线重建:通过对秘鲁纳斯卡平原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jvzquC41o0zbqmteu0ipo8u/349:9@<4554ivvq
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jvzq<84yyy4pmjt{cp4dqv4mcqbp|mqr1tbpsnpifgywn4fknozwqfk{cthmn}wgz{f{~fp1
5.河口海岸地质与经济发展洞察研究.docx断裂带对海岸地貌、沉积物分布和海岸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2. 断层:断层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地质构造。断层对河流入海口、海岸线变化等具有重要影响。3.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质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活动对海岸地质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四、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学是研究海岸带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jvzquC41yy}/vjtfqey/exr1r/735B=2;5820qyon
6.海南岛东南部海湾350年古风暴事件沉积与历史文献记录对比本项研究试图从沉积记录中分析古风暴事件的时间序列.以海南岛东南部黎安潟湖和新村潟湖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参数建立台风事件的鉴别指标,同时利用放射性核素210pb计年确定沉积物柱状样的年代序列,对海南岛东南部的古风暴活动进行了分jvzquC41yy}/yjshcpmec}f0eqs/ew4fgvgjn|4fgvgjn7iqAazzrnBrgtop(ri?j{~c496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