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蓝**(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1、海岸地貌第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的接触地带,宽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其范围由海岸、海滩、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 1、海岸:又称后滨 在高潮位之上,上界为最大波浪所能到达之处,又称为潮上带。第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海滩:又称前滨 在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为潮间带。 第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3、水下岸坡:又称近滨 在低潮位之下,至波长12的水深之处,该处为波浪作用基面。在此基面以下波浪作用十分微弱,故不列人海岸带的范围。这一带又称
2、为潮下带。第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外滨(或滨外) 海岸线 海岸地貌 第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沿岸流作用风力作用河流作用生物作用海平面与 地壳运动岩石及 地质构造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第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拍岸浪第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波浪第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P175 第三节 海岸地貌类型 一、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二、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三、生物作用为主的海岸海岸地貌类
3、型第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一、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一)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1、海蚀作用 海蚀作用:冲蚀(撞击、冲刷)磨蚀溶蚀第1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1)冲蚀:波浪愈高,冲击力度愈大;由于冲蚀,使基岩崩解、破坏。(2)磨蚀(3)溶蚀:碳酸盐岩石、玄武岩、正长岩、角闪石等都能被溶蚀。第1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海蚀洞(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海蚀平台 2、海蚀地貌 第1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1)海蚀穴(洞) 第13页,共131页,2022年,5
4、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1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1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海蚀崖第1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3)海蚀拱桥(海蚀穹窿)第1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1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海蚀崖与海蚀拱桥第1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4)海蚀柱第2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2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
5、星期五第2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5)海蚀平台第2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海蚀柱与海蚀平台 第2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2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海蚀平台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 海蚀阶地陆地下降或海面上升 水下阶地第2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二)海积地貌海积地貌海岸带水流中的泥沙所堆积的地貌。第2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海积地貌1、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堆积地貌2、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
6、堆积地貌3、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沙坝(堡岛)潟湖海滩沿岸堤(滩脊)滩角水下沙坝湾顶滩沙嘴和拦湾坝连岛坝第2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沙质海滩第2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3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背叠海滩 背叠海滩,在狭窄的海岸带,山丘紧靠着水边线,水下岸坡坡度较大,海滩的发育受到地形限制,只能形成单面向海的堆积,后方紧贴着海蚀崖。第3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沿岸堤第3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滩角海滩上向
7、海作三角形突出的微地貌形态。第3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水下沙坝第3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湾顶滩位于海湾顶部的海滩。第3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沙嘴根部同陆地相连,尾端伸入海或湖中的狭长的堤坝状地貌,常形成于岬角和河口处。第3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拦湾坝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向海伸展横拦湾口的沙坝。拦湾坝(万宁市) 第3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连岛坝又称连岛沙坝,是连接岛屿与岛屿、或者连接岛屿与大陆的沙坝。第38页
8、,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3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4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4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堡岛是平行于海岸与海岸线之间有潟湖相隔的狭长沙坝。 潟湖是由沙坝、沙嘴、或滨岸堤与海洋隔离开的海滨或浅海湾。(太湖、西湖等淡水湖是与海完全隔离的古潟湖。第4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沙坝潟湖海岸 由于湾口拦湾坝的发育而造成的由沙坝、潟湖二个主要单元组成的海岸。拦湾坝多存在缺口,成为潮汐通道,入口处(潟湖内)堆积出涨
9、潮三角洲,出口处堆积有退潮三角洲(图836),二者均阻碍航行。潟湖内水浅堆积作用较强,四周常见沼泽及淤泥质海滩发育。如粤西的水东港。第4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4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4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4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二、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沿岸海积或冲积平原潮滩(P181)水下岸坡第4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潮滩是发展围垦、开辟盐田和养殖场的有利地带。我国渤海湾西岸、苏北海
10、岸和辽东半岛东北段海岸属粉砂质海岸,在粤、闽、浙等省的一些海湾顶部发育有小片该类型的海岸。第4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三、 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一)、珊瑚礁海岸第4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多孔隙岩体生物礁珊瑚礁1、珊瑚礁生长的环境条件2、珊瑚礁类型第5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1)岸礁 海南岛珊瑚岸礁的岸线长200公里,它有洁白的珊瑚砂组成的海滩,滩前有宽广的浅水礁坪。第5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5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
11、6分,星期五岸礁 第5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堡礁第5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5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珊瑚礁海岸第5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3)环礁3、珊瑚礁发育理论岸礁堡礁环礁第5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另外还有环礁。美国陆地卫星七号拍摄到的环礁图像 第5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二)红树林海岸红树林红树林海岸第5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
12、星期五第6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6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1、红树林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1)、生长环境适宜的水温淤泥质海滩低能环境第6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生长特点(1)生理特点(2)繁殖特点(3)根系特点叶子的渗透压高叶子肥厚 胎生无性繁殖支柱根板状根呼吸根第6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胎生现象第6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红树林支柱根第6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红树林支
13、柱根第6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红树林呼吸根第6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6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我国红树林海岸特征(1)有淤泥质海岸伴生(2)有明显的分带(3)有发达的潮沟系统白滩带滩地红树林半红树林陆生植物带第6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3、红树林的护岸作用和促淤作用(1)护岸作用(2)促淤作用淤积层加厚 34厘米/年水平扩展 44173米/年第7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1. 结构 层圈高度范围温度变化物质成
14、分及变化湿度对流特征对流层010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N2、O2、CO2及惰性气体和一些有害气体、水气、气溶胶粒。分布不均匀对流运动显著,水平、垂直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平流层52km气温受地面影响较小臭氧明显增多,水气含量极少湿度低气流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中间层80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水气含量极少湿度低产生强烈的垂直对流,顶层出现一个电离层暖层800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空气稀薄湿度低空气处于的电离状态,反向无线电波逃逸层800km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空气稀薄湿度低大气质点能逸散到星际空间第7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72页,共131页,
15、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 大气热能和气温 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以辐射的方式传递辐射能,辐射能波长范围在0.15120um之间。 其中太阳的辐射波长为0.154um,为短波辐射; 地-气系统的辐射波长为3120um.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从根本上决定了地球、大气的热状况,从而支配了地球的能量传输过程。第7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几个概念:(1)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大约为15,000万公里。(2)在大气上界:第7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1)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18、于太阳光线物平面上,每分钟单位面积(cm2)接受到太阳的辐射能量。推荐值为1367W/m2。第8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时,受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水气等物质颗粒的吸收、散射和反射,而受到过滤。 过滤后投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两部分组成: 直接辐射:直接到过地表的辐射; 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到地表的辐射。第8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第8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直接辐射 + 散射辐射 = 总辐射。 总辐射有如下一些变化规律:(1)总辐射在每天的早、晚有明显不同的变化;(2)
19、总辐射在一年的四季变化也发生明显变化;(3)总辐射随地球纬度分布变化而变化,纬度愈高者总辐射愈低。第8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反射率: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转变为热能,一部分被反射,反射部分与总辐射量的百分比为反射率。 对于反射率而言: (1) 不同的入射角有不同的反射率;(2) 反射率越大,地表吸收的热量越少。第8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不同性质的地表物质有不同的反射率(R%)地面砂土粘土浅色土深色土黑钙土(干/湿)耕地绿草地R2935202232101514 / 81426地面干草地小麦地新雪陈雪阔叶林针叶
20、林R2910258495466020619水面太阳高度角9045152R252078第8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 长波辐射 地面和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又是依其本身的温度向外辐射热能,地气间的辐射为长波辐射,波长在3 120um。大气直接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甚微,大气增温主要是吸收地面长波。 ,第8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大约有7595%的地面长波被贴近地表的大气层吸收。低层大气吸收的热又以辐射的形式传递到更高层加热大气,导致对流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第8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
21、星期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产生的大气辐射中,一部分返回地面,一部分达到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相反的那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花房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部分返回,对地表失去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花房效应。第9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有人做过估算,如果没有逆辐射,地表平均温度为23左右,而实际地表温度为15左右。 大气的逆辐射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第9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3) 大气能量结构 a 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大气中臭氧、水汽、液态水等是吸收太阳辐射热的主要物质,而N2和O2对太阳吸收微
22、弱。第9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b 吸收地面辐射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能的50%,变为热能,温度升高,然后以3um的长波向外辐射,这种辐射的能量7595%被大气吸收,只有极少部分逸回宇宙空间。 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第9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c 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一方面水分凝结成雨滴或雪,放出潜热;另一方面,雨、雪降落地面,又被蒸发,从而重复交替进行。 d 感热输送 地面、陆地、水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面与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总之,地气间感热交换
23、的结果,是由地表向大气输送能量。第9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3 地气热量平衡 大气、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依自身的温度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由此形成整个地气系统与宇宙间的能量交换。在地气系统内,地面与大气之间不断地以辐射和热量输送的形式交换能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第9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在没有其它方式交换热量时,辐射平衡决定物体的升温或降温。当收入辐射支出辐射,辐射差额0,物体升温(+)当收入辐射支出辐射,辐射差额0,物体降温(-)当收入辐射=支出辐射,辐射差额=0,物体温度没
24、有变化。第9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规律:(1) 日变化:白天为正值,夜间为负值,正值转负值或负值转正值的时间出现在日落前及日出后1小时左右(Why?);(2) 年变化:北半球夏季辐射平衡因太阳辐射增多而加大,冬季则相反,甚至出现负值;第9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3) 纬度变化:地气系统辐射差额为零的纬度在南北半球35附近,即: a) 从北纬35到南纬35附近的地区内,辐射差额0,能量盈余,温度上升; b) 北纬35附近以北, 到南纬35附近以南,辐射差额0,能量亏损,温度下降;第98页,共131页,
25、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4) 辐射差额的这种分布, 引起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环流和洋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它们的作用下,使盈余热量输送到亏损地区,使全球能量常年平均近于平衡。第9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4 气温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其变化规律有:(a)气温的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b)气温的水平分布 ( ) P71(1)(5)第10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c) 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由于纬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流层中某些层的温度出现随高度升
26、高而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叫逆温,这些气层叫逆温层。第10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逆温层的类型 辐射逆温:近地面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低而降温,形成逆温层,这样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当晴朗无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表冷却有效辐射,冬季强,夏季弱。平流逆温:当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也形成逆温,这种逆温叫平流逆温。冬季海上暖流空气平流到大陆上时,形成此种逆温。第10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下沉逆温:由于表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下沉逆温。在山地区,常因冷空气顺坡下沉至谷底,将原来的暖空气抬挤到上空,从而形成逆温
27、,这种下沉逆温又称为地形逆温。第10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锋面逆温:冷、暖空气之间的交界面(或过渡区)即是锋面。在对流中,冷暖空气相遇时,密度小的暖空气被密度大冷空气排挤在冷空气之上,因此锋面自地面倾斜于冷空气一侧,当冷暖空气温差较大时,就形成锋面逆温。 实际上,大气中的逆温出现常是几种过程同时发生,故应注意具体分析。第10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5 大气水分与降水A 大气降水(1) 湿度(humidity)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进入大气中的水分子,通过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大气中含水汽而具有湿度。表示法:第1
28、0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a)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 e2 = e0102(b)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水汽质量(g/cm3)。第10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c) 相对湿度(f):大气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为相对湿度。用%表示,能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程度和大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饱和气压。第10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d)露点温度:湿空气等压降
29、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即露点温度。第10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湿度变化分布(a) 相对湿度日变化通常与气温日变化相反;(b) 相对湿度高低随距海远近及纬度高低而不同.第10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B 蒸发与凝结(evaporation & condensation)(1)蒸发影响蒸发的因素有:蒸发面温度、蒸发面性质、空气湿度和风。蒸发量一般以一层水的厚度(mm)表示。第11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凝结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与过饱和,并且空气中有凝结核存在时,发生凝结。第111页,共
30、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满足凝结这个条件可以通过: 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使含水汽的空气冷却(如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即降温,使之达到露点。凝结核的起两个作用: 对水汽吸附作用; 形成液滴,有助于水汽凝结。 第112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1)地表凝结现象露与霜 (dew & frost): 地面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若温度0,水汽凝结为液态,即形成露; 若温度0,水汽凝结为固态,即形成霜。第113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雾淞和雨淞: 雾淞是过冷的
31、雾滴附于地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多出现在寒冷高湿度天气。 雨淞是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第114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2)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雾(fog): 漂浮在近地面层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雾的分布一般沿海多于内地,高纬区多于低纬区。第115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地面辐射冷却,贴近地面气层变冷形成的雾;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蒸气雾: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锋面雾:发生在锋面附近的雾。霾(haze):空气中悬浮着的烟、尘等
32、微粒。第116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云(cloud): 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升到凝结高度时,就形成云。云有不同的外貌特征。云的外貌特征不仅反映法时的大气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也是未来天气变化趋势的征兆。第117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云的种类:a 积状云: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 体积膨胀绝热冷却, 水汽凝结形成, 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形成条件:气流上升的高度超过凝区高度。b 层状云:是空气斜升运动形成层状云, 是暖湿空气沿着冷空气的斜坡滑升,也可能是暖湿空气沿地形界面缓慢滑
33、升, 形成雨层云、高层云和卷层云。第118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c 波状云:由于空气密度不同、运动速度不等的两个气层界面上产生波动而形成的云。在大气逆温和等温层上,空气密度和运动速度往往有较大差异,产生波状运动。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第119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 云量:天气被云遮蔽的程度。根据气温、气流特点,全球分三个云量带:赤道多云带纬度2030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第120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C 大气降水(1)条件 a)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b)雨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被完全蒸发时,表明降水的形成,须经历云滴增大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第121页,共131页,2022年,5月20日,1点56分,星期五云滴凝结增长云体上升绝热冷却: 水汽输入 , 水汽凝结成凝华而增大云滴周围实际水汽压云滴饱和水汽压);冰滴便凝华增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