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的“人地协调观”怎么考如何体现出学生懂得了人类和自然协调的“价值观”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那么,

本次要解释一个什么样的高考秘密?

先看高考题,稍后在做解说。

地理高考事实:围绕一个区域中要害的地理要素,设置情境。针对这个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设置深度地理问题。求解这个区域中地理要素变化的因果。

(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20分)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我为什么又先摘录一下关于高中地理的国家标准?

这是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最高指导意见和硬性纲领性文件。它是方向,是框架之上的框架。必须顶在头顶,照亮整个高中地理教学!

国家高中地理课标,关于【核心素养】重要意义的表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国家高中地理课标,关于【核心素养】重要含义的表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高中地理课标,关于【人地协调观】重要含义的表述: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然后,我们再回到这道题目的情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针对问题人们采取的措施(人类活动的一种)。结果是——有失败也有成功。

问题设置,就是要你通过复盘,明白其中的缘由。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领悟或明白“人地协调观”的真正含义。

——这才是真正的“考点”。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区域认知的内涵和表现】做如下阐述:

“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强调一次:

“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那么,用什么来检测学生的“区域认知”的水平高低呢?

直接表现就是本题的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指向,就是你能否——“正确 解释、评析 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而你本题恰恰是针对当地、当年的决策得失进行复盘,并得出“启示”。

因此,

我个人认为:只有当你从国家课标为出发点,并且以国家课标为归宿点——你才能把知识引入纵深,在解决问题中让知识长出新的知识,生出有价值的文化,才能在深水区获得“大鱼”。

THE END
0.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来解答地理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它包括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 比如面对 碳中和 议题 学生需要结合气候 能源 政策等多维度分析 这正是综合思维的体现 而理解不同地区资源分布差异 则培养的是区域认知能力 这些素养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 更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p p 最近jvzquC41lkgoiqz0vcuccx3eqo5hwjsinqibn89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