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地质学专业术语,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二、冰川崩解
冰川的概念
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
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国际冰川编目规定:凡是面积超过0.1平方千米的多年性雪堆和冰体都应编入冰川目录。
三、地震
地震概况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四、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五、山洪、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 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六、海啸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在高考地理中,岩石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了解不同岩石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分布规律对于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地貌形成等方面都非常关键。在高考中,可能会考查岩石的识别、与地理现象的关联、岩石形成过程的分析等内容。例如,通过某地的岩石特征推断该地的地质历史和地理环境变迁,或者根据岩石类型判断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等。
一、地球的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矿物作为工业原料,岩石用于建筑等。(一般有金属矿产)
(1)喷出岩
①成因: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成。
②特征:先冷却,有气孔,矿物结晶颗粒小。
③代表岩石: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侵入岩
①成因:岩浆侵入冷却凝固而成。
②特征:后冷却,岩性坚硬,矿物结晶颗粒大。
③代表岩石 : 花岗岩。
2.沉积岩:能源矿产用于工业生产,岩石用于建筑等。(一般有能源矿产)
①成因:地表岩石在外书作用(风化、侵蚀、搬远、沉积,固结成岩)下形成。
②特征:有层理,有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能源矿产)
③代表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玉石类,可用于工业、装饰等行业。(钻石、玉、玛瑙等)
①成因: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变质而成。
②特征:片理构造,岩性致密坚硬。
③代表岩石: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通过仔细分析箭头的指向和含义,结合对岩石形成和转化过程的理解,就能较为准确地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以下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一些判读要点。
1. 确定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找出箭头“进一出多”的位置,即为岩浆。
2. 判断岩浆岩:岩浆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一般有两种,即侵入岩和喷出岩。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 分析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沉积物箭头指向的通常为沉积岩;其他岩石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 关注各类作用:如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形成岩浆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重熔再生作用(各类岩石回到岩浆)等。
5. 理清岩石转化关系:明确不同岩石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例如岩浆岩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变质岩等。
四、岩层新老的判读
(判断地质作用的先后)
沉积岩越向下越老 ; 被穿过的岩石老于穿过它的岩石。
图中的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为:①②③④⑤地质作用的先后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五、常考知识点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