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宗梅 满旺(厦门市地理学会 厦门理工学院) 黄于同(厦门理工学院)
白塘湾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东南,距厦门市约30千米。2021年,白塘湾旅游区获批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核心资源包括牛头山古火山口地质遗迹。牛头山古火山口历经2460万年15次喷发,玄武岩出露于海岸和海岛,形成气势磅礴的柱状节理群。波涛壮阔间,因海岸沉降埋藏于地下的古森林遗址,成为世间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海上兵马俑”,谱写了一首有关喷发与冷却的壮烈史诗。
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
牛头山古火山口为西环太平洋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属欧亚板块东缘裂隙带,展现了2600万~7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历史。古火山口形似一个朝天的椭圆形喇叭口,开口处顶端直径50米,底部深3米。
牛头山古火山口共历经15次喷发,总厚度为178.5米,目前实地可以看到最后3次的喷发物,第一期为灰色、黄绿色含气孔拉斑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细碧岩;第二期相对较薄,厚度仅2~3米,主要为紫红色粗玄武岩,估计为烘烤接触带经风化作用造成;第三期为深灰色玄武岩,厚度较大,下部柱状节理发育,顶部气孔发育。
因其喷发机理清晰可见,层次分明,整个火山口保存相当完好。因此,牛头山古火山口被称为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
“海上兵马俑”
——玄武岩石柱
在古火山口及周围0.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能够看到火山颈、火山口、爆发相、溢流相等火山活动形迹,随处可见由岩浆形成的柱状、西瓜状、流纹状、枕状等玄武岩构造。
玄武岩是岩浆岩的一种。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其中,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成,晶粒较大,代表岩石有花岗岩;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晶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牛头山古火山口以柱状节理的玄武岩分布最为典型,以六边形居多,粗细大略相仿,粗的直径在50~60厘米,细的在30~40厘米,总共有近万柱,一律呈40度~60度倾斜,指向一个共有的圆心——火山喷发口。
这些玄武岩石柱,仿佛被派驻守护大海的“兵马俑”一般,看潮起潮落,见证日月变迁。
牛头山古火山口构造位置属于平潭-东山北东向断裂带中段,火山喷发带往北延伸至大小金门岛的乳山、红山,西南延伸入漳浦,与同一时代的林进屿火山口相邻。
中生代晚期以来,本区处于张裂环境,平潭-东山断裂带的西侧隆升,东侧(沿海一侧)下降,形成陆缘断陷盆地,并接受中新世的碎屑沉积。中新世中晚期,由于平潭-东山断裂深切至地幔,使得地幔岩浆沿断裂急速上升而喷出地表,形成呈串珠状分布的不同类型的火山喷气孔,以及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的大面积拉斑玄武岩及部分碱性玄武岩,经后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各种奇特的火山地质遗迹景观。
因该处玄武岩产状平缓,近乎水平,经海蚀作用在潮间带沿岸线形成宽百余米、长数百米的熔岩平台。又因岩性及抗蚀力的差异,在海浪、海潮不断冲蚀、磨蚀下,形成形态迥异的海蚀熔岩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和其他象形石。
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以岬角和岛屿处最多;海蚀柱有的是海蚀洞上部逐渐被侵蚀塌落而成,有的是海岛被侵蚀而成,有的是岬角后侧被侵蚀形成孤岛,又继续遭侵蚀而成;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等构造裂隙处,发育着海蚀洞——这是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
小贴士
火山喷气孔
火山喷气孔是火山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喷出口。在火山喷发活动中晚期,因通道不畅或阻塞,气体沿着环状与放射状裂隙的交会处或其他薄弱部位喷出,形成喷气孔,并在其周围发育大量气孔。喷气孔一般分布在火山口周围,有的呈串珠状,构成喷气口群。
牛头山古火山口地质遗迹,奏响了海洋与火山共同谱写的奇妙乐章。“海上兵马俑”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更是地球亿万年来潮起潮落间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