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素材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苏州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卢小琴 215101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校园生活掠影、精选乡土地理素材、融入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从地理素材中探寻地理知识的奥秘,并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关键词:地理素材 乡土地理 校园掠影 热点时事 地理教学
在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对地理毫无兴趣,上课不听,小动作多。这不仅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部分愿意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他们习惯差,升学无望,且地理不参加中考,故意不听不学,另一方面我们的地理课堂缺乏足够吸引他们的素材。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从教学策略上做出改进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轻视地理到喜爱地理。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一些做法。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借助校园掠影,让学生爱“上”地理
我所选择的校园掠影即我校师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照片记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师生的照片直接记录了师生的学习生活,并作为地理素材进行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皆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对周边地理现象的关注习惯及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
将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照片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想法源于一次带学生去西山社会实践学校学习,为期二天的学习结束后,在结业仪式上社会实践学校的老师们做了一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老师们捕捉到的学生的照片,当时学生们看的热泪盈眶。因此我就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多多捕捉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育。在学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我特意趁学生们课间操时间,在初二年级每个班级拍了几张照片,发现有的班级是随手关灯的,有的班级则是点“长明灯”。为了教学的需要,那些没有关灯的班级我会关灯后再拍一张照片。我针对不同的班级选取了不同的照片做成课件,比如在初二(1)班上课,我会选择他们班级关灯之后的照片和其他班级(我不带的班级)没关灯的照片比较,并且对上课班级学生大力表扬,这时二(1)班的学生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节能小标兵”。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心理学家马尔兹说过:“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当你习惯地想象快乐的事,你的神经系统便会习惯地令你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输入积极的信息,引导学生成为良好素养的培养。当然在这种愉悦的、对学生肯定的氛围中,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喜爱会增加。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利用学生自己的照片作为地理素材。例如讲到《人口的分布》时,我会拍下我们学校50个班级学生早操时壮观的照片,然后和西藏的学校学生课间玩耍的图片对比,让学生直接认识到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大于西部地区。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时是非常开心的,可以说一张照片能让他们兴奋一节课,甚至是期待着上地理课,期待着老师把他们自己的照片做成课件。
当然在使用校园掠影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在我们抓拍的图片中,既有很多正面的照片,也有一些负面的照片。对于能彰显正能量的照片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在课堂上使用,或可以发到家长群。对于一些负面的照片,教师则要谨慎处理,我一般是打上马赛克,让学生辨别不出到底是谁,或者只选取学生身体的部分照片。
第二:要对图片适度美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学校有二位拍照技术非常专业的老师,有时我会选择他们拍的照片作为我的地理素材,大师们的作品中的学生都是青春美少女和美少年。我自己用手机抓拍的照片一般都会用修图软件处理一下,把学生美颜化,力求青春靓丽。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特别喜欢我把他们的照片做成课件展示。
二、精选乡土地理素材,让学生爱“究”地理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
乡土地理即本乡本土的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在我们教研组的调查统计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将乡土地理和地理教材相结合,地理教材本身也选取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但是地理教师如果能将书本中的案例,换成学生熟知的案例,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先乡土地理素材,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例如在展开“水资源”一节内容时,可以开篇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件,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有很多的河道和湖泊,如周庄、同里、甪直三大水乡,还有美丽的太湖。我话锋一转,苏州也是个缺水的城市,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学生愣住了,陷入了思考中,我已经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吸引力。接下来我出示了木渎部分河道和太湖蓝藻事件,学生马上明白了,苏州是水质型的缺水城市。我继续讲到现在水资源在很多湿润半湿润地区利用不合理,很多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紧张情况,如何来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呢?我们苏州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要向哪些方向努力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这样一节课中很多地方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地理课堂,将学生从貌似离自己生活很远的书本知识拉到生活中来,然后走出生活为家乡水资源进一步合理利用献计献策,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情。”地理课堂上乡土知识的介入,会使学生感觉特别熟悉、亲切,能让他们有话可说,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参与解决乡土地理问题中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养成凡事爱探究的良好品质。
在利用乡土地理作为素材时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切忌课堂气氛热烈,实则离题万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我认为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放”;但是素质教育又必须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能有序进行,“活”而不“乱”,这就是“收”。做到课堂教学中的收放自如。乡土地理素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熟悉,在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时非常容易出现学生叽叽喳喳、话题无边的尴尬。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素材应用时要及时的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合作探究学习。
三、甄选热点时事,让学生爱“讲”地理
教材不同于其它读本,从编写到广泛使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又要力求科学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时事内容在某些方面会存在滞后性,我们会发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只统计到了2010年。教师显然不能完全借2010年之前的我国人口基数及增长特点来谈目前的人口政策。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应该适当把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当时社会时事热点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以地弥补地理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另外,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教师更应对课本知识作必要的时事材料补充。
地理是一门知识跨度较大的综合性学科,社会热点好多都涉及到地理知识,这同时也是地理的魅力所在。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时将社会热点、身边发生的事融入课堂,可以为地理课增添活力。例如学习“自然灾害”时, 我以2018年9月份对我国南部沿海造成重大损失的台风山竹为导入素材,从台风的来源、台风的命名,台风的构成及影响等方面和学生一起学习,学生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对台风的来源和命名进行匡正后,学生自信心爆满。社会时事热点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更加鲜活。能促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事,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甚至能点评世界大事,久而久之,学生也乐意从地理的角度来剖析点评社会热点问题。
在利用热点时事作为地理素材时,我们要注意做到:所选择的时事热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素材应用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西亚和北非》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选择了叙利亚热点问题,在材料的处理上,我做到了去繁就简,符合初中生认知的素材,在素材的应用上,我做到了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地理位置、干旱的气候、石油资源丰富、三大宗教的圣地。因此整节课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很高。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可以选择的素材也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并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剖析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吴艳萍.让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浅谈教学中乡土地理案例的引入[J].新课程(中学),2013.02
杨斌.高中地理课堂呼唤乡土地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陆银霞.贴近生活彰显色彩 高效学习实效运用——谈初中地理生活色彩教学运用[J].中 学课程资源,2015.02
何平.校园生活地理小课程的育人价值——以“舌尖上的地理——校园食谱微探究”为例[J].地理教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