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论思想的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系统分析

[摘   要]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部分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此时学生容易缺乏系统的逻辑认知。将杜能农业区位论思想引入高中“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系统教学,有助于学生认知“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的逻辑,内化区域认知素养。

[关键词] 高中地理;杜能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因素

一、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教学现状

“农业区位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019版)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第一课时内容。教材将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简单列举了区位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农业区位因素”教学大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主题情境创设等方式进行。例如,刘汉生结合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的具体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农业区位因素信息[1]。杨远伟选取泰国湄南河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畜牧业进行对比,引出农业的概念并引起学生思考[2]。袁宜以“黑龙江五常大米”为主线,设定情境进行教学[3]。胡启华以薰衣草为主题设计相关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对薰衣草的影响,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境进行探究[4]。上述教学过程中,以视频、文字阐述的案例不是学生在实践中立刻能接触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知识逻辑性很强,如果基于杜能农业区位论思想认知农业自然、人文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农业区位因素知识体系框架。因此,基于农业区位论的逻辑,结合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系统性认知,显得很有必要。

二、农业区位因素认知的框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019版)中,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指以下几个因素(见图1)。

理解农业区位概念、明确农业生产的分布位置、认识农业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是正确评价农业区位条件以及为区域农业发展提建议的前提。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认知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分析实例。

本文重点将杜能农业区位论引入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中。其依据是自然要素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基本差异,而杜能农业区位论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农户)追求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这与我国的市场经济背景条件是吻合的。基于这一思维,有助于厘清农业区位的人文影响因素。将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论涉及的因素进行综合对应分析,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认知并深化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其认知过程如图2所示。

三、农业区位因素认知的系統分析

(一)基于农业区位论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区域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引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让学生探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分布差异的,对学生形成农业区位影响因素的认知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区域内,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与农业区位论“理想国”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而影响农业生产区位的人文因素则可以依据“地租(利润)”的形成贯穿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农业区位论思想,结合新课标系统认知农业区位因素,如表1所示。

(二)农业区位因素认知的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

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上网收集资料,第二组调查果蔬店或农户。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从身边的生活区域出发,了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一般性人文因素,并进一步总结出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不同农产品的来源地、价格及变化等,以促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影响农产品生产的一般性因素,提高信息收集能力,推动小组间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农业区位因素”课前调查安排见表2。

2.课堂深化认知

(1)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深化

根据课前调查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理想国”的假设,总结出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照、热量、肥沃的土壤、水源、平坦地形(见图3)。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让学生参与归纳区位因素的过程,认识到特定区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出发分析区域农业生产,归纳出自然区位特征和区域内典型的农作物种植类型,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1,即认识特定区域的自然条件,并归纳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特征。

(2)农业区位因素中人文因素的深化

通过排除自然条件的影响,基于地租(利润)形成的机制,研究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分析运输成本以及农产品差异性,建立起农业生产空间分布模式。根据课前调查和学生已有的认知,选取学生生活的城市,分析一些生活必需的农产品是如何在城区周边分布的,促进学生理解市场这一要素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让学生绘制理想的典型农产品空间分布,解释区域农业空间分布遵循的基本规律,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2,即收集整理影响区域人文因素的信息,并简单解释区域农业生产遵循的规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动态深化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技术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杜能理论模型与现实农业区位之间存在差异,结合“理想国”条件的改进、“地租(利润)”形成机制的变化,以及学生课前调查资料、课堂深化认知的前期讲解,进一步归纳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见表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变化小,而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因素作用越来越大,政策法规、科技、交通运输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劳动力、资金、历史文化也影响着农业区位选择。因此,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影响农产品的自然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一些限制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会有所变化。人文因素中的多种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决定农业的生产,显然,在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市场、交通运输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农业区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农业区位因素”思维导图(如图4),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3,即多角度认识区域中农业生产与分布的事象,理想地提出对农业区位影响因素的自己的看法。

3.课后实践总结

结合学生课前的调查和课堂上学习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体系,进一步围绕学生不懂的区位因素或缺乏深化认知的内容,通过研学旅行等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验证性观察与调查,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优势的变化,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引致的区域农业分布的规律,基于初步调查,总结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劣势区位条件,动态审视区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4,即归纳现实中的区域农业地理分布的一般性问题,较全面地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空间的合理性并解释可能的变化,进而建构“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系统以及思维导图。

四、启发与思考

目前,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正在进行推广,教材注重基础知识,以达到四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于“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内容,借鉴杜能农业区位论思想来组织教学,更能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层次性、体验性,使学生学会从不同尺度区域观察这一内容,最终促进学生将其内化为区域认知素养。

显然,杜能农业区位论提供了一些认知区域的视角,比如:①区域尺度简化视角。自然因素一致性、社会主导因素分析,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种思路。②主导因素视角。以主导因素为线索,放宽条件,建构区域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可简单解释区域中区位因素的影响变化。③人類经济活动视角。人类经济活动具有趋利性,区域空间距离具有不可消除性,表现为空间集聚或规模化经营,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客观规律。④动态视角。区域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关联、动态变化的,要动态审视区域发展。

总之,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课堂学习、课后实践反思,系统地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关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优化课堂案例教学模式,且适用于有典型的理论支撑的教学内容,比如工业区位、市场区位、中心地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汉生.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J].地理教学,2017(12):34-37.

[2]  杨远伟,刘恭祥.“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0):43-47.

[3]  袁宜.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例[J].现代交际,2019(21):204-205.

[4]  胡启华.基于真实情境的核心素养落地策略:以“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20(5):48-50.

THE END
0.【农业地理】农业区位因素思维导图,梯田都有哪些类型?地理视角看【农业地理】农业区位因素思维导图,梯田都有哪些类型?地理视角看土壤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梯田 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分布 就像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 它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 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梯田。种植水稻需要大面积的水塘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38148751;85:B8a32;97B74234tj}rn
1.全球气候变暖论文通用12篇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中学地理课本主要是按地理要素分章节编排的,而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夺分窍门在复习时,考生除分要素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原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对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网,挖掘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jvzquC41|ikiu3zwgyiw7hqo1nbq€jp17677<3jvor
2.第二部分第三章课时46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6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总复习·地理 学习导读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3.结合资料,分析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考点二 农业jvzquC41yy}/|}m0eun1|thv1;5;:<3454ivvq
3.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适当改造不利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越来越大。下载源文件 下载桌面端 仅公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M 关注相似推荐 大纲系列产品 万兴脑图 万兴图示 万兴项管 思维导图知识社区 万兴图示模板社区 软件支持 软件技巧 教程帮助 使用条款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隐私协议 加入我们 微信公众号 亿jvzquC41oo4ff{fyuqlu0ls1vgsqnjyg14:23:7
4.高中地理|农业地理知识高清思维导图,直接保存,高分必看!今天小帮哥为大家整理的是:高中地理 | 农业地理知识高清思维导图 直接保存,高分必看! ———小帮哥说——— 关注公众号 回复暗号“小帮哥” 领2023高中六科资料大大大礼包🏆 01 农业区位因素 02 区位条件的改造与变化 03 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4 地形因素对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537e239;9;6=637mvon
5.农业思维导图!建议收藏!农业思维导图!建议收藏!heitudi >《其它学科》2022.10.16 黑龙江 关注 01 农业区位因素 02 区位条件的改造与变化 03 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4 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5 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 06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07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08 覆砂类、覆草类、覆膜类 09 间作套种与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99:6`39:3:;=5493jvor
6.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是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三部分内容。 万兴脑图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jvzquC41oo4ff{fyuqlu0ls1vgsqnjyg1498297
7.农业地理知识高清思维导图,直接保存!21张农业生产高清思维导图 农业思维导图01 151、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条件)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十 农业 高中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1(还有2哦)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首页 万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职场 理财 娱乐 艺术 上网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543487:@70jvsm
8.农业地理知识高清思维导图,直接保存!农业区位因素 02 区位条件的改造与变化 03 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4 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5 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 06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07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08 覆砂类、覆草类、覆膜类 09 间作套种与轮作 10 高床垄作法与树干涂白 11 育种基地与套袋技术 12 季风水田农业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882772@d332<42B>92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