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可以贴切的形容一个搞地质的家伙(Geologeek)眼里的诡异世界。这不仅仅是文艺、普通、二B之间的区别,而是几乎是两个星球的区别。
你以为这仅仅是碧海蓝天,金沙白浪吗?
根据观察,人类主要喜欢在前滨带活动
对砂质沉积层面进行暴力性破坏的同时
崖上观海,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不过……
基岩型海岸是有别于砂质海岸的一大类海岸类型
这种海岸主要接受强烈的海蚀作用~会形成包括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柱等地貌在内的海岸环境
基岩型海岸会逐渐向砂质海岸转化,背后的动力是海蚀与海积作用的微妙平衡出现不均一
有没有人觉得这是个适合一家人捡贝壳烧烤海鲜还有游泳的好位置?
貌似还不错~
区别于上一张图,这个场景是地层近直立的基岩海岸,正在遭受海蚀作用的破坏~
砂滩上显露出坚硬抗侵蚀的地层并且一直延伸进海里深处
周围的软弱地层则早已破碎殆尽被砂质所覆盖
基岩延伸入海,会引起强烈而危险的离岸流
所以,地球人们,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游泳!
如果你不想变成某套海相滨外陆棚深色泥岩里将会产生油气的有机质的话……
这是什么什么大峡谷来着?
好吧 其实这不重要~
话说~水往低处流这句话里蕴含了深刻的地质原理——流水的下切作用
也就是说:平地上可以挖出河道,山里则可以切出深谷
如果刚好还有一次次间歇性地壳抬升的话~就变成这德行了
对了 阶地其实就是两次地壳运动之间的较稳定河岸~边上的各种平坦地貌
华容道吗?
额?好吧我其实不太清楚啦·
因为不是奔着这里叫什么去的的……而是,咳~你们懂的亲
状板状只是形状的描述~
但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成环境~
这是莱伊尔将今论古思想的体现——
现今某种特殊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大环境跟古代是一样一样的
恩 貌似大家对旅游都还是很有兴趣滴~
我也喜欢旅游,~额 但更喜欢地质旅游~
啥是地质旅游?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地质学习有三个境界
首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朴素的观察自然地质现象、地貌景观阶段。
进阶是“看山非山,看水非水”——已经熟练的领悟如何“将今论古”,可以熟练的将一个地质现象放大为一个地质体,把这个地点的地质体与另一个地方的地质体联系起来看,寻找其中的异同;可以说出眼前所见地质现象的从何而来向何方去。——这样的旅游就可以称为地质旅游了。
最高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可以把眼前的地质体放进时空的尺度进行考量,分析它的原始形成、后期变动、可能发展;还可以把地质现象放进国计民生的高度来思考,分析为何成山为何成水,有什么矿为什么有矿怎么去找,有什么地灾为什么会有怎么去规避……
第三层次,非大家所不能为也
一张航拍的现代盐湖干裂现象~
不过 它的背后可不仅仅只是个干裂/龟裂哦
有没有人仔细观察过,龟裂的外观?
四边形五边形六七八边形~似乎没什么好玩的,一场雨后或者干旱就可以见到嘛……
其实吧。这里面好玩着呢~道尔顿提出了最原始的原子概念,认为物质是由等大球体组成的——其实在物理学经过高度发展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这样的简单看待一些事物。
石柱子?yes & no~
这货叫柱状节理~常见于玄武岩和其他岩浆喷出岩~外观嘛,还是很均一的。
看,那些六边形格子多可爱!
咳……这就是相对均一的岩石开裂的结果。当然,这货不是干裂也不是泥裂,而是岩浆快速冷却时发生的收缩开裂~
三个等大质点开裂,会形成120度的夹角~六个围着一个开裂,结果就是一个有趣的六边形。当各种不均质性探出头脑的时候,就变成了多形状但趋于六边形的开裂。
那为什么是柱子?额 这个是因为冷却收缩裂是垂直冷却等温面向下发展的——降温过程是均匀的嘛,所以等温面也是垂直下降滴
所以~有时候会见到各种方向的柱子混搭哦~
盐湖 冲积扇 以及……大大小小的干裂纹~
不过,你以为“三联开裂”的能力就这样了吗?
非也
图上有多少格子,大家自己慢慢数去吧~
冲积扇神马的可以无视之~那玩意没啥意思
一个干旱猥琐的湖泊最终无论是变成盐盘还是泥巴坑,你都会看见这样密布其表面的,龟裂纹。但如果这时候我们把谷歌地球的观察距离拔高,拨动鼠标转到非洲的东北角的时候——你会看见一个迄今为止被观察到的最大尺度的,三联开裂现象:东非大裂谷—红海—亚丁湾,最大的现代三岔裂谷。
其实它的开裂形成机制,和小小的泥裂没有多大区别:大尺度上均一的地壳岩石,大尺度上均匀的拉张外力,大尺度上的岩浆上涌作用,一个大尺度上理想的三联开裂!
地质嘛,见微知著是必须滴~
现“美”的眼睛。
映入我眼帘的景色,我必定要在上面 看到地质主义色彩!
从此,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欧漏!我不是处女座,我不是强迫症!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地质人眼里:
别人眼里:
导读:“版图版画”是地理老师学科特色最显著的基本功,在当前如何创新的传承下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虽然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一些年轻的老师,对于版图越来越不屑一顾,觉得动画、录像既漂亮又省劲,拿来即可用。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差异性,如果是优质课比赛,虽然出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老师,但是他们却经常撞车;女人都知道如果在一个大型场合,两个女人的衣服撞车,那是最郁闷的事。同样,如果我们的所有地理课堂都是使用同一个录像、同一个PPT、同一张图片,你想结果会是怎样呢?然而这种现象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大型比赛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想在下一学期举行一场大型的青年教师版图版画大赛,你们说我这个注意怎样?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从莱阳的柳燕老师的空间淘来的关于 “简易地理板图(板画)绘画技巧”放在这里,与我的朋友共享.
地理板图又叫地理黑板图。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如各色粉笔)和简练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迅速描绘在黑板上的简略地理图画。主要包括地理略图、形态图、剖面图和过程图等主要类型。其中,后三种又被称为地理板画。
一、 学习简易地理板图(板画)绘画的意义
地理板图只取神似,不计细节,旨在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说明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二、 简易地理板图(板画)速绘的基本要求
简易地理板图的绘画具有三要素,即略、像、快。评价地理板图的优劣,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板图形式简略、美观
要求线条流畅、简练、清晰;色彩鲜明、爽目;富于表现性,使人看之悦目。切忌支离破碎,随手乱画,为此必须做好原图的简化工作。(图1 、2 )
2 .内容准确,重点突出
讲求地理科学性,明确图上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突出所要表达的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
3 .作图迅速,与语言同步
要具有熟练的作图技巧,迅速成图;应与教学语言配合协调,同步进行。切忌为作图而作图。
图1 澳大利亚略图图2 五带的划分
三、 简易地理板图(板画)绘画技巧及训练
地理板图的速绘历来都被看成是少数人的天赋,对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传统的板图描绘技法大都落笔只画一点、一线,费时多、效率低,且技法难以掌握。许多教师
往往因画跟不上讲,影响教学进程而放弃。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已大胆地改革了传统的绘图方法,在作图速度上有很大突破,形成了简单易学的作图技巧。归
纳起来大致可包括绘图工具的制作、笔法的运用和作图要领等。
1 .工具的制作
简易板图绘画技巧大大提高了作图的速度,落笔成片,一笔多点、多线,从而使作图速度提高了几倍,乃至几十倍之多。诀窍之一在于多功能彩色粉笔的加工制作。
(1) 刻笔
是用小刀或小锯条将粉笔刻成所需要的形状。又可分为纵刻和横刻两种方式(图3 -1.2)。
①纵刻笔:沿粉笔的长轴方向纵刻成沟痕,成纵刻笔。可用来画河流、交通线等半比例符号。
②横刻笔:沿粉笔的短轴方向横刻成几个“凹”形沟,相同排列,成横刻笔,可用来画略图轮廓范围符号、地层剖面、云雨、水体、植物、动物等。
(2 )排笔
将各色粉笔依次排列,用绳扎紧,做成各种排笔。可用来画各种地层、沼泽、树冠等,功效可提高数倍(图3 一3 )。
(3 )捆笔
将粉笔叠放成捆,用绳扎紧,成捆笔。用来画沙漠、戈壁、泥质海岸、波浪、沉积地层、沼泽、动物身上的圆块状斑纹、植物的累累果实等(图3 -4 )。
图3 多功能彩色粉笔
图4 黄河“地上河”示意图
2 .常用线条的运用
线条是构成板图的最基本要素,合理选用各种线条作图,可使板图在形式上更趋完美。并可提高作图速度,降低其难度。
(1) 实线 实线是板图绘制中用途最广的线条。根据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细实线、粗实线、曲线、弧线、双线、多线(图5、6)。
①细实线:将一支粉笔顶端与黑板面直交或适度斜交运笔,成流畅的细实线。常用于勾勒略图轮廓、描绘符号、书写注记、画景观图、示意图等,是最常用的实线。一般这种细实线的宽度应保持在3-5mm之间为宜。画细实线应注意,指尖捏住粉笔一端,手指自然放松,用力适度,才能保证线条流畅。
②粗实线:取一截粉笔平贴在黑板上,横向运笔,得粗实线。可用来表示政区界线、山脉、绘柱状图等。这种线条宽应以l 一2cm 为宜。画粗线条时,指尖用力要适度,若用力过大将导致粉笔破碎,影响作图进程。
图5 新疆地形略图
图6 用实线作图
③双线和多线:用纵刻笔和横刻笔运笔所得的实线,分别为双线和多线。这种线条的运用,可大幅度地提高作图速度。常用来表示江河、交通线、森林、草原、羽状叶片、条状树冠等。其线条宽可因需而定。
④曲线:用实线构成折曲、滑曲、对称与不对称曲线。用来表示水波、地震波、蒸发等现象。画曲线时,手腕放松、灵活转腕,才能成流畅曲线。
⑤弧线:用实线的运笔方法,按不同的半径和曲率绘成各种弧线。可用于表示天体运行轨道、大地曲面、云图等。
(2 )虚线
为等距的断续细实线。用来表示回归线、极圈。
(3 )晕线
是指体现色彩浓淡变化或线条疏密变化的面状线条。可分为晕渲和晕纹两种晕线(图7)。
图 7 用晕线作图
①晕渲:取一截粉笔平贴在黑板面上,拇指、食指、中指同时重压粉笔一端,无名指轻压另一端,横向运笔,使色彩由浓而淡,逐渐过渡,产生晕渲效果。用来表示海岸线,描绘白云、动物等,增加立体感。初学者,可先画细实线,再顺势带笔,将笔放平沿横向轻涂运笔亦成。
②晕纹:用横刻笔或者排笔作平行、直交或斜交线,形成网纹,其远视效果与晕渲基本相同。常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运笔时指尖用力要轻。这种晕线给人以清淡。飘逸之感。
3 .笔法的运用技巧
研究运笔技巧,目的在于提高作图质量、节省作图时间。
(1) 轨迹法
是地理板图绘画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以单一线条或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达地理事物(图8)。
图8 画直线
图9 南美洲轮廓图
(2) 运筹法
是一种讲求运笔经济、提高作图速度、发挥最大效率的一种作图技法。
①一笔成图:就是连续运笔,一笔画出图的主体部分。如一笔画地图轮廓、地图符号等(图9 )。
②顺笔点缀:即在描绘线性符号过程中,顺笔点缀,不再回笔。如画铁路时顺笔点缀枕木图形等(图10 )。
图10 顺笔点缀
③往返运笔:一种“钟摆式”运笔方式。为提高作图速度减少空笔,不单程运笔,往返程顺势连续运笔。如画两株树干、几个树权、几张叶片等(图11 —1 )
④一次着色:一种颜色的粉笔要尽可能只画一次,不要重复使用,以节省换笔时间。如画墨西哥仙人掌景观图时,应先用绿色粉笔将仙人掌和杂草画完,再用黄色粉笔画人物和沙丘,然后再用红色画花朵和人物上衣等(图11 —2 )。
(3 )线晕法
是用线描和晕渲双管齐下的手法。可增强立体感,提高直观效应。如素描山脉、海岸线、云图、树干、树木、树冠、企指、北极熊等(图12)
1 2
图11 运筹法图12 线晕法
(4 )扫描法
是一种运用刻笔、排笔和捆笔提高作图速度的高效运笔技法。可提高效率几倍至几十倍。如用黄色捆笔点绘,落笔就是一片沙漠;用绿色横刻笔横扫,几笔就成一簇羽状叶片或条状树冠;用赭石、黄、白三色捆笔可得美丽的虎皮纹,旋转可得长颈鹿、金钱豹的块状花纹;用白色横刻笔,几笔可描绘出云雨,转笔约45 o角可得芦苇絮状白花,随风飘浮,质感较强(图13 )。
图13 扫描法
4 .作图要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描绘板图,并且要与语言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板图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描绘板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掌握作图基本要领,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循序运笔
运笔的顺序应符合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观察。其顺序一般应自上而下(图14 )。
5.先主后从
图14 循序运笔
(2 )形象析图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脑海中应形成一幅幅事先已设计好的图画,抓住其形象特征,对顺利作图大有益处( 图15) 。例如,用轨迹法画非洲略图轮廓时,要在其大致呈梯形的框架基础上作图,才能控制大局。
图15 形象析图
(3 )简化细节
是对一些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概括、取舍的过程。目的为了突出重点,节省时间。通常通过裁弯取直、遮掩的手段来完成。如黄河可以简化成“几”字形,长江可以简化成英文字母“V +W ”形。七大洲、各地区的轮廓图,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加以简化。一些表示自然地理景观的板图可通过遮掩挡住一些与主题无关紧要的部位(图16 )。
图16 简化细节
(4 )暗线明描
对于初学者或精度要求高、难度大的板图,可在课前特制一块小黑板或者软黑板。将预先设计好的底图用HB 铅笔勾勒出来,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时,就可从容地用彩色粉笔将铅笔线描绘清楚,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5 )从容下笔
是指教师作图时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言。课堂上描绘板图,首先要树立信心,态度坚定,从容自然。其次,又要敢于下笔,果断而不犹豫。只有技巧熟练,才能胸有成竹,从容作图。使板图成为教学语言的一部分,并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兴趣。
5 .速绘训练基本要求
掌握了板图的设计、速绘技巧,是绘制板图的前提条件。然而,如何把所设计的底图顺利地、快速地描绘在黑板上,为教学所用,却是板图的宗旨所在。为此还需要地理教师在课前熟记图形、反复练习。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 )熟记底图图形
就是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底图的图形特征,画面组成要素。尤其在绘略图轮廓时,还应采用相关位置控制法、山川控制法等方法,用以保证图形的正确性,不走样(图17 、18 、19 、)。
(2 )反复练习,迅速成图
板图的底图设计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画得不好,就会降低板图的价值。所以,板图速给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掌握了描绘板图的基本理论之后,应进行徒
手绘画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首先,大致经过临摹(熟悉过程)一默画(初步记忆过程)——再临摹(纠正错误过程或巩固记忆过程)——默画(强化记忆过程)等几个阶段反复练习后,才能初见成效。其次,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练习,将所要表达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清楚,会加速记忆过程,尽早成图,迅速成图。此外,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板画,应采取加辅助线的办法练习绘画。总之,地理板图的描绘,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加强练习,就一定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