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思维在课堂与生活中扎根
地理教学正经历从单纯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初中阶段作为地理思维的奠基期,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不仅关乎学科能力,更是塑造未来公民环境意识与全球视野的关键。以下系统阐述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 深化人地协调观:从认知到责任担当
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策略一:深挖案例,强化辩证思维
超越表面描述,深入剖析典型案例。例如,在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不仅分析自然原因(黄土特性、降水集中),更要系统探讨历史时期过度垦殖、人口压力、政策导向(如特定历史阶段的“以粮为纲”)等人为驱动因素及其叠加效应。通过古今对比、政策反思,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复杂性。
组织“发展与保护的辩论赛”:围绕“某地是否应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等现实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分别代表开发者、环保人士、当地居民等不同立场进行辩论,在思辨中体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艰难抉择。
策略二:聚焦现实议题,培养责任意识
紧密联系“双碳”目标、粮食安全、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与现实挑战。例如,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时,不仅关注工程本身,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调出区(如丹江口库区)的生态保护与移民发展、调入区(如华北)的节水责任与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层面的资源统筹与区域公平**。
开展“身边的环境守护者”项目:调查校园或社区的能源使用(水电)、垃圾处理、绿化状况,提出并实施可行的改进方案(如节水标识设计、垃圾分类推广、认领绿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策略三:价值澄清与情感融入
在分析环境问题时,避免单纯指责,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改善做些什么?”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生态修复成功案例(如塞罕坝、库布齐沙漠治理),激发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与希望。
综合思维强调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视角,系统、动态、辩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策略一:强化要素关联分析
设计“地理现象要素链”活动: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某地旱灾),引导学生逐层追问:直接原因(降水异常少)→ 可能关联因素(大气环流异常如副高异常强盛、植被破坏影响局地水循环、水利设施不足、农业结构耗水量大等)→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减产、饮水困难、可能推高物价等)。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关系图可视化要素间的复杂联系。
充分利用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对比:展示同一区域(如深圳、上海浦东)不同时期(改革开放初、2000年、现今)的地图或卫星图,直观感受城市空间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并分析驱动因素(政策、经济、技术、人口迁移)。
构建“地理事物生命周期”:分析一条河流(如黄河)从源头到河口,在不同河段(上游侵蚀、中游泥沙搬运、下游堆积)的主导作用力及其塑造的地貌,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策略三:跨学科主题学习
设计融合项目:如“气候变化与我们的未来”。涉及地理、科学/物理(温室气体性质)、政治/社会、语文(撰写倡议书或报告) 等。通过多学科视角整合,深化对复杂全球性问题的系统认知。
三、 提升区域认知:从定位到深度理解
区域认知要求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方法,理解区域的差异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策略一:夯实空间定位与工具运用
常态化使用地图(纸质与电子):要求学生在学习任何区域时,必须在地图上明确其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海陆邻国等)、范围、重要地理事物分布。课堂练习、作业、测试中强化读图、填图、析图要求。
策略二:深化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
“区域认知框架”结构化引导:学习任何区域(大洲、国家、地区),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其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 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并理解自然要素如何为人类活动提供基础与限制,人类活动又如何改造利用自然。
精心设计比较案例:如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农业发展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不仅找出差异,更要深入分析差异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根源,理解区域特色形成的逻辑。
策略三:探究区域联系与发展
分析“流”空间:研究资源、产品、人口、信息、资本等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方向、规模、方式及其影响。
探讨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理解国家层面如何统筹协调不同区域的发展,促进优势互补、缩小差距。组织小型调研:了解家乡或附近地区如何融入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
四、 激发地理实践力:从课堂走向真实世界
地理实践力是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在考察、实验、调查等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
策略一:将校园与社会作为实践课堂
校园地理实践:
测绘与模型制作**:测量并绘制校园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功能分区、绿化、排水方向;利用沙土、黏土等材料制作校园或附近区域的地形模型;用不同颜色土豆片模拟山体绘制等高线图。
气象观测:建立简易气象站(温度计、雨量筒、风向风速仪),进行长期观测记录,分析校园小气候特点及其与建筑布局、绿化的关系。
环境调查:调查校园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噪音分布、光污染、雨水收集利用潜力等,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社区/家乡地理调查:
商业网点布局调查:调查社区超市、便利店、菜市场等的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人口分布、交通条件(如地铁站、公交站)、竞争关系、租金等因素的联系。
交通流量观测:在上下学高峰时段记录校门口或社区主要路口的人流、车流类型和方向,分析拥堵原因,设计分流或优化方案。
历史街区变迁访谈:采访社区老人,了解街道、建筑、产业的历史变迁,结合老照片、地图进行对比分析。
策略二:精心设计模拟实验与考察活动
课堂模拟实验:
模拟流水侵蚀(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下冲刷泥沙);
模拟温室效应(对比透明罩内外温度);
模拟板块运动(用不同材料演示碰撞、张裂)。
策略三:拥抱地理信息技术**
学习使用在线地图API或简单GIS软件(如QGIS入门)**:让学生将调查数据(如社区商业点、交通观测点、污染源位置)标注在电子地图上,进行空间可视化展示和简单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密度分析)。
利用遥感影像判读:提供不同时期的家乡卫星影像,引导学生识别城市扩张、农田变化、水体面积增减、森林覆盖变化等,分析变化趋势及原因。
策略四:规范实践过程,注重成果转化
强调实践流程**: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工具、方法、分工、安全预案)→实地操作/实验→记录(文字、照片、视频、数据)→整理分析→形成报告/作品→交流展示。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习惯。
创新成果形式:鼓励学生以调研报告、小论文、地图作品、数据可视化图表、微视频、展板、模拟听证会、政策建议书等多种形式呈现实践成果。**组织年级或校级地理实践成果展。
五、 教师素养与教学环境:关键保障
教师角色转型: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素养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持续学习,深化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提升自身区域分析、综合思维、实践指导(包括GIS应用)的能力。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
创设地理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纪录片、新闻、优质网络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片段)创设生动、真实的地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打造**地理特色教室或地理角**,陈列地图、岩石标本、学生作品等。
优化评价体系:突破单一纸笔测试,将地图运用能力、探究报告质量、实践活动参与度与表现、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方案、思维导图/概念图质量等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和多元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素养的增量发展。
培养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一场融合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超越教材的边界,将课堂延伸至广袤的自然与鲜活的社会,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综合的思维解析现象,用区域的视角理解差异,用实践的行动探索真知。唯有如此,地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为学生打下认识世界、适应未来、参与建设的坚实基础,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能够理性思考并负责任行动的现代公民。让地理核心素养的种子,在每一次地图的探索、每一个案例的思辨、每一次户外的考察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