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漆**(实名认证)
IP属地:四川
下载本文档
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 律。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 已有认知,再通过比照、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 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 知表达在模型
2、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 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 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受 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 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提供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 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积蓄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
3、念目标.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外表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目标.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愿意与小组成员提供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 球自转的特征。【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橡
4、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可以上色的泡沫球或塑料球 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看图引入。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识别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在科普 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谜呢? ”.过渡。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能不能 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并没有让学生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 与所想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给每一位学生
5、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是在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习 惯。二、探索活动一:写“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疑问”.明确活动要求。(1)可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自行添加气泡,。(2)按类别填写气泡图。(3)提出的问题下面留出空白,方便记录答案。.小组内交流“我们的认知”。学习新的知识,核对自己的分类是否科学,并修改自己的气泡图。.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学生提到的地球知识以及科学问题。只记录问题,不做解答。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把的知识记录在气泡图中不是难事,而把的 知识分门别类地填写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重点提醒学生构思好了再写。在展示感兴
6、趣的问题 时,只展示问题,不做解答,让学生的求知欲处于“愤而待启,俳而欲发”的状态,这样学生 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答案的动力。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谈话:科学家探索此类问题时,会根据的知识,制作出初步的模型,进行各种探 究实验,寻找新知,并根据新的知识不断修正模型。而且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那 么,我们能依据的地球知识做一个地球模型吗?.讨论: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特征?.出示并介绍制作三种模型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地球的特征。.动手制作模型。提醒学生一边制作一边对照阅读教科书中的“地球的结构”示意图的数据信息。.组内展示“我的地球模型”
7、。学生小组内介绍“我是如何制作模型的?我的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 的发言,比照观察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把的地球知识表达在模型中,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 强化与内化知识。活动三:集体研讨.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模型”。表达清楚“我们的模型”可能解释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比照不同的模型,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 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使模型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让模型更美观;从材料方
8、面改进制作方法;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并介绍模型,这样既可以横向比照不同的模型得出它们的不同与相 同之处,也能作为纵向比照引出相同的模型也有不同,激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模型”可以如何 改进,这样也能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成果。三、拓展.提问:地球仪是我们最常用的地球模型,它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又表达 了哪些知识?.小组观察地球仪。.学生发表观察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是一次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拓展,也是活动的总结。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的;地球 的外表分布着陆地与海洋
9、;地球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 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工具。今天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 究实验中继续使用。【板书设计】我的地球知识时间: 班级: 姓名:现象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太阳光照射”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这两个因素会被学生作为一种常识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 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正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 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
10、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 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开展。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 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然后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 设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交流实验结果;集体研讨各种假设的 不同与相同;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得出我们需要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确 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学生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 象。但是学生熟悉的是现象的特征,对现
11、象的成因却比拟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 在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 当然,也有局部学生会提及地球自转因素,但并不等于他们能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如果同时考虑地球的公转,他们有的甚至会改变原有的解释或给出更多的假设。调查中还发现, 有的学生会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
12、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难点:在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 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海陆分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班级大记录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设)、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看图引入。观察一座城市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一局部表达的是白昼和哪一局部表达的 是黑夜。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
13、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说出这种现 象是昼夜交替现象。.过渡。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 生的呢?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和黑夜的特征,出示动态图是为了让学生直观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这两幅图片都是为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铺垫基础知识。二、探索活动一: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释.谈话: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 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它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把你的 观点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表达出来。暂时没
14、有想法的学生,提示其阅读教 科书上的常见假设。.交流我们的想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就他人的观点开展研讨,在思考他人的观点后, 修改和补充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不让学生直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 法画下来,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 产生新认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自做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 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明确实验要求。(1)实验目标是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
15、准。(3) 了解实验材料,思考实验操作步骤。.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交流我们实验的结果。.提问并总结。提问:你的假设成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小组内统计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设,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最后分析它们有 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观察他人的实 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 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活动三:集体研讨.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假设。按假设类别,分别请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教师统计每一个假设是否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全班分析班级大记录表,找出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的不同之处。学生观察班级大记录表,小组讨论,汇报不同之处。教师小结: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谈话: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比照中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 不同,进而才能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学生也会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认识,昼夜交替成因的解释逐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