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用地图,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你可能读不了万卷书,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万里之外,但是地理可以带你领略大千世界,去看千万里之外的地方。”地理给予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头顶星空、双脚丈量大地的恢弘话题。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可以让课堂呈现更加开阔、丰富的内容,去打开学生的眼界,去领略地理学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地图最常见的工具之一。但在学生眼中,它可能仅仅是课本上面那些色彩斑斓、线条交错的插页。然而,地图绝不仅仅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更是一把钥匙,一扇窗口,一座桥梁。它能够为学生开启一个远比他们想象中更为广阔、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世界。
一、 地图:不仅仅是地点的索引,更是世界的骨架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世界在他们心中开始构建宏大的轮廓。地图,恰恰提供了这个轮廓的骨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图的阅读》这一基础章节为例,我们教会学生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看似是简单的技能传授,实则是在帮助他们建立最基本的空间参照系。当我们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再找到家乡常州,并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时,“千里之外”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度量来理解的空间实体。这种空间感的建立,是学生理解一切宏观现象的基础。
再比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时,一张世界地图铺展开来。我们指着亚欧大陆广袤的土地,讲述季风如何塑造了东岸的农耕文明。此时,地图不再是静态的符号集合,而是动态历史的舞台、多样文明的摇篮。学生通过地图,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人类所有的活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发生在这个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自然环境的舞台上。这张地图,就是他们脑海中世界格局的初始骨架。
二、 地图中的综合思维:揭示“地”与“理”的深刻联系
地理学的精髓在于“综合性”。它研究的不只是“在哪里”,更是“为什么在那里”以及“那里怎么样”。地图,正是呈现这种综合性的最佳载体。它能将自然要素与人文现象叠加起来,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联。
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一节。教材中提供了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水土流失景观图以及治理措施示意图。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记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这个结论,那么知识是僵化的。但当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叠加阅读”时,综合性思维便得以训练:
首先,我们对照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和海拔特征,理解其处于第二级阶梯,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是 “地”之基。
接着,我们叠加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发现,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处于由湿润向干旱过渡的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这解释了流水侵蚀力强的自然原因。这里,已经与气象气候学的知识产生了联系。
然后,我们引入历史图层。通过史料或历史地图,学生了解到,黄土高原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之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长期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人口压力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这便将历史学中的人地关系变迁引入了课堂。
最后,我们回到治理措施图。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种草……这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是综合了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后提出的解决方案。这其中,又蕴含着工程学、生态学的初步思想。
通过这样一套“地图组合拳”,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水土流失现象,而是一个由自然基底、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历史、当代治理技术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他们理解到,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是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综合思维的训练,其价值远超地理学科本身,它培养的是一种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的世界观。
三、 地图的跨学科魅力:连接知识的孤岛
现代教育强调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需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地图,天生就是一位卓越的“跨界协作者”。
与历史的交融:以《丝绸之路》为例。 历史教材中会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而我们的地理地图,则能让这段历史“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绘制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一路向西。这时,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跨学科问题:为什么路线要如此选择?(避开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利用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的绿洲)沿途经过了哪些气候带、地形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伊朗高原……)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何影响了沿线商品(如丝绸、瓷器、葡萄、胡桃)的产地和运输?这样,历史事件不再是书本上孤立的文字,而是在地理空间中被赋予了生命力和逻辑性。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发展,总是在特定的地理舞台上上演。
与语文的共鸣:诗词中的山河。 语文诗词中充满了壮丽山河的描绘,也拥有很多地理背景知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描绘的是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典型景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生动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风力强劲的特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我国夏季风无法到达西北地区,体现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玉门关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少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垂直分布规律,说明山地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明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地形崎岖闭塞,交通极为不便,体现古代地理隔离现象。当我们在地图上定位这些诗词所描述的地点,并对照该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时,抽象的文学意象就与具体的地理特征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也更深刻地感知到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对人们情感世界的深刻影响。这是美学与科学的对话。
与数学的联手:比例尺与区域认知。 地图比例尺的应用,是数学技能在地理中的直接体现。计算实际距离、比较区域面积大小,这些都需要扎实的数学计算能力。更进一步,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计算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面积比例,或者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的陆地国界线长度,并尝试分析这种空间尺度上的差异可能带来的经济、人口分布上的影响。这便将数学的逻辑严谨与地理的空间分析紧密结合。
与生物的联动: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一节中,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与自然景观的对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着如此茂密且物种丰富的雨林?(终年高温多雨)为什么热带草原气候区是斑马、长颈鹿等动物的家园?(干湿季分明,草类生长茂盛)为什么企鹅生活在冰原气候的南极,而不在热带?(适应严寒环境)。这张气候-植被-动物分布关联图,完美诠释了生物学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核心概念。
通过这些跨学科的案例,地图成为了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纽带。它帮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从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个世界。这种认知,对于培养他们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四、 地图之外:培养胸怀天下的情感与格局
我们使用地图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当我们在讲述《中国的地形与地势》时,一张三级阶梯分布图,不仅展示了西高东低的地势,更暗含着大江大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隐喻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东流入海的开拓精神。当我们分析《中国的疆域》时,那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不仅是地理界线,更是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对外开放的生动教材。地图上的每一个岛屿、每一条界河,都承载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同样,一张世界地图,可以引导我们关注全球性问题。从《人口》分布图中,我们看到稠密与稀疏的差异,进而探讨资源分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世界的气候》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变暖的严峻性,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力和社会责任感。地图,就这样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家庭、学校,引向家乡、祖国,乃至整个地球,在他们心中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种子。
各位同仁,地图这扇窗,需要我们共同为学生推开。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责无旁贷,要更深入、更生动、更创造性地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我也希望,我们能携手合作。在讲述一个伟大文明的兴衰时,不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寻它的踪迹;在赏析一首边塞诗时,不妨与学生一起探究其背后的地理风貌;在探讨国际关系或区域发展时,一张精准的地图或许能带来最直观的论据……
我们用地图,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让他们透过这扇窗,看见山河的壮丽,理解万物的联系,感知时代的脉搏,最终,成长为胸怀广阔、富有智慧、勇于担当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